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校对)第1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6/1757

  ——挪用!
  放弃渭源堡的扩建,把建设专款挪作军费,保证战时的供给。
  为了扩建渭源堡,王韶所准备的钱粮用来作为军费是绰绰有余,而调用秦州民夫的申请也早早得到秦州城的批复。本来增筑渭源的计划,就是利用十月冬麦播种前的时间,这些筑堡的民夫,完全可以用来运送粮草军械。
  韩冈的建议不算出奇,厅中的几位其实都能想得到。但苗授是不敢去想的,韩冈作为安抚司机宜能说的话,他虽是地位更高的都巡检却不能说、不能想。而高遵裕和王厚两人,大概是思维走向上有了定势,没有往那方面去思考。
  只是王韶……韩冈总觉得在他说出自己的建议的时候,他的顶头上司的眼神闪动了一下,之后的神色也没变成高遵裕和苗授一样的惊讶。
  以王韶的才智,能想到这个主意也不会让人奇怪,韩冈就觉得很正常,他猜度着,大概是早就想到了,如果他没说话的话,王韶就要自己提出来了。
  “那渭源堡怎么办?”王厚追问着韩冈,“总不能不修吧?”
  增筑渭源堡的方案早早地就递到了秦凤经略司和枢密院,连天子都在关心着此事。王厚担心着如果不能依时完工,朝廷肯定要降罪。但韩冈一无所惧,胜利者不受指责,“只要此战得胜,朝廷自会重新拨钱下来。”
  “若是败了呢?”高遵裕问道。
  “当然会被降罪。”韩冈斩钉截铁地说着。
  高遵裕神色间顿时多了点阴郁,韩冈的回答虽然是实话,却不是他想听的。
  “结果都是一样,”王韶低沉的声音响起:“如若授之用兵不顺,有个参差的话,星罗结部势力必然大张。那时候,即便有钱粮有民夫,也一样不可能在他们眼前安安稳稳地把渭源堡扩建起来,还是会被治罪。”
  正如王韶所言,如果出战失败,韩冈和苗授的两个方案其实都是一个结果,渭源堡不可能建起来。既然失败的后果一样,而出兵成功的几率,则是韩冈的计划要比苗授的更高一点——再怎么说,三千大军总比一千人冒风险要强——那该选择哪一个方案,自然不言而喻。
  王韶出言为韩冈的计划背书,高遵裕想通后也点头表示同意。渭源堡要扩建,这一点连别羌都知道,还以此为借口,四处招揽盟友,试图与朝廷拮抗。故而就算渭源堡突然间多了几千民夫和士兵,又大车小车的在官道上来回穿梭,别羌星罗结也不会紧张过度。只要夯上两天土,让星罗结部放松警惕。接下来,便是三千奇兵突袭露骨山下的星罗结城。
  用兵贵奇,这一招瞒天过海,无论是从可行性,还是成功率上,韩冈的计划的确是要比苗授高上一筹。苗授对此也没有什么不高兴的,如果有更稳妥地方法,他也不愿去冒风险,毕竟到时带兵上阵的肯定是他。他是西路都巡检,对苗授来说,渭源堡是否扩建都不干他事,只要有仗打就成。
  只不过苗授还想确认一下自己领军的权力,他试探地问道:“秦州那边要不要事先知会一声?”
  韩冈看了看高遵裕,又看了看王韶,两人都是面无表情。谁也不想看着郭逵在这件事上掺和一手,功劳本就不多,小小的一块饼,以郭逵的身份必然要分了大半去,说不定他还会派燕达来主持。秦凤经略司这么一口咬下来,作为下属机构的缘边安抚司就只剩残渣碎屑可以舔食了。
  王厚将询问的眼神投来,韩冈道:“还是等到钱粮、民夫以及出战的各军到位后,届时再提也不迟。”
  按照韩冈的计划,即便是出战,钱粮照样要送去渭源,民夫也同样得送去渭源,再以护卫筑堡的名义派出军队。无论是钱粮、民夫还是护卫,都是筑堡规划中已经确定的步骤。既然开头做的是一样的工作,就不必向经略司明说这是为了开战,而不是为了筑堡。等到把前期工作完成后,找个借口通知一下郭逵,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到了渭源堡后,别羌星罗结肯定会不断派人来渭源刺探。到时说他有心反乱,必须先发制人,也是顺理成章。”
  韩冈把话摊开了说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两句放在哪里都是管用的。只要想打,出兵的理由很好找。一旦蕃人出现在渭源堡附近,不管他们是哪一部的——即便是实打实的商人——都可以说成是别羌的奸细。
  为了保护渭源堡的安全,缘边安抚司不得不出兵,谁能对此说不是?
  ……
  八月下旬,秋风渐起的时候,第一批四百民夫抵达了古渭。
  来自于成纪县的这群民夫,被安排在城中的一处空营中住下。不过为了查验是否有所逃亡,在入住前都是要进行一番清点。
  虽然这四百名民夫看着乱哄哄的一窝蜂,但都按着户籍所在地的不同,分成了一个个小团体,乱中自有其秩序。而等到领着这群人的武官大喝了几声,便都静了下来,没几下,连队列都排好了。赶了几百里,每个人精气神却不差,而且都是些精壮汉子,看起来秦州那边应该是事先挑选过,并没有用些老弱病残来充数。
  不过这也是在情理之中,边地筑堡是军中要事,郭逵当然不会不重视。历朝历代使用民夫加起来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被宋建立后,关西缘边大兴土木又非一日。若是对民夫连最基本的组织都做不好,怎么可能在崇山峻岭之中,打造出一条绵延两千余里、纵深上百里的筑垒地域。
  点验民夫的工作由王厚负责,用了一刻钟,他笑着回来,“一个也没逃,全都到齐了。下面就看玉昆你的了。”
  “朱中!”韩冈叫来古渭疗养院的主事,“你先在疗养院里挑两个干练的医工,明天跟着民夫一起去渭源,把随军医馆的架子先搭起来。过几天等渭源去得人多了,还要从你手下调一队过去,你要提前把人选定好。”
  被韩冈从民夫中简拔出来的朱中,对韩冈的吩咐视同圣旨一般,忙不迭地点头,“机宜放心,小人一定仔细挑选。”
  “三哥,要多挑几个好郎中,省得他们留在古渭闲得慌。”王舜臣方才跟着王厚一起点验过民夫回来,明天为全军打头阵做先锋的就是他。预定中,除了第一批的四百名民夫,王舜臣还要带上一个指挥的骑兵压阵。
  他跟着韩冈久了,知道军中医疗救护的好处。不论是叫郎中还是医工,有从疗养院中出来的他们主持营中的卫生医护,可以防止疫病给他手下将士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朱中,听到没有?”韩冈对朱中说道。
  朱中一个劲地点头:“小人明白,小人明白。”
  王舜臣攥了攥拳头,骨节嘎嘣嘎嘣地响了几声,一张丑脸笑得狰狞:“有了军医,就不用怕伤病了。今次好歹再斩个几百首级,也让州城里的燕太尉瞧瞧……”
  “低声点!”王厚急忙提醒着王舜臣,恨不得踢上他一脚。
  今次出战,三千大军由苗授亲领,而王舜臣则是副将。虽然实际年龄比韩冈还小一岁,但如果不计入高遵裕的话,王舜臣的官阶在古渭寨内的武将中,其实仅次于苗授。他虽然还不能参与最机密的军议,不过会后,名为筑堡、实为突袭星罗结部的计划还是很快通报给他。
  但除了古渭城中的几个文武官外,所有人都只知道今次仅仅是要增筑渭源堡。斩首几百级的话,连一个字都不能提的。王舜臣知道自己失言,撇了撇嘴不多话了。在他眼中,燕达是偷了种五郎功劳的小偷,郭逵则是幕后主使,若非他们两人,今次来秦州做副总管的,应该是种谔才是。在王厚和韩冈面前,他根本不去掩饰自己对燕达的不屑。
  “王兄弟,你今天早点回去休息。明天……”韩冈话声一顿,与王厚一起,向王舜臣身后看去。脚步声随即从后传来,王舜臣跟着两人的视线转身,却见来人是王韶身边的亲随王惟新。
  王惟新快步走到韩冈王厚身前,匆匆行过礼,道:“有个和尚来了,说是奉旨而来。王安抚让两位机宜快点回衙门去。”
  “和尚?”韩冈与王厚对视一眼,问道,“他法号为何?”
  “智缘。”
第二十二章
瞒天过海暗遣兵(三)
  韩冈上京时曾听说过智缘的名字,也听说过他的手段。
  三命僧愿成,医僧智缘,是大相国寺中声名远播的两位僧侣,总在豪门达官中行走,当时刚刚入京的韩冈无缘得见。
  愿成善于算命,观人体貌便能断其三生休咎,说起人生过往能分毫不失,并言及前生后世历历如真,所以人称三命僧。而智缘的医术更为神奇,世传他只要只手诊脉便能知人贵贱休咎,甚至可以按父脉而知子祸福,所言精准如神。京中官宦贵人趋之若鹜,不是延请两人上门,便是亲自登门造访。
  不过对于愿成和智缘两人的传奇,韩冈当时听了便哈哈笑过。三生轮回本是缥缈,诊父知子更是荒谬,他是半点不信。
  但据说王安石却是真的相信智缘的本事,有传言他跟天子谈及智缘时,说道“昔秦医和诊晋侯之脉,而知其良臣将死。夫良臣之命乃见于晋侯之脉,则诊父知子,又何足怪哉!”
  但只是这个关于王安石的传言,韩冈却有些怀疑,一是天子与参政在宫中私下里的闲聊,怎么这么容易就传出来,在市井中被人口耳相传?第二,若是王安石真的相信智缘的本事,当智缘自告奋勇来秦州,当不会吝啬一件紫衣【注1】。
  很可惜,当韩冈看到智缘的时候,他穿得袈裟还是赤色的。
  韩冈与王厚并肩进厅时,王韶和高遵裕正陪着一为身穿赤色袈裟、五十上下的僧侣在说话。除了智缘,自不会由他人。
  韩冈、王厚向王韶和高遵裕行礼如仪,直起身又转过去面向智缘。智缘大咧咧地坐着,王厚便欲作揖。可眼角看到韩冈直着腰纹丝不动,便也跟着停住了动作。
  智缘没有官身,韩冈不会自降身份先向他行礼。尽管智缘是方外之人,不用俗家礼法。但既然要为朝廷拓边河湟,来西北边境追求名望功劳,就不要装出个高僧大德的模样来——当然,其中最关键的,是韩冈不喜佛教。若是面对饱学宿儒,即便没有个官身,韩冈也不介意谦恭一点。但对上吸民膏血、不事劳作的僧人,他可做不到恭敬谦卑。
  对视了很短的时间,智缘见韩冈并不打算先见礼,脸色便是微变。他磨蹭了一下,终于还是起身向韩冈合十躬身,“小僧智缘,见过韩机宜、王机宜。”
  智缘的声线浑厚圆润,如同禅唱。其声自丹田出,一张口,醇和的声音就在耳边回响。用这副声线向人解说经文,论人祸福,也难怪能挣下如许名头。
  韩冈方才拱手回应,“大师善医之名,韩冈闻之久矣,如雷贯耳。素慕尊颜,却缘吝一面。今日得见,终遂平生所愿。”韩冈老于世故,这恭维式的套话说得极为顺畅,王厚跟着韩冈说了一通,各自哈哈笑了两声,重又坐下来说话。
  虽然甫一见面,就有点不愉快,但韩冈并不否认智缘的魅力。这和尚相貌端正,阔面大耳,甚有佛象。身材虽不高大,但端端正正地坐着,如同一口青铜钟,身子毫无一丝偏倚,一看更是不脱高僧大德的形容。而且其说话间恂恂有儒者之风,儒释道三家的经典也是信手拈来,讨论起九经经义,虽无韩冈精深,但他旁征博引,把佛道两家的经文为儒学经籍做注解,却也丝毫不落下风。
  等说过几句闲话,堪堪到了饭点,王韶使人布下宴席斋饭,将古渭寨中的大小官员如苗授、赵隆、杨英他们一齐唤了过来陪客,给足了智缘脸面。
  坐入席中,智缘指着饭菜又说起了养生之道。凭着他医僧的名头,一番话说得王韶、高遵裕都心悦诚服。最后他甚至即席赋诗,与王韶这个进士相唱和,风头完全把韩冈盖了下去。
  被智缘抢去风头,韩冈并无丝毫愠色。他本就希望智缘的本事越出色越好,这样才能为河湟开边之策去说服更多的蕃部。在大航海时代,基督教的传教士们往往精通天文地理医学建筑,每一个都是多面手——只有过人的才能,才能让传教的对象信服。先让自己成为信任的对象,然后才能把教义灌输出去。而智缘的出色,也就让韩冈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智缘的才学的确过人,尤其是身兼三家之学,能让不少士人甘拜下风。不过这也难怪,如今的儒林风气,是儒释道三家互相印证,三教一家的说法,不论哪一派都有人提出过。儒释道三家,经过千年的并存发展,早就不复旧时的泾渭分明。许多时候,在民众中佛道与其说是教派,还不如说是民俗。
  而从世风上,已经融入世俗的佛门道门都日益兴盛,信众无数。就算是崇儒排佛的士大夫,他们的家人也会到寺庙里烧上两炷香,比如韩冈的老师张载、还有程颐程颢,都是对浮屠二字深恶痛绝,但韩冈可是亲眼见过,张载的家眷、程颢的夫人去庙中烧香。
  可能是酒喝多了的缘故,同时也是因为对智缘十分欣赏,高遵裕突然为智缘叫起屈来,“以大师之德才兼备,还得不到一件紫袍,实在是委屈……政事堂中诸公却是太吝啬了。”
  智缘不以为意地笑道:“天子和王相公本是要与贫僧僧官之位,但贫僧心想未见寸功,非有长才,便以口舌得官,来秦州后却难以见人。故而对王相公推辞道,‘未见事功,遽蒙恩泽,恐致人言。等有功于朝廷,再与官亦不迟。’”
  高遵裕愣了一下,立刻更加热情地赞扬起来,“视名利官位如粪土,大师果然德行高致!”
  智缘口宣佛号,“钤辖过奖了。贫僧今次自请来河湟,也是不忍此地汉番之民再遭兵焚之苦。故而愿深入不毛,弘扬佛法,劝蕃人臣服于朝廷,从此共享太平之乐。”
  “好个共享太平!大师以慈悲为怀,足以让朝中庸吏愧煞。”王韶轻轻击掌赞许,举杯敬向智缘。
  智缘以茶代酒,与王韶对饮之后,放下茶杯,问道:“贫僧前日过秦州,承蒙郭太尉与燕太尉不弃,设宴款待。在宴上听说近日有一星罗结部屡有不顺,其族长别羌星罗结聚兵露骨山麓,意欲反叛。不知可有此事?”
  王韶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确实有此事。”
  关于别羌星罗结的种种不顺,秦州那里早就通报过了。只是郭逵和燕达会将此事告知智缘,让王韶有些不快。
  见王韶没有否认和隐瞒,智缘就席上向王韶:“贫僧来此,便是为了规劝蕃人归降朝廷。如今有星罗结部不顺于大宋,却是再巧不过。等明日贫僧便去露骨山下,劝说。”
  王韶脸色丝毫没有半点变化,仿佛前几天批准突袭星罗结部计划的并不是他。“大师初来乍到,对蕃部内情尚未了解。还请大师在古渭少待几日,先熟悉了这里的地理人情,再去蕃部不迟。”
  智缘又念了一声阿弥陀佛,道:“安坐古渭寨中,如何能熟悉蕃部内情。何况拖上一日,其不顺之心便盛上一日,若是拖延下去,说不定就有大战连连,死伤枕藉。”
  “大师心慈,不忍见生灵涂炭,韩冈深为敬佩。”韩冈向智缘拱了拱手,表示了自己的敬意。转过来对王韶道,“安抚,以下官之见,既然智缘大师一心想去,不如就准他去了。蕃人虔心礼佛,以智缘大师的身份,行走在蕃部之间,也不会有任何危险。”
  王韶和高遵裕、还有所有知道即将实行的计划的官员,都惊讶地看着韩冈,这等于是把智缘往鬼门关里推。
  王韶正要拒绝韩冈的提议,而韩冈却抢先一步道:“不过能否先请大师去纳芝临占部的吹莽城和青唐部的青唐城走一趟。托硕大捷和古渭大捷,得两家之力甚多,而战殁者亦多。大师若能去两城做一场法事,将之亡魂超度,其善莫大焉,亦能让两部更加恭顺于朝廷。”
  智缘想了一想,点头道:“机宜有命,贫僧不敢推辞。”
  “在下就为两部先谢过大师恩德。”韩冈起身向智缘行礼,“蕃人盼大师久矣。原本河湟一带最有名的僧人唤作结吴叱腊,在此地多有其弟子信众。其后因其不守佛门戒律,鼓动董裕在青渭残杀劫掠,在古渭一役跟着董裕一齐被斩杀,”韩冈指了指王舜臣,“这功劳还是他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6/17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