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校对)第13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54/1757

  “是大马士革刀?”黄裳对刀剑也有些认识。
  韩冈举起刀,递给黄裳:“认得出来?”
  黄裳起身接过来,拿拇指指肚摩挲着锋刃:“倭刀给辽人毁了,如今外传利器,也就剩这个大马士革刀了。”
  递还给韩冈,他又问,“是收自阿拉伯的胡商?”
  韩冈重又拿起刀,竖起来仔细观赏:“不,是王舜臣带回来的。其实做工还比不上军器监的大工造,但材料好,好钢。”
  黄裳道:“国中百炼钢也不输乌兹钢多少,只是没乌兹钢这般显眼。”
  刀身上那明暗相间的图案,的确是让人叹为观止。
  韩冈收刀入鞘,放在一边,“是中国的铁矿差,含铁太少了。”
  “听说广州市面上如今偶尔能见到乌兹钢锭,日后若能跟天竺多多往来,说不定就能多见好钢了。”黄裳又看了看韩冈放在桌上的弯刀,“裳旧日听人说起,大马士革刀似乎不易生锈,不需要如倭刀一般上油。”
  “是比倭刀要强。倭刀三天不上油就会生锈斑,大马士革刀就长得多。不过上油是习惯,也没坏处。”
  黄裳满口的大马士革、阿拉伯、乌兹,这些专有名词能传播于世,完全是韩冈倡导的翻译标准化的结果。
  所有外来词汇,主要是地名、人名以及其他一些专有名词,都按照韩冈的习惯来翻译。
  大量翻译外文书籍,来自于韩冈博采众家的倡议,正好也在韩冈的职权范围之内——他正兼任着译经润文使一职。
  真宗天禧时置译经院,聘梵僧翻译佛经,再由文臣加以润色,之后译经院就延续了下来。而且沿袭唐时故事,例由宰相来兼任译经润文使。
  不过对宰相来说,这只是一个空衔罢了,院中官员,一半是得罪了人,被调来这边发霉,剩下一些真正做事的,都是院中的底层官吏,一辈子爬不上去——在这个时代,精通一门外语并不算多出色的本事,远比不上作得一手不错的诗文,而译经院本身,也只是一个以翻译佛经为主的闲散衙门。
  但在韩冈就任之后,佛经给丢到了一边。翻译最多的,是来自于大食的书籍。尤其是那些有关医学、天文、算术等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是译经院翻译的重点。
  而原本译经院工作重心的宗教经典,则被拒之门外。佛经还好说,只是不翻译了,来自西域的景教、大食教,则因为两浙的明教之乱,而成为禁毁的重点。
  只要是韩冈这一系的官员,没有不去收集这些书籍的,大多数也都认真翻看过,黄裳是韩冈门客出身,更是认真研读过,如此方与韩冈言谈甚欢。
  黄裳道:“的确是没坏处,不过万一此物乃是赝品,可就发现不了了。”
  大马士革刀如今的名气,就跟过去倭刀的名气差不多。的确有不法之徒设法伪造乌兹钢特有的纹路,而阿拉伯胡商带来的货品,也不全是真货。据传要区分真伪,最准确有效的办法就是看沾水后生锈不生锈。
  韩冈笑道:“这是黑汗国阿斯兰汗宫帐中的珍藏,北庭军纵马伊犁河时缴获的战利品。我和王舜臣能走眼,波斯国君可不会走眼。”
  “伊犁河……”黄裳微微皱眉,“王景圣血洗十三城,杀人无算,国中皆畏之如虎狼。他此番上京来,京师里怕是有很多人睡不着觉了。”
  对刀剑的议论只是顺口,当韩冈把刀剑放到一边,黄裳也不想多费唇舌,顺着话将话题过渡到了王舜臣身上。
  “他们究竟是担心王舜臣,还是担心我?”
  “正是因为王景圣只听相公的话,而相公的心思又难以测度,所以才担心。”
  现在京师之中,还没人知道韩冈打算怎么安排王舜臣。
  名臣元勋如今汇聚京师,他们若是被一网打尽,地方上一时之间可就没有几人能扛起清君侧的大旗了。
  相比起统领京营禁军的诸多将领,王舜臣常年在西域作威作福的这个屠夫,听命动手起来,才会没那么多顾忌。
  “勉仲,你担心不担心?”韩冈扬眉笑道。
  “不。”黄裳毫不犹豫的摇头,“非到万不得已,相公不会动用王景圣。如今相公稳坐钓鱼台,正看着各方相争,完全没必要平白让人戒备。”
  “那可说不准。”韩冈笑着,在黄裳的惊讶中,又重复了一遍,“那可说不准。”
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十六)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
  “大法院结案为终审之制,不可再改易。”
  “九位大法官任职终身,亡一人方能补一人,九人之中,年资最长为首席大法官。”
  “以罪弹劾宰相,第一需要大议会三分之二成员通过,第二,还须得到九位大法官中的六人共同认定宰相有罪。大议会弹劾大法官,同样要求议会的三分之二成员通过。”
  “大法官的提名,则来自于首相。”
  冯京慢慢翻着一摞草草装订起来的纸页。纸上字迹潦草,文字又跳脱得厉害,行列排得也不整齐,看得出来这是匆匆忙忙抄写下来的东西。
  但纸上的内容,让冯京看得很仔细。
  当年离京时,还只是被许为未来宰相的新星,但此番回京,宰辅之位都坐稳了近十年。
  韩冈的一举一动,现在都是冯京关注的重点,而韩冈的计划,那就更是得用十二分的心去揣摩。
  看了一遍,又回头再看一遍,反复者三。
  越是揣摩,冯京脸色就越是沉重,最后他问面前的客人:“此中事当真?”
  来客的回答,与他方才把这本手记交给冯京时一字不差,仅仅语气稍稍变化,“回相公,这是从中书门下抄来的!”
  确认了真实性,冯京低头看着手抄,又陷入了沉默。
  设大议会代天子之政,设大法官分宰相之权。
  冯京素知韩冈善于别出心裁,但这一次他的想法实在是太过了,已经不能说是别出心裁,甚至可说是荒诞。
  韩冈究竟是多防着宰相,种种掣肘下,宰相还能做什么?如果只看他的种种建议,还以为宰相是别人在当着。
  难道他日后是想去做大法官?或是去掌管大议会?
  但大法官有九位,大议会的成员更是多达数百。韩冈即使做到首席大法官和大议会议长也没用。
  朝中大臣,进退升黜皆掌握在政事堂的手中,所以宰相能控制住他们。
  可大法官也好,大议会议员也好,他们的身份并非来自于首席大法官和议会议长,分别来自于宰相和州县,谁也别想掌握住大法院和大议会。
  只要韩冈打算新设的这两个衙门制度上没有大的变化,那首席大法官和议长只会是个鸡肋。宰相的权柄再怎么削除,都不是这两个位置能比拟。
  冯京不信韩冈会糊里糊涂地为了些许名声而自缚手足,想必是有着更深层的用意。只是冯京实在弄不明白,完全理解不了韩冈的行为。
  冯京记得曾经在《自然》上看到一种说法:大脑是人类思考的器官,一切想法一切盘算,都是自大脑中浮现。如果韩冈现在就在面前,冯京觉得自己多半会忍不住把韩冈脑壳撬开来,看看里面的脑浆是怎么翻的——就像代州医院里面做的一样。
  “还有更多消息吗?”冯京只能问道。
  韩冈不在面前,即使在面前,冯京也打不开他的脑壳——被金骨朵敲破脑壳的几率还更大一点。这位前任宰相只有拿到更多信息来判断。
  “只有这么多了。就是文潞公那边也不会知道更多。”
  “是吗?”冯京半信半疑。
  文彦博三代门宦,本人也做了五十年宰相,在朝堂叶茂根深,即使因新旧党争被赶出朝堂,也依然在朝中有着莫大的影响力,十数年也没有衰退多少,耳目始终灵通。
  冯京只是商家子,家族势力远比不上文彦博,一日退出朝堂,就成了聋子瞎子。
  文彦博能够将不同地方、不同人物那边打探来的消息整理还原,准确及时地了解到事实真相,而冯京想要比文彦博知道得更多——他自嘲地笑了一下,除非直接去问韩冈。
  冯京是富弼的女婿,韩冈的儿子则定了富弼的孙女,说起来两边也算是瓜葛亲,不过姻亲的姻亲,这层亲戚关系在朝堂实在太普遍,根本只能算是路人。真要说紧密的,儿女亲家才是——当然,冯京可不想让人记起,他还有一个叫蔡确的姻亲。
  “真正打算怎么做,除了韩相公自己,最多也就太后和苏平章知道内情。很多事,章相公恐怕都被蒙在鼓里。”
  “章子厚最近可有何动静?”
  “要是有了,朝廷也不会这般平静。”来客叹道,“两位宰相实在是有先贤遗风,共理大政却从无龃龉,非是皆怀一片公心,岂能有此和睦?”
  先贤遗风?
  真当他冯京是第一天认识章惇和韩冈吗?
  是因为外敌太多,他们才会齐心合力。
  至于这一次的事,两人肯定是都有盘算。
  如今流行的楚汉象戏有一招叫做舍车保帅,韩冈、章惇放弃了这么多,他们想要保住的只会更多。
  不过绝不是为了保全名声。
  这就是笑话。掌权才能保住名声,丢了权柄,什么脏水都能泼上来。
  看看唐太宗怎么做的。活秦王能改起居注,死太子就只能被泼脏水了。要是韩冈和章惇以为放弃权力,就能换来名垂青史,百代流芳,他们早就给人弄死了。
  只是韩冈、章惇如今表现得太过大公无私,让人挑不出毛病,冯京现在唯一想弄明白的,就是两位现任宰相到底有什么打算。
  快要踏破家门的访客,都是失意之人,所知皆谣言,除了问一问眼前的这位在中书门下办差的世侄,冯京一时之间找不到更可靠的消息来源。
  半个时辰后,年轻的客人从冯京寓所出来,走上等候已久的马车。
  片刻后,他又登上了另一辆马车,对着早已坐在马车上的一名乘客,他低声道,“冯京老糊涂了,相公可以不用再费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54/17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