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校对)第14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49/1757

  韩冈点头,“我和子厚相公商量过了,希望奉世你和熊伯通将这件事给担起来。”
  “熊本?!”
  韩冈比起两个手指头,“坐镇大名和太原,至少要两人。”
  韩冈和章惇虽然和睦,但谁敢保证对方没有黄袍加身的想法,即使对方没有,对方下面的人呢?所以两人相互牵制,一般情况下,谁都不可能出门。
  如果当真对辽开战,能出门的,就只有其他宰辅。反正不管是谁,都没有韩冈和章惇的影响力,黄袍加身那么是休想。
  这个任务,落到熊本身上让李承之惊讶了点,但落到他本人身上,他还真是一点不吃惊。韩冈手上缺人,总不能让游师雄能者多劳吧,铁路衙门可是要负责全局的运输。而沈括,前些年修路时伤了元气,回京后一直多病,更不合适。
  “但已经有真太铁路了,其实用不着再分两处,我与熊本在一处指挥,更容易协调两路兵马。”李承之皱眉说道。
  事前李承之可是以为,他会为主帅,而章惇选一武将为副帅。真太铁路已经修好了,河东河北近在咫尺,完全可以合为一个战场。
  “听闻辽人从析津府往奉圣州去的南奉线【北京到张家口的京张铁路】正在修建,以辽国的技术,短期内当是修不好。如果我们调动得宜,开战时,完全可以先聚兵灭其一路,再回师另一路。”
  韩冈摇头。都堂绝不会允许任何人有独吞恢复之功的可能。即使这一回,李承之和熊本北上,只是先期准备而已。
  “蒸汽车头才开始试验,过些年才能上路。如今铁路调兵只是与骑兵相当,没那么神速,暂时还是无法压倒辽人。两个战场,还是两个战场,互通有无可以,但不会快。”
  韩冈的话有七分是真,三分是借口。李承之其实也明白,朝廷不会给他这个机会。韩冈章惇点头了,议政会议都不一定会点头。只是名垂千古的机会在前,不去争一把总是不甘心。
  相关事宜自不必细说,确定了自己要接受的任务之后,李承之便起身告辞,韩冈也起身相送。
  走出厅门,李承之忽然回头,像是随口闲聊的对韩冈道,“真定城要南迁过滹沱河了,大城要津都是车船便利之地。真太铁路虽有真定,起点站却不在真定府城,京保铁路过真定,与真太线交汇的石邑镇一站,到真定城三十里又一站,大不便。”
  韩冈听了,嘴角翘了一点,“奉世你觉得什么时候合适?”
  李承之想了一下,“明年吧。最好在入秋之前,不然真定防务不好处理。”
  真定府城在滹沱河北,但真定府到太原府的真太铁路,开封到保州的京保铁路,两条铁路线的交接之地,却是在滹沱河南的石邑镇,与真定府城隔了三十里。
  真太铁路建成才一年多的时间,真定府的商税,已经有三分之一来自石邑镇,而在石邑镇设县,并修筑城墙的请求,已经送到了都堂。
  这是原因,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赶在明年冬天的选举之前,迁移州治,而不是李承之所说的,为了不影响防秋工作的布置。
  对此,李承之明白,韩冈也明白。
  信息是无价的。
  一条铁路线,将会经过哪里,将会在哪里设站,仅仅简单的几个字,只要足够早,知道的人足够少,就意味了数以万贯计的财源。源源不断,持续不竭。
  真定府是北地要冲,同时也是人烟辐辏之地,地价自然不低。但这个不低,在真定府内部,还是要分出高低。
  同样的平原良田,越是接近府城县城,那就越高,与府城县城越远,一般就会越低。越是接近大路,那就越高,越是远离官道,自然越低。
  就像如今真太、京保两条铁路的交汇点石邑镇,铁路修通后的地皮是一个价,铁路修通前是一个价,而要修铁路的消息传出来之前,那也是一个价。三个价格,当然是一个比一个低,时间越早的越低。而真定府城的地价,则是正好相反,越是往后越低。
  宰辅们身边的很多人就占了这点好处。不贪占、不受赇,不盘剥百姓,不作奸犯科,但照样赚了大钱。
  现如今,石邑镇附近的土地地主,河北人只占少数,多是关西、福建,也有京畿、江南的,李承之家里也占了一块。投入不算多,投入却极为丰厚。
  不说府治迁移对地价抬升、商贸促进的作用,只要石邑成县,真定府治一迁,再开始选举,天然就占了便宜。大议会给真定府的议员名额,原本没机会,但迁址后就有机会了。
  李承之想要投桃报李,但韩冈却摇头,“置县可以,迁址就不用太急。自然而然,自然一点,不必刻意。”
  “但大议会上……”
  “其实不必担心。”韩冈道,“关西的确在外迁人口,但并不是要抢本地人的饭碗,而是自己打造新的,顺便还能给主人家带上一口饭。土客之间,还是尽量和睦为上。”
  韩冈行事越发的圆滑,看不出当年的锋锐了,但也更加老辣沉稳。
  “是承之孟浪了。”李承之稍低头,认了错,而后告辞。
  韩冈目送,转身回厅。
  李承之的提议,再一次勾起他的思绪。
  关西正在外迁人口。
  经过了几千年的开垦,关中土地算不上肥沃。而且雨水也比不上汉唐之时。
  关中如今工业大兴,有了巩州、秦州鳞次栉比的工厂,数以万计的棉田。
  在过去,城市是消费体,财税的主体来源是农业。商税虽可为补充,但商品的主要来源,依然是农村。控制城市,不过是因为城市占据了关键的中转之地,集中了大量的税金,并不是因为城市里面有什么出产。
  但现在不一样了,整个陕西地区,工矿遍地开花。由于对人力的集中需求,绝大多数工厂都开办在城市内外。
  但陕西的地理条件其实并不好,尤其是陇右,在地理上,有着极大的劣势。
  要不是其他地方还按照惯性,保持着农业为主的传统,没有投入到办厂兴业的浪潮中来,陕西不会有如今的繁荣。
  可雍秦商会的主持者,不能不为日后谋算。
  天下户口增长最快的,还是远离战火烽烟不及二十年的关西。多年战乱结束后的补偿性增长,使得未来十年的关西,至少有一百万壮年男子,不是加入工厂,就是得离开陕西去异乡谋生。
  雍秦商会对此就预先准备,按照设定好的规划发展,将陕西过剩的人口向外有序转移。
  而在这个时代,地域问题远远严重于后世。土客之争,更是屡屡溅血,乃至夺人性命。为了维护商会和移民利益,就有了集中迁移,集中办厂,将外迁的人口和财富,集中在一县之地。
  石邑镇只是一例。襄汉线上,同样有雍秦商会主导的关西聚居地。更多的,还要数沿海的州县。
  沿海的土地,多是盐碱化,不利耕种。地方划分州县,主要是按照户口来设定,平定州县等级,也是按照户口,中州多与下州,望县多与上县。所以沿海军州,无不是县少等低。
  河北沧州,北邻黄河口,东面大海,位于河北东北,面积几乎有河北的五分之一,但户口不多,若大的面积,早几年就分做了五个县,基本上集中在沧州西南部。
  棉花能耐盐碱,对水的要求也不高。沧州沿海,很多荒地都可以种植棉花,加上北面的七百里城寨防线愈加坚固,故而迁来沧州的西人甚多,辟田办厂,如今朝廷已经在沧州新设了海兴一县,其中户口,大半来自陕西。
  沧州南面同样靠海的滨州,只有两县。再南面,已经是京东东路的青州,四县皆远离海岸。大片大片的近海盐碱地被空置。因而都有许多山西人移居来此,并准备谋求新设一县。
  在军州与大议会议员名额紧密相连的如今,新设一州并不容易,但新设一县,却还是挺方便。
  天下户口籍簿,都是在闰年重新登记造册。确定了人口规模,有了足够的赋税,新的聚居点就有升格的可能。
  到明年,可就要多出三个县了。
  至于州府,有自然学会在,其实不需要那么急。
  一边是雍秦商会,一边是自然学会,两边相辅相成,不必急功近利。
第二十四章
虚实(四)
  黄裳赶到都堂的时候,已经算是迟了。
  前院院中的钟台上的指针,告诉黄裳,距离今天的议政会议还有三刻钟了。
  黄裳本来还想在会议之间,拜访一下韩冈,特地留了一个时辰,没想到在府衙那边,因为一桩突发的案子给耽搁了。
  现在还剩三刻钟,如果去开会,还算早,如果是去拜访宰相,却是迟了。
  开封府本就事多,麻烦也多,日常做得再辛苦,也落不找一个好字。随便处置个人,背后就能有个某某伯,某某侯,便是以包拯那般铁面无私,人人敬畏,也没敢在开封府上做满三年。
  而黄裳已经做了快满三年了。
  要管兵马改制,要管里坊防火,要管街巷整修,要管河道疏浚,要管商贸往来,要管工厂建设,要管教育考试,开封府本就号称天下繁剧之地,而黄裳比过去的开封知府,更是辛苦了十倍都不止。
  过去哪家权知开封府,还要管在城墙上修路的?可黄裳得管。
  一边用能者多劳安慰自己,一边匆匆忙忙地赶到议政大厅。
  来到厅前,却见一群工人站在屋檐上,里面也是一堆生人。转头四顾,却见韩忠彦、许将两个同僚,正在偏厢里坐着。
  韩忠彦起来招呼黄裳,“勉仲来得早了。”
  “一堆麻烦事,先过来躲一躲。”黄裳找了个空位坐了下来,“城墙上的工地摔死个人,本来无事。今天家里人跑来喊冤,说是发生口角后被人推下来的。”
  许将扬眉问道,“真是故杀?”
  黄裳婉拒了小吏端茶来的殷勤,又道:“哪里知道,派推官去查了,就这么耽搁了。”
  开封府,政事、刑名有判官、推官,鸡毛蒜皮的琐事有法曹参军,维持治安、追捕人犯,又有左右军巡院,但按照一直以来的惯例,人命案子,是不能交给推官去处置的,必须交由知府主审。
  既然案子上门,黄裳身为权知开封府,自然责无旁贷。虽说这个案子才递上来,可就是说一句查明后再审,也得用上黄裳一点时间开一次公堂。
  “安心。”韩忠彦安慰道,“等过两年,就可以推给法院去处理了。”
  黄裳没好气,“谁还会做到那时候!”
  三年就受够了,做五年?那不要了老命!
  他望着议政大厅内外的一群人,指了一指,问:“怎么回事?”
  韩忠彦道:“通风管道积灰太多,给堵了,正清理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49/17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