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黎明(校对)第3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5/628

  谈到这次借款,袁世凯一是被逼的没办法,二来他也想试试看陈克的态度。如果陈克是真心想作乱,只是机会没到的话,他就会趁机对北洋动手脚。可是陈克虽然谈的繁复,不过整体上看,还是想合作做买卖的。最重要的是,他还是想借钱给袁世凯的。
  一个害怕军阀混战的造反者,对袁世凯来说,想给这种种不合理的做法观点找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就只剩陈克是个“沽名钓誉”之辈这一个解释。沽名钓誉并不是指陈克幼稚,而是陈克试图夺取道义的制高点,然后站在这个制高点上来夺取最终的权力。这可是包藏着极大祸心的家伙。
  王士珍没有急于回答这个问题。陈克到底是不是沽名钓誉之辈并不重要。这次与陈克谈判,真正的谋主还是王士珍。对这些内部情况,王士珍知道的可比唐绍仪多多了。包括人民党与英国人的谈判金额方面,一亿英镑那是英国人狮子大开口,人民党提出的数额只有四千万,以后逐年递加。
  过了好一阵子,王士珍才说道:“袁公,就我看陈克此人,他眼界甚远。沽名钓誉是绝对不可能的。若说他怕乱,我绝对不信。他最擅长的就是趁乱牟利。哪里越乱,陈克就越是如鱼得水。只是陈克到底看到了什么机会,让他能对所有的事情都不在意。我就不知道了。只有人民党里头的人才知道他们是怎么考虑的。”
  自从袁世凯夺取中央权力之后,王士珍是越来越沉默寡言了。袁世凯知道王士珍的性子,他肯定还有什么没有说,他追问道:“聘卿,有什么就直说,你觉得陈克到底有什么诡计?”
  王士珍也真的不太能确定,只是作为北洋里头对政权夺利兴趣不大的明白人之一,王士珍的确感到一种强烈的不安,“袁公,人民党张口人民,闭口人民。自己给自己起了个名字也叫做人民党,只怕他们觉得民心可用也说不定。”
  “民心?”袁世凯对这个词很是不解。作为清末的“民屠”,袁世凯对民心这玩意从来没有什么好感。士绅也好,普通百姓也好,都只给自己考虑,从来不把国家的事情放到心上。这等“民心”用起来之后,那只能是国家崩溃。所以民心可用这种漂亮话,袁世凯听了就觉得可笑。万分可笑。
  王士珍一点都不觉得可笑,“袁公,陈克救民于水火之中,四省百姓得他相救,这才能活下命来。所以四省的民心,陈克倒是真的用了。只怕陈克觉得其他省的民心也可这么用呢?”
  “你的意思是,陈克能预料到未来的天时?”袁世凯用一种调笑口气的说道。
  民间对有能力的人就喜欢穿凿附会,陈克这些年所作所为当中,奇特之处太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事情流入民间之后,就变得很可怕了。陈克已经身兼妖道,诸葛孔明,公孙胜等人长处于一身。不过十年前,大家还跟着“大师兄们”喝符水,画符咒,并且坚信这么做就能刀枪不入。信这些东西实在是再平常不过了。拜了满清那些王爷们疯狂收缴《慈禧的这一生》所赐,太后和皇帝看了陈克写的一篇东西后一命呜呼的事情更是传的神乎其神。
  执政几十年的太后和皇帝那是什么身份,“陈克随便写了道符能够将两人咒死”,王爷们挨家挨户的搜索符咒。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事件,给陈克裹上了一层神秘。而民间的感觉也在向官场渗透。不少北洋的人对陈克心里头也有种强烈的忌惮。
  就连袁世凯这种明白人,也有些担心陈克能够预测天时。不然的话为何陈克能够有效的把握住各地的灾情,他造反不去别的地方,而是直奔凤台县而去?虽然嘴里头调笑,袁世凯心里头也有些不安。
  王士珍实话实说,“袁公,我只有这种感觉,也能大概断定陈克在搞什么诡计。具体到陈克怎么行事,我实在是想不到。”
  见王士珍这么说,袁世凯也不再追问,他也花钱去收买人民党内部的人,成效甚微。倒不是说这些人对人民党多么忠贞,而是收集到的情报里头,很多东西完全在袁世凯的理解范围之外。“均分土地”这种要求莫说造反者和普通百姓,连非造反者的文人都吆喝过多年。至于轻徭役,薄赋敛,这已经到了大臣们把这些当作政治正确性来对待的政治主张。
  若是一些口号能吆喝几千年,那就说明这件事几千年都没有做到。人民党不能理解的地方,就是一群毛头小子用了五六年就把这些都给落实了。以袁世凯与北洋那些人的能耐,他们很清楚,杀土豪绝不是达成这种结果的途径,分田地甚至也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人民党到底是怎么达成这等结果的,北洋真的大惑不解。
  不管陈克有什么阴谋诡计,不打一下交道是完全做不到的。虚情假意也好,真心实意也好,钱到了袁世凯手中,那就能解决无数的问题。陈克既然愿意在这方面合作,袁世凯决定看看这背后到底能有多大名堂。
  第二天,唐绍仪得到北洋电报通知。就和陈克达成这方面的协议。
  双方签署了一个文件性质的备忘录。签名的是北洋方面的唐绍仪,人民党方面的章瑜与齐会深。备忘录等于是把双方都给上了套,一旦这份备忘录流传出去,结果将是爆炸性的。
  等唐绍仪走了,章瑜问道:“陈主席,北洋会不会遵守协议?”
  “胜利取决于内因。外因只是诱发了内因而已。北洋干北洋的事情,咱们干咱们的事情。”陈克依旧是老生常谈。
  “但是咱们根据地已经够强大了,这内因是能够压倒北洋的。”章瑜对陈克回答不感冒。
  “够强大?哈哈……”陈克忍不住大笑起来。
  齐会深和章瑜对望了一眼,陈克这反应实在是令人不解。
  “够强大?根据地里头的群众靠吃米面杂粮勉强混个饱饭。一年到头新衣服都换不了几件。没有食堂的话,工人在城市里头靠工资得饿死。大家出了们,就那么几身工作服,还有以前的旧衣服。咱们出口那么多生丝,以后还好出口丝绸。可是咱们根据地的百姓,有几个靠咱们给的工资能买得起丝绸衣服穿的。这就是够强大?”陈克笑的很开心。
  这的确是根据地的现状,别说普通的劳动者,就连章瑜和齐会深其实也就是能混个吃饱,有军装穿。在钱这方面,两人不说一无所有,也是没什么积累的。
  “根据地如果说是干到了什么,从生活上,根据地能保证粮价稳定。从管理上,咱们倒是中国几千年第一次把管理伸到了真正的基层。不仅管理起人民的存在,更管起了社会的分配。这才是咱们做到的事情。至于强大,玩命建设三十年,可能这么说说吧。”
  陈克这么一说,齐会深露出了点苦笑,章瑜却一副理所应当的模样。单以压榨比例之凶狠,人民党估计在中国历史上能够排第一。不过这也是人民党采用了更加先进的方法。以往的官府是靠收实物赋税。人民党收集的不是实物,而是靠收集劳动力的办法,结合了全新的制度,最大程度的得到了积累。
  这种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社会变革是人民党的光荣!
第一零一章
进步和守旧(十七)
  马庆升没能去成江西。他对这个结果喜忧参半,回到农村看到的局面,种地的收益比以前好了很多。但是离开城市回到农村的话,又有要涨工资的说法。正在左右为难中,就到了1911年3月20日。缫丝厂把干部们集中到一起,召开了征兵动员会议。
  “保卫咱们的革命胜利果实,保卫根据地,这是每个人的义务。征兵工作就是要完成部队的征集。”缫丝厂的党委书记照本宣科的说道。
  每个与会的党员和干部都拿到了一份征兵工作安排。作为退役军人,马庆升第一个念头就是“准备打仗了么?”
  江西战役结束之后,根据地已经有快两年没有打仗了。对马庆升来说,从军的阶段是他人生最大的变化,从简单的为了活命而跟着队伍出发,在部队里头学文化,学打仗。到亲自参加战斗,冒着枪林弹雨打反动派。两年多的日子里头,马庆升坐船,走路,行进了数千里的路程。到了很多他以前想都想不到的远方。这实实在在经历让马庆升认识到,这个世界很大很大。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现在回想起来两年的时间犹如一瞬。但是这一瞬间的光辉已经打开了马庆升的眼界。马庆升突然明白过来,自己为什么不愿意回到那狭小的农村去的原因了。他喜欢这种能看到更多事物的感觉,哪怕是并不完全明白新出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可是只要能看到不断出现的新东西,马庆升就觉得很满足。哪怕是冒着枪林弹雨,随时直面死亡,马庆升也愿意。
  “我想报名。”马庆升站起来说道。
  “马科长,这次征兵工作是要征集新兵。组织上要求每个村子都要征兵。但是退役的军人不在这次征兵范围之内。”党委书记笑着说道。
  “这次准备征多少兵?”马庆升不死心的问道。
  “咱们安徽准备征集五万新兵。其他几个省和咱们差不多。”党委书记答道。其实他是知道更详细数字的,但是县里头的党委会议上要求大家对这次征兵数字暂时保密。整个根据地1911年准备征兵22万。与现有的18万部队共同组成新的40万部队。
  五万新兵这个数字让同志们真正骚动起来。即便是安徽根据地兵力最雄厚的时候,全部部队也不过五万。达到了这个顶峰后,部队就大量进入外省作战。现在留在安徽的兵力甚至不到两万人。看来是真的要出大事了。
  “同志们,组织上的安排是这样的,全安徽每一个村最少要出一个人。但是征兵上限就是五万人。必须挣够五万新兵,如果愿意参军的人数超出五万的话,在每个村至少要有一个名额的基础上,从中选出适合当兵的。大家知道,有些地区从军比较有热情,愿意保卫现在的胜利果实,愿意出来当兵。有些地区就不太愿意当兵,之所以开这个会,就是为了让大家有个心理准备。大家都来自各地,如果各地需要同志们回去帮助工作的,大家就一定要去。”
  听了厂党委书记的话,同志们算是明白了当前的局面。有人正想提问,却听厂党委书记继续说道:“同志们,以后征兵将是每年征兵,每个战士服役三年。三年后退役。所以不是这一次征兵,而是以后每年一次。”
  “怎么会要这么多兵?”有干部惊讶的喊道,“每年五万人,十年就是五十万人了。”
  “你没听见说服役三年,三年后就退役了。”有过从军经验的干部纠正了这个错误。
  见讨论开始进入轨道,厂党委书记在黑板上开始边写边讲兵役问题。半路出家和从小按部就班的上学的确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陈克看到的话,他就会感叹小学时代开始的很多看似扯淡的题目并不是没有意义的。这些题目绝不是因为吃饱了撑的设计出来的。绝对是有真实案例,而且大范围内难倒过不少人的问题。
  例如这次征兵会议里面的党员和干部们全部接受过数学教育。征兵之后第三年根据地到底有多少军队的计算,难倒了一片人。这可以说是一道带有明显21世纪小学教学特点的加减法计算题,部队服役三年,现有部队两万人,每年征兵五万人。那么第四年的时候,根据地有多少部队。
  四十几名党员干部硬是计算出了从七万到三十万这个范围内的十几个不同数据。计算方法有八种之多。即便是采用同一种计算方法的,也居然能算出不同的数据来。对于退役概念的不同理解,直接引发了这场计算上的大混乱。
  厂党委书记看着这局面忍不住哈哈大笑。在县里头开会的时候,近百名党委书记的表现比现在还混乱的多。只要能条理清楚的解开这道数学题,就能深刻的理解征兵工作。“同志们,这道题我一开始也做错了,我来给同志们一起讨论下这道题到底该怎么做。”
  不仅仅是凤台县缫丝厂,人民党的组织全部开始动员起来。就如同缫丝厂厂长所说,每一个村,每一个单位都要有服兵役的存在。这并不是说仅仅从安徽弄到五万军队的问题,这是一个关于体制营运的问题。这也是人民怎么看待国家的问题。
  通过“刁钻”的数学题好不容易搞明白了征兵到底是怎么一个流程,马庆升回想起这个解题方式,能记住。但是思维模式怎么都觉得有不对头的地方。
  “同志们,征兵牵扯一个权利与义务的问题。这也是服兵役与军属待遇之间的关系。”厂党委书记继续说道。
  一听这次的军属待遇,不少退役军人觉得自己当时参军的时候可是吃亏了。
  “一人当兵全家免税?”已经有人开始惊叫起来。
  “喂喂!军属和全家两码事。”党委书记立刻纠正道。
  即便是大家随后弄明白了直系亲属的定义,这些人也觉得军队待遇是过于优厚了些。不过马庆升总算是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书记,为什么直系亲属里头,老婆的地位要高过父母呢?”
  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同志们的注意力立刻就转到了这个方向上。
  “这就是因为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虽然厂党委书记对这个问题也有所疑惑,不过县里面的确是这么解释,这么要求的。
  “这会不会被人说,有了媳妇忘了娘?”有同志打趣的说到。这话立刻引发了一阵哄笑。
  厂党委书记没有笑,确立家庭的概念,进而瓦解宗族的概念,这也是征兵的目的之一。厂党委书记也就是在党的领导下读书认字,对中国历史上,“成年不分家,倍其赋。”的政策自然不会了解。不过政府所说的“通过这次征兵,确立新认识”的想法,党委书记却是真心认同的。而且也是能力理解到其中的困难。
  玩笑归玩笑,党员和干部们看似开玩笑的把一个个与地方上现在的局面相冲突的问题提出来,家庭概念,只有政府婚姻登记处登记过的婚姻才是受保护的合法婚姻,以及相应的土地与税收政策。谈着谈着,不少人脸上已经失去了笑意。
  “政府是不是管的太严?”有人低声嘟囔了一句。
  党委书记听完心里头咯噔一声,县党委会议上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县委书记所说,这是陈克主席提出来的。“我们的革命进行到这个地步,现在就出现了两条路线。
第一是发动群众,群众们同意的事情我们就做。如果群众暂时不能同意,我们就缓行。第二,是政府强力管起来一切,以行政法规为主,而所有发动群众的事情,都为了贯彻行政法规为目的。这两条路线之间的冲突,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工作当中争执的要点。大家请做好思想准备。”
  党委书记是政委出身,就他的立场而言,他也很难判断这两条路线到底谁更加合理些。群众路线固然是绝对没错的。但是把群众给捧到天上,用这个来对抗制度建设,政委觉得是不对的。部队是个最讲规矩,讲纪律的组织。政委的工作就是改造战士,让他们能够自觉的去理解和服从纪律。完善组织纪律的目的可不是为了打倒组织纪律。这点政委是不会弄错的。
  马庆升从未想到过,有朝一日党居然会与群众出现了大规模的对抗。党从来都是和群众站在一起的,怎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可是事实就在这里明摆着,如果支持了党的政策,肯定就会和乡间的很多传统相悖逆。马庆升绝对不会认为这次征兵当中所贯彻的理念,在乡间会得到全面的支持。
  “咱们且不说政府是不是管的多,同志们说说政府这么做对不对?”党委书记说道。
  再也没有刚开始召开会议时候的那种欢声笑语,同志们也都不愿意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好一阵沉默之后,方才说“政府是不是管的太严”的那位同志迟疑的说道,“这个直系家属的范围是不是太少。要是能把夫妻,父母都算成直系家属,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
  不少同志立刻点头称是。“没错,把父母和老婆分开总是不太合适。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
  家庭问题其实是这次征兵的两大问题之一,对于法律上的直系亲属定义这个不牵扯歧义。因为这个定义一旦有了不同解释,往后面的司法领域里头会有巨大的混乱。厂党委书记把这个问题记录下来。“还有没有别的问题。”
  党员和干部们互相看了看,直系亲属问题这个是大家不太能接受当前政府定义的。至于别的问题,大家也说不出更多有理有据的反驳。
  “那我要向大家强调一个问题,大家觉得军属待遇与卖命钱有什么不同?”党委书记问道。这是征兵工作另外一个要点。政府与人民之间存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却不存在买卖关系。政府的付出不是为了买,人民的付出也不是为了卖,这个概念是绝对不能出错的。
  如党委所料,权利与义务即便在党员和干部们中间也没有能够达成共识,大部分同志都认为政府是可以与人民之间存在某种买卖关系的。现代社会概念与根据地普遍理念中有着相当巨大的冲突。
  会议都有记录和总结。经过整理,一份内容相当翔实的厚厚报告给递了上来。徐电现在担任安徽政法委书记,他强烈要求贯彻法律定义上的直系亲属概念。财政厅厅长秦武安也是支持了这个概念。如果承担起更多的免税军属,对于根据地的财政压力颇大。
  不过报告中,第一个提到的就是军属概念,基层党委普遍要求把军属免税范围扩大。
  陈克不等有人发难,就把责任给担当起来了。“对于军属免税问题,我考虑不周,现在看最先提出的计划有问题。”
  身为21世纪一个城市老宅男,陈克的家族概念与这个时代有着深刻的冲突。工业化时代的家庭规模比农业时代要小的多。最重要的是,群众对社会和政府的理解也与陈克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这点上,陈克的确是相当程度上的脱离了社会。
  既然陈克主席主动承担起责任,同志们也不再过多追究。这种追究也没有意义,从理论到现实上,徐电和秦武安都不能说有什么根本性的问题。只是他们当前的政策实在是有些过激罢了。
  “这么搞的话,财政压力实在是太大。”秦武安对此依旧有自己的看法。
  “压力大也得面对现实。顶到夏收这总行吧。”章瑜一直是安徽官僚派的骨干。他对待问题素来比较直接。
  农业厅厅长肖墙出来缓和关系,“去年农场开始使用合成氨,就现在看,试种的地上庄稼长势喜人啊。虽然不知道大规模使用合成氨之后对良种的影响如何。不过把这点子粮食给补上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5/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