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黎明(校对)第3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2/628

  “这东西不用管他们怎么做,我们只要把住了销售,其他商家给的商品不符合标准,我们不要就行了。海关要管的只是验货,质量不合格的,他们自己解决。大乱肯定不会。顶多大批商家不能出口而已。”陈克在这点上有自己的坚持。他是亲眼见到曾经很红火的国企是怎么在获得了成功之后一步步走向覆灭的,对于不符合标准的家伙们自取灭亡,陈克有一种很复杂又很单纯的态度。
  “徐总理,不是我们要为难谁,只是我们自己千辛万苦把出口管起来,若是商家自己破坏这种局面,我们绝不能姑息养奸!”陈克说道。
  徐世昌觉得陈克是有些过分了,很多事情若是执行的过于规矩,那结果肯定不会好。这种事情徐世昌见到的太多了。“文青,你这么做,只怕落得全都是骂名。”
  “徐总理,中央从来不是让人称赞的。中央就是让人骂的。这点担当怎么都得有才行吧。”陈克反过来劝起了徐世昌。
  袁世凯已经很久没主动发言了,听到这话,他的眼睛微微眯了一下,目光也从冷淡变得锐利起来。
  陈克毫不在乎的与袁世凯对视了一眼,当年廉政朱天下皆曰可杀。但是作为总理,他的确是完成了自己该完成的工作。这一点上陈克很是佩服。若是袁世凯中央做不到这点,陈克觉得自己就需要重新考虑是否进行合作。
  徐世昌与袁世凯是老搭档,他更清楚袁世凯的表现代表的意义。袁世凯并不在乎陈克提议的种种细节,现在袁世凯的不满是对陈克的这种地方要挟中央的态度。袁世凯很多地方是能够容人的,不过那限于对方必须跟随袁世凯的主导。对陈克这种试图强力主导局面的家伙,除了慈禧之外,袁世凯从来没有客气过。
  在北洋大员里头,虽然公认王士珍是袁世凯的龙目,但是袁世凯真正的谋主,至少是重要关头的谋主却是徐世昌。袁世凯与徐世昌两人的合作在戊戌变法中达到了极致。徐与袁一样,即有政治野心、也有爱国热情,袁世凯在青年时代不失为一个爱国者。徐在翰林院时曾因甲午战败,与数十名同事联合弹劾李鸿章;值戊戌变法,徐、袁都参与了维新运动。但在关键时刻,当新旧势力交锋、维新势力将希望全部寄托在掌握军权的袁世凯身上时,袁世凯却听信了“军师”徐大哥之言:“旁虽一国之主,然当政日线,势力薄弱;后(西太后)则两朝总持魁柄,廷臣疆帅,均其心腹,成败之数,可以予卜。与其助帝而致祸,宁附后而取功名”。徐世昌一言九鼎。袁世凯深以为然,遂向荣禄告密。在义与利的选择上,徐、袁很现实地选择了趋利避害。二人均以戊戌六君子之血染红了顶戴花翎,从此深受后党恩宠,平步青云。
  现在徐世昌非常明白的感受到了,北洋和袁世凯的命运此时已经到了另一个重要的关头。陈克提出的商业贸易计划看似是让中央掌权,实际上确实在确定未来中国的命运。这种气魄实在是令人佩服,但是陈克以地方试图指挥中央,这种态度已经触及了袁世凯的底线。但是这不足一天的接触中,徐世昌同样感受到了陈克身上那种强硬的态度。如果袁世凯不会让步的话,陈克更不可能让步。
  “文青,今日不妨先谈到这里把。”徐世昌说道。
  “也好。”陈克也已经感觉到了事情直奔死胡同而去。人民党是来寻求合作的,而不是向北洋屈膝投降的。陈克作为人民党的领袖,他自然不可能对此有丝毫偏差。
  “大总统,我想说的已经基本说完。还请您给斧正一下。”陈克说道。
  袁世凯沉吟了一阵,突然脸色变得温和起来,“文青,你所说的很有道理。不过北洋的事情我一个人说了也不算,你写一份东西递上来,我详细看看。”
  “我已经准备好了。”陈克从随身的公文包里头掏出一份文件。这是他准备的整体计划。
  袁世凯笑道:“看来文青已经准备的很充分了。那就留下我先看看。”
  话到这里已经足够,陈克把文件给了袁世凯然后就告辞了。袁世凯也没有挽留,只是让徐世昌送陈克到门口。
  徐世昌自然不会提醒陈克什么,他只是礼貌的把陈克送出大门,就回来找袁世凯。一进书房,却见袁世凯闭着眼睛坐在椅子上,仿佛是睡着了一样。
  “大总统,陈克已经走了。”徐世昌说道。
  袁世凯睁开了眼睛,他用一种稍带疲惫的声音开口了。这不是袁世凯装出来的,与陈克谈了这么久,袁世凯真的感觉到了疲惫,“菊人,你怎么看陈克?”
  “此人绝不是好相与的。”徐世昌叹道。
  “那陈克所说的可否合作?”袁世凯问。
  “……”徐世昌愣住了,他没想到袁世凯居然这么问。
  陈克的家人上午已经提前回到了人民党的驻地,陈克一回驻地,同志们都松了口气。听陈克介绍了具体的情况之后,陈天华忍不住问道:“陈主席你觉得袁世凯会不会答应合作?”
  “这个么就看袁世凯到底准备依靠谁了。如果袁世凯准备依靠欧美列强,他就会与欧美列强合作。如果袁世凯愿意靠自己,他想不合作也不行。”
  “难道袁世凯准备学习我们根据地不成?”陈天华很是意外。
  “他肯定毕竟我们的革命事业主要是管好自己。至于敌人的很多具体反应么,他们在现实面前根本没有更多选择。”
  听了陈克的话,陈天华还是没有足够的信心,“按照陈主席你所说的,双方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区别就在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觉悟。”陈克依旧老生常谈。
  “把无产阶级介绍的更详细些。”陈天华对无产阶级始终没有概念。
  “我指的无产阶级有两个条件。第一,在物质条件方面,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社会主流生产模式。第二,在意识形态方面,个人的认识角度以社会生产为核心,而不是以个人的自我认知为核心。”
  陈天华与严复在意识形态方面已经超脱了个人为中心的程度,但是谈及物质条件,他们的确没有陈克的眼界。不过陈克既然是以能力与眼界方面的极大优势才获取的人民党领袖地位,两人并不去质疑陈克的话。
  “无产阶级并不是穷光蛋,认为穷就是无产阶级的特点,这是对无产阶级的一种错误观点和污蔑。这个无产,是指没有占有资产,而不是说没有家产。”陈克以前基本都是照本宣科的阐述革命理念,但是这次对无产阶级的解释,真的是他自己考虑的成果。虽然基本理论还是马克思与毛爷爷的那套理念,不过推导出的结果却有些不同了。至少与陈克看过的书上的解释有些不同。
  “既然作为一个劳动者,在未来复杂的大规模社会劳动中,那就只可能完成一个环节的工作。单凭一个环节就要拥有该项社会劳动的所有生产资料,这摆明了不合理。这才有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的区别。”
第一一十零章
辛亥之变(九)
  徐世昌送陈克离开袁世凯的府邸大门之后,立刻赶回袁世凯的书房。没想到在中厅看到袁克定正从那里经过。徐世昌敬语世情,一看袁克定那别别扭扭的样子,就知道袁克定绝非偶然经过,而是故意在这里等着自己。徐世昌正想避开袁克定,却见袁克定热情的迎了上来。
  “徐伯伯,昨天您辛苦啦。”袁克定笑的很是灿烂。
  “世侄,你父亲还等我回话。”徐世昌并不想和袁克定有所纠缠。
  袁克定仿佛没有看出徐世昌的意义一般,他正色说道:“徐伯伯,现在天下皆知陈克心怀不轨,可您与我父亲却百般容让。徐伯伯,长此下去总不是个办法。”
  “世侄,这些事情你父亲自然有决断,我先去他那里了。”徐世昌用平静的语气说着十分冷淡的答复。说完,也不管袁克定怎么想,徐世昌大步流星的直奔书房而去。把一脸愕然的袁克定丢在后面。
  进了书房,徐世昌就见到袁世凯正拿着陈克写的那份计划书看得仔细。只见袁世凯神态专注,眉头紧皱,竟然看不出是支持还是反对。徐世昌也不想打扰袁世凯,他静静的坐下。
  “菊人,你觉得这陈克到底是什么来历?”袁世凯冷不丁问了一句。
  “呃?”徐世昌觉得有些意外,他一直不管情报工作,对陈克出身毫无了解。而且袁世凯与陈克打交道颇久,徐世昌想不明白袁世凯怎么会问起自己来。即便如此,徐世昌也不能推脱自己不知道,他沉吟了片刻才道:“看他行事应该是大家出身。不过却不像是受过什么管教的样子。”
  徐世昌随口的回答,却让袁世凯心有戚戚焉的模样,就见袁世凯放下了手中的文件,点头赞道:“的确是缺乏管教。看陈克这样子,竟然是想地方指挥中央。他父母到底怎么教他的呢?”
  不知为何,徐世昌听了这话之后竟然有些如释重负的感觉,他笑道:“大总统,你不想和陈克合作了么?”
  “绝不能按照陈克说的那么做。”袁世凯答道。
  徐世昌盯着袁世凯,这话里头的含义颇为丰富。看来袁世凯并不反对从陈克那里拿钱,但是他绝不肯放弃自己的主导权。
  “菊人,就你看,陈克会不会固执己见?”袁世凯问道。
  “我先看看陈克写的那份东西。”徐世昌没有直接给出自己的答案出来。
  计划书的内容与陈克所说的毫无二致,全部内容都是围绕如何获得海关主导权展开的。徐世昌觉得很有些意外。陈克的计划书里面对洋鬼子的分析完全没有丝毫惧意。难道陈克真心认为洋鬼子都是好相与的么?
  可是陈克崛起在长江流域,那里可是英国佬的地盘。不仅仅有英国佬,法、德、俄,日,在长江流域都有自己的存在。而陈克夺取了这些地盘之后,洋鬼子竟然没有丝毫的反对。这本身很不正常。如果陈克是出卖了中国的利益,北洋不可能不知道。偏偏陈克只是正儿八经的与洋鬼子做买卖。双方居然相安无事。难道陈克遇到的洋鬼子都与众不同么?
  “大总统,英国人是什么意思?”徐世昌放下手中的文件后问道。
  “英国人简直是和陈克穿了一条裤子,他们坚决要求咱们北洋和人民党一样,与英国人进行定额贸易。”提起这件事,袁世凯的脸色就变得相当不好看。
  “大总统,咱们北洋地处北方,本来物产就没有南方多。就我看,这一两年里头,定额贸易咱们是比不了人民党的。”徐世昌答道。
  一提起钱的事情,袁世凯脸色就更加难看了。“菊人,陈克在南方满打满算不过五年时间,他怎么就能赚到这么多钱。”
  徐世昌其实也很不理解这件事,作为满清著名的能臣,在1907年东北改设行省的时候,徐世昌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其时东北处于日俄战争之中,清朝的根本被蚕食,徐世昌多所举措,采取开商埠,借国债,连与国,修铁路等一系列措施。并在东北推行新政,以此来抵抗日俄对东北的控制。
  徐世昌督东北仅两年,东北面貌焕然一新,清廷亲贵载涛“自欧考陆军归国,经奉天(今沈阳)见马路、电灯、军警无不备具,街市焕然一新,乃宿公署,俨然欧式。”
  不过这些让徐世昌自以为得意的政绩和陈克取得的成果相比,就显得黯然失色了。徐世昌朝中有人,自己又颇受慈禧的信赖。在东北大权在握,这才有如此表现。陈克1905年的时候还是孤身一人,现在硬是打出了一片天下。大有和中央平起平坐的意思。在战争的同时,陈克也没有在赚钱方面耽搁了分毫。徐世昌听袁世凯说过,陈克和英国人签署了一份定额贸易协定。每年进口出口居然都达到了两千万英镑。一年四千万英镑的总贸易额,单单是5%的关税,一年收入也有两百万英镑之多。在这点上,徐世昌知道自己的确是比不上陈克的。
  “大总统,陈克在北京办的蜂窝煤厂和车马行,我听人说,现在每天少说也得赚几千两银子。说起经商,陈克此人倒是个行家。”徐世昌说道。
  袁世凯对此不置可否。对于陈克赚钱的本事,袁世凯也觉得很无语。当整个北京十几万户人家,一半以上城都用上了蜂窝煤之后,一天怎么都得二十万块。陈克一块蜂窝煤赚一文钱。一天就能净赚二十万文。现在铜钱贵,二十万文得有五百两银子。而车马行一天就能轻松挣到几百两。可不是一天上千的银子。
  而且人民党已经开始在天津开始兴办蜂窝煤厂与车马行。即便是一天只赚三千两,一年这也是一百万两。大富大贵的豪族也不过百万家财,结果人民党靠了两个城市,一年就能创造一个豪族的家产出来。如果不是有人专门给袁世凯汇报此事,袁世凯真的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陈克没干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是就这么平平常常的举动,却聚敛着别人想都不敢想的财富。袁世凯发现自己居然弄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袁世凯与徐世昌在考虑陈克的事情,人民党也在考虑北洋的事情。既然陈克与袁世凯详细谈了此事,人民党代表团也就召开了会议。
  对未来的发展,陈克让代表团所有成员都畅所欲言。黄玉玥本来是要承担书记员的工作,却没想到陈克让她第一个发言。
  黄玉玥没想到自己也能对这等大事进行评论,她心里头忐忑不安,生怕说错了话。因为有些着急,脸都有些泛红。想了一阵,黄玉玥才说道:“陈主席,同志们,我觉得袁世凯绝对不会真心想和咱们合作。”
  代表团里头的每个人都瞅着黄玉玥,黄玉玥觉得压力极大,竟然一时语塞了。
  陈天华也不能让黄玉玥就这么一言不发的站在那里冷场,他笑道:“黄玉玥同志,既然你这么说,总是有你自己的理由吧?说来听听。”
  能被选出来成为代表团成员,那自然不可能真的是说不出道理来的人,黄玉玥很快就克制住了自己的不安,恢复了正常的状态,她的脸色已经恢复到正常,声音也变得稳定起来,“一般来说,每个人都只看到别人得到了什么,却不会去看别人付出了什么。我是把我自己当作北洋来看,然后感觉北洋是绝对不会愿意和咱们合作的。他们觉得咱们赚钱太多。”
  代表团里头的年轻人对黄玉玥的说法相当不以为然,李明仁撇了撇嘴。虽然没有出声打断,但是反对的态度在脸上表露的非常明显。
  “北洋集团现在是想要钱,又不想干活。咱们干活的时候肯定要插手很多行业,北洋对咱们会很忌惮。咱们根据地里头也不可能让外来的人这么自行其是的。所以,我觉得北洋绝对不会真心和咱们合作。”黄玉玥把自己能想到的东西全部说出来之后就想坐下。不过她突然发现自己少说了一句话,又连忙站直了,“我的话完了。”
  “请坐。”陈克说道。
  听到这话,黄玉玥立刻坐回了位置上,她轻轻吁了口气,缓解了一下紧张的心情。
  李明仁立刻举手要求发言,陈天华让李明仁起身发言。
  “现在不是袁世凯想不想合作的事情,而是他不能不合作。北洋现在财政枯竭,如果想缓过来这口气,就一定需要一笔钱来维持营运。不和咱们合作,北洋又去与谁合作?”李明仁完全有自己的想法,所以话说的既响亮又流利,“北洋对咱们不信任,这并不是问题。那也只有合作到什么程度,绝不会出现完全不合作的局面。”
  说完这些,李明仁扫视了一圈,陈克面无表情,严复是一贯的严肃。所以看不出他们两人到底在想什么。从其他同志们的表情上看,赞许李明仁的人比较多。
  关自铮则是不赞成的一个,他看李明仁大概说完了,就立刻举手要求发言。得到陈天华的同意之后,关自铮起身说道:“袁世凯现在既然需要一笔钱,那么只要在他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他找谁借都是借。外国银行已经开始和袁世凯谈判,如果袁世凯觉得和咱们人民党合作后患无穷的话,哪怕是外国银行团的利息高,袁世凯也是会去借的。”
  李明仁皱了皱眉头,随即答道:“袁世凯肯吃这么大的亏么?”
  关自铮微微摇摇头,“如果袁世凯只有向外国银行借钱一途的话,他肯定会吃大亏。不过既然有咱们人民党这么一个选择,袁世凯反倒可以利用他中央的身份利用咱们向外国银行压价,也可以利用外国银行来压制咱们人民党。北洋就算是再烂,至少他们也懂得玩弄这种手段的。”
  代表团的年轻同志们发现自己有些迷糊了,原本认为李明仁所说的有道理的同志,现在又觉得关自铮的道理有些占据了上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2/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