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校对)第14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41/1757

  从王安石开始变法,李承之便是变法派的中坚之一,资格之老,并不输于章惇多少。
  之后李承之因为与新党同仁不合,愤而转换门庭,在韩冈的回报下,坐稳了十年的参政之位。
  除了韩冈之外,韩系之中,谁的资格能比他更胜一筹?
  德行浅薄的沈括不行,已经致仕的王居卿不行,游师雄,黄裳之辈更不行。
  韩冈离任后,那个宰相的职位,基本上已经确定交由李承之接任。
  门客所说,的确是世人皆知的事实。如果想来说服李承之,只是这些话,远远不够。
  李承之等着门客图穷匕见,拿出真正的底牌,而门客没有让他失望。
  “但参政可还知晓,章相欲改昭文、史馆、集贤之分,为左右二相,分掌各司诸事?!”
第一十四章
庙堂(五)
  左相,右相。
  离开家的时候,李承之有几分遗憾,选在晨间接待访客,对话只能仓促结束。
  不过他也有几分庆幸,听到韩忠彦门客爆出的消息,自己心中的震动,没可能不反应在表面上。再多说一阵,心事暴露得更多,恐怕会给了韩忠彦可以操持的把柄。
  从对话中离开,坐在马车上,李承之已经不再去多想韩忠彦的消息来源,也不去想韩忠彦能利用这个明显有时限的消息,博取到多少好处。
  他现在只关心两件事,第一,真伪。第二,应对。
  车窗外的街道,已经是车水马龙。
  李承之的马车,在前后元随的簇拥下缓缓而行。
  已经不是一官出巡,群人避道的年月。现如今朝廷颁布道路安全法,路上的行人车马,都要靠右行驶。还强调了车马道和行人道。
  即使是宰相出门,也不过是因为随行人员多一点,能够保证前后不会有其他车马混进来,不会逼着对面而来的车马停驶,更不会赶着正在走路的行人避让到路边的屋檐下去。
  寻常官员出巡,如果必须是前后喝道清路,旗牌官和护卫随从都得以骑马乘车,不会向过去一样,前后旗牌官举牌步行,中间官员骑马,将通行车马的大路,挡得水泄不通。
  虽然少了些体面,不过对于困扰京师内部的交通问题,也少了许多影响。天知道,京师之中有多少车马,按照群牧司的登记,京畿内部的在册马匹,有十八万之多。而就如人丁有逃籍的黑户一样,没入册的私人马匹,其实也不在少数。而且马车也越来越多,等闲富户,家里就备上一辆马车,养个三五匹马。
  京师的街道虽是宽阔,但在越来越多的车马面前,还是显得太过狭窄。更严重的是行人车马混行,使得道路拥堵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而事故亦是频频发生。
  因而才有了交通安全法的出台。
  因为宰辅们的以身作则,加上开封府的棍棒和罚金的功劳,上路靠右行,穿越路口看指挥,行人不上车马道,车马不走人行道,这些条款已经深入人心。
  开封府的街道秩序,如今井井有条,看行人装束,不是绫罗绸缎,就是精纺的棉毛织物,一个个都是富足、健康。这就像大宋的军政事,在两位宰相的领导下,蒸蒸日上,井井有条。
  真伪问题,其实已经可以确认了七八成。
  如果是自己,把天下治理得国泰民安,四夷宾服,手握大权,负天下之重望,而另一个能够匹敌的同僚,又要离开朝堂,李承之觉得自己肯定会想更进一步。
  韩冈虽然不能说是要离开朝堂,但很明显的,他不可能再把朝政操控得如臂使指一般。那么,章惇有些想法,也是理所当然。
  至于应对,李承之一时之间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做。
  冒出来的想法很多,但可以实行的却很少。
  左右的确有高下之别,古法右者为尊,如今则是左为尊。
  如果当真改易官职,章惇为左相,自己为右相,这是不必说的。
  不过这个并不是重点,现如今的宰相之制,首相次相末相,高低分得很清楚。
  重要的是,在改制的过程中,章惇会捞走多少好处?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
  能想象得到,章惇会自觉地将变革局限在宰相之位上吗?必定会跟随整个……至少大半个官僚制度的变革!
  章惇——他肯定会在改变官制的过程中,瓜分一大块的好处走。
  而韩冈,会不会向章惇妥协,这是没办法确定的。至少按照过去的例子,这个可能,至少五成以上。
  宰相之所以贵重,并不是因为礼绝百僚的荣耀,而是因为掌天下庶政,无不顾问的权力,尤其是在今日,除了没有天子之威仪之外,凡事一言以决,已经跟皇帝没有多少区别了。即使有时候会受到反对,难道皇帝不也是如此吗?
  如果章惇主导的改变,让他成为有实无名的皇帝,让自己只能做一个挂着宰相之名的参知政事,那李承之觉得,还不如维持现状,自己安安心心做一个参知政事为好——那等有名无权的宰相,从来都是拉出来挡罪的工具。
  李承之下车时,眉宇间还是带着一丝忧虑。宰辅们的居所就在都堂近处,留给他思考时间还是太短了一点。
  最后的得到的结论,就只有必须跟韩冈通报,问明韩冈的态度,不然什么事情都做不得。
  “景叔。”从马车上下来,李承之立刻旁边同时下车的一人打个招呼,“什么时候回京的?”
  来人肤色黝黑,容颜沧桑,看起来颇受了许多风吹日晒之苦,脸上多有疲色,没有休息好的样子。
  见到李承之,他先行了礼问了好,然后才音声喑哑地答道:“就昨天夜里。”
  李承之走近了过来,他严肃的脸上,多了一份亲切的笑容,“一夜没睡?”
  “回来后就去见了韩相公,还没有睡。”
  “韩相公……”在臣僚眼中,秉性严重,可敬可畏的参知政事,此刻笑容可掬,“你们是师兄弟,还说得这般生疏。”
  “礼不可废。”
  韩冈的师兄,张载诸弟子中,名位仅次于韩冈的游师雄,认真地回道。
  翰林学士,同判铁路总局。这是游师雄现在位置。
  而就跟正做着参知政事,却即将接任宰相的李承之一样,游师雄也有一个将接手的位置,判铁路总局,同时还即将升任签书枢密院事,顶替另有任用的沈括——不是很多人猜测的黄裳,而是韩冈的这位一直远踞陇西的师兄。
  游师雄在关西任职多年,之后又主持对西域的攻略,在京中名气虽不如正做着开封知府的黄裳大,但资历功勋还在黄裳之上——比一比做进士的时间就知道着资历差多远。在韩冈这一系内部,游师雄是始终压黄裳一头。
  这就是韩冈留下的后手,在他离任后,李承之、沈括、游师雄,一个顶一个,接下前一位留下的空缺。同时还为五年十年之后,做好准备。
  以李承之的年纪接下来两个五年的任期做满,也差不多该退休了。沈括也差不多在那时候致仕。
  有了十年的时间,游师雄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接手相位。而黄裳在积累了诸多资历后,也有足够的资格晋身都堂。
  韩冈在都堂中拥有两到三名嫡系,已经足以保证气学的利益。
第一十五章
庙堂(六)
  看游师雄的容色,就知道他这个位置绝不好做。
  虽然掌管铁路总局的权力极大,甚至在中书百司中排名第一——能由一枢密兼任,可见这个衙门的重要性。
  中书门下辖下的衙门,却要枢密院的副二官来兼职,亦可见主官必须身兼文武。
  因为这个位置太重要了,就像人体内的大血管,断了可就要人命的。
  旧日一转运使,资历稍长,便可入侍从之列。江淮六路发运使,三门白波发运使,以及后来的荆湖两路发运使、湖广四路发运使,这种关系朝廷命脉的漕司衙门的主官,更是非资深侍从官,乃至两制官不得授。
  而铁路总局对天下运输的干系,比执掌汴水纲运的江淮六路更重十倍。不仅要主持公私输送、军需转运,同时还要主持营造、维修的工作,偶尔还有调兵平叛的任务。
  专业性的职位,选用不合格的官员就职,最好也只能是守成,更大的可能是闹出一团乱子,浪费亿万公帑事小,弄得兵备也跟着出乱子,那可就事大了。
  辽国的铁路网规模远不如大宋,但初建时还是闹出了不小的纰漏,要不是辽国的根基建立在马背上,大宋这边,心动的绝不止章惇一人。
  如果拿第一任的沈括来作为标杆,判铁路总局这一职司,要知军事,要明营造,要擅政务,要通会计,同时资望还必须足够高,要够得到枢密院的副职——毕竟是事关国家命脉的权柄,资望、官位稍低一点就压制不住。
  天下间数万官员,能符合这些标准的,也不过寥寥数人。
  但话说回来,以上诸条其实都不重要。除了本身的官位要达到标准之外,有能无能都不是问题,重要的是看背景、靠山。
  没有靠山,再有能耐也坐不上去。有了靠山,平庸之辈也能身居高位。
  就如江淮六路发运使,前后数十人,并不是人人都能如薛向一般,在位置上游刃有余。要不然,薛向之前的汴河纲运,也不会年年上报两成的耗羡。
  幸好,这个新设立仅仅十载的铁路总局,还没有感染上其他衙门那种尸居余气、得过且过、雁过拔毛的毛病。
  这个新衙门,正是百事具兴之时,在看根脚之余,也会看一看能力和操守。纵使是气学中人,如果才干难孚众望,也难以跻身其中。
  所以紧随沈括之后的游师雄,尽管他在甘陇协助铁路总局,主持了兴修贯穿河西走廊的甘凉、甘肃、兰凉各分段的工役,同时又有作为帅臣的充足经验,但他还是要代替沈括,在天下各处的铁路工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之后,才能在日后顺利地接手铁路总局。
  在眼下,游师雄依然仅仅是翰林学士兼同判铁路总局,能够参加议政会议的资格来自翰林学士,而不是一个需要他跑遍天南海北,一年只有两个月能在京师的差事。
  这样的辛劳,让游师雄的外表,与他实际年龄相差甚远。
  “景叔,多多保重身体才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41/17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