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校对)第8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5/1757

  “输了就更辜负重托。”秦琬想着,但他最终还是决定接受韩中信的意见,毕竟还有许多探马正巡游在忻口寨到代州城的这一路上,小股的人马倒罢了,可大队的辽军探马就别想瞒过他们的眼睛。何况他这一部兵马,本来就有为数不少的骑兵来护持两翼。
  ……
  当秦琬和韩中信正考虑着是退,还是继续向前走的时候,忻口寨的韩冈和他们幕僚们也收到了这封紧急军情。
  “这两年辽贼倒是变得财大气粗起来了,这具装甲骑说装备就装备了两三千人。耶律乙辛也好意思来哭穷。”折可大口没遮拦。
  “不过拥有铁甲是一回事,用出来则是另一回事。”章楶道,“很难想象辽军会把希望寄托在这两三千具装甲骑身上。”
  “不然能寄托在谁身上?宫分军和皮室军?他们数量太少,萧十三也不可能舍得。部族军中的骑兵?早就退得落花流水。步卒?那是给我们送功劳的。数来数去,想要扭转败局,也只剩这一队具装甲骑了。”
  韩冈笑说着,让在列的人们心情都轻松了起来。
  “这可算是孤注一掷了吧?”
  折可大的问话,却让他们的神色又重新绷紧。孤注一掷虽然是摆明了陷入困境,但这一次的反扑必然是凶悍无比,有若狂潮。
  “自然可以算是。”韩冈点点头。虽然其中肯定还有些算计,但辽军给逼入了困境可是确凿无疑的。
  “既然如此,就必须小心应对了。不知枢密打算怎么做?”章楶有些好奇韩冈的想法。
  “此地大军三万余,难道是来此游玩赏歇的?”
  “枢密何不让西军上?这一回萧十三看起来调动了不小的兵力,远比秦含之手上的那队人马要多。若是辽贼去攻秦含之,只有西军能赶得及。”折可大奇怪地问着。西军的实力时所公认,而且还欠着韩冈不少人情。在情在理,都该用他们的。
  “自我至河东以来,参战各部几乎都没有损失,而且其中很多人根本就没打过仗。不让他们历练一下,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可不一定能撑得住。”
  “不管辽贼有多强,他们必须撑过去,朝廷的俸禄总不是白白吃的!”
  韩冈解释着自己的决定,让来自京营的士兵与辽军一较高下,是他的计划。至于能不能撑得过去,那是另外一桩事了。不过他相信在自己的控制下,损失不会大——他也没打算逼着京营禁军与敌硬拼。且必要时,还是会动用西军来保驾护航。
  “辽贼若来攻。我们就守好了。拖到夏天就赢定了!”黄裳见厅内气氛紧绷起来,出来缓和,“留给辽贼的时间并不多了。他们很难适应代州的夏天。而且河北那边的情况只会更糟。最后的结果只会是辽贼不战自退!”
  韩冈到了河东究竟做了些什么。他这个首席幕僚最清楚不过。
  不仅仅是军事,韩冈在河东组织生产,恢复民力,民心渐复。拖到夏天,辽军的战斗力会越来越低,战斗意志也会被消磨殆尽。那时候可就是决战的最佳时机。
  黄裳的话一下点醒了众人,气氛又变得轻松起来。
  可众人的欣喜中,韩冈泼起了冷水,“勉仲,不要忘了,今年是从陕西打到河北,几十万人上战场,上百万百姓受了兵灾。拖到六七月,国家的财计还能不能支撑得下来?”
  “……可东京城有的是粮草。”
  “东京城不可能将所有的粮食草料都运到河东来。河北那边需要得只会更多。”
  “但河北并没有向河东这样受到辽贼的洗劫。更不用说百姓流离失所。只有几千人窜进了境内,还很快就被歼灭了。”
  “的确如此。但这并不代表郭仲通不会要钱要粮,不会要军资要兵械。”
  这是前方将领推卸责任的惯用手段。万一战事不谐,多少还有个顶罪的理由。
  如果不能在夏天前结束,就是韩冈也不可能将和谈拖延到夏末。要是政事堂拿着账册来给自己看,这仗他也没办法再坚持打下去。
  厅中沉寂下来。
  韩冈却并不在意,他要打掉幕僚们的侥幸心理,方如此尖锐而针锋相对地说话。
  他想要好好地跟辽军打上一仗。并不是他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只是要拿回代州,不付出代价是不可能的。而且那些在河东犯下无数罪行的罪人,韩冈绝不打算为了一纸和约,便就此放过。
  吃了我的,要还回来。拿了我的,要还回来。伤了我的,抢了我的,也都要还回来!
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七)
  从制置使司的军议上离开,折家叔侄方有了畅所欲言的空间。
  上马返回军营,折可大问着并辔而行的十六叔:“枢密不用西军的理由有几分是真心话?”
  折可大在军议上一直都被这个问题困扰。韩冈说要让京营历练一下,但万一他们死伤太重,回京之后,可就不好交代了。在京城生活了百多年,不知有多少亲朋好友,若是这些来自开封周边的禁军伤亡太大,光是口水就能把人给淹死。
  “反正我是不信。”折克仁摇头,“西军精锐可比枢密现在手上的京营和代州兵强得多,不比我们河外兵要差,更别说他们肯定比京营听话得多。换作是我,肯定是将西军做主力。”
  “会不会是韩枢密和吕枢密之间有什么瓜葛。”折可大道,“听说两位枢密之间不是那么和睦,要是用了西军做主力,回京后见到了吕枢密说不定都难抬头。”
  “不至于。”政治上的原因折克仁早就考虑过了,但从他与韩冈的接触中,并不觉得韩冈会为这点小事而忽视京营与西军之间战力的差距。从韩冈到忻口寨后的布置来看,他对辽人没有半点轻视,对京营的战斗力也看得很清楚。
  折可大想了想,点了点头。韩冈给他的感觉,也不像是那么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的人。
  “不管枢密是什么理由,既然不肯用西军,能用的也只有我们麟府军了。有那六千多西军在太原清剿趁火打劫的贼寇,我们也不用担心后方不稳。”
  折克仁都不提代州和太原的军队,在经过了辽人如火一般的侵袭之后,河东路除麟府这河外之地外,另外的两处重兵之地实力大弱,只有打下手的份。
  折可大沉默地看着前方。
  这就是折可大对韩冈不肯动用西军颇有微词的缘故。在战争中受到重用可不是好事,那代表着更多的危险、鲜血和牺牲,那些可都是折家的儿郎。
  他不怕自己牺牲,甚至因为战争而热血沸腾,但一旦涉及折家的利益,就是他必须要考虑的事了。
  ……
  同样的问题并没有困扰到韩冈的几位亲信幕僚。似乎不调西军北上忻口寨,并不是什么值得在意的事。
  章楶、黄裳等人,各自管着一摊,手下也有一批人听命,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但他们每日的忙碌,对河东制置使司是不可或缺的一面。
  之前困扰韩冈的粮食,随着百姓的疏散,以及军队有节制的行动,还有制置使司合理有效地安排运输计划,已经不再成为问题。在忻口寨中,逐渐囤积起来了一批足够供给全军大规模作战半个月的粮草来。只是这个数量,对于韩冈想要达成的目的还是差了很远。
  韩冈希望京营禁军至少能拥有西军三五成的实力,日后在重夺燕云的大战中,他们是必须要派上用场的一分子。
  但韩冈不会揠苗助长,让京营禁军感受一下战争气氛,然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他们在战场上见识见识血腥。这就是韩冈现在对京营禁军的全部要求。
  就是在太谷县那样危急关头,韩冈对京营禁军的要求,也是徐徐而进,保持对辽军的威慑力,而不是直接与辽军一较高下——换做他手中的是精锐的西军,那么在太谷城下全歼敌寇就是韩冈必然的选择——所以就必须要有更多的作战时间,将一两次决定胜负谁属的决战,拉长成持续不断的低烈度战斗。
  不过要实现这样的想法,就要考验制置使司制订作战计划的水平。韩冈为此付出了不少的心力。不过他也清楚眼下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夺回代州,还不至于会主次颠倒就是了。
  韩冈正在看着一份份公文,一名亲兵进来通报:“枢密。京师派中使来了。”
  韩冈放下了手上的文件,抬头问道:“是传诏吗?”
  “似乎不是。只是说带了皇后口谕。”
  “知道了。”这位中使多半是为辽人请和而来,此事不难猜,只是韩冈有些惊讶来得这么快,也不多想,直接道,“带他进来。”
  韩冈很快就见到了远道而来的这位中使。虽然是身携皇后口谕,但他还是很懂规矩地向韩冈行礼——没有带着正式的经过两府签字画押认可的诏书,口谕、中旨之流,是压不住韩冈这样的宰辅重臣。
  “姜荣拜见枢密。”
  应该是日夜兼程,整个人都像是在灰堆里打过滚,不过韩冈还是将人给认出来了,的确是皇后身边的姜荣。
  姜荣是皇后身侧的亲信内侍,不过官位不高,离转入武官序列还有着很长的一段距离。所以在侍候皇后处理政务时,多是御药院的大貂珰侍立左右。说是皇后身边的亲信人,也就是端茶递水的差事。
  “黄门此来不知何事?殿下到底有何吩咐?”
  韩冈接到郭逵的通报这才过去几天,想不到朝廷问政的使臣就来了,估计刚刚接到雄州或是保州的奏章,皇后就立刻遣了姜荣北上。
  “是为辽人近日遣使上京请和一事。”
  “请和?北虏看来是撑不住了。”韩冈嗤笑一声,问:“耶律乙辛开了什么条件?”
  “增币十万,银绢各半。如此辽国愿意收兵,让国界恢复到开战前的局面。”
  “也就是说用十万岁币加上兴灵、武州来换回代州?”
  姜荣想了想,补充道:“还有就是和平。两家罢兵,重归旧盟。”
  “这是和谈成立后的结果,不是可以当作交换的条件。”韩冈摇了摇头,“朝廷可不要给耶律乙辛那厮糊弄了。殿下、平章还有两府几位相公是怎么考虑的?”
  “此事事关重大,不能不经由两府照准,圣人也无法独断。所以圣人分派中使,来询问几位枢密的意见。小人便是这样被派来河东的。”姜荣站得正了一点,“小人奉圣人口谕问枢密,这一回不知是当和还是不当和?”
  韩冈站起身,说得毅然决然:“请黄门回京后上覆圣人,当然要和!”
  韩冈的回答让姜戎愣了一下。他的答话好像是迫不及待一般。难道这位河东制置使已经没有获胜的信心了?
  “还请枢密说下缘由,小人回京后也好向圣人回报。”
  “现在中国还灭不了北虏。当然,北虏更不可能灭了中国。打到最后,只是徒耗国力而无所收获——所以只有议和一条路。我们不是已经逼到耶律乙辛遣使求和了吗?差不多已经够了。”
  姜荣点了点头。他是亲眼看见奉命议和的辽使上京后,给京城百姓带来了多少欣喜,又让多少家酒楼卖光了窖藏的美酒。
  “不过有件事很重要。”韩冈紧接着补充道:“就是这一回在什么基础上议和?”
  “基础?”姜荣张大眼,等着韩冈的解释。
  “澶渊之盟,中国付了三十万银绢的岁币。之后庆历增币,又加了二十万。换来的是北虏不动兵戈。熙宁划界,也是中国割地。同样是为了北虏不要趁火打劫——当时天下连年灾异,实在不能开战。”韩冈扳动手指,一桩桩来数。暗暗叹了一口气,他还记得当时萧禧是怎么空口白牙地将朝廷闹成了一锅粥,“所以这几次的和约,是建立在北虏势强而中国势弱的基础上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5/17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