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校对)第11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81/1757

  章惇能够想象得出,拿到韩冈送来的信后,王安石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不,完全不需要想象,看王安石的现状就已经够了。
  都是要图穷匕见的时候,也没必要再遮着掩着,该拿出来便很干脆地拿了出来。
  章惇冷下了脸:“玉昆,没想到你会这样做。”
  就在不久之前,韩冈还口口声声怕家里添乱,才不愿将这封信送去给王安石。可现在却把之前的话抛到了脑后,毫不在意。
  “快刀斩乱麻罢了。”韩冈微微笑,“有些事必须要下决断了,不是吗,子厚兄?”
  ……
  “平章。”
  沉默地从韩冈身旁走开,章惇来到王安石身边,小心翼翼地观察着王安石的脸色。
  王安石已翻身下马,脸上的皱纹更加深刻,但腰背一如往常的挺直。
  “子厚,没关系。”
  一直以来,章惇都不似吕惠卿和曾布那般为王安石所重视。对章惇,是可以重用的助手,而吕惠卿和曾布,则还要加一条——是能传承大道的学生。
  所以吕惠卿、曾布,能够在朝堂中一路升迁上去,成为赤帜之下,处理实际事务的第二号人物,而章惇,则必须先去荆南平定蛮夷,以博取功劳。
  但现在,曾布叛离了,吕惠卿也背地里与对手暗通款曲,尽管章惇也跟韩冈有所牵扯,还差点为韩冈所说服,可在王安石眼中,吕、章两人与他的感情终究不同。
  这一次的打击,王安石心中决不好受。
  但王安石的双唇紧紧抿着,拗相公的倔强清晰分明地展露出来。
  钟声响起,炮声轰鸣,城头上烟雾缭绕,喧嚣中,宣德门的城楼缓缓开启。
  “没关系的,子厚。”
  王安石说着,向上望了一眼,然后驱马进入皇城。
  ……
  “太后,时间差不多了。”
  随着王中正在耳边提醒,向太后缓缓站了起来。
  尽管今日只是一次既非正旦、冬至,又非朔日、望日的普通朝会的日子,但却决定了大宋的未来。
  三两人谋于私室,不若开诚布公,让士大夫一同来计议。
  这也能避免日后会变成熙宁初年的那种乱局,十几年前,她是亲眼见证了新法造成了怎样的乱象,让自己的丈夫夙夜忧叹,十几年后,处在当年丈夫的位置上,她不想重蹈覆辙。
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二十二)
  侍从官十七,全部到齐;
  两制及以上官八,尽数在列;
  两府七,实到六人、一人告假;
  平章一,已在殿中;
  韩冈已经在殿中站定,犹有余暇的一个个数了上来。
  今日殿上,拥有投票权的总计三十二人,除了一个来了也不会投票的郭逵,人都到齐了。
  事关皇宋未来国运,当然不会有人愿意错失。如果韩冈能将会议的时间拖上一个月,甚至半个月,在南京、西京任职、有资格参加会议的诸多重臣,怕是都会设法回朝。
  之前韩冈在奏章中,将这一次共商国是的会议,定名为政治协商会议,虽有一两分玩笑的意味,但真要细论起来,他的记忆中,没有比这个名词更恰当的词汇了。
  五年一次的例行会议,三四次后,便能形成习以为常的制度。朝臣享受过的权力,就不会甘愿放弃。日后的国家大政,便必须在此一会议上通过,才能得到推行的权力。
  以来有了一把压制天子的利器,掌握在合适的人手中,就能让其不能逾越雷池一步。当然,处在皇帝的位置上,想要压制这样的权力并不算难,若是一位大权在握的皇帝,废除这样的制度,或是利用这个制度,甚至不用太费周折。
  但日后想要与天子争权,需要当时朝臣们自己去争取。这不是前人立下制度,就能让后人安享余荫的,天底下没有那么好的事。
  韩冈之所以这般绕着弯子做事,更多的主要还是为了自己方便。
  ……
  净鞭声响过,向太后带着小皇帝从后殿进入前殿。
  今日是决定国家大政的日子,在太后面前,臣子们的表现显得更加恭谨。
  曾孝宽起身之后,才从腰背上的一阵酸疼中,发现自己的腰比平日弯得更深了几分。
  他很早就明白韩冈的依仗,今天则更加确定。
  向太后垂帘的时间,已经足够长了,足以让许多首鼠两端的朝臣,将自己的立场附和在她的看法上。
  但韩冈未免显得过于自信了。
  即使是有太后的全力支持,可是在韩冈与王安石彻底决裂的现在,让占据朝堂大多数的新党成员中的大部分,改弦易辙,彻底站在王安石的对立面,还是难了一点。
  而且王安石并不是那么倔强,需要变通的时候,依然能够变通。
  曾孝宽低头看了一眼笏板,古尺二尺六寸长,三寸宽的象牙笏板上,提纲挈领地写了几行小字。
  这就是今天他要做的事。
  他抬眼看了看韩冈。
  对于国是,宰辅都有提议的权力,这正是韩冈的提议。
  从韩冈的身上,转而向上,当视线落王安石的脸上时,曾孝宽的心中猛地一跳。
  比起方才在宣德门外时,王安石现在的神色更加冷硬。熙宁二年,驳斥司马光和一众元老的谬论时,他就是这副表情;熙宁七年,面对曾布背离、旧党借用天灾兴风作浪时,他也是这副神情。
  只知进,不知退。面对敌人的进攻,绝不会退让半步。
  这就是当年博得拗相公之名的王安石。
  曾孝宽心中不安起来,不过一个晚上,到底出了什么事?
  ……
  朝会的前半段进行得很快,转眼就过去了。
  这两日,从雄州传回来的军报中,还没有战事爆发的消息。国界对面的辽军,不知是在等援军,还是下台的台阶,总之没有任何动静。
  唯一稍稍惹人注意的就是知南平军的黄裳,上表表功,说是击败了罗氏的叛逆,斩首四百多,为此上表献捷。
  罗氏是地名还是族姓,殿上知道的不多。少数了解的,也是因为前两年,在熊本的主持下,平定了一次夔州路的叛乱,其中就与罗氏有关。
  不过四百多斩获,在西南,或许代表了几个部族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青壮,可放在近年来的战绩中,却根本不值一提。即是将比较的对象,局限在西南,也不算是什么大不了的成就。
  除此之外,便无他事值得一提。
  待一切琐碎杂事结束,今日真正的议题才正式开始。
  左右两班的朝臣近三百人,只有十分之一多一点的臣子能够参与到会议中来,剩下的,都是旁听。
  这也是廷推宰辅时的体例,一切都放在明面上,而非暗室之中。
  既然是国家大事,当然要光明正大。
  太后在帘后俯视着群臣,然后开口,“吾闻一时之法当一时之用。夏殷之法,难用于文武之时;子虽殷裔,从周而不从商;祖宗之法,先帝革而新之;先帝之法,今日又当如何?还望诸卿详议之。”
  太后的声音并不高亢,甚至仅仅传到了台陛下。但随侍在侧的王中正随即带她将话传了下去。
  王中正代太后传达口谕的声音,在静寂的殿堂中发散出去,清晰地传到了每一位朝臣的耳朵里。
  一众朝臣有的吃惊,有的冷笑,有的欣喜欲狂,有的则是若有所思。
  太后一边要群臣共议国是该不该变、能不能变,一边却直说要变,这根本就是拉偏架,彻底站在了韩冈的一边。
  吕嘉问更是瞪起了眼睛,差点就要骂出口。
  “今日又当如何?”这不是已经明说了吗?革而新之!还问个什么?
  “三代之法,难用于文武之时”,引申开去,就是“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这是商鞅的话。
  “一时之法当一时之用”,这更是出自韩冈之口。
  说是要问政,却先一步定下了方向。吕嘉问早知道太后会偏袒,但也不能这般不要脸皮。
  不,不要脸皮的肯定是韩冈,这番话,太后说不出来。韩冈这两天的奏疏中肯定有这么一段,前日自请留对,也必定一字一句地又给太后灌输了一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81/17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