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黎明(校对)第4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6/628

  等信使出去之后,蔡元培无力的坐在空无一人的屋子里面,他不仅在想着北洋什么时候开战,他也同样疑惑人民党为什么到现在还是毫无动静。
  人民党当然不可能没有动静,1913年就有同志认为全面解放战争会爆发,1914年人民党继续作战,外国也试图干涉中国事物,人民党内认为全面解放战争会爆发。陈克都力排众议,要求根据地按部就班的完成征兵、训练以及工农业生产工作。
  到了1915年,北洋进入了大规模扩军训练的阶段,人民党内部的同志在这方面都有足够的经验。北洋军号称200万,这种规模的军队没有一年多的训练装备,根本不可能普遍拥有战斗力,特别是拥有配合作战的能力。根据人民党情报部门收集确定的情报,北洋军号称的指挥中心连作战参谋都没有配齐,更不用说已经有的参谋基本都是办事员,根本没有作战经验。所以大多数同志都认为全面解放战争会在1916年下半年开打。
  与前几次一样,陈克又出来力排众议,他认为北洋的战争会在1915年8月左右开始。同志们不敢不信,他们要求陈克给出明确的理由。到了1915年4月底,陈克终于召开了人民党全国代表会议。在会议上陈克终于解释了这个问题,“北洋面临输入性通胀的问题。根据最近的情报总结,输入性通涨已经突破阈值,进入全面爆发阶段。”
  “输入”是同志们通过输血、输水等具体事情建立起的概念,“通涨”则是上课时候学到的经济学名词。两个词分开,大家都明白,把两个词连起来,又给定了个“性”。同志们就感觉理解不能。
  陈克也没有让同志们猜测的打算,他解释道:“北洋遇到的输入性通涨,指的是北洋的经济体系之外的某个经济体向北洋经济体系内大量输入货币。在经济体系内部生产能力没有全面得到提升的当下,货币流通量超过了交易量,导致的通货膨胀。”
  这么学术的言论依旧让同志们感到难以理解,路辉天在这方面比较灵活,他第一个想明白了,“陈主席的意思是英国人给了袁世凯大量白银,袁世凯把这些白银铸成银元在北洋发行。英国人向北洋提供了输入性通涨。”
  有些同志明白了,但是有些同志还是不太明白,“这真金白银的,又不是滥发纸币。怎么能称为通涨呢?”
  人民党实施了法币体系,内部流通的是纸币。对于货币发行,人民党是非常担心通涨问题。央行在发行货币的时候相当的小心,专门成立了项目审核部门,也就是国资委。纸币这玩意若是没有国家支持就是废纸,擦屁股都嫌硬。而北洋的银元却货真价实,在一些同志们的观念中,这玩意极难与通涨联系到一起。
  “如果只是多了银元,这不是问题。”陈克解释道,“但是大量货币现在不是平均进入流通领域,而是针对性极强的在某几个部门出现集中。北洋军不能喝西北风,他们得吃饭。货币大量进入粮食购买体系。当下我们占据了黄淮平原这个产粮区。北洋单靠河北山东是没办法养活这几百万军队的。而且我为什么要说阈值?百姓也得吃饭,如果粮价在比较高的位置上维持一段时间之后,人民逐渐把手中的粮食给卖掉了。现在北洋没粮,人民也没粮。大家憋着劲等着今年夏收的粮食。”
  “今年夏粮谈不上丰收,却也不是什么问题吧?”河南的同志紧挨着河北山东,他们对北洋今年的收成比较有发言权。
  “就因为没有问题,所以才会出问题。”陈克答道。
  这种神棍般的发言让同志们感到很是不满,陈克在大事上经常如此,他总是靠着他自己明白的道理来推断事情发展,只有在事后同志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事情会这么进行。在事情发生前,无论大家怎么与陈克讨论,总是会有一种驴头不对马嘴的感觉。所以不满归不满,人民党的同志们确定两件事。第一就是按照陈克主席的思路去规划未来的战略。第二则是认真观察与收集情报。以便在未来的研讨会上能够总结出问题来。
  在人民党中,能不能跟上陈克的思路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倒不是同志们的意见与陈克相左会带来什么打击报复,而是那些能够理解陈克思路的同志都能够得到更快的提拔。这是件不能忽视的问题。既然大家都尊陈克为领袖,尊陈克为导师,那么学生那里有不好好听老师讲课的道理呢?
第七十七章
结束的开始(二)
  “征兵工作也已经完成了目标,今年3月,最后一批40万新兵已经征集到位。包括预备役在内,现在工农革命军共有300万部队。”在陈克讲述完了对北洋的预测之后,国防部部长华雄茂开始讲述战争准备情况,“共编制了20个军,80个师。预计满员情况下共有200万部队,野战军有110多万部队。海军与空军数量共有五万。一线部队数量大约有120万。铁道兵40万,工程兵60万,其他预备役部队80万。军委的计划已经完成。”
  参加四中全会的党代表中有过从军经历的比例超过60%,同志们对部队数量大概也有一点概念。北洋军全部兵力是工农革命军野战军数量的两倍,但是这个比例并不足以形成北洋军绝对优势。工农革命军的根据地练成一片,这几年的战备可不是什么都没干。根据地30万铁道兵玩命的修建铁路,几个重要的战略要地全部通了火车以及航运。理论上工农革命军可以在六天左右时间把一个军十万人的部队连同装备从最北端的黄河北岸运抵到湖南去。再用十天时间让部队步行到广西的海边。或者用差不多同样的时间把一个军的部队从东海之滨的连云港进入陕西西安。半个月贯穿大半个中国的南北东西,在1915年的中国只有人民党一家能够办到。有这样的机动能力,又只用面对分为两大军区的北洋重兵集团,数量上的劣势反倒不明显。
  说完了兵力准备,华雄茂开始谈起部队装备,“武器弹药生产以及储备工作也都完成,为了解放战争我们准备了两亿发子弹,摊到北洋军头上,一个人大概能分到100发。唯一问题是重炮数量不足北洋军。除了100口径的重炮之外,我们部队中的迫击炮,37炮,75炮数量都超过北洋军。发挥部队训练的行军优势,北洋军的重炮根本追不上我们的行军。”
  “这次要实施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战术么?”有党代表提出了这个问题。
  “战术范围内的诱敌深入是必然的,但是战略背景下我们不会有任何退却。就是在与北洋的交界上进行战斗,歼灭敌人的进攻部队。”华雄茂做了回答。
  “为何不采用先发制人的战略?”这个问题一问,不少代表们都来了精神。
  “陈主席已经介绍的很清楚,北洋军遇到极多问题。他们每晚打一天,难度就大了一天。如果拖到明年再打,北洋军自己会先崩溃。先发制人的战略固然有其好处,不过整体上看,我方已经掌握了战略主动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主动权会越来越大。我们可以选择在任何时候开战,可以今天打,也可以明天打。但是每过一天北洋军的日子就难过一点,他们对开战的选择范围只会越来越小。越是想准备的更完善一些,他们就会发现局面会向他们更不利的方向发展。”面对当下的局势,华雄茂非常有信心。
  “那么按照咱们的估计,北洋军到底什么时候动手对他们最有利?”有代表忍不住问道。这么不合时宜的话一出口,立刻招来不少人的白眼。可是代表也不在乎这个,能向军委质询这种问题,本身就能给人极大的满足感。
  华雄茂倒是不太在乎这个,军委讨论具体问题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工农革命军何时作战有利,还要讨论北洋军如何进攻工农革命军才能起效果。如果做不到知己知彼而是一味的夸大自己的优势,纯粹是自寻死路。所以华雄茂坦然答道:“他们最好的时机是今年三月。可是北洋军没有抓住这个机会。现在已经五月初,我们不会给他们任何机会了。”
  华雄茂在武汉向党代会同志介绍军事准备的同时,远在北京的北洋陆军部也作着战前动员工作。王士珍是从不抱怨的人,对他这等人物来说,早就彻底明白抱怨是根本没有作用的事情。可王士珍在北洋军军事会议上还是忍不住说道:“这次我们彻底失算了。原本以为陈克会主动出兵夺取浙江,可人民党始终按兵不动。浙江等地清党时乱作一团,无法出兵。现在再出兵的话,人民党严阵以待,只怕是没有可乘之机。”
  王士珍嘴上的抱怨远不如他心里面的不满,其实早在年初,王士珍就建议在三月份以精锐部队进攻人民党黄河以北的地盘,并且趁机渡过黄河,在黄河以南打下钉子。
  即便王士珍身为陆军部大臣,理论上他可以命令陆军里面的任何人去打冲锋。下面的军头几乎是集体反对这个军事计划。以往北洋对上人民党屡战屡败,统帅弱旅的军头们虽然都不是特别有分量的人物,但是他们都有自知之明,若是这些弱兵去攻打人民党纯粹是送命。段芝贵不就是在河南战败后最后一命呜呼的么?
  有分量的人物更不肯去触这个霉头。能不能打败人民党尚且是很难说出口的事情,即便是胜利,也注定是惨胜。吴佩孚的第四军与日本血战一场之后元气大伤,北洋军迅速给吴佩孚补充了部队,但是年初吴佩孚进行的大规模操演中,私下前去观摩的各部队军官都忍不住暗自摇头。就操演的表现来看,吴佩孚的第四军水准大跌。
  这还是人民党看在吴佩孚打了日本人,算是个抗日英雄,所以全力救治了近两千重伤员,又把这批人给吴佩孚送回来。其中有七百多好的比较快的伤员重新归队,吴佩孚这才能组织起大规模的操演。若是没有这么多老兵以及军官的加入,吴佩孚只怕连大规模操演都办不到。
  特别讽刺的是,这是北洋军第一次亲眼见到自己部队的复原能力。以往的战斗,人民党的歼灭战根本不给北洋军恢复的机会。眼瞅着一支能够在日照血战并且驱逐日军的劲旅,仅仅一次战斗就失去了战斗力。强弱转化如此迅猛,这不能不让诸家军头格外“谨慎”。
  但是北洋军真正能拍板的是袁世凯,王士珍给袁世凯的理由很是“特别”。他的战略策划点并非是北洋的长处,而是针对人民党的“短处”。王士珍的建议很简单,“人民党每年从1月到4月,军事训练都会比较少。各个部队在尽可能的帮助百姓兴修水利,这时候他们力量最分散,若是我们能够出兵,人民党就不得不集结力量,难以在整个河南实施收买人心的行动。这为咱们以后进攻河南也有极大好处。”
  不能不说这想法不对,好歹王士珍抓到了人民党最传统的一面。任何时候都要发展生产力,任何时候都要与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过袁世凯的看法倒是完全不同。“聘卿,我们准备的并不完善,既然到4月人民党都不会主动出击,我们倒是可以全力备战。”
  王士珍很难得的与袁世凯争论起来,若是按照“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标准,北洋什么时候都准备的不完善,人民党貌似什么时候都能好整以暇从容应对。在北洋军的各级军官挥汗如雨拳打脚踢着训练军队的时候,人民党还有余暇帮助各地百姓干农活。
  袁世凯的老家项城一带属于古时陈州的地界,水运发达,粮食产量极大。只是满清几百年的恶政让这好地方逐渐衰落了。人民党占据河南不过三年,土改之后每年都要出动数万军队与当地百姓一起从事水利基础建设。据从项城来的情报,整个周口所有土地都被改造成了水浇地。成片片的平整农田被一道道河渠环绕着,探子说起周口的现状,明显有种目眩神迷的样子。他信誓旦旦的保证,以周口的现状,绝不可能有饥荒。
  “大总统,人民党收买人心到了这个地步,我们不能让他们继续这么舒服的干下去。”王士珍最后做了总结性的发言。
  项城的变化是袁世凯的心病,他现在还是大总统,却丢了老家。人民党通过土改把整个河南彻底控制在手中,若不是各种探子各种报告,袁世凯根本想不到世上居然还有这样的兼并方法。能够打乱人民党的步调固然很好,但是北洋现在根本输不起。袁世凯害怕任何失败都会让英国人放弃对北洋的支持。“国际观瞻”一事可不是玩笑。
  思忖了一阵,袁世凯答道:“聘卿,既然南方的蔡元培已经准备清党,人民党早就贪图南方,若是他们出兵浙江,我们倒是可以趁机南下。”
  王士珍对北洋内部的这种待机而动的倾向十分失望,名义上统领了中国之后,不知何时北洋的锐气已经被不断消磨掉了。当年在山东的时候,面对十几万造反的农民军北洋军敢打敢拼,秋风扫落叶般把他们消灭了。现在人民党的军队不断扩编,他们的新兵都是农民,在这个时候北洋军倒是畏首畏尾起来。
  只是袁世凯不想出兵,加上陆军的那些军头也都彻底反对出兵,王士珍也没有办法一个去对付那么多人。虽然极为遗憾,但是王士珍不得不面对了现实。
  放弃了三月份进攻人民党的机会后,南方从四月倒是乱起来。人民党果然如同王士珍所预料的那样根本没有动弹。根据弄到的人民党主席陈克的“语录”,陈克在军事上始终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以我为主。”这次北洋却寄希望于陈克能够被一时的利益所诱惑,出兵南方,现在证明是大错特错。经过年初的一番水利建设,加上今年年景不错,人民党丰收在望,在战备上继续处于领先地位。
  听了王士珍的抱怨,参加陆军部的诸军头并不以为意,第九军军长曹锟大声说道:“王公,只要这次夏收完成,我们就南下剿灭乱党。”
  “王军长这是想打头阵么?”吴佩孚冷冷的说道。北洋在北方共有14个军,共有140万军队。吴佩孚与曹锟同为军长,互别苗头倒是很正常的。而且吴佩孚就是看不惯曹锟这种吹吹忽忽的作风。
  “一旦南下,若是让我打头阵,我也自然是服从命令。”曹锟一改几个月前坚决反对出兵的态度,“咱们一百多万人全部南下,堆也把人民党给堆死了。”
  王士珍心里面对这种吹嘘是相当不满的,他扫了一眼参加会议的人,段祺瑞现在是陆军部的副部长,一旦开战就是前线的总指挥。剩下的吴佩孚、曹锟、李纯、王占元、田中玉、张怀芝、卢永祥、陈光远、蔡成勋、赵玉珂、王怀庆、蒋雁行、张绍曾、陆锦,这十四个人统领着北洋在北方140万的真正核心军队。
  又很认真的看了曹锟一眼,王士珍说道:“诸位,军事计划已经制订完毕,今年无论如何都要出兵,而且出兵绝对不能在冬天。我的意思是能早则早,能在五月出兵最好。不知道诸位有何建议?”
  曹锟万万没想到王士珍想这么快出兵,他本以为出兵会到8月后,所以这才放出了大话。见王士珍与其他各军官都看着自己,曹锟下意识的问道:“大总统可知道这个计划?”
  段祺瑞冷冷的扫了曹锟一眼,“曹军长,打仗的时候须得听陆军部的命令。大总统日理万机哪里有空做这些细节事情,难道你打仗的时候还得事事向大总统汇报请示不成?”
  吴佩孚是段祺瑞一手提拔的,听到段祺瑞训斥曹锟,他本想冷笑,不过还是稍微克制了一下,只是别过头去给了曹锟一个傲慢的侧脸。
  曹锟知道自己不小心露了怯,到了此时也没什么别的选择,曹锟大声答道:“王公,段公,这次打仗我曹锟愿做先锋!”
  见曹锟已经不再胡说八道,王士珍也不想追究的太多。“谁打先锋这有军事计划。但是今天我们开会,要说的就是何时出兵。我的想法很简单,无论如何,五月份都要出兵。”
第七十八章
结束的开始(三)
  “聘卿,为何一定要五月份出兵?”袁世凯温和的问道,最近一年多因为操劳,王士珍原本花白的头发已经彻底白了,加上满脸如同刀刻的皱纹,看着更显苍老。每次看到王士珍满头白发,袁世凯也会想到自己已经快速花白的头发。国事如此之多,与人民党的战争迫在眉睫,袁世凯心急如焚,最近整夜整夜的睡不着。
  王士珍看袁世凯迟疑的神色,生怕他再说出等等看之类的话。在陆军部经过好一番的争论乃至弹压,加上段祺瑞的帮忙,好不容易达成了五月出兵的计划。这样的局面甚至不用袁世凯反对,只要袁世凯稍有迟疑,“再研究研究,再准备准备”,能到九月出兵就不错了。若是到了九月,肯定有人希望能够1916年出兵。所以王士珍态度坚定的说道:“大总统,我军出兵越晚,人民党准备的就越充分。陈克这人极为阴险,绝不能让他先动手。”
  袁世凯没有答话,他沉默了好一阵才问道:“聘卿觉得我军胜算有多少?”
  听到这个问题,王士珍不知自己心情应该轻松还是沉重,袁世凯说出的其实是整个北洋上下的心声,大家都想打胜仗,不想打败仗。都想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从容消灭敌人。这想法本来无可厚非,可天下哪里有这等好事?
  王士珍不想再去说什么人民党过于奸猾,这种话他听过无数次。因为战败,王士珍曾经被俘过,也见过陈克。就陈克这年轻人说话没大没小的表现,距离奸猾差了十万八千里。如果陈克不是自己领人造反而是投奔了北洋,他坟头上的草现在都长的老高了。
  面对这样的一个年轻人,北洋屡战屡败。王士珍发现并不是陈克到底有多强,而是陈克统领的人民党与其他白手起家的势力一样,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该出手时就出手,而且绝不怕别人骂。现在全天下都在骂人民党,“千夫所指无疾而终”这话对人民党并不起作用。
  北洋的问题就是太在乎别人的评价,怕名望受损,怕时机不好。每次与人民党作战都是迫不得已下选择了一个“可进可退”的时机,然后被人民党痛打之后就缩回去。就是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让人民党抓住每一个时机从容发展。
  “大总统,胜算是打出来的。我们若是不打,就永远没有胜算。咱们若是想在打仗之前就已经胜算在握,那咱们就干脆别打了。”王士珍的话已经相当不客气。
  “原来聘卿也会对我发火啊。”袁世凯突然笑了。
  王士珍并不为袁世凯的话所动,“这不是发火,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大总统,你一定要问我胜算。我觉得我们胜算不过是五五之间。若是拖到八月,胜算不足三成。若是拖到人民党先动手,就毫无胜算。”
  “那就按聘卿所说的办吧。”袁世凯平静的答道。
  王士珍是准备与袁世凯据理力争的,却没想到袁世凯如此轻松的就同意了,反倒让王士珍颇为意外。
  袁世凯并没有打哑谜的意思,他坦然说道:“聘卿,徐世昌已经找过我。军粮的事情远比我们想的要麻烦的多。去年我们大量收购粮食,到现在地方上竟然是一点粮都收不上来。粮价飙升,奸商囤积居奇,现在上下都等着夏收。工商民部的张謇居然威胁我说他要辞职,说今年就算是夏粮收上来,也不可能有什么粮食可买。其他人说的倒也没错,若是此时不出兵,到了八月之后粮食只怕就用尽了。顶多还能打两个月的仗。两个月的时间哪里能打倒人民党呢?”
  王士珍倒是听说过一些关于粮食的风声,不过去年北洋大量发行银元,又把钱税改成了粮食税,又趁着粮价低的时候大买了一批粮食,军粮倒是没什么问题。却万万没想到事情居然恶化到了这个地步。王士珍脸上很难得的露出了一丝畏惧的神色。
  “聘卿,若是五月不出兵,我们就没了机会。我现在颇为后悔,若是当时按你所说,三月出兵就好了。”袁世凯答道。
  “那我就回去准备。”王士珍也不会做什么戚戚然的小儿女态,他语气坚定的答道。
  袁世凯却拦住了王士珍,“聘卿觉得曹锟与吴佩孚谁能当先锋?”
  王士珍想都没想便答道:“吴佩孚。吴佩孚为人刚毅果决,军纪甚严。”
  “不,还是让曹锟当先锋。吴佩孚可当杀手锏,把他用的太早就可惜了。”袁世凯答道。
  “既然大总统这么说,我就听大总统的。”王士珍答道。只要能够确定五月出兵,谁当先锋并不重要了。其实这先锋也就是个说法,蒋雁行、张绍曾、陆锦,这三个人统领的第七军、第八军、第十军,在河南到山东的漫长边界线上驻扎。如果战争爆发,他们肯定要首当其冲的发动攻势。所谓先锋只是主攻的方向。
  陆军部情报室的处长郑文杰很快就得到了北洋军要出动的消息,若是以往他还会觉得自己掌握了极为机密的消息。但是人民党安插在陆军部情报室的文员已经彻底打消了郑文杰自以为是的想法。这还仅仅是让郑文杰知道的人民党间谍,不知道的间谍到底还有多少,郑文杰觉得周围的人谁看起来都像是间谍。
  “把这份文件抄一下。”郑文杰以很随意的态度把文件交给了间谍文员,文员很顺从的应了一声,就开始抄文件。即便见到其中一张是北洋的军事动态安排,他也没有任何惊讶的表情,只是用非常自然的动作把那张文件放到了最后一页去了。
  人民党很快就得到了北洋的消息,对于北洋能够如此干脆的做出决断,工农革命军还是非常赞赏的。五月出兵还是有些令人遗憾,如果北洋能够再晚些动兵的话,工农革命军就可以帮助老百姓收完庄稼。这种工作一来可以联系军民感情,二来也能更加具体的得到主要产粮区的收成情况,这可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但是既然北洋利用了他们最后的战略主动权决定战争,工农革命军命令河南军区进入战争状态。
  河南军区面对的敌人是驻扎在邯郸的北洋地八军。军长是张绍增。
  张绍增是直隶大城(现河北省大城县)人,家居天津市。天津武备学堂学生,受清廷选派,保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一期炮科,毕业后名列第一,与当时的同学吴禄贞、蓝天蔚“深相结纳”,被称为“士官三杰”。后任北洋第三镇炮兵标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6/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