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黎明(校对)第4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3/628

  这年头的舰炮寿命也不过是200发,万炮齐发看似雄壮宏伟,雄壮宏伟背后的代价同样昂贵可怕。人民党治下的中国态度强硬的甚至不像是中国人。更别说陆军马粪们从来没有能够在陆战中赢得胜利。如果得不到切实可靠的收益,仅仅是让战争成为一场无穷无尽的消耗战,日本根本没办法维持一个长期作战的态势。
  “加藤阁下,听说陆军部到现在还没有提出一个全面战争的军事计划,这是真的么?”海军军官们对这个事情颇为在意。抛开陆军与海军的矛盾不言,主张对中国进行全面战争的陆军部无法提出计划,与中国的战争就没办法进入一个真正的突破。
  加藤友三郎听着海军部的军官们询问陆军部制定全面入侵中国计划,心里面是百味杂陈。日本还没有拿到突破中国的计划,他们与其他欧洲国家在华驻军的关系就实现了“突破”。
  现在的在华驻军都是当年八国联军那帮国家,这些国家自己已经分裂成势不两立的协约国与同盟国。日本根本不用指望得到德奥两国的支持。至于英国的驻军代表,干脆提出了要求日军不得威胁英法在天津指挥部安全。各国的态度几乎是空前一致,“日本需要自己对中国动手。不用指望像以前那样,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
  提起日俄日本海海战的功臣,大家都会想起联合舰队司令官东乡平八郎。毫无疑问,这场海战决定了日俄战争的胜负,正是由于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才使日本成为世界一流国家,引起各国注目。所以东乡被称为军神,死后被日本天皇赐以国葬之礼。但是在同一艘战舰上与东乡紧密合作的加藤友三郎任联合舰队参谋长,是舰队
第二号人物。他是火炮专家,日本海军火炮运用得当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这位火炮专家也并非只懂军事不懂外交,日俄战争的确是靠军事胜利作为终结,但是外交起到的作用并不比战场上的忘我厮杀更小。没有英国的资金情报乃至背后的全力支持,日本未必能够获得胜利。更别说到了1915年的现在,日本还因为日俄战争欠了英国6亿英镑的外债。
  加藤友三郎非常清楚,靠海军是无法打败当下的中国。对日本来说,人民党的崛起简直像是一场噩梦。突然之间,中国这个落后的国度中就出现了几十万的英勇战士,数以万计的各种技术人员。海军部之所以支持威逼天津的目的很简单,切断了京津铁路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扼制工农革命军出关的运输线。
  不过花费巨大的炮击,以及海军陆战队舍生忘死的战斗与牺牲,并没有能够切断这条铁路。相反,因为日军的入侵,工农革命军反倒占据了天津。那些中国人以惊人的勇气冒着日军的炮火将天津火车站停留的车头开到安全的地方去。直到得到了情报人员的汇报之后,日军才想起来应该用火炮摧毁这些车头的。
  不过此时已经失去了这个时机,从此之后,京哈线上再次出现了中国火车的踪迹。日本海军陆战队试图切断铁路的小规模作战,一开始获得了一定成功。不过铁路中断的时间并不长,中国人很快就修好了铁路,火车依旧能够良好运行。工农革命军还针对海军陆战队不断设伏,接连损失了上千人之后海军也不愿意再承受这样的损失。
  “陆军部为了能够让自己的计划通过,现在把所有力量都给用到了做计划上,反倒是实际军事行动非常有限。”加藤友三郎答道。对于那些牛皮吹到天上去的陆军部,加藤大臣用这样的言语表示了自己的不满。
  “难道陆军部准备等到明年春天才作战么?”海军部的将校对此很是不满,“冬天满洲雪很大,但是这不正好是我们利用运输优势围歼敌人的好机会?”
  这个观点立刻得到了海军将校们的支持,面对根本没有海上实力的人民党,日本海军部认同的陆战理念可以说战役理念坚定,战术思想明确。那就是彻底歼灭人民党的有生力量。这样的想法如果是工农革命军的指挥员旁听,想来也会赞同的。
  听了一阵日本海军将校们的讨论,海军大臣加藤友三郎出声打断了讨论,“诸君,你们所讨论的都是以占据中国东北为目标的战争。我并不想说大家的想法有什么问题,但是陆军部现在是以一场打倒人民党为目标的战争。我个人能够理解陆军部的苦衷,人民党绝对不会轻易的让出东北,即便是在东北战败,他们也不会轻易就此罢休。如果变成这样,战争就会长期化。而我们大日本帝国并没有能力承受这场长期化的战争。”
  “只要等到欧洲战争结束,协约国就肯定会支持我们的。”海军将校们见识比较广,他们立刻提出了这个绝对正确的观点。
  “欧洲战争还会打多久?一年?半年,还是两年?”加藤友三郎作为一名军事专家,并没有一味的考虑对日本有利的地方。欧洲战争到现在维持持续的时间以及强度,就已经大出加藤友三郎意料之外了,“如果这场欧洲战争再打两三年,我们要怎么办?诸君认为我们能够承受一场两三年的持久战么?”
  有海军将校试探着说道:“欧洲战争不可能打那么久!”
  “那你怎么证明欧洲战争不可能打那么久?”加藤友三郎反问道。
  没有人敢继续说下去,日本海军部没有人敢吹这等牛皮,大胆的预言欧洲战争的进程。
  “那么阁下您的意思是?”海军部的将校们算是统一了想法,愿意完全支持加藤友三郎了。
  “我没有什么意思,我认为海军部没有任何理由支持一场全面战争,但是近期我们有必要对中国东北的工农革命军实施歼灭性的军事打击。先完全控制中国东北,这是我们以后军事行动的所有底线……”
  正在加藤友三郎发表自己意见的时候,传声筒那边来了信号,观察哨位上的观察员发现了天空中有人民党的侦查飞机。海军观察员都是挑选的视力绝佳的人才,有些视力强劲的家伙号称能够在大白天看到星星。这不是开玩笑,白天并不是没有星星,而是因为强烈的太阳光让人看不到星光而已。日俄战争中,就是因为俄军一艘军舰没有关上舷窗,被日本海军观察员给发现了遥远地方的那一星光亮,才让日军占据了率先进攻的优势。既然日本海军观察员们说发现了人民党的飞机,那就肯定发现了人民党的侦察机。
  海军部的将校们,包括加藤友三郎都不吭声了。人民党的空军的确超过了大日本帝国陆军与海军的空军。在围攻青岛的时候,日本海军的飞机硬是被打得不敢起飞。因为敢于起飞的都被工农革命军给击落了。这也曾经是陆军部嘲笑乃至攻击海军部的借口。
  没有制空权也是海军不愿意大规模派遣海军陆战队的重要原因。海军在海上的确拥有强大的机动力,不过天气晴朗的日子里面,海军登陆行动会被工农革命军的空军侦察到。恶劣到空军不能出动的天气中,海军的登陆也同样面临极大的困难乃至危险,这个危险有时候甚至比空军遇到的更多。即便面对工农革命军占有巨大的优势,但是日本海军自己也很清楚,他们并没有真的能够在所有地方都占有不可动摇的优势。
  “诸君,先不用去搭理人民党的空军,大家对于未来的战争方向有什么看法?”加藤友三郎语气凝重的说道。
  “我们支持您的想法!”海军将校们纷纷说道。
  此时远在盘锦的工农革命军第18军也完全面对着雪天。进入12月份的这场雪的确让部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一场大雪之后,东北的气温就降到了零下十度以下。根据气象员的测量,最低温度已经低过零下十七度。而且经常刮大风,即便是换上了厚厚的冬装,战士们也觉得极为不习惯。眼下的敌人已经不是日本人,而是东北严酷的气候。
  穆虎三确定了气温之后,一直以来的忧虑神色总算是稍有缓解。军委多次强调要注意在东北过冬的困难,但是真的面对这局面的时候,同志们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苦寒之地”。头发上沾点水之后,整个头发立刻就能冻硬。撒泡尿到地面上,那股子飘在空气中的热气还没散去,地面上水顷刻就能结冰。如果没有亲眼看到,同志们一定认为这么说就是笑话。
  当然,军委也不会只对同志们提出要求和警告,在力所能及的范畴内,军委也提出了所有建议。譬如在驻军营地方面,盘锦地区并没有足够部队驻扎的房屋。仓促之中修建的房屋也不够住。日军能够盘踞奉天,或者说敢于盘踞奉天的原因之一,就是奉天有足够部队居住的场所。
  工农革命军第18军得到的“打雪机”当下终于派上了用场,在早已经挑选好的地区,模仿爱斯基摩人修建起了雪屋冰屋。若是没有东北的酷寒,这样的营地建设方式反倒无法实施,即便如此,想把雪制成可以使用的材料,也不是单靠人力就能完成的。有了专门的工具之后,才能真正高效的进行建设工作。
  原本18军的战士们觉得穆虎三那“阴转晴”的神色或许是穆虎三被眼下的情况给逼疯了,当大家都住进了雪屋之后,同志们才知道有时候气温低到一定程度之后,或许就能够用“物极必反”来形容局面的转换。
  气温低也不是说完全不能忍受,重要的是那呼呼的大风。彻骨的寒意随着大风吹进了战士们衣服的每一个缝隙,或者干脆就吹透了衣服,让体温飞速下降。军用帐篷在夜晚的大风中来回晃动,弄得同志们整晚就未必能够睡好。
  有了冰雪制成的屋子之后,首先就挡住了寒风,冰屋里面撑起帐篷来,帐篷内的温度好歹也能有七八度,比起外面已经是春天般的温暖。而且这些冰雪营地还可以设在战略位置重要,但是根本没有人烟的场所,对于战争来说更有好处。尽管对这些“营房”的材质依旧不太习惯,18军的同志们对于当下的条件已经不再抱怨。有了这样的营地,对同志们习惯东北的天气大有好处。
  部队也不仅仅要习惯东北的天气,还要习惯作战。在入冬之前,同志们就开始砍伐树木,制造很多结实的木片和木杆。当时战士们对此不理解,等到这些木片以及木杆用于雪橇训练的时候,大家才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再也不用一脚就没进厚厚的雪中,滑雪课程中,部队的行军速度开始大大提升。
  穆虎三按照军委提出的过冬建议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包括冬季枪械保养调整,以及各种临时解决方法。需要做的事情堆积如山。
  “咱们还要在冬天打仗么?”苏北出身的参谋长对此很是在意。他倒不是害怕,只是在这么一个以前完全不能想象的环境中,战争就变得并非是最重要的选项了。
  穆虎三知道这不是参谋长一个人的疑问,部队的同志们都有这个担心,他大声说道:“咱们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为战争做准备么?咱们是人,日本人也是人。现在我们比拼的就是谁先适应这个冬天。谁能够在这个冬天发挥出战斗力来,谁就一定能赢。”
  时间就这么一天天过去,到了1916年1月,工农革命军除了已经初步适应了东北的天气,还选出了第一批雪地作战的战士们。
  “同志们,我们这次去也并不是完全为了打仗,而是后续的作战做准备。我们的目标是这里和这里!”突击队长在地图上的鞍山与丹东位置上重重点了几下。而在突击队的营地外面,偶尔会传出狗叫的声音。那是陈克从美国买来的阿拉斯加雪橇犬的叫声。
  这些有着宝蓝色眼睛的大狗外型看着跟狼差不多,而且性子颇为阴冷,平日里也并不喜欢没事乱叫。在雪地中拉雪橇,乃至于追踪,都是非常优秀的。驯狗员是山东人,这是当时人民党能够提供的最“严寒”的地区了,在东北,这些狗们的血统反倒让它们更早适应了这里的气候。
  “什么时候出发?”战士们一个个热血沸腾,这么无边无际的雪原的确是可以施展拳脚的好地方。
  “我再说一次,我们不是去打仗的,而是去探路的。打仗有的是时间去打,但是没有行军的道路,这肯定要事半功倍。”突击队指挥员再次强调着。
  “明白了!”战士们立刻答道。
  “那么大家明天就准备出发吧。”指挥员很满意的答道,说道这里,他又叮嘱了一句,“白绸缎是用来掩护的,你们尽量别把它给弄脏!”
第一百四十四章
血红雪白(五)
  丹东,这个中朝边界上最重要的城市现在还叫做安东。她东与朝鲜新义州市隔江相望,南临黄海,西界鞍山,西南与大连市毗邻,北与本溪接壤。是一个集海、陆、河三线为一处的重要城市。
  日本1915年入侵东北的时候,第一个夺取的就是安东。到了1916年初,日本依旧盘踞着这座美丽的小城市。因为毗邻江海,其他东北地区漫天的大雪在安东就变得柔和的多,雪也不是很深,也就是刚没过脚面的样子。这样清爽舒适的冬天应该是很适合居民们出来走走,但是安东家家户户都门户紧闭,整个城市根本没有任何生气。
  不仅没有生气,安东的街头现在杀气腾腾,穿着黑色军服的日军满街都是,人人神色凝重。两个月前,工农革命军骑兵部队炸断了鸭绿江大桥,日军的守桥部队自然不用再说,指挥官遭立刻被解职,送上军事法庭到了严厉的惩处。鸭绿江大桥附近的部队也都遭到了连带的严厉斥责。
  单单是斥责的话倒也没有太能真正影响日本守军的地方,挨上司的骂在日军里面实在是太平常不过的家常便饭。反正自己没有遭到处分,上司骂两句也就骂两句,然而作为敌人存在的工农革命军虽然不骂人,他们却是实实在在要人命的。从工农革命军炸断鸭绿江大桥到下雪前那些日子里面,由于工农革命军切断了电报线,日军只能靠传统的人力投递情报的方式,最初每天往来于安东的情报都是各类求救哀求,随着时间推移,求救越来越少。倒不是日军打退了工农革命军,而是工农革命军将能够抵达的所有地区上的日本势力给斩尽杀绝。到了下雪之后,甚至连求救情报都完全中断了。
  日本军队好歹也是正儿八经的军队,信息的沉默让他们感到的不是平安,而是危险。在人民党进入东北之前,日本靠了满铁以及在华驻军条约,靠了满铁以及在辽东半岛的驻军,很有效的实施了对东北的控制,现在的日军龟缩在安东、奉天、鞍山等有限的几个大据点里面,在各个据点之间是广阔的中国土地。那种遍地都是日本网络节点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安东竖起了高高的瞭望哨塔,安东的“暖和”也是相对,零下十度左右的温度,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不让人冻得直蹦。哨塔上的日军被冻得浑身僵硬,鼻子通红。但是有任务在身,日本军人还是一面哆嗦,一面努力观察。在银装素裹的冬季东北平原上,从奉天方向出现了一列细长的小黑点。这立刻引起了哨兵的注意。他连忙拿起了望远镜。那是一列穿黑色军装的日军。至少看军装是日本军装。哨兵立刻发出了警戒信息。上次突袭鸭绿江大桥的就是一群穿日本军装的工农革命军,日本对此非常注意。下面的日军立刻警觉起来,他们一面集结,一面派遣小队骑兵前去盘查。
  事实证明这是虚惊,新出现的日军是一队运送伤员的队伍。工农革命军把二十师团的受伤人员送去奉天,接着就开始猛烈袭击满铁据点。奉天的日军一来害怕运送伤员的话半路会遭到阻截,二来很多伤员也需要继续治疗。所以到现在运送伤员回国的工作到现在才真正展开。
  这批一共运送了大概五百多名“轻伤员”,大车上躺满了人,一到了安东,伤员也好,护送队伍也好,脸上都有了光彩。只要渡过鸭绿江,这些人就算是回国了。
  “奉天怎么样?”驻扎在安东的是日本高桥联队,联队长高桥阳一询问起奉天的情况。
  护送队伍的小队长微微摇头,“情况不太好。”
  直到下雪前,工农革命军一直在到处攻打满铁据点,有过上一次被围攻的经验,兵力不足的日本奉天驻军只能用小部队去解救,结果还被打了好几个伏击,损失了不少的兵力。不得已,日本只能把幸存的满铁据点人员从各处撤回到奉天和鞍山。
  得知奉天的局面与安东差不多,高桥联队长神色也变得黯淡起来。他多次听说国内准备增兵东北,但是当下东北与朝鲜都进入冬季,想增兵十分不容易。因为满铁据点被毁,整个辽东铁路已经基本停运,在大冬天的雪天里面靠两条腿实施机动,那也未免太扯蛋了。
  “哦?日军的伤兵运输队已经进入了安东?”在距离安东十几公里的雪地中,一些披着白色斗篷,穿着雪地迷彩服的同志正在艰难的翻译着方才飞机投下来的情报。
  日军通讯中断,工农革命军的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唯一的优势也只是工农革命军空军实施了空投情报传递。
  “队长,要不要试着骚扰一下?”队员尽管知道此行的目的不是打仗,不过大家还是忍不住手痒。
  “别废话,赶紧对照地图做工作。下一次打仗的时候咱们就得当向导了,这大雪地里面白茫茫的,好好辨认。各个地都给走一遍,看看有没有什么大坑之类的地方。”队长没好气的说道。
  战前的工作就是这么无聊,突击队的名字很响亮,很威武,实际工作就是拉网式的在道路以及水源和各处的可能要行动的地方亲自走一遍。越是接近敌人的地区,越是要小心。工农革命军会玩伏击战,日本人也不是傻子,在他们的距点附近更是要仔细查看。下雪之后交通不便,日军也很少出来,这才有机会到距离日军很近的地方进行侦查。
  队长的想法没错,突击队开始侦查的后第二天,日本例行巡逻的队伍就发现事情不对。在雪地中突然出现了大量人类行走以及雪橇划过后留下的痕迹。这个消息马上就被传回安东据点。高桥联队长眉头紧皱的听完了侦查部队的禀报,看着地图良久不语。
  “我们要不要派人去追?”参谋建议道。
  “肯定要派人,但是派多少人?”高桥阳一问。方才日本侦察队的回复很明确,出现敌人踪迹的范围十分广阔,粗略估计敌人得有三四百人之多。普通百姓根本不可能在这么大的地方行动,这一定是工农革命军的先头部队。
  “他们准备在冬天和我们打仗么?”高桥阳一忍不住问道。实际上,工农革命军大冬天能够从盘锦越过几百里的雪地跑来安东,这本身已经让高桥阳一感到极为意外了。
  “我们也扩大侦查范围吧?”日军参谋建议。毕竟背靠鸭绿江,而且日军也已经派遣了三个师团到了朝鲜,其中一个就驻扎在鸭绿江对面的新义州。依托铁路运输,这支部队后勤补给相当良好,随时可以渡过鸭绿江作战。如果在安东打起来,日军认为自己有胜利的把握。
  “可以。从明天开始,就扩大侦查范围。不,派一个大队与侦察队一起行动。”高桥阳一最终决定了还是要以安全为上。现在这个紧张局面下,万一被伏击,高桥阳一肯定会遭到处分。
  但是日军的运气不算太好,这个决定刚下达,东北又下了一场雪。纷纷扬扬的大雪遮住了地面上所有的痕迹,又把大地变成了一个纯白的世界。
  18军的同志们现在很欢迎下雪,东北毕竟不是传说中的北极,有着无边无际可以取材的冰雪。上次修建了冰雪屋就基本耗尽了可以收集到的冰雪,现在天上重新提供建筑材料,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穆虎三一面下令扩建营地,一面命令部队维修京哈线附近的满铁据点,并且修筑新的驻军地。参谋部立刻感到了大战前的火药味。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不是为了打仗,当下18军储备的物资大概也能熬过这个冬季。
  “现在作战的话,战役目标是什么?靠冬季作战只怕是没办法完成最初的战役构想。”参谋长建议道。
  “如果咱们不够,就把14军也拉上。”穆虎三笑道,“反正14军的同志们最近也来咱们这里弄到了不少经验。有经验和实践之间差距很大。”
  参谋长明显没有这么好的心情,“军长,我们缺乏重炮,只怕打不下沈阳城。”
  “我们为什么要去打下沈阳城呢?为什么不让沈阳城的敌人出动出来和我们打呢?”穆虎三反问。
  “呃?”参谋长有些意外。
  “日本人给我们来了一个惊喜,玩了一把反客为主。现在我们也正好回敬他们一次么。”穆虎三解释道。
  “但是后勤补给……”参谋长刚说完就不再说下去了,最初穆虎三的安排就是最大限度的储备物资,提升后勤供应能力。
  “去鞍山的突击队什么时候回来?”穆虎三问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3/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