大宋帝国征服史(精校)第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248

  听陈五说完,赵瑜皱起了眉头,右手屈指轻轻敲打着扶手,“蔡家吗?……”他抬头问道,“文兄弟,你怎么看?”
  赵文在交椅上一欠身,“俺觉得五哥猜得应该没错,姓蔡,福建人,还是从京中来,不是蔡京那奸相的族中子弟,还会是谁?”
  赵瑜皱眉想着,还是摇了摇头,又对陈五问道:“蔡倬三人的路引,五哥可曾看过?”所谓路引,乃是离乡出行的凭证,其上有着姓名、家族、籍贯、年岁和相貌特征,除此之外还有发出路引的衙门的印章和办理者的签名。按照宋时的律法,远游之人不论是过关摆渡,还是投店就宿,都要出示路引,并进行登记。
  陈五摇头:“这却不曾。”
  赵瑜一叹,却也无法。就算是他前世的那个时代,有着同样的规章制度,但不出示身份证,也照样能投宿。何况现在还是管束不严的宋代,规则归规矩,却没多少人照着做,便是衢山岛上他开的酒楼客栈,也是一样。
  赵文想了想,道:“要不然,我派人做个临检,去他们投宿的客栈查验一下?”
  赵瑜立时否决:“打草惊蛇,更为不妙!”
  “大当家……”陈五突然出声,神色有些疑惑。
  “何事?”
  陈五问道:“那蔡倬不论是不是蔡相公家人,也不过是来采办货物的行商,为何大当家这般忧心?”
  听陈五相问,赵文与赵瑜交换了一个眼色。赵瑜微一点头,赵文便道:“因为我们是童相的人!”
  陈五一呆,瞠目结舌:“啊!”
  赵瑜解释道:“确切点说,我们跟童贯之间有联系。衢山岛能有今日,也是因为这几年走了那阉货的门路。不论是衢山开港,还是市舶司上岛,又或是文兄弟的监镇、武兄弟的巡检二职,都是借着他的名头办成的。若非假借童枢相压阵,官中对岛上诸多异举又怎会不闻不问?”
  赵文也道:“每年送入京中童贯府邸的海外珍奇、土产都满满载着一船,为了打点好他,岛上可是不惜余力的!”
  突然听到赵瑜、赵文大爆内幕,陈五脑筋一时转不过来,问道:“童贯不是被二郎你杀得大败,才不得不息兵招安的吗?又怎会跟岛上拉上关系?”
  赵瑜一笑:“因为他是阉人……阉人与士大夫最不同的地方,便是他们现实!决不会为了一点闲气就死硬到底。只要有利可图,他的舵转得比谁都快!我送他功劳,又送他财货,他怎会对过去的事再耿耿于怀?死得又不是他!不过几千杂兵罢了。”
  陈五晃晃悠悠的点着头,似懂非懂的样子,毕竟他一海寇,对朝中之事也不可能弄明白。细细想着,他又问道:“但这童贯与蔡京又有什么关系?”
  “因为蔡京前次罢相,正是童贯主使!”
  
  第五章
未来(上)
  
  陈五领命走了,对于蔡京、童贯之事,赵瑜并没有多说,仅是让他把蔡倬招待好,暗中加以提防。至于蔡倬的身份和来意,却没命他去打听。陈五当个船长、军头,能力都是足够的,但细作功夫,赵瑜却不放心。
  看着陈五宽厚的背影消失在院门外。赵瑜转头一脸歉意地对赵文道:“方才对不住文兄弟了。”
  赵文瞥了一眼正跪在院中的两名下属,摇头笑道:“二郎说哪儿得话,那两个小子也该训一训,我日常就是待他们太宽和了。”
  赵瑜道:“他俩本就是义学里出类拔萃的学生,这一年来在你身边也历练了不少,现在去军中锻炼一下,日后也能派上大用。”
  “二郎看得起他俩,那是他们的福气。只望他们在军中上进点,以后也能帮上二郎的忙。”赵文见自己的部下被赵瑜看重,却也为他俩高兴。至于调去军中锻炼,也是正常的用人之道,年轻人本就该时时敲打一下,况且赵瑜的用意也不仅仅为了这两个小子。踌躇了一下,他问道:“二郎,你真的打算再起用陈五哥吗?”
  赵瑜点头:“当初我初掌权位,威信未立,不得不压了五哥他们三年。现在我根基已稳,也该放他们出来了。”
  当年,浪港旧寨人数不过数千,但也各分派系。赵橹手下一批跟他杀了几十年的老兄弟,占据各个头领要职,是寨中主力;赵瑾常年领兵,自有不少亲信部下;至于赵瑜,他控制着衢山岛,再加上偷袭昌国时所率领的百人队伍中剩下的一部分精卒,也有一定实力。
  等后来郑家作乱,尽管赵橹、赵瑾丢了性命,但寨中主力尚在,赵橹、赵瑾所部实力皆未受损。赵瑜虽然继承了浪港寨大当家的位置,又率部打赢了衢山外海之战,但暗中不服者仍有不少,其中尤以赵瑾一系为甚。
  因此,三年来,赵瑜不动声色地把自己的部属安插在各个地位不高但有实权的位置,而把高位让给赵橹旧部。如岛上的五百正军,是赵瑜打散浪港军中旧日编制,重新选练出来的精兵。其中五个都头皆是原浪港寨的老头领,但下面的队正队副却大半都为赵瑜亲信。其他如良乡船行、港中职司莫不是如此,就连赵文现在的监镇位子,一开始也是一个寨中老头领先坐上去的。
  至于赵瑾旧部,则纷纷被投闲置散,安排在给原头领做副手的位置,军中的副都头、船上的大副——浪港寨本无此项职位,却是赵瑜为了给赵瑾余部留位置,特地借鉴来的——都属于他们。如陈五这般能带着条船穿梭于海上的,真真是独一份。
  不过经过了三年的发展,衢山岛的事业蒸蒸日上,就算原来对赵瑜看不上眼的,现在也泰半心悦诚服,赵瑜的地位已然稳固。这时候,再把赵瑾一系的头领放在不重要的位置,就显得有些浪费。毕竟他们当年在赵瑾麾下时,都是冲杀在第一线的,论起实战指挥,其能力还在那些老家伙之上,更不用提赵瑜的一脉了。
  本来就算今日没碰巧遇见陈五,赵瑜也会找个机会,把他大哥的头号亲信提拔一二,作为起用赵瑾旧部的信号。所以,当陈五为赵文的两个亲随所阻,赵瑜便借机敲打两个不长眼的小子,以作示好之意。不过这样做,却落了赵文的脸面。陈五走后,赵瑜自然要说声抱歉,解释一下。
  听了赵瑜之言,赵文也点头同意。赵瑾旧部的战力他也清楚,当年衢山外海的背水一战,赵瑜所率的几十条船,大半由赵瑾旧部指挥。没有他们的死力搏杀,就算赵瑜的时机、路线安排得再是精妙,也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战果。他们的力量,对于衢山岛接下来的发展规划来说,必不可少!
  陈五和赵瑾旧部之事即已决定,赵文便又提起蔡倬来,他道:“二郎,蔡倬无故来我岛上,想来绝不会是偶然,说不定就是蔡京派来起童太尉底的。如果他回京后把衢山之事报予蔡京,那奸相肯定会借机弹劾童太尉。如果给他成功扳倒童太尉,到时肯定会给衢山岛带来很大麻烦。”
  “文兄弟,你多虑了!”赵瑜笑着摇头,赵文对官场之事了解得太少,做出的判断自然谬误百出,“蔡京老奸巨猾,现在又刚刚起复,而童贯正得圣眷,他不会蠢到撕破脸皮跟童贯斗。蔡、童本是一类人,早年也互相提携,现在相斗不过是为了争权夺利,不是没有互相妥协的可能。”
  赵佶即位之初,旧党当政,时任翰林学士承旨的蔡京接连遭贬,被逐出汴梁,安置杭州,提举洞霄宫。但区区两年之后,他便宣麻拜相,成为右仆射,没有童贯鼎力相助,绝不可能实现。
  当年,童贯奉旨至杭州收集书画珍奇,蔡京对其刻意逢迎,与他日夜交游。童贯投桃报李,把蔡京的书画不断的送回宫中。蔡京乃当世书法大家,他的作品自然被赵佶所喜爱。被天子另眼相看,又有童贯这位皇帝近前的亲近内侍为奥援,蔡京也就顺理成章的步步高升,直登相位。相应的,童贯有了宰相相助,又在西北立下军功,也很快便升作节度使。
  不过,随着地位日升,两人之间也有了争斗,所谓‘君子以义合,小人以利合’。利益就这么多,两人胃口小时,还能分着享用,但官位高了,胃口大了之后,两个奸人自然不能相容。如果不是昌国县浪港海盗之乱,童贯接任浙东招讨,奉旨出外,大观三年,蔡京便会被夺去相位。不过,当童贯挟平乱大功凯旋回朝,蔡京的宰相也就当到头了。先被贬去监修《哲宗实录》,接着又被出居杭州。虽然表面上是御史台谏官们的功劳,但若没有童贯在宫中下眼药,蔡京多年宰相,党羽遍布朝中,如何会毫无反击之力?
  直到去年,蔡京才又被召回朝中,重新执政。但此时的童贯,不但军功赫赫,还有出使契丹之功,封太尉,签枢密院事,地位之高已不在蔡京之下。两人纵有纷争,明面上还是一团和气。蔡京就算有了童贯的把柄,也不会当真撕破脸皮,毕竟童贯在宫内的地位极高,不是一点小事就能扳倒的。
  赵瑜对赵文道:“你之误,就在于太看得起衢山。衢山岛不过是海外偏岛,区区一乡之地,人口尚不过万,又被剿过一次。蔡京乃大宋宰相,万里国土、亿万生民都由他辅佐天子治理。这样的人,又怎会把丁点大的衢山放在眼里?最多也只会把衢山当成进行利益交换的筹码,而且是极小极小的筹码……只能换上几文钱的那种。”
  赵瑜的一番话,赵文被打击得不轻。他颓丧道:“衢山真的只值那点?”
  赵瑜仰天叹道:“在蔡京、童贯两人眼里的确只值那么一点。不过参天大树刚发芽时甚至不如秧苗,海中巨鲲刚出生时也仅仅牛一般大小,如果只看现在,衢山当然不值一提,但是……”
  他霍的站起,抬起手,用力攥紧了拳头,咬着牙,“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衢山再小,也是一团火焰,大宋再大,有着那些昏君奸臣,也只会是一堆晒干着的柴草。花石纲、应奉局、穷兵黩武、骄奢淫逸,天子、宰相、文武百官,都是一捆捆的向脚下添着柴火,迟早有一天,这些不断增添的柴草足以让我们把整个大宋都烧起来!”
  赵瑜转身盯着赵文,以野心为燃料,眼中烈焰熊熊,把赵文烤得口干舌燥:“几年来,我苦心经营,等的便是点火的那一刻。那时候,就算不能把大宋烧个干净,也能让天下焦头烂额。到时以我之能,如西夏、交趾那般,割据一方,登基称王,又有何难!文兄弟……我问你,你是愿意在这岛上做个小小的监镇,就此终老,还是愿与我一起开疆拓土,自立一国,同富贵,共生死?!”
  第一次,赵瑜第一次把自己的野心赤裸裸的暴露在人前。他静静的,静静地等着赵文的回答。
  赵文沉默着,许久之后,他终于站起身,跪倒在赵瑜身前,一拜,再拜,三拜,最后仰头道:“赵文今生愿追随二郎,纵死不悔!”
  
  第六章
未来(下)
  
  政和三年四月初一,壬午。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女慕贞洁,男效才良……”
  观音山头书声琅琅。宽敞明亮的书堂中,三十多名少年捧着刚刚印好,尚散发着油墨气味的《千字文》大声朗读着。这些少年从八九岁到十五六岁都有,不论大小都在桌前坐得笔直,这不是因为赵瑜在后门处盯着他们,而是衢山义学的先生手中的戒尺太过恐怖。
  义学先生不过三十出头的样儿,长身玉立,品貌不凡,自有一股书香世家子弟特有的气质。这先生绷着脸,负手在教室过道中慢悠悠地走着,但凡看见有哪个学生稍稍懈怠,一尺长、三指宽的竹尺就会从背后打来,毫不宽宥。
  有这样的一位先生盯着,没有那个学生胆敢松懈一下,都专心致志地高声诵读,唯恐声音一低,被先生狠狠敲上一戒尺。
  在后门处看了一阵,赵瑜向先生拱了拱手,便悄无声息的退了出去。那先生却视若无睹,仿佛没见到赵瑜这个人一样,依然在教室中巡视着。
  赵瑜走出门外,两人便迎了上来。一人是赵文,另一人则是个四十多岁的汉子,黑脸粗手,一副工匠像,身上还有着油墨香。此人姓李名杰,乃是衢山岛新办的印书坊的头儿,今日便是陪着赵瑜送新印好的课本来义学。
  走到赵瑜身边,赵文先探探头,张望了一下教室内的情形,转过头来对赵瑜笑道:“陈先生还是那张棺材脸,这么些年了,也没见他笑过。”
  赵瑜摇头道:“陈先生心里有苦,自然笑不出来。他一官人,却被流窜通州海岛(注1),再加上又被大哥掳来此地,入了海寇军中,以致有家难回。换作是你,你笑得出吗?”
  扬子江口的海岛,隶属通州,与登州的沙门岛一样,乃是大宋流放重刑犯的地方。这两个岛号称地狱,‘昼禁夜囚,与死为邻’。一般来说,只要入了海岛、沙门,就别想再活着出去。也因此,若非勉强贷死的重罪囚犯,就绝不会被刺配到这两个岛上。
  三年前,浪港海寇扬威海上,北至通州,南至温州,都是浪港水军的势力范围。为了搜集人才,赵瑾便带兵攻破了海岛牢城,把囚禁在内、为盐场煮盐的两百多名囚犯都一股脑的打包到昌国,其中便有这陈先生。
  陈先生到了昌国,赵橹一看便是大喜。为何?就因为他脸上没有金印。宋时,但凡刑囚,一旦发配各地牢城,脸上必然要刺字,俗称‘盖金印’。只有一种人会例外,那便是犯事的官员。
  大宋的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身份最为贵重。就算是犯了罪,脸上绝不会也如贩夫走卒般被刺字。海岛牢城来的两百多囚犯就他一人脸上干干净净,他不是官身,谁会是?
  而且这陈先生虽是犯官,但看他举止气度,并不像靠荫补得官的官吏,而是像中过进士的样子。能找来一个进士,赵橹焉能不喜?只是这陈先生被掳来昌国之后,便一言不发,问他名字不答,询他来历不说,最后只从其他囚犯嘴里得知他姓陈,其他便一概不知——知道他身份的牢城守卫都已喂了鱼鳖。
  这个闷嘴葫芦,既然不肯说话,当然也就不会帮浪港寨做事,章渝去劝,却吃了闭门羹。最后惹得赵橹烦了,虽舍不得杀他,但一气之下还是把他丢到了衢山,让赵瑜处理。
  不过赵瑜当时也没心情理这位陈先生,只是让他在寨里做了个食客——光吃饭不干事的客人。及至赵橹身亡,赵瑜招安,两百多囚犯死的死、散的散,剩下的四五十人无处可去,便仍留在岛上,而陈先生不知为何却也没走。
  等到赵瑜开办义学的消息传了出去后,陈先生自己找上门来毛遂自荐。一个进士肯帮忙,赵瑜当然高兴,便顺水推舟让他当了衢山义学的塾长。但就算这样,去问他姓名家世,却仍得不到回答,最多也只在他口音中听出一点福建腔。只是见他教书时认真卖力,赵瑜便也就不去深究了,谁没有点隐私呢?
  赵瑜能体谅,但赵文却不会。在他看来,那陈先生分明看不起岛上众人,才会如此倨傲,“既来之,则安之。我们又没拘着他不让他走,天天板着脸给谁看啊!?”他抱怨着。
  “先生嘛,当然得有先生的样子。师道尊严,本就该如此。”赵瑜说着,含着深意地瞥了赵文一眼,又道:“当然了,如果他入我军中,我就不会再容他在我面前摆上这张苦脸,谁也没欠他什么嘛……自然要让他恭恭敬敬的,对不对?”
  赵文低头,脸色微红。他知道,赵瑜是在点醒他。
  赵瑜轻轻摇头。自从三天前,他向赵文透露了自家的野心后,赵文便如同变了一个人。有了理想、目标和追求之后,整个人意气风发,行事也雷厉风行,残废后的蔫蔫暮气全不翼而飞。不过这件事,也不是没有负面效果,比如他的手下就被逼压得喘不过气来,而他对陈先生的敌意,也是一桩。
  赵瑜清楚,赵文敌意其实来自于恐惧。他在害怕进士出身的陈先生夺去他的位置。一个进士的才能能有多强,看章渝便知。当初,赵瑜可是被他压着打的。这陈先生虽是犯官,也许德行不高,但说起才智,赵文没有任何自信——对进士的崇拜在每个大宋子民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如果陈先生投入赵瑜帐下,赵文当然要担心自己会失去首席亲信的地位。尤其是他还知道赵瑜有称王的打算,未来国相的位置,他怎会愿意失去?
  赵文的这点心思,赵瑜当然看得出来,但他也没办法化解,这只能靠赵文自己放宽心胸了。暗暗叹了口气。他转头对站在一边的李杰道:“李工,这批课本印得的确不错,正文、释义、拼音,不论字号大小,都清洗干净,笔画分明。陈先生方才也赞不绝口。他是有大见识的人,却不会说错。”
  李杰半弓腰,行了个礼,平和笑道:“多谢大当家夸赞!份内之事,理应如此。”他脸上的笑容,有被夸赞的喜悦,但又不见丝毫失态,淡淡的,让人看得很舒服。如果不看他相貌,其实很有读书人的气质。不过印书坊的工匠,也该如此,与书本走得近,谈吐举止当然会被潜移默化。
  他本是杭州人,是一家印书坊的坊头。两年前,被赵瑜一手刀,一手钱,强逼着他全家上了岛,主持建立印书坊。虽然一开始不情不愿,两年下来却也习惯了。衢山日渐繁华,赵瑜又舍得给钱,他日子过得倒也舒心,再也没有想着离开了。
  直起腰,他又道:“这两年,犬子已经习惯了汉语拼音和简体字,就算是横排雕版,刻起字来也比刚开始时要顺手得多。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歪歪扭扭的了。”
  赵文从旁插嘴道:“这批书版由于没再刻废,比以前节省不少花销。而且用了横排版后,同样大小的纸张可以多印五成的字,而用简体字,字号也可以缩小。就算要雕上拼音,成本也能省下一半。原来印一本书的,现在可以印两本。”
  赵瑜点头。衢山岛上的开蒙课本都是横排版的简体字,汉语拼音也被他假借番商的名义,用了出来。赵瑜一开始还以为陈先生会极力反对,却没想到他却对拼音赞不绝口,直说此法一出,反切法(注2)就可以丢到一边了。
  对陈先生的反应,赵瑜当时很奇怪,便问他:“拼音法乃是夷人的东西,为何先生用之不疑?”
  陈先生却瞪大眼睛反问道:“‘学在四夷’,四夷之物,中国之人怎么不能拿来用?夷人的学问,只要是好的,学来用便是。他山之石,自能攻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24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