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校对)第3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6/1757

  “判国子监?!”王安石听了之后又惊又怒:“玉昆怎么就能伸手要这个职位?”
  方才韩冈根本没有细说此事,王雱这时候才知道韩冈竟然是荐张载判国子监,眉眼中也尽是怒意:“国子监决不能交给张载!”
  “大人复相,没少了玉昆出力,如今连一份荐书都要从中作梗,难道不会被人说忘恩负义?!”王旁很清楚韩冈可是帮了自己免遭牢狱之灾,更明白若没有韩冈用计,自己的父亲也不会这么快入京为相,何况之前他还帮了新党不知多少忙,“张横渠之学,的确与大人相异,但玉昆毕竟是他的弟子,就算不喜其学,怎么也得让玉昆脸面上过得去。”
  “二哥儿,不明白就别多说话。”王雱声色俱厉,“那可是判国子监!”
  韩冈就算荐他的老子、王安石的亲家入国子监,在王安石和王雱眼里都不是什么大事,农事也算是一门学问。唯有张载不行,这是在刨新党的根基,在抢王学的未来。
  整个变法集团是一个完整的机体。有负责立法的司农寺,有负责执行的中书检正公事,有编订变法纲领和理论基础的经义局,还有培养变法后继之人的国子监,以保证新法不至于人亡政息。其中的任何一项,王安石都不可能交到他人手中。
  纵使亲如韩冈,只要他还不是王学的门徒,只要他还想着推崇关学,王安石和王雱就不可能让他如愿以偿,将国子监交给他处置。事关毕生的功业,就算要跟韩冈这个女婿反目,王安石都不会让步的。
  绝不会!
  “要判国子监,少说也要到侍制一级。文选荟萃之地,岂是微官能弹压得住?”王安石冷着脸,找着理由。至少在品阶上,张载要任这个职位也的确很勉强,“张载此前不过是个崇文院校书而已!”
  王旁不敢再说,只是脸上写满不服气,这样不是要逼着韩冈离心离德吗?
  王安石知道自己这样做很是过分,但他不能让步,对着闹着别扭的次子叹道,“玉昆那里为父会给他一个交代,其他的事都能应允,只是国子监不能让张载去管。”
  王雱心头一阵火后,这时则稍稍冷静下来。回想着白天时与韩冈的一番对话,又听到父亲的话语,脑中忽然间一道灵光闪过,急声道:“大人,玉昆对儿子说的时候,只是说他与王珪、吕大防荐张横渠入京任职,并不是判国子监!”
  王安石闻言一怔,将询问的视线投向长子,就见到王雱点了点头。得到确认,王安石绷得紧紧的一张脸也放松了一些:“……也算知道分寸。”
  “嗯。”王雱点头表示同意。
  父子两人这下都明白过来了。
  韩冈在王雱当面不提国子监,只说入京任官,其实就是划出了底限。国子监只是张口报出的价码,王安石他们可以落地还钱。但如果连张载入京都不肯答应,那韩冈就当真要翻脸了。
  如果韩冈直接要荐张在入朝为官,王安石和王雱心中肯定是很不痛快。而现在韩冈先是荐张载判国子监,到了他们面前则是退了一步,在王安石和王雱的心里感觉就好了不少,至少觉得韩冈并不是在挟恩图报。
  王安石想了片刻,终于放弃一般地叹了口气,道:“张载名望已高,也不便阻止,就让他进京来好了,看看哪里能给他安插一个职位。”
  “什么样的职司,是清要还是繁剧?”王雱问着。
  “若是事务繁剧的差遣,张载不一定会接任,玉昆那里也会平添曲折。”王安石说道,“就在三馆中找一个清闲点的差事,让张载去做好了。想必玉昆也不能再多要求。”
第六章
仲尼不生世无明(中)
  横渠镇的五月燥热无比,又半个多月没下雨了。尘土被风卷起,头顶上的天空都仿佛用灰黄的纱帐蒙了一层。不过眼下正好是麦收时节,地里正是一片金黄,这个时候没有雨水反而是件好事,不用担心收上来的麦子遇水发芽了。
  就在一处满是新栽杏李的山坡脚下,一架巨大的风车正在夏风中轱辘轱辘地转着。将清澈甘甜的地下水不断的从深达近二十丈的深井中提上来。
  因为正是收割时节,不需要浇灌田地,流往田中的渠口都落了闸,清澈的井水便义无反顾地顺着用水泥和卵石铺底的水渠,一路流向镇口,用以给人畜饮用。镇中有水井,但水多带着一点苦味,不及横渠书院下的深水井甘甜,虽然仅是一口深井,现在却在浇灌田地的同时,为横渠镇上的几百户人家提供水源。
  张载正站在书院的山门前,俯望着山坡下的一片在数月间,由青葱翠绿转为丰裕金黄的大地。清风吹动了麦田,也吹动了山下的两具风车。轱辘轱辘的车轮声,就不停地送到留他耳朵里。
  五十多岁的张载,这些年身体一直都有病。今年转过年来,他的气色又差了几分,脸上还是带着不健康的晕红,唯有一对眼睛深邃无比,仿佛能洞烛世间一切虚妄。
  他得意门生苏昞此时正随侍在侧,指着书院山门下的一块块麦浪起伏的田地:“除了两顷多开在山坡上的田,书院周围的三十多顷田地,现今都已经是水浇地。虽然才开始收割,还不能确定收成几何,但今年肯定是一个丰收年景。”
  张载点头笑着:“水浇地比旱地要强上数倍,要不然白渠周围数县,也不会成为关中粮仓。”
  苏昞的心情很好,手上有粮,心中不慌。在横渠书院中,他还负责管账的工作,为师弟们安排食宿,都由他来操心,不能让来求学的士子们饿着肚子,为了满足这一最低目标,苏昞也是操碎了心。
  “等到晒谷之后,书院后面的几个粮囤肯定能堆满。别说一年,三年之积都能存下了。”苏昞喜滋滋地盘算着,去年还有今年的横渠镇上的丰收,让他一向为书院担忧的心,终于可以放回去一大半。
  一提起韩冈这位弟子,张载的心情就变得很好:“要好生地谢一谢玉昆了。”
  “这是肯定的。”苏昞对韩冈的感激是最深的,要没有韩冈出谋划策,又舍得捐财捐物。如今的书院中,哪里还能每隔几日便有点荤腥下肚?那些都是用钱换来的。而且没有韩冈的全力宣扬,横渠书院如今也不会有这么多来自于关中以外的学生,已经占到了三成还多。
  有着韩冈的支持,横渠书院这两年来的发展很不错。当然,韩冈并不是一直当着横渠书院的金主,将自己赚到的钱,一五一十地送给他的老师张载。就是对当今的天子赵顼,他的臣子中,也不会有人忠心到这等地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横渠书院周围的一片山坡地并不值钱,但种些易打理的果木,两三年后就能有出息。
  而且此处多风,造风车开磨坊就很方便了,另外山脚下又开了深井。通过属于书院的六顷田,加上风力磨坊和为周围田地提供浇灌田地的井水赚到的一些钱,横渠书院能将求学于张载的近两百名士子全都安置妥当。
  张载回身慢慢地往书院中走,从他身旁经过的学生,都是在向他行礼之后,这才恭恭敬敬地离开,一个个醇厚有礼,有别于世间的乡儒。
  正门后面的庭院中,树木都是不高大,皆与书院同年,也就是三五岁的样子。张载指着院中一角的两株并排的柏树:“这两株柏树还是书院落成时我亲手所植,也不过才几年时间,就长得这般高了。”
  苏昞抬头看着这两棵柏树。新修起的房屋,房屋的主人都会亲手栽种几棵树木,算是做个纪念,有时候,小树苗几十年后就变成了参天之木,甚至能留存数百上千年。但张载亲手种下两棵柏树,相距不到两尺,却并不同命:“只可惜一枯一荣,命数有别。”
  “枯荣生发,天道也。生灭自然,又何须兴叹。草木如是,人亦如是。存,吾顺事,没,吾宁也。”张载回头教训着苏昞,“季明,得道亦须守道才是。”
  苏昞愣了一下。然后便退后一步,向着张载一揖到底,“学生谨受教。”
  “不需如此。”张载摆摆手,示意苏昞站起来。他回头再看了一看这两株柏树,眼底还藏着一丝不舍:“再过一阵,可就看不到了。日后再见,又不知会到何年何月。”
  “先生已经决定要去京师了?!”苏昞惊喜地问道。
  “是要去的。”张载点着头,“不入京师讲学,如何宣扬气学之道?韩玉昆为此竭心尽力,也不能辜负了他。”
  昨日从镇上的驿馆送来一封有天子和中书签押的调令,给了张载一个集贤校理的馆职,并命他及早入京。所以书院中人心有点浮动,不知道张载这一去,何时才能回来。但几个主要的弟子,都建议张载领下此项任命,气学若想发展,就必须将声望扩大,好将关中气学推广到天下去。
  张载正说着话,忽然猛地捂着嘴,撕心裂肺地咳嗽了好一阵,苏昞连忙过来拍着背,过来半天,张载才停止了咳嗽。无奈地摇摇头,生老病死都是躲不过的,张载也自知他的归期已近:“这个身子也拖不了多久了。”
  苏昞神容一黯,勉强笑道:“京中名医甚众,必能有医治好先生病症的医师。”
  张载没去理会这明显的安慰之词,自己身体自己最是清楚,慨然一笑,为韩冈的努力而感叹,“只为了这一个集贤校理,玉昆在京城可能又跟他的岳父闹开了。”
  苏昞却笑起来,王安石、韩冈这对翁婿,的确是很有趣:“韩玉昆也帮了王相公不少的忙,想来他们翁婿两人也不会闹到分道扬镳的时候。”
  “王介甫也是难做。论起性子执拗,韩玉昆不比他差。”张载轻笑着,他可不是没见过王安石。
  张载说笑着,但苏昞心头还有一点不痛快,“韩玉昆和吕微仲好不容易请动了王禹玉,荐先生判国子监,虽说只是进二退一的打算,没想到王介甫连一个直讲都不肯留给先生。”
  “不能入国子监其实无妨。岂不闻‘蒙以养正’四字,养其蒙使正者,圣人之功也。国子监中孜孜以求的乃是一个官字,反倒是蒙昧未明的童子,更易导其向道之心。”
  张载回头望望掩隐东侧的偏院中,从中正传出琅琅的读书声,声音皆为童稚,读得又只是论语,一听就知道这是蒙学中的小学生在读书。
  只是带着小孩子尖细嗓音的读书声,听在张载的耳朵里,却如大礼韶乐一般让人舒心,“二月蒙学重开,拿着系着葱的竹竿往窗外抛,这开聪明的风俗,可比举试前参拜二圣庙更合正道。”
  苏昞默然点头。儒门弟子参拜圣贤、拜祭祖先,只是一个“敬”字,而不是有所求。为了能考中进士,去拜子路子夏的庙,实在是莫名其妙,的确是偏离正道了。
  张载叹了一口气,重又振奋起精神来:“《正蒙》一书,已经成书大半,明年当能见全功,希望这部书能让人多看一看。”
  苏昞半弓腰地行了一礼,正色道:“正蒙数万言,学生已一一用心记下。但字多难断,学生斗胆,敢请以分章区别,以便成诵。不知先生意下何如?”
  正蒙一书,是张载毕生心血的结晶,但眼下看来则只能说是残金碎玉,断简残章。是一句句、一段段言论的集合,条理性并不完备。在苏炳坤看来,需要重新整理一遍,并加以最基本的注释。
  张载扶着那一株已经枯朽的柏树,微微笑着,须发在风中轻拂:“小儿抓周,百物俱全,无意条理明之,取者亦难。的确需如季明你所言,区分章节。不过吾作此书,譬如此一枯株,根本枝叶,无不悉备……可也只是枯枝而已,充之荣之,则须尔等之力。”
  “……学生明白。”苏昞略略欠身,张载的意思就是将分章分节的任务交给他们这些弟子,而他本人就不管了。
  张载慢慢地向着书院中堂走去,一边走一边说话:“上京后,还要再多见一下韩玉昆。他一向偏于自然,俯仰见天地,亲手开辟一条蹊径,又以实物相验,的确是难得。但须知天地之间不有两则无一,仅是自然之道,就只得一偏,最后难见其成。”
  “学生知道。”苏昞低声说道,“不过玉昆不过二十出头,要做到天人两道并行不悖,本来就有些难。他能追着其中一门深入考究,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是否是难能可贵,见了他之后就能明白了。”张载呵呵笑了起来,带着喉间的残喘。
  笑声中,清风又起,山下的风车转得更急,轱辘轱辘的,如同车轮,直往东去。
第六章
仲尼不生世无明(下)
  入了三伏之后,天气越发的炎热了起来。
  一个让人无法直视的火球挂在天顶上,给人的感觉却是有七八个太阳一起在散发着热量。天地之间都泛着白光,炫得人双眼发花。
  虽然有风,但吹到身上依然燥热难当。无论人畜,无一例外都是没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道边草木的枝叶也都是蔫蔫的,只有树上的知了,依然在吃饱喝足之余欢快用嘶哑嘈杂的调子在唱着。
  虽然已经换了一身薄纱的袍服,韩冈头上的汗水还是涔涔而落,背后也湿透了。眯起被烈日的反光照得发酸发涩的双眼,韩冈有点后悔,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他是绝不会选在这个时候,出城来视察汴河边上新作坊的工地的。
  “这天气还真是越来越热了。”韩冈虽是这么再说,却仍在烈日下边走边看。
  新工坊的围墙已经画好了地界,而通向码头的道路也留了出来,规划得有条有理。韩冈示意随行的伴当,拿起撂在地下的钎子用力敲了敲,只落下了一小撮碎土,看起来厂房的地基也是用心去夯筑了。
  “臧樟。”韩冈喊来在这里主持的板甲局管勾官,“的确做得不错。”
  管着新作坊修葺之事的老工头正拿着手巾擦着汗,听到韩冈夸他,连忙将手巾往袖子里一收,小跑着上来,“多谢舍人的夸赞。要用几十年的房舍,下官哪里敢不用心。”他偷眼看看韩冈头上的汗水,“舍人,现在正是最热的时候,连小工都歇下来了。还是等到申时,暑气稍稍退了,再来看也不迟啊。”
  “我身子还没这么金贵,一时的暑热也算不了什么。”韩冈笑道,他出城来也不仅仅是为了来视察工地,只是没必要对臧樟说:“如今可比当年读书时要好得多了。不比当年,坐在寓居的禅房里,冷了热了都是要硬熬着。”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臧樟啧啧称叹,虽然是工匠出身,但显然是读过两年书,他堆起笑脸,“不过舍人这不已经是受了大任了吗?”
  韩冈笑了笑。难怪只能在军器监中做事,臧樟的马屁功夫尚有待锤炼,话是说得没错,只是未免显得过于粗糙而少了含蓄。不过看着老工匠也是满头大汗地跟着,韩冈也是知道体恤下属,挥了挥手,“也罢,先回去歇歇吧。”
  参与建设的工匠们,现在一个个都躲在树荫底下,享受着清凉。皇帝不差饿兵,韩刚这位判军器监也不能逼着手下的工匠们,顶着能晒死人的炎炎烈日上工。
  入夏后的这段时间,这一片工地都是四更天便开工,到了巳时就停工,歇息到了午后暑气稍退则重新开工,一直干到初更。总计的工作时间不变,只是要躲一躲这火辣辣的太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6/17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