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黎明(校对)第2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0/628

  不过如果拿李天霞的报告对秋瑾的行动进行批评无疑是不全面的,秋瑾之所以把精力放在杭州治安上,因为秋瑾要求浙江各地光复会同志前来杭州的行动完全失败。各地光复会成员要么掌握了浙江各地的地方政权,要么就是损失严重无力再战。不管是哪一种理由,结果就是对于秋瑾执掌的光复会杭州中心敷衍了事。没有撕破面皮,也没有实质性的援助举动。连秋瑾请求他们提供子弹的事情,也没有任何人给与回复。
  面对这等局面,秋瑾也只有尽力而为,她希望能将眼前杭州的事情“办好”,在陶成章带着大量援助回来的时候,杭州的局面至少没有恶化。
  到了10月1日上午,秋瑾再次带领自己信得过的人前去巡逻。正要出门,却见有人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冲进了杭州巡抚衙门。一进门,那人就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道:“秋先生,有清军打来了。”
  秋瑾一惊,为了监视上海新军的动向,秋瑾已经派了好几路的探马。但是前来禀报的并非那些探马,而是杭州西北方向上的哨探。哨探的警戒范围只有二十里。
  “哪里来的人马?”秋瑾急忙问道。
  听到问询,哨探声音里头已经有了哭腔,“不知道,那些清军看着有上千人,我们看到之后立刻就回来报信。没想到那些清军跑的极快,我们虽然走在前头三四里地,可清军看到我们之后开始撵,却被他们撵上了。其他兄弟都被清军打死了,我跑得快些,这才赶回来。”
  哨探的禀报刚到这里,杭州北门外已经响起了枪声。秋瑾再也管不了问询哨探,她对身边围过来的同志喊道:“赶紧通知其他人,关闭城门。另外让敢死队跟着我去北门。”
  敢死队是光复会的核心力量,在攻打南京的时候,人数曾经达到过千人左右。不过南京战役后,敢死队要么战死,要么受伤没撤下来,或者跟着徐锡麟殿后。现在的敢死队里头的骨干是攻打杭州时候受伤,不得不留在杭州的不到一百名战士。总数也不过四百人的样子。
  秋瑾素来对这支队伍极为放心,在这等危急时刻,只有敢死队才能在清军抢占北门之前实施防守。
  花了十几分钟,敢死队才赶到了北门。不过清军并没有抓紧抢占北门的打算,秋瑾登上城墙的时候,却见到清军在北门的护城河外开始列队。正对北门的已经有了三百多清军,更多的部队远远的跑步赶来。这些清军的服装应该是新军,却与上海清军的装束颇有些不同。他们中间不少人,特别是军官穿着蓝色长风衣。莫看只是多了这么件风衣,这支清军的队伍立刻显得拉风不少,有着全面压倒上海清军的风范。
  城头上的光复会人员正对着装束奇怪清军指指点点,却见一队马队奔驰而来。在光复会的射程外,马队停下了。居中一人举起了望远镜向着城头观望。从蓝色军装,以及遍布肩头胸前与袖口的黄色带子上,可以看得出此人是个大官。
  秋瑾也拿起望远镜看了下去,或许是持望远镜的人在双方队列中都是少数,秋瑾在镜筒中看到,那个拿着望远镜的清军高官的镜筒正对了自己。
  段祺瑞看到了一个拿着望远镜的女人站在杭州北门上,与自己用望远镜对视。他放下望远镜问道:“听说光复会乱党里头有个叫秋瑾的女人是吧?”
  跟在段祺瑞身边的军官立刻答道:“段统制,的确有这么一个人。就我们从上海听到的消息,这个女人每次打仗必然拿把日本刀在前线,很是悍勇。”
  “日本刀么?”段祺瑞的确隐约见到对面女人腰间好像挂了类似日本刀一样的玩意。
  “等这边部队到齐了,先打几轮枪。”段祺瑞命道。
  “统制大人,其实方才我们要是再能跑得快些,大概能抢占下北门。”有军官遗憾的说道。
  “算他们运气好,咱们没什么骑兵。而且他们先跑了四五里地,咱们不也差点追上了。”段祺瑞对这种纯粹的碰运气的事情并不太在意。与人民党的战争给了段祺瑞深刻的教训,任何看似唾手可得的便宜往往隐藏着危险的陷阱。
  北洋第三镇与人民党的战争中,北洋军动用规模数倍于敌人的兵力试图吃掉小股人民党部队,结果无一例外的都落入了陷阱。最后一战,人民党水路兵力集结完毕,北洋已经处于全面劣势,那且不说。但是双方正面排开进行作战的时候,人民党两次作战都没有占到丝毫便宜。
  如果方才轻兵冒进,先头部队打不进城去,反倒被堵在城门口。此时北洋若是投入更多兵力用于进攻的话,城门口就成了绞肉机。北洋军现在根本经受不了这种损失了。所以段祺瑞这次进攻杭州选择的是正攻法,他要利用北洋军充分的训练与经验来压倒杭州城内的乱党。
  部队用了一阵子才集结完毕,在徐州重建的北洋第三镇有近六千人。段祺瑞这次带出来了三千多精锐。不过其中有一千人分兵包抄到杭州城南边,在段祺瑞猛攻北城之时,这支部队将发动突袭。所以留在段祺瑞面前的不过两千多人。
  段祺瑞策马到了队伍前面停住,“兄弟们,这次来浙江之前我已经问过大家,愿意不愿意富贵险中求!当时兄弟们可是说绝不怕死的。现在面对这杭州城,我再问一次,你们愿意不愿意求这场富贵!”
  “愿意!”北洋第三镇的官兵齐声喊道。
  段祺瑞脸色阴沉的大声喊道:“为什么要打浙江,我现在可以告诉大家了。太后和皇帝归天之后,这大清的天下里头,咱们北洋能插手的地方也就只有浙江。朝廷里头的那些王爷就是看咱们北洋军不顺眼,要停咱们的供给。袁大人在河南,可河南那地方也只养得起另外三镇。咱们第三镇在江苏,江苏那边对咱们到底怎么样,大家都很清楚。让咱们饿不死,他们就觉得给了咱们多大恩情一样。大伙愿意不愿受这个鸟气?”
  “绝不受这种鸟气!”第三镇的官兵们异口同声的喊道。在北京的时候,这些官兵吃香喝辣,日子过的惬意。可是自打战败之后,这种好日子一去不复返。这也是为什么这三千多人肯跟着段祺瑞千里迢迢来到浙江的原因。
  “兄弟们,浙江在光复会这些乱党手中,我们第三镇要想翻身,没有军功是不行的。找人民党报仇也不在这一时半会儿。现在光复会乱党主力就在这杭州城里头,我也不说什么爱民如子的废话。打下这杭州城,兄弟们绝不会空手而回,我段祺瑞在这里给大家打个包票,拿到的东西都给兄弟们。我段祺瑞不取一文钱。你们愿意不愿意博这场富贵?”
  自打败给了人民党之后,北洋第三镇得知自己能保条性命的时候,大家觉得很是庆幸。但是被释放之后,官兵都知道自己再也不会有前途了。朝廷绝对不会对败军有什么好脸色的。幸好徐州是王士珍大人的地盘,总算是没挨饿。可这等生活与北洋第三镇以前的生活相比,那可是天壤之别。所以段祺瑞要带大家奇袭浙江的时候,不少人心里头担忧所以没有选择参与。可是过半的官兵最后还是选择了跟随段祺瑞出征浙江。
  进入浙江之后,第三镇并没有遇到人民党那种武装,大家提着的心也慢慢落回肚子里头。而今天追逐光复会那些探子的时候,大家还是悠着跑,生怕中了埋伏。没想到即便如此,仍然差点全歼光复会的探子。这个事实极大的鼓舞了新军的勇气。
  现在听到了段祺瑞的明示,官兵齐声吼道:“愿意!”“我们愿意!”
  江南的富裕远超北洋军官兵想象,且不说温暖湿润的气候,一路上北洋军奋力行军,道路两边的片片良田,还有路边人的穿戴,明显北京城周边是比不了的。一旦拿下杭州城,城里头有多少好东西那自然是不用再说。而且杭州城在乱匪手中,大家战后根本不用顾及那么多。加上段祺瑞的保证,所以北洋军真的是士气百倍。
  “好!既然大家心甘情愿,我就不再说什么了。开始攻城!”段祺瑞背对着杭州城,发布了命令。
第三十八章
错综(三)
  在杭州北城城头,往下观望的秋瑾眉毛忍不住颤动着,城下新军的吼声在城头听的清清楚楚。他们全部都是北方人,在北京城待过的秋瑾清楚的判断出这个事实。再联系新军的装束,他们的身份已经呼之欲出。
  “北洋新军!”秋瑾紧咬的牙关中低低挤出这么几个字。
  在秋瑾身边的光复军敢死队没有听到“北洋新军”这几个字,这些人的注意力都被北洋新军吸引住了。每个人的神色都不相同,越是经历过激烈战斗的敢死队战士神色就越凝重。就因为曾经经历过生死考验,他们才能感觉到城下这些新军身上散发出来的浓重杀气。城下的这些新军不仅仅杀过人,更可怕的是他们懂得怎么杀人,而且有着强烈的战斗欲望。
  以上海新军根本无法比拟的流畅,杭州城下的新军官兵开始检查武器,整理队列。那些骑着马的军官们只是稍微撤退了一下。他们不是要离开战场躲到更安全的后方,骑马的军官们只是让开空地,方便第一排的新军进攻。光复会敢死队的战士们就见其中一个军官唰的抽出马刀,在空中高高举起。随着这个动作,满清新军的阵列中,旗手们抬头挺胸,同时高高举起军旗。
  “呯!”姬晔的锄头敲在了土层下的一块石头上,由于姬晔挥动锄头的时候用了太大的力气,反动作用力将她的双手震的发麻。任由锄头歪斜的砍在土层中,姬晔这个十七岁的小姑娘突然抬起手遮住眼睛哭了起来。
  广德县李家集工作队的工作终于有了进展,在几个月前砍完了一万颗竹子的工作后,山上被清除出好大一片空地。工作队一面安排乡亲们学习养殖蚯蚓饲养鸡鸭和猪的技巧,一面开始在这大片的空地上种植桑树。
  毛竹这种植物生命力极为顽强,不是光把地面上的竹子砍倒就能阻止毛竹生长。深深扎入地下的庞大根系错综复杂连成一片,得靠深挖狠挖把这些根系除掉才行。否则桑树根系很难竞争过毛竹。饲养鸡鸭见效快,群众们自然更青睐这种科学技术。种植桑树这等需要花费巨大劳动力的事情,只有不到十五家人愿意参与。即便是这十五家人,还有五家是弱劳动力家庭。他们也没有把家族的主要精力放到毛竹上,只是派了一些人前来帮忙。即便如此,排出的人里头还有不少是些半大的小子。孩子们倒不懒,不过注意力太容易被其他东西吸引,看到土里刨出的东西来,孩子们就会一窝蜂的围上去观看。或者地里头出现蛇和其他动物,孩子们立刻尖叫着抡起手中的农具上去一通乱打。
  李家集工作队不管百姓的态度是否积极,工作队每天除了教书,传授农业知识,帮助群众解决突发问题之外,剩下的时间就是劳动。姬晔哪里有过这等沉重劳动的经验,她一个小姑娘手上磨起了血泡,血泡破了磨起了茧子,因为有了茧子之后不太痛了,所以挥动劳动工具的时候太用力,结果茧子下头又磨起了新的血泡。姬晔突然悲从中来,放声大哭。
  来帮忙的孩子们现在不在山上,工作队的同志只是抬头看看姬晔有没有受伤。看到姬晔没受伤,大家随即埋头继续工作。半个多月前工作队里头来了两个根据地农业学校的学生,他们带了些根据地农业学校编写的关于竹子与桑树的资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干掉竹子根系的速度明天提高了不少。眼见着山上十几亩地终于清理的差不多了。一些从根据地运来的桑树苗都已经种下。工作队的口号就是“加把劲,尽快完成第一期工程。”
  哭泣了几声,姬晔放下遮住眼睛的手,抽泣着继续开始挥动锄头。很快,抽泣也没有了,姬晔胸中的委屈化成了一种悲愤,悲愤又变成了力量。这位十七岁的小姑娘玩命的挥动锄头,在地上乱刨起来。
  高高举起锄头的手臂被人拽住了,姬晔扭头一看,工作队队长李寿显站在身边。李寿显叹了口气,“姬晔同志,你休息一下。”
  这温暖的话让姬晔的悲愤情绪得到了一定平息,不过接下来就听到李寿显说道:“你这么干活没效率的。”
  听到李寿显关心的不是自己的悲愤痛苦,而是自己干活的效率。姬晔突然很想用双手卡住李寿显的脖子,在奋力摇晃中将李寿显如同小鸡一样掐死。
  不过这种事情也就是想想,且不说李寿显身高体重相对姬晔有太大优势,在李家集的繁重的工作中,李寿显更是练出了强壮的身体和发达的肌肉。即便如此,李寿显还不知足,他一直拿着人民党的《锻炼手册》,督促大家每日里保持锻炼。李寿显声称重体力劳动不等于锻炼。全面的身体训练,以及注意身体调整才是保持革命强壮体魄的正确途径。
  姬晔其实很想痛骂李寿显,“你练这么壮实那就去打仗啊。在村里头和一群村民瞎混什么?!”
  但是大家都在干活,姬晔觉得这么发脾气未免太傻,所以强忍了怒气,姬晔拎起锄头继续干了下去。毕竟是有了几个月劳动经验,人民党的工作队培训反反复复就是教给大家怎么干活,姬晔静下心干活的时候效果颇为不错。或许是刚才发泄了一圈,情绪得到了疏解。而且刨除和切断根系后,还需要小心冒出的尖锐根茎刺伤脚部。姬晔的注意力很快就回到了劳动本身上。等日头快落山的时候,姬晔抬头才发现,剩余需要完成的部分已经不多了。
  “收工!明天在干。”李寿显吆喝一声。
  姬晔忍不住答道:“加把劲今天干完不就行了。”
  “问题是今天干不完。这么一块地,得干到明天下午。该放松的时候咱们也别把自己逼的太紧。大家回去之后好好休息,咱们还得召集种树的人员,明天一天可忙的不轻。”李寿显答道。
  姬晔立刻回忆起李寿显前一段讨论开个磨坊,不用说,等桑树种植完毕,下一步就是磨坊的开工。广德县不仅盛产毛竹,还盛产栗子。栗子吃多了会干结,但是栗子面混合了白面能蒸窝头。而栗子面混合了其他一些玩意,还能做什么“混合颗粒饲料”。据说是很有用的玩意。李家集附近有栗子,有毛竹,加上桑树。李寿显认为这么干下去,要不了几年就能让李家集焕然一新。
  想到这里,姬晔问道:“李队长,咱们要在这地方干多久?”
  “什么干多久?”李寿显不太明白。
  “就是说咱们以后就住在这地方不走了么?”
  “这得看组织安排。”李寿显轻松的答道。
  “这要是组织上不理咱们,咱们就在这穷乡僻壤一直干下去么?”姬晔被李寿显坚守组织原则的话给吓住了。
  “怎么叫穷乡僻壤呢?这地方不错。”李寿显有些奇怪的答道。
  姬晔往山坡下看去,只见夕阳中矗立着一片片破败的茅屋,屋顶当作屋梁的黑黄色干毛竹从茅草中露出破烂的一段来。虽然有炊烟,可是家家进出的人衣衫褴褛。孩子们和狗在门外嬉闹着。唯一像样的则是不久前工作队牵头建成的一条竹筒引水渠,从山坡上把一道泉水直接引进了村里头。
  由于身担教育工作,姬晔突然想起了数学课上的一道题,“池子的上水管和排水管同时打开,得多久才能把一个水池灌满。”这么神奇的习题在李家集变成了现实。在山下水管的尽头,是新修的一个多层水池。从正上方看下去的话,这是一个同心圆的模样。有几道阶梯提供了群众登上这个层状水池。引来下的泉水注入水池的顶端,溢出来的水逐层把下面的一层层水池注满,最后流淌出来的水才进了一个地上挖出来的池塘。而池塘的水注满之后,又顺着一条挖出去老远的沟,流入了远处的小溪。
  这种安排不仅保证了村民总是能够从靠上的水池中得到干净清洁的饮用水,较低层面的水池可以用来洗衣服,取用无须那么干净的水时,直接用桶在下头打水即可。花费了这么大心思的水池,修建的时候村民们多数在看热闹。结果建成之后,无须说明,村民们就自然而然的看出了门道。他们取用自家饮用水的时候,从来都是从最高的水池中取用。
  而排水沟在雨季中也起到了效果,雨水顺着排水沟滚滚而去,根本没有出现积留的问题。村民们是不吝于赞美的,但是他们却吝于自己的体力。只要是给自己干事谋福利,村民们绝对热情洋溢,凡是给工作队或者给李家集集体利益干点什么,那就要从者寥寥。只有“评理”的时候,村民才能想起工作队来。每次“评理”就是一场几乎令人发疯的絮叨与争吵。
  只在李家集待了几个月,姬晔就觉得自己的精力仿佛被这贫困山区抽的干干净净。她实在看不出“这地方不错”在哪里。
  “李队长,你就准备一辈子在这地方么?”姬晔带着明显的不满说道。
  李寿显和大家收拾着工具,随口答道“一辈子?哪能想的那么远,组织上让在这里干,我就干。组织上让我去其他地方,我就去。想那么多做什么。”
  这话把姬晔噎得够呛,她顿了一阵才继续问道:“那你自己就没有想干的事情么?”
  “自己想干的事情?”用地上的竹片把锄头上粘的泥土刮掉,李寿显这才答道,“我以前想干的事情多了,结果啥事没干成不说,还差点全家饿死。现在跟着组织走,啥都能干成。这竹子砍了,桑树也快能种下。再过不久,如果磨坊修起来,我们还能给县里头提供粮食。这漫山遍野的栗子树,这得磨多少栗子面。用布匹、食盐、铁器来换,咱们可是占了老大的便宜了。”
  “那便宜也没落你兜里啊。”姬晔很想与李寿显好好抬抬杠。
  李寿显眉头难以察觉的一皱,不过他很快就笑道:“怎么叫没落到我兜里?用最好的栗子磨出来的栗子面,咱们自己得先尝尝再说。用运来的上好白面和这栗子面蒸成的金黄色窝头,加上鸭子肉,盐腌的竹笋。对了,竹笋炒大肥肉,那可是好吃的很。磨坊一旦弄完,我就去县里头让他们给准备几头猪。香料也要准备好,你是不知道,我们吃过陈主席做的炖猪肉,想起来我就要流口水。不仅要有这些菜,我再弄些酒,大家好好的吃喝一番。”
  姬晔毕竟是还是个十七岁的小姑娘,听了李寿显这么一通白活,她也觉得口舌生津,肚子里头开始咕咕叫。而身边的其他同志听到李寿显这番描述,已经忍不住喝起彩来。
  “走了,回去吃饭!”李寿显看大家已经收拾完工具,他随手抄起最大的一捆工具扛在肩头,一马当先向山下走去。
  劳动之后,自然是胃口大开。人民党的同志们都非常注意个人卫生,村里头的公共设施除了引水渠之外,还有澡堂。不过只提供淋浴。竹筒接成的引水管分出了一根分管,直接通到浴室上方的一个黑色大薄铁桶里头,注满之后会慢慢的流入下头的一个水池里。晴天的时候,每天大铁桶里头的水晒的滚烫,经过一些调解,就能痛痛快快的洗热水澡。不过这等优待也只有最初几天人民党工作队试用的时候才有,后来百姓们自发的占据了先洗的优势。
  好在现在不过十月,天气也不算热,凉水洗澡也不至于冷。洗完澡,大家就伏案大嚼。刚吃到一半,却有人进来。众人一看,是县里头的通讯员。通讯员是个长相很可爱的男生,不到二十岁的样子,说话逗得很,大家都很喜欢他。拉通讯员坐下一起吃饭,通讯员边吃边说道:“这次来是要通知光复会的同志,徐锡麟先生召集你们回去。”
  姬晔看着通讯员狼吞虎咽的样子,本来还在微笑,听到这消息,微笑从她脸上逐渐消退下去。与姬晔一起来的光复会同志赵自庸脸色变得很是郑重。
  “出了什么事情么?”姬晔连忙问。
  “听说光复会打退了上海清军。别的就没有消息了。不仅是李家集,其他地区所有光复会的同志,都要回县里头。看来这次有可能会让所有光复会同志集合,一起回浙江吧。”通讯员依旧狼吞虎咽,跑了几十里路,他也真的饿了。
  重回光复会,这是姬晔一直以来的梦想。与同志们再次纵横在战场上,不用与这些刁蛮难缠的村民们在一起。姬晔无数次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她知道自己本该露出开心的笑容,可是为什么脸上好像在笑,但是心里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呢?姬晔对这点非常不理解。
  饭后,姬晔拉着光复会同志赵自庸到僻静的地方谈起此事,赵自庸平素就不爱说话,面对姬晔的询问,赵自庸好不容易才挤出一句话,“让咱们回去咱们就回去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0/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