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征服史(精校)第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248

  对赵文这种口气,赵瑜不是太喜欢,不过也没必要特意指出来:“占城王又没得罪过东海,斩他作甚?我们攻击占城,本意也只是为了维护那片土地的势力平衡罢了,只希望占城王就此回军,不要干扰交趾局势。但现在占城王被俘,占城国内肯定也乱了,毗邻两国的真腊,怎么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不过见到占城王也被俘,真腊应会收缩一阵罢?”按照早前预计,真腊和占城都会在东海军攻下占城国都后停止进军,而回师自守。而北来地大宋官军也可以乘机在交趾立足。但占城王被俘,占城国内混乱,真腊会不会不顾东海的威胁,而继续进兵,顺便吞并垂涎已久的占城,这一点赵文也没有把握,所以他的声音中却有些发虚。
  “没错,真腊必然要收缩一阵!不过吴哥毕竟不靠海。深处丛林中,我们与其交易,也只能在窊里、登流眉两地行商,从没深入过其国中。他们也不会怕我们乘船突袭。况且真腊那个刚登基没几年的新王……叫什么来着?”
  “苏耶跋摩(注2)!”赵文想了一下,随即答道。他这段时间一直都在翻看占城、真腊的资料,对两国的头面人物,也多有了解。
  赵瑜点头:“对,就是苏耶跋摩!他好像也是个有野心的人物。若是有占城牵制,由于有山林阻隔(注3),真腊的兵力很难大批的派遣到交趾本土,不过一旦真腊攻下占城,那摆在真腊大军面前,可都是易于行军地平地了。”
  赵瑜抓着脑袋。大不列颠在欧洲玩了两百年地势力平衡游戏,把德法俄奥等大国像棋子一般在棋盘上移来移去,两个世纪以来一直都是得心应手;但当他想学着来玩的时候,摆着大宋、东海、交趾、占城、真腊这四国五方地棋盘,却一下子便被他掀翻了。都说穿越者是蝴蝶,但赵瑜这只蝴蝶好像比大象还重,当他坐上名为中南半岛的天平,天平的横杆登时就被他压坏掉。‘玩势力平衡,怎么也比不上约翰牛啊!’他暗中自愧不如。
  赵文也在苦恼,苦苦思索半天,他颓然问道:“那怎么办?”
  赵瑜叹了口气:“也只能希望朝廷早点动作起来,只要官军出现在交趾地面上,真腊人想必也不敢再有什么动作。不过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得在交趾设立个据点!防着真腊人来的时候,影响到我们的计划!”
  “据点?来得及吗?”赵文眉头紧锁。真腊军的推进速度不明,而建造一个最简陋的木寨,如果从本地征集人手和物资,也要有半月时间。而在异国他乡,一切都要转运,恐怕要三五个月才能完工。
  赵瑜点点头:“我想应该还来得及!真腊人也得考虑着后勤的因素,不论是夺占城,还是攻交趾,都有河流、丛林阻碍,再加上要收服攻占下来的敌国百姓,他们的进军速度也不可能太快。只要尽速选好地址,派人去建个能驻扎一都兵力的寨子,有四个月时间也就够了——不过最好在七月以前完工。如果这时候黎伯玉黎太尉还活着,也可以顺便帮他一下。”
  “黎伯玉吗?”赵文笑了一声,“那条老狐狸滑溜得紧,又会看风色,肯定能活得不错!何况他家族势力在交趾也是派得上号的。”他边说着,边从怀里掏出个小册子,把赵瑜的命令记录下来。
  赵瑜看着赵文运笔如飞,同时说道:“具体怎么做,还得靠你们参谋室来计划。反正我也认命了,这么些年来,一开始的计划能顺顺利利完成的情况,好像一次也没有。但只要事先做好应对的准备,最后总能有解决的办法。”
  赵文放下笔:抬头笑着,“的确,好像是被人下了咒一般,真真是一次都没顺利过。不过回想起来,每次却都能守到云破月开、柳暗花明的那一刻……这应该也可算是天命罢!”
  “天命吗?”赵瑜摇头失笑:“与其靠老天,不如靠自己!还是那句老话,只要事先做好万全的准备,就算老天不帮忙,单靠我们自己,也能找到翻盘的机会!不仅是现在对南洋,将来对上大宋、契丹,也一样如此!”
  注1:《武经总要》中载:‘军中咨事,若以文牒往来,须防泄漏;以腹心报覆,不惟劳烦,亦防人情有时离叛。今约军中之事,略有四十余条,以一字为暗号……临发时,以旧诗四十字,不得令字重……如有报覆事,据字于寻常书状或文牒中书之,加印记所请。’
  注2:苏耶跋摩二世:真腊吴哥王朝国王(1113年—1150年在位)。其在位期间,军事上屡败于占城,但著名的吴哥窟却是从他开始修建。
  注3:即划分越南、老挝边境、纵贯南北、长达两千余里的长山山脉。
  
  第三十二章
局势(中)
  
  政和七年三月十三日,辛丑。
  夜。
  汴京,皇城,睿思殿。
  巨烛熊熊,兽香袅袅。
  殿东的御书房中,一个身穿道服、发插玉簪的中年男子端坐在细木精雕的御桌之后。这中年男子,不过四十上下的样子,蓄着三缕清须,眉清目秀,看上去风神俊朗,乃是一个难得一见的美男子,正是大宋当今的天子赵佶。
  御桌之前,高高矮矮的站着七八个大臣,皆是身着朱紫,分作两班,左右侍立。站在左首最前的是一个年过花甲但仍不失风仪的老者,也是当今天下权力仅次于赵佶的人物——公相蔡京,其后二人则是太宰郑居中、少宰刘正夫(注1),而立于右首最前便是掌枢密院事的检校太尉童贯。这七八个人,就是领导大宋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政事堂、枢密院两府的全班人马。
  几个宰臣突然在夜中被唤入宫内,互相之间都是面面相觑,都不知发生了何事。童贯偷眼上望,见着赵佶脸上的表情有喜有忧,却也看不出什么名堂。只有蔡京一人,显得气定神闲,看上去早已知道内情。
  磨蹭了一阵,郑居中当先出班:“陛下夜召臣等入宫,却不知为了何事?”
  “今日朕连夜唤诸卿入宫,却无他事,只为了两份刚刚递进来的紧急军情。”赵佶说着,抬了抬手。示意侍立在身后地一个内侍把摆在桌案上两份奏折传下去。
  ‘紧急军情?!’众宰臣的脑袋里都转着问号,尤其是童贯,更是满头雾水。他看赵佶的神情,并无怒意,应该不是地方叛乱的消息。但若是从西夏、辽国这一西一北的两个地方传来的情报,却绝不可能绕过他这个统领大宋西北两面防务的河北陕西宣抚使,‘那还有何处有军情?值得官家把宰相们都连夜召进宫中?’童贯强忍着想抢先翻看奏折地焦急。看着郑居中把两份奏章接到手中。
  郑居中从内侍手中接过奏章,腰部却不由自主的微微弯了一下。这个内侍也并非常人。而是当今朝中权位仅次于童贯地大宦官——梁师成,若说到天子的宠信,他也许还在童太尉之上。所以朝堂百官,都对其礼让三分,就连他身为宰相,也免不了要弯弯腰。
  郑居中拿着奏章,先习惯性的看了看首页上的上奏者。一份是来自广西帅司,而另一份则来自泉州知州,又看了看尾页的时间,两份奏折,一份写就于元月下旬,一个则出自于二月末。位置、时间相差甚远,但在最后一面,却都有银台司收讫的印章。
  他瞥了前头垂手恭立的蔡京一眼。银台司是掌受天下奏状案牍地衙门,同时负责把奏章目录抄送御览,归属于门下省管辖。作为兼领门下侍郎的太宰,他如果没收到哪份奏章,就只会是一人从中作梗。为了限制蔡京不断膨胀的权势,郑居中刚刚受命卸下了领枢密院事的职务。转而专任太宰一职。但今日的两份军情奏章,即未经过政事堂,也没有上报枢密院,而是被蔡京当先捅了上去。郑居中心中明白,这是蔡元长在示威啊!
  暗暗叹了口气,抛开对蔡京专权的愤恨,郑居中重又把心神集中到奏章上来,‘两地相隔千里,时间差距近月,蔡元长却又要故意避开两府。到底是什么紧急军情?’他皱眉深思。一边一目十行的检看起奏折。不移时,两份都已翻看完毕。抬手按序次把奏章交给童贯。他这时的眉头,却锁得更紧。
  童贯不顾礼仪地一把将奏章拿过来——此时并非在朝堂之上,也没有太多的规矩,并不用担心哪个不开眼的御使奏他君前失仪——只展开一看,几个熟悉的字眼就登时蹦入他眼中。
  ‘东海!’
  ‘赵瑜!’
  童贯的眼皮忍不住跳了一下,忙静下心来细读。等两份奏章一齐阅毕,他已是面沉如水:‘好你个赵二!竟然能玩出这等花样。’他怎么也想不到,数年易过,赵瑜的势力膨胀得竟如此之快,竟然能破国俘君,而且还不是小国,而是当年神宗派了三十万大军都没能攻下地交趾。也难怪蔡元长是那副神情——并不因为蔡京知道他与东海有点瓜葛——而是因为东海、交趾之乱,必然会把赵佶的注意力转移到南方,从而耽搁童贯他最在意北方之事,也是蔡京到现在为止一直在反对的事情。
  童贯脸色难看至极。自西征党项,拓土青唐,从而得掌枢密院之后,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领军北伐燕云,光复十六州,从而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封王的宦官。财与权,他童大珰都不缺,若论色,他二十岁才入宫,少年时也不是没经历过。唯一让他遗憾的,就是不能在史书上堂堂正正的留下名号。
  ‘阉人就是阉人!’童太尉在与大宋士大夫们的交往中,就算那些文人再是恭敬,但他总能在他们的眼睛里看到这句话。不论他功劳再大,不论他官位再高,那些士大夫眼底的轻蔑却始终如故。童贯不是没有愤恨过,只不过少了几两肉,但在士大夫地眼里,却让他多年立下地功劳一概被抹杀。只是他却无可奈何,有资格编写史书的,就只有那些文人。千百年后,人们能知道蔡京、郑居中,却不会有人记得那个大败西夏,收服吐蕃地宦官。莫说千百年,就是现在,汴京城中也没几人记得当年他的师傅——李宪李太尉——在关西立下的功劳了。
  但如果童贯他能领兵收复燕云,受封为王,那就完全不同了!就算那些文人再愤恨,再不屑,也不得不把他的名字写入青史之中。名垂千古啊!作为一个无法留下后代的阉人,他还能奢求什么?所以朝中这两年来一直都有联金攻辽的声音,在那些声音之后,都有他童贯的影子。而天子赵佶,也被这些声音所鼓动,渐渐起了北伐念头。现在的西夏,在大宋不断进逼的军事打击下,国势日衰,已经不能给大宋造成多少麻烦。摆在大宋君臣眼前的,就只剩日暮穷途的契丹了。
  童贯眼见着多年夙愿就要达成,却没想到现在南方的交趾却出了事。他很清楚,对于当年神宗皇帝没能攻下的交趾国,赵佶不可能没有兴趣。神宗两个做了皇帝的儿子,都是把继承父志当作心中最大愿望。若非如此,那个元佑党人碑也不会在全国各地立起来!若非如此,哲宗亲政后的年号也不会改为绍圣。何为绍圣,就是继承神宗陛下的遗志啊!若非如此,当今的皇帝自即位后,也不会多次下诏讨伐西夏,又命童贯他收复在哲宗朝丢失的青唐蕃部!
  当年神宗赵顼下令攻打交趾,却损兵折将而归,名义上是逼得交趾人求和,但实际情况任谁都知道,三十万大军派出去,回来的只有一半。而死了这么多将士,却连升龙府没进去,更别提捉拿邕州大屠杀的元凶了。何况若是胜了,为何主帅郭逵会被贬为左卫将军,迁往西京安置?
  神宗朝十八年,历次战事,以五路伐夏损失最大,再下来便是对交趾一役。不能收复幽燕、不能光复灵夏,对宋神宗来说,是无可奈何的遗憾。但不能惩罚交趾,却反而被逼得和谈,却是不折不扣的打在赵顼脸上的一记耳光,励精图治七八年,连小小的交趾都对付不了,那还提什么党项、契丹?
  所以当现在有了替先皇完成夙愿、拓土交趾的机会,童贯当然很清楚,赵佶是决不会放过。而一旦大宋军力被转移到南方,胜败姑且不论,攻伐契丹的机会说不定就会一去不复返。况且,东海能攻下交趾,当然也有攻打两广、福建,甚至江东、两浙的能力。若是大宋军力被东海牵制,童贯又能从什么地方找到足够的兵力、物力,来支持他收复燕云的行动?朝中的大臣们肯定也会用借用防备东海这个最好的理由来阻止他实现他毕生的心愿。
  ‘决不能如此!’童贯心中发狠。
  奏章在诸臣手中传了一边,又转回到赵佶的御桌上。
  赵佶轻轻拍着奏章上的封皮,慢慢说道:“这两份奏章诸位卿家都看过了。一份来自广西,一份来自泉州、都是说的一件事,交趾国乱,其国主南平王李乾德遭俘,国都升龙府被焚。而在一月前,东海赵瑜在台湾以复仇的名义杀了南平王。对于此事,诸位卿家有何看法?”
  不出童贯的意料,蔡京果然当先出班,躬身道:“东海姑且可以不论。交趾乃大宋藩国,其国中有乱,大宋必得助其安定国中,以全两家之义!”
  注1:政和二年,徽宗赵佶更改官制。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同时分领门下、中书二省侍郎,是为左相、右相。但在二相之上,还有一个以三公领三省事——即有着太师、太保、太傅这三公官衔的重臣直接统管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公相。而徽宗一朝,居公相之位的就只有蔡京一人。
  
  第三十三章
局势(下)
  
  见蔡京如此一说,赵佶当即问道:“以太师之意,当如何安定交趾?”
  蔡京早间接到两份奏章,到现在已有半日,心中计议早定,听赵佶相询。遂胸有成竹道:“此事极易!交趾国主被诛,国都遭焚,已是群氓无首。且广西经略黄瞵的奏章也有提及,乾德无子,为争国主之位,乾德诸弟已各自举兵,并纷纷遣人入桂州,以求我大宋支持。
  如此局势,不需一刀一枪,只需仿青唐故事,由京中派一钦使,身携数百空白告身和敕书,前去交趾国中,弥其纷争,并大封乾德诸弟、交趾诸臣、以及溪洞首领即可。如此一来,交趾必然四分五裂,届时,其势力稍弱者定会举族内附。就算不动刀兵、不费钱粮,三年之内,交趾其国也会大半属我宋地!”
  蔡京在殿中意兴神飞的侃侃而谈,表情、音调都配合着言语,给人以极强的说服力。他没有提议出兵,这并非因为国库因赵佶‘丰亨豫大’的作派而日渐空虚之故,而是他不愿把收取交趾的功劳送给童贯。若是要对交趾开战,交趾事务的掌控权就会顺理成章的转移到枢密院手中。
  蔡京当然不愿意看到由童贯把持的枢密院独吞收复交趾之功,童贯这阉人的权位已经太高了,已是势大难制,若真让他出面收复了交趾,他蔡元长日后见到童枢相可也要低着头了——这也是为什么蔡京他一直都在反对联金征辽的提议。
  赵佶听着,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心中已经同意了七八分。他是个好大喜功地性子,但并不代表他喜欢征战,如果能不动刀兵,不费钱粮——这点对他来说其实尤为重要,他的那点爱好可是十分花钱的——就能得到先皇也没能收复的交趾,他当然愿意支持。不过就算不动刀兵,谋算交趾也属于军国重事。理所当然的,他还得听听枢密院的意见。把视线转到的童贯身上。赵佶问道:“童卿,对于太师之言,你意下如何?”
  得天子相问,童贯便上前一步。他虽然很清楚蔡京在肚子里打着什么算盘,但不对交趾出兵地局面,也是他想看到的。大宋军中地内情他心知肚明,南方承平已久。无军可堪一战。大宋军中,能战的就只有关西诸军。但征伐交趾,却决不能动西军。当年是怎么败的,童贯也曾有耳闻。关西的好汉能在横山、青唐追着党项、吐蕃绕着山跑,但若是到了比岭南还要偏远的交趾,中了疫气,那就连那里的女人都战不过了。这些兵是他要用来对付契丹人的,决不能白白丧命在南方地山林中。
  他应声道:“太师所言。是为正理。交趾地处南方瘴疠之地,且有山林之苦,若是用兵于此处,难免重蹈当年覆辙。如能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收复其地,那当然是再好不过!”
  两府首脑一起点头。这件事几乎就已经定下来。赵佶看向殿中其余的宰臣:“交趾之事,诸位卿家可还有什么意见?”
  这本是赵佶为了照顾其他宰臣们的心情,随口一问,但太宰郑居中这时却站了出来。前面,蔡京仗着公相的身份,抢先一步把两份应该送入政事堂的奏章截下,他已是心火暗生;现在,却又让蔡元长三言两语就把应该交由廷议的军国重事,随随便便的决定下来,郑太宰哪能不怒火中烧。当然。郑居中现在出头也不仅仅是为了泄愤。另一层更为重要的原因,也是他不愿蔡京再得功劳。
  他前些日子卸下枢密院地职务。转到政事堂中,本就是赵佶为了削夺蔡京权柄而做出的调整,而眼下的汴京城中的局势,也的确渐渐对蔡元长不利起来。但现在蔡京借机出手,一旦交趾如他所言顺利内附——不,只要钦使入了交趾,让其国中的蛮酋们把告身敕书收下——这功劳就已经稳稳当当地落到了蔡元长的身上。那时候,蔡京的威势就算是皇帝一时也是难以撼动,而作为反对派出头的他,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单单是为了自己,郑居中也必须给蔡京找些麻烦。不过,眼下赵官家很明显的已经意动,童枢密却也点头赞同。如此局面,他当然不能明着反对,但是,暗地里使个绊子还是能做到的。
  “太师与童相所言,的确是为正理。但交趾与京中远隔万里,其路迢迢,若是钦使至其国中之前,局势已然生变,当如之奈何?此事不可不防!广南两路,必得预先防备着,最好是调兵入邕钦二州,以防万一变乱,有措手不及之苦。”郑居中朗声说着。
  一旦调兵至边境,前线的那些赤佬为了军功,找着几个借口,杀入交趾国中,却也是免不了的。到时候,蔡京、童贯必然会有一顿嘴仗好打。就算童贯再不甘愿,但为了维护自己在军中的威望,也必须得与蔡京争一争。而且,他也不认为童贯会反对他地提议——虽然方才应是为了附和赵佶,所以同意了蔡京地提案,但他郑居中建言要调动军队,童贯肯定也会默认——真要打起来,日后算起军功,总有童枢密的一份。
  赵佶却不知郑居中心里地算盘,他闻言,登时皱起眉头,便又转看向童贯:“童卿,郑卿之言,不可不虑。你可有甚想法?”
  童贯欠了欠身,郑居中的那点谋算他一眼看透,但他可没有帮郑太宰的打算:“陛下勿忧。广西一路,为防交趾,军力本为南方最盛,足足有万五之多。加之崇宁元年,又在桂州新进召集三千刀牌手。而邕钦二州之下,左右两江。四十五个羁縻州尚有四万五千余溪洞壮丁编制。有这六七万大军,不论交趾国中有何变故,单凭广西一路也足以应对,并不需额外调兵入广西。”
  在枢密院的兵籍簿,广西地确有数万兵马,童贯这么说,当然不惧被人挑错。但实际情况究竟怎样。却也不必细说。京中的禁军被吃空饷都超过三成,而两浙。明面上有三万多禁军和厢军,实际上能有一半就不错了(注1),至于广西,童贯半点不报希望,四十年和平时光,足以让军籍簿上军汉们的名字,都变成各军将领肚子里的油水。除了刚编组的三千刀牌手应该还能挑出一千五百左右的战兵。其他各营的士卒,若不是成了广西一路大小官吏们使唤地奴仆,就是一堆只能在军籍簿上找到的名字。
  但赵佶不知内里详情——这种事,天子总是最后一个知道——童贯地回答让他很满意,他笑道:“即然广西兵力如此之盛,郑卿也可放宽心了罢?”
  郑居中心中大乱,童贯这么帮蔡京说话,让他始料不及。他急道:“陛下,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啊!交趾毕竟是大国!”
  蔡京这时再次上前,大声反驳,声音之大,中气之足。并不像已近古稀的样子:“交趾再大,兵力再盛,但国中无主,却也是无用。何况广东自五岭以南,多为平原,而广西却多山林,虽并称两广,但两地的水土却是不一。若从广东调兵入广西边境,只怕瘴疠疫气就能让军中损兵大半。”
  “那东海人怎么不怕瘴疠?!”
  蔡京眼睛一转,轻声笑道:“那可以问问刘少宰?”
  刘正夫一愣。被天子、诸公一齐盯着。更是让他不自在,忙叫道:“太师何出此言?!”
  蔡京反问道:“难道刘少宰忘了。前时为你诊病的,究竟是哪里来的名医吗?”
  听蔡京这么一说,刘正夫登时恍然。近年来他的身体一直不好,几次重病卧床——在另一个历史中,他现在应该已经被罢去少宰的之位,而被迫拿着开复仪同三司地虚衔而致仕——但两个月前,一个来到京中行医的游方郎中,却用几幅药就把他的病治好大半,而那个游方郎中据称正是在东海学过两年医术。他看看蔡京,没想到这事竟然被他打听到了。虽然对蔡京消息之灵通感到惊惧,更不愿助其说话,但刘正夫现在却也不能说谎,只得老老实实的答道:“东海医术的确神妙,微臣的一身旧病就是一个东海郎中给治好的!”
  “竟有此事?”赵佶惊道。刘正夫的病,她也是知道地,太医院的几位和安大夫轮番去诊治,都没有把病治好,但一个东海郎中却药到病除。“那人现在何处!”
  刘正夫摇摇头,“微臣不知!”
  赵佶又朝蔡京看去。蔡京禀道:“其人姓安,乃是个游方郎中。在京中三月,治好了无数疑难杂症,号为神医。但月前给微臣幼孙诊治之后,已经离京北上,去了河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24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