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黎明(校对)第4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5/628

  接下来的日子里面,北洋围绕陈克的文章开始了战争准备。袁世凯的见识的确不同,果然如他所言,北洋中有人因为近期的战败,对怎么与人民党开战心有畏惧。段祺瑞就负责发现这些人,然后该免职的免职,该下狱的下狱。北洋开始了“肃反运动。”
  随着蔡元培带着江浙文人集团进京之后,北洋在政治宣传工作上得到了更多支持。
  袁世凯预料的没错,蔡元培接到了袁世凯送来的《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工业化》与《共产党宣言》文稿,看完之后大惊失色。根本不用催促,蔡元培立刻行动起来。蔡元培此时已经是浙江议会主席,江苏副省长。他以极大的号召力先是将江浙文人中的代表给召集起来,接着带领江浙文人团体进京。
  路上这些人已经统一了思想,确定了立场。一进京就围绕反对人民党的政治思路展开针对性极强的文化宣传。人民党反对封建主义,蔡元培的团队就针对“上下有别,长幼有序”极力赞美。人民党反对封建权力分封体系,蔡元培的团队就大讲“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人民党反对剥削,蔡元培的团队就抛开百姓,针对地主士绅喊话,要求地主士绅“维护传统,反对激进”。
  由于出身士绅文人,蔡元培比谁都更清楚士绅文人的恐惧,而且蔡元培自己本身也对人民党的政治纲领感到了极大的恐惧。陈克对旧文人的态度极为明了,在《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工业化》中,陈克直言不讳的指出,“旧文人代表的是中国最腐朽,最落后的那一部分人。这部
分人的本质甚至不如妓女,妓女还知道自己是靠出卖自己而谋生的。所有的行为都是一种交易。而旧文人则是一群文娼,他们靠的是操纵道德,出卖自己的道德换取特权。还要把自己的卖身行为美化成道德的至高行为。所谓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就是这些文人的真实写照。”
  面对这样充满敌意的态度,蔡元培绝对不能接受。而让蔡元培更加不能接受的是,他其实知道陈克没有说瞎话。
第三十八章
中国的站队(四)
  想攻击人民党是极为容易的一件事,北洋官员原本就认为人民党是个凶残的政治组织,北洋这五六年间只要与人民党打仗,那就是每战必败。等到段祺瑞听了蔡元培的建议,组织北洋官员学习了人民党的《宪法》《刑法》《民法》文件,并且阅读了一批搜罗到的人民党近期“学习内容”后,所有北洋官员彻底相信人民党不仅仅是凶残,而且还邪恶透顶。
  贪污受贿者严惩不贷,这倒不是多么离谱的事情,好歹北洋口头上也不敢承认贪污受贿是正确的。但人民当因应各种已经发生的案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各种措施。这些措施在制度上堵住了漏洞。这不能不让北洋官僚感到恐慌。
  对这些问题,蔡元培麾下的那帮文人用“凉薄”给人民党定性。那帮文人的说法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和光同尘。这才是仁政。水至清则无鱼,人民党实施的凉薄政策,本质上就是完全不相信官员的操守。纪律监察委员会,人民内务委员会。就是当今的东厂、西厂。就是人民党对人凉薄的典型表现。官员们乃是读圣贤书出来的,都是品行高洁之辈,若是有所缺失,那定然是有自己的苦衷。人民党不顾大家的情况,一味的实施残酷政治,这就是凉薄的明证。”
  对于人民党的人民代表制度,文人们倒没有批评制度本身。身为文人,本来也是支持“共和制”与“议会制”。而且北洋固然尊重文人,却不肯将大权交给文人。这点上批评人民党就是批评北洋。蔡元培等人经过商讨,认为得有孔子著春秋,“为尊者讳”。这种态度与方法是有必要的。两害相较取其轻,北洋好歹还对文人够尊重。所以对人民党的选举制度,文人们的说法直接指向结果。
  “人民党治下,凡地主士绅、文人以及官员亲属,皆不得入选。所选出的都是目不识丁的百姓。这些人根本不懂政治,更不尊重中国传统,所有政策皆是鼠目寸光。人民党毁祠堂,拆庙宇,囚禁宗族,掠夺族田。不仅如此,他们还逆风水,强行毁人祖坟,迁人坟茔。实在是道德沦丧,丧心病狂。”
  这年头读书人对祖坟还是颇为在乎的,人民党在土改中的确有迁坟的问题。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安徽当年大水,绝大部分坟头都被荡平。所以土改的时候能够实施成片的土地规划。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些地方还是遇到迁坟问题。陈克一直认为没理由让故去者与存在者征地的任何必要。所以人民党实施了迁坟计划。
  文人大骂人民党迁坟的时候,却没有敢说一个事实,为了能够尽可能的争取舆论,除了谈论“故去者一定要照顾后来者”的现实主义论点,人民党还把孔子时代的丧葬特点大肆宣传。在孔子时代,都是深葬,但是不立碑,不树坟头的。目的就是不要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老前辈们尚且如此开通,后人没有理由“以自己给后人的不便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迁坟之后,实施了墓园管理,若是农民愿意实施火葬的话,各地都修建了墓塔,用以供奉骨灰。
  墓地树木很多,环境优雅。加上土改政策,人民群众心里是不是高兴很值得考虑,但是大家至少能够勉强接受“官府”的倡导。
  文
人们最怕的就是死后不能“彰显名声”,若是让自己的坟墓被人敬仰,而且实实在在的给后人造成不可避开的麻烦,他们其实心里面还是很爽的。人民党新做法很可能符合了“大圣至贤先师孔丘”时代的传统,但是却完全抵触了文人的期望。所以攻击人民党的“丧葬改革”,文人们倒是完全发自内心,发自至诚。
  官员们也不能接受墓葬改革,他们竭尽全力当官,就是要彰显自己,给家族争光。证明自己的存在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给别人添乱。而且好不容易当了官,死了之后连个坟头都没有。或者自己与那些普通老百姓躺在同一片墓地里面,光凭想象就能让不少北洋官员们怒发冲冠,仰天长啸。
  对于人民党的政策攻击一定要联系实际,蔡元培等人还推出了诉苦会。有几位“遇害文人”的遗属,鼻涕一把泪一把的做了个人家史的回顾。
  “鄙人的祖父当过江西地方上的学政,荒年时候祖父缓收租,等到年景好了。让佃农把欠下的租子补上。这是写了契约,按了手印的。佃农们拒不交租,还起来闹。鄙人的祖父不得不请官府出面,官府抓了些刁民。有些刁民被放了后,自杀了。人民党的乱党到了江西之后,刁民告状,他们就把我祖父抓去,公审之后当众砍头。那些刁民们甚至不让我家收尸,对着我祖父的遗体拳打脚踢。呜呜……”说道伤情处,“遇害文人”的遗属放声大哭,泣不成声。
  “我家伯父考上了进士,一日行路,有刁民抢道。祖父的属下训斥了刁民,那些刁民竟然无视尊卑,出言不逊。我家伯父不得已,命人教训了刁民一番,他自己身子不顶事,突发疾病死了。人民党到了我家乡之后,竟然说我祖父杀人,要给刁民赔命。我家伯父堂堂进士,学富五车,竟然要给一个重装车驾的刁民抵命?天下有这个道理么?”
  一桩桩,一件件,读书人哭诉着血泪史,声讨人民党无视尊卑,无视传统,将尊贵的读书人等同于目不识丁的刁民。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是同一等级之内通行的规矩。不同阶级之间怎么能够这么做?
  “人民党吆喝着平等,实际上他们绝对没有平等的打算。他们就是要以平等的借口,指使这些百姓欺凌士绅,屠戮官员。这就是最大的不平等,我们绝对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这么胡作非为!”
  “诸位,人民党所到之处,就要开什么公审大会。只要刁民们主张的事情,他们就不顾实情的全部采纳。刁民诬告咱们官员的家族杀过他们家的人,人民党就会听了刁民的话,杀了官员家人乃至官员本人,以给刁民赔命。刁民们诬告咱们官员以及家属买了他们什么东西,人民党就会去官员以及官员家属那里夺了这些东西给了刁民。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是几千年的传统,可人民党根本不顾传统,竟然要让刁民们爬到咱们头上来作威作福,若是人民党得势,诸位当时或许可以幸免。但是人民党不亲自动手,刁民们却不会放过诸位。到时候人民党指使刁民诬告诸位,诬告诸位的家属。那时候大家才是真正的大祸临头啊!”
  北洋官员们哪个家里面没有电欺压百姓的事情,那个家族没有强抢田产,放贷逼死人的事情。人民党的土改政策已经让官员们不能接受,视人民党为最大的敌人。加上这些人民党实际执行中的种种“暴行”,官员们都感到不寒而栗。自己当官是为了光宗耀祖,给家族撑腰。若是当了官之后,反倒成了家族家破人亡的原因,官员们自然是不肯认的。
  “打倒人民党乱党!”“反对激进主义!”“恢复传统!”官员们开始在政治方面达成了共识。
  官员们还算是心眼比较多,北洋军里面的军官们就直截了当的多。文人们知道这帮军人绝大多数都不是文人出身,而且对文人有着强烈的羡慕妒忌之情,若是说文人的悲惨境遇,军人们只怕不可能感同身受,所以针对北洋军,就得调整一下思路。
  “诸位都是国家干城,出生入死的英雄。北洋军中不少都是安徽出身,人民党窃取安徽之时,安徽的围子根本没有留下一个。围子中的地主士绅几乎是全族被屠,诸位想来都知道这些事情。诸位的不少亲属也都不幸遇害。人生于天地间,当是忠孝两全。若是忠孝不能全,那好歹也得占上一头。当下若能屠灭了人民党,诸位一来为大总统尽忠,二来也可以报仇雪恨,这才是大丈夫当作之事。这才是能被后世敬仰,被后世传诵的行为!”
  军人们比较直,听了这些文人的煽动,倒也是情绪高昂。
  袁世凯不怎么在乎文人在官员中的宣传,他却紧盯着文人在军队中的宣传。段祺瑞把宣传稿给了袁世凯,袁世凯详细读完,又询问了整个北洋军的反应。确定这些宣传是以“忠于大总统”“报仇雪恨”“剿灭乱党”为核心之后,袁世凯倒也放了一些心。他笑道:“当下军饷充足,大家能同心协力这是最好。”
  段祺瑞早就对北洋的外交有些疑惑,他趁此机会问道:“大总统,听说英国已经对德国宣战,英国一定要我们加入协约国。却不知大总统有何想法?”
  袁世凯苦笑道:“我现在就算是不想加入协约国,难道就能不加入协约国么?”
  段祺瑞说道:“大总统,德国是后起之秀,英国未必是德国的对手。人民党当下逼迫咱家加入协约国,想来是有极大的阴谋。这可不能不小心。”
  对这次战争中英国能获胜还是德国能获胜,北洋内部争论纷纷。不少北洋高级军官是认为德国能够获胜。加上对陈克在其中到底玩弄什么把戏的担忧,北洋军中反倒支持加入英国阵营的人比较少。更多的意见是“观望”。
  袁世凯此次却没有狐疑,“芝泉,当下是英国与德国谁能支援我们?若是想通了这点,我们就没什么可迟疑的了。”
  段祺瑞听了这话,也不再吭声了。他知道袁世凯还有没有继续说完的话,若是不能彻底消灭人民党,英国获胜或者德国获胜对北洋有什么意义?
第三十九章
中国的站队(五)
  面对中国骤变的局势,英国公使馆也紧张的讨论着对中国的政策。
  人民党无疑已经是敌人,不过人民党好歹表态坚决不加入协约国与同盟国阵营,这算是唯一能让公使馆松口气的地方。英国会想尽办法打击人民党势力,只是打击也分众多形势,如果人民党当下公开要求加入同盟国,英国只能调动在远东的所有力量猛烈打击人民党势力。人民党表示绝对不加入同盟国,而且现在也没有任何事件可以证明人民党私下与德国勾结,这好歹可以让英国不用花费巨大财力武力亲自组建军事打击。
  即便如此,英国方面只是感到压力稍微变小一些。在是否支持北洋这件事上,英国公使意见很不统一。北洋屡战屡败,最近又有了新的大败。如果北洋无法战胜人民党,所有的投入都会血本无归。
  “我们让日本出兵如何?”参赞们提出了这个建议。
  日本与英国签署了英日同盟,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认有权保护自己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如英国在中国的、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国威胁,或因中朝内部发生“骚乱”而受到侵害,两国有权进行干预;缔约国一方为保护上述利益而与第三国作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缔约国一方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攻时,另一方应予以军事援助,共同作战。条约有效期为5年。在秘密条款中还规定:两国海军应配合行动,在远东海域保持优势。英、日同盟是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也是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工具。同盟订立后,日本加紧扩军备战,发动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1905年两国签订了第2个同盟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权”,重申在遭到任何第三国进攻时,应提供军事援助。1911年签订第3个同盟条约。
  “日本方面已经根据条约加入了协约国,而且日本方面已经多次提出要根据条约出兵中国。”英国驻日大使专门赶回来参加会议,他向英国公使转达了日本方面的意见。
  日本方面急切的心情英国完全可以理解,美国这根搅屎棍满世界给英国添乱,原本美国是日本生丝最大的买家,可美国与人民党达成协议之后,生丝全部从中国进口。人民党极大的扩大生丝出口量,提高生丝品质,降低生丝价格固然是原因之一。不过美国政府打击日本这个英国远东打手的意图也再明显不过。
  生丝买卖占了日本对外贸易将近一半的份额,美国的贸易壁垒,人民党的无情竞争。导致日本出口迅速萎缩,这两年的日子极为难过。
  而人民党的化工品,钢铁制品,都在进入日本市场,由于人民党对日本并无商品购入需求。在日本赚取的顺差,人民党就用来收购日本的黄金、白银乃至日本市面上的英镑。这些行动狠狠打击了日本的金融秩序。把日本政府弄得极为恼火。
  不过恼火归恼火,英国为了定额贸易协议,一度压制日本,不让日本胡作非为。眼下局面发生了极大变化,日本方面忍不住想动手,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要不要让日本自由行动?”汉弗莱爵士问公使,“庚子年讨伐清政府的军事行动,日本其实是联军中数量最多的部队。占了大概三分之二的比例。”
  公使沉吟了一阵,他问英国驻日大使:“日本到底想对谁出兵?”
  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驻日公使对此也不很清楚,“日本方面只是提出了根据《英日同盟》对中国出兵,我也问过这个问题,日本方面含糊不清。不过据我的观察,日本想出兵的对象有两个,第一个,也就是最重要的是袁世凯北洋政府控制下的东北,第二个则是上海。”
  这个回答引发了几声冷笑,日本的如意算盘倒是打的极好。东北和上海都对日本有重大的利益。日本垂涎中国东北已久,而上海则是中国最发达的沿海城市。如果日本准备进攻人民党,英国人还是肯放开日本的项圈。不过当下日本根本不是考虑对人民党作战,而是希望通过战争攫取利益。英国人当然不可能答应。
  “难道日本方面没有进攻青岛的计划?”汉弗莱爵士带着轻蔑的语气问道。人民党夺取青岛之后并没有撤军,而是在青岛开始建设起自己的基地。作为胶东半岛的新兴工业城市,想打击人民党的力量,莫过于对这块“飞地”动手。
  驻日公使答道:“这倒是没有听日本提起?我个人怀疑日本方面在这件事上已经和袁世凯接触过。”
  “那就把这件事弄清楚。日本到底想怎么动手。如果日本要进攻青岛,我们倒是可以暂时默许。”英国公使答道。
  “那么催促袁世凯加入协约国的事情要不要进行?”汉弗莱爵士问道。
  “可以暂时以私人身份询问一下袁世凯的意向。我们此时不用着急。而且我们不能只关注北洋和人民党,也该与中国其他省份的代表接触一下。”
  1914年9月12日,日本代表在得到了英国的纵容暗示后,立刻派人与袁世凯接触,“大总统阁下,根据《英日同盟》条约,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国威胁,或因中朝内部发生‘骚乱’而受到侵害,英日两国有权进行军事干预。当下人民党与北洋政府处于交战状态,我们觉得有必要帮助你们收复青岛。”
  袁世凯神色冷峻的听完了翻译的话,他命翻译答道:“这件事我知道了,你先回去吧。”
  日本代表听翻译把袁世凯的逐客令翻译完,却根本没有起身走人的意思。他冷冷的用日语说道:“大总统阁下,《英日同盟》条约是针对中国有事的时候,即可由英日双方进行干涉。您是否同意,并不在条约考虑范围之内。所以我方根据友好的态度,希望与大总统达成共识,希望您能够明智的进行全面合作。”
  袁世凯听完这段话,忍不住腾的站起身来,他先是背着手紧盯着日本代表,然后气愤的举起右手指着日本代表大声说道:“你脑袋是不是被驴踢了?”
  翻译一愣,正不知道应该怎么翻译。却听袁世凯大声喝道:“就把原话翻译给这小日本听。”
  翻译还没有来得及吭声,就听日本代表用还算流利的中国化说道:“我懂中文,这话就不用翻译了。”
  外交场合中,这样的发言就等于是撕破了脸,翻译有些不知所措。却听日本代表也不再使用日语,而是直接用汉语说道:“大总统阁下,你觉得有英国政府的支持,所以有恃无恐。我也能理解。不过当下我们共同的敌人是人民党,以贵方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单独战胜人民党。既然如此,大总统阁下为什么不与我们联起手来对付人民党呢?我知道,您一直想当中国的皇帝,无论是英国还是我们日本,都是支持您的。以前还有人民党,当下只要能够打倒了人民党,整个中国还有谁敢阻止您称帝?您何不理性的考虑这件事。”
  袁世凯仿佛被施了定身法一样动弹不得,日本代表说出了袁世凯内心深处的东西。如果以前袁世凯作为满清逆臣逼迫满清逊位,这让袁世凯无法顺利称帝。当下的局面中,人民党主动与英国闹翻,袁世凯若是能够趁此机会消灭人民党,以此煌煌武功,谁还敢阻止袁世凯称帝?
  可袁世凯却不是三岁小孩,人民党的公告中宣称“解放全中国,收回中国一切主权。”立起了这样的大旗,反倒逼迫的袁世凯不敢随意让外国介入中国事务。至少外国若是直接介入中国事务的话,袁世凯说什么都洗刷不了“勾结外国”的名声了。
  日本代表对此有备而来,他继续说道:“大总统,你的合作不用直接出兵,只要你不出兵就行。我们大日本帝国的海军与陆军会靠自己解决青岛问题。”
  见袁世凯再也没有方才的那股子劲头,而是默不作声。日本代表也不再多话,他带着随从转身离开了。
  看着日本代表的背影,袁世凯觉得心中思绪万千,竟然无法归纳出一个对策来。
  面对中国其他政治势力乃至外国势力近期上窜下跳的行动,人民党的情报部门都尽力搜索着每一个能收集到的情报。对这么紧张的局面,人民党针锋相对的进行着斗争。
  不过这些斗争并不是军事打击,也不是针对北洋或者其他省份的旧上层进行政治宣传。除去用以防备敌人军事进攻的基本武装,人民党几乎把所有的力量都投入到基层开展行动。唯一比较例外的就是人民党的两大港口城市,青岛与连云港。
  青岛是人民党的飞地,近一年多来,人民党不断在青岛附近扩大实施土改,实际控制地区逐渐扩大。而且港区城区的军事建设也没有任何松懈。蒲观水现在是山东军区副司令,直接领导青岛军分区工作。
  人民党对英国表达立场之后,青岛军分区就已经进入了全面警备状态。尽管陈克认为袁世凯未必会直接参与外国力量进攻青岛的行动,或者更准确的说,袁世凯未必会与日军共同进攻青岛。蒲观水的心情依旧没办法放松下来。
  好歹德国人修建的公事颇为完善,尽管被人民党摧毁了一部分,战后就加以修缮。而且人民党反复根据青岛战役修订了防御计划,新建和改建了一批公事与防御体系。包括对发电厂等重要设施的强化防御。知道要打仗,敌人还是日本这个新崛起的敌人,蒲观水又激动,又不安。部队的各项准备,青岛居民的战时转移,这些计划蒲观水几乎以一种强迫症的态度去完成。如果不这样沉浸于工作中,蒲观水就感到整个人陷入一种强烈的亢奋情绪中,无法安静下来。
  1914年9月13日,了望哨传来了消息,在青岛外海发现了军舰的踪影。根据观察,军舰上打的是日本海军的旗号。“终于来了!”蒲观水松了口气,这一瞬间所有的不安全部飞到了九霄云外。蒲观水觉得自己彻底镇定下来,战斗才有的昂扬感觉瞬间就传遍了全身。
  “打信号给他们,问问他们要做什么?”蒲观水命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5/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