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黎明(校对)第5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7/628

  日本理解不了中国的变化,他们原先就看中国每天“可劲吹”,粮食亩产每年都能增加十几斤。十几年下来,中国平均亩产粮食达到400斤。比日本高出去快一倍。工业今天突破个轧钢,“中国人民轧钢产品完全依靠进口的日子终于结束啦!”明天突破一个水压机,龙门吊“中国人民没办法生产大型船用加工设备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啦!”《人民日报》天天都是诸如此类的文章。
  嘲笑中国人民党会吹牛的段子在日本也不少,但这些变化都是真的,中国小步快跑,不停的提高着自己的工业水平。日本对中国的工业优势十几年间就全面变成了劣势。旅顺要塞战役,工农革命军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攻击,终于让日本明白自己面对的中国到底有多强大。特别是日本引以为豪的海军,舰队挨了四发鱼雷。对海炮击上千发炮弹。结果毫无战果。工农革命军的潜艇部队袭击了日本海军之后,竟然安全脱离了战线。这可是把日本海军给吓坏了。他们不知道中国到底有多少潜艇,也不能保证自己的运气每次都这么好。挨了鱼雷的军舰损管得力,好歹没有出现沉没的问题。大事没有,小事却有。维修挨了鱼雷的军舰,就花掉了上百万日元。日本与中国的战争已经打不下去了。
  现任内阁首相山本权兵卫知道自己的首相位置做到了头,他根本没有力量扭转日本的局势。救灾与战争,任何一项都超出日本现在的能力范围。得到了朝鲜北部“叛徒”们在日内瓦公开亮相的消息之后,山本权兵卫干脆的在内阁引咎辞职。他辞职挺痛快,内阁首相的职位此时根本不是烫手山芋,而是一座要喷发的火山。谁都不肯坐到这火山口上等死。内阁首相这么一个位高权重的职位居然没人想去争取。
  内阁成员都很清楚,现在的关键不是内阁首相的职位。日本自从甲午战争之后确立的不多扩张的政策此时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只要日本还秉持对外强硬扩张的政策,就会与中国不停的发生战争,就现在的中日两国之间的力量对比来看,日本每战必败的趋势几乎是不可能逆转。外部的环境如此恶劣,内部的情况丝毫不比外部好。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工农业水平继续萎缩,失业、破产。外部压力无法向内部转移,内部问题无法向外部转移,整个日本内外交困,社会冲突到了极为危险的边缘。
  日本陆军部海军部都请求高桥是清出任首相。近十年来,也就高桥是清完成了首相任期,尽管当时高桥是清遇到“空前的压力”,日本上层与百姓回想起来的时候,高桥内阁那几年的日子还算是过得去。然而高桥是清倾向于婉拒这个请求。高桥是清不是傻瓜,他怎么可能看不明白现在的问题。日本民间压力之大是空前的,人民缺衣少食,所以日本民间的想法是“尽快解决这个现实问题,实在不行出去抢也是很好的办法”。高桥是清对此根本无法可施。
  日本内阁开会讨论的甚至不是怎解决问题,而是先选出谁来当首相。
  在这么走投无路的局面下,高桥是清还是提出了一个建议,派人去和人民党谈一下。这么一条建议得到了日本内阁的同意。人选倒是很好挑选,高桥是清推荐北一辉作为日本特使。现在内阁成员都知道北一辉这么一个介于国民与非国民之间的存在。最后决定,由陆军大臣田中义一为代表团团长,北一辉为代表团副团长,日本派遣了这一个规格甚高的代表团到中国去与人民党会谈。
  日本关东大地震之后,北一辉也算是出名了。出名的原因是在华的日本人,特别是在华的日籍人民党人以及在华的日本劳动者们发挥了爱国主义,砸锅卖铁四处筹措。人民党暗中也给与了支持,最后筹措了四百多万块钱。用这笔款子购买了1600多万斤大米以及一部分医疗以及灾区用品,雇了一艘船给送去了日本。在日本负责分发这些物资的就是北一辉。
  北一辉也不缺人手,他的那个学生团队现在都跟着北一辉进行救灾。这些人都是日本现任统治阶级的成员,灾区一片混乱对他们的威胁最大。年轻人有热血,有热情,现在手里面还有物资,北一辉在地震中安置灾民的沉着冷静很让年轻人仰慕。结果日本好几所著名大学的不少学生都加入了这个救援团体。甚至有学生在学校重新开学之后,申请休学跟着北一辉参与救灾工作。
  日本大学的负责人也不是什么没心没肺的存在,对于年轻学生的做法,学校甚至很支持。只要来自中国的物资不中断,他们也乐得自己的学生在民间树立良好的形象。北一辉旗下打着各个大学救援队的学生越来越多,关东地区北一辉也是上千万人都听说过的人物。
  所以北一辉被请去大藏省,大藏大臣高桥是清亲自接待了北一辉。见到高桥是清倒也不太意外,见到了陆军大臣田中义一,这就让北一辉感到极为意外。又得知日本内阁对自己来了这么一个安排,北一辉沉默了一阵之后开口问道:“两位阁下,难道日本的国策要有所变化了么?”
  这话一出口,轮到高桥是清与田中义一大吃一惊了。日本高层一直没有拿北一辉做法,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北一辉到底想干什么。日本陆军部早就想和中国建立一条比较可靠的联络渠道,苦于没有合适的人选。最初的时候陆军部允许北一辉回国也有这个打算。关东大地震之后,陆军部也就容忍北一辉的继续存在。随着时间的流逝,北一辉逐渐成了一个动不了的人物。他在日本救灾,好歹也拯救了不少灾民。陆军部中下级军官中公开吆喝除掉北一辉的人是有的,公开认为北一辉“现在罪不至死”的人也是有的。到了这个地步,除非是“私下”的天诛行动,日本上层还真不能在这风口浪尖上公开处置北一辉。
  田中义一本以为北一辉是个很聪明的投机者,听了北一辉直指日本国策,他算是明白北一辉绝对不是一个普通人物。
  “北君对日本的现行国策有什么想法么?”田中义一眯缝着眼睛问道。
  北一辉这大半年来因为操劳,两个眼圈黑的跟熊猫一样,他用疲惫的声音说道:“未来日本的国策会不会变化,在下没办法判断。当下日本的首要问题只怕是要全面收缩,在收缩过程中尽可能少损失一点。”
  高桥是清登时就觉得自己很可能选错了人,北一辉已经看透了日本当下的局面,他要是作为谈判团成员,把这个底线透露给人民党的话,对谈判是极为不利的。
  北一辉看着高桥是清变化的脸色,他苦笑道:“高桥阁下,田中阁下,日本靠干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对人民党来说,他们宁肯让日本这么干熬下去。日本力量只会越来越弱,再拖几年,中日力量对比更加悬殊,那时候他们对付日本就更加得心应手。就我看到的情况,中日之间的攻守之势在十年前就已经转变,而日本并没有及时调整政策,始终以为自己是优势一方,才导致了现在的不断失败。”
  高桥是清与田中义一暂时没有吭声,他们早就隐隐的明白了这个问题,却没有人敢如此直白的说清楚。把自己定位在较弱的一方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更不用说对中国这么大的威胁的示弱。
  北一辉早就放弃了日本与中国争雄的想法,在中国的时候他看到的只是中国在面对无尽的麻烦与辛苦,劳动劳动劳动。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引导中国所有劳动都不断提高中国的生产力。亲眼见到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营运之后,北一辉觉得社会主义制度未免过于辛苦。等他回到日本,经历的生活已经不是辛苦,而是一种看不到未来的绝望。天灾可以死,人祸可以死,没有天灾人祸,日本单靠国力竞争面临的局面最终还是完蛋。只要日本还国策上与中国坚持对抗,日本就没有未来。对高桥是清与田中义一的惊讶,北一辉觉得不是生气不是讶异,而是一种厌恶。到这个时候日本上层还在装什么装啊。
  后面的事情已经谈不下去,高桥是清原以为北一辉是可以利用的,至少用北一辉当一个牵线搭桥的人。结果北一辉看事情太明白,明显不合适再承担这个工作。
  田中义一更是郁闷,被一个从没当过官,出身也很低下,当过革命者,当过恐吓勒索小流氓的北一辉用无比明确的言语揭露了日本遇到的根本性问题,这种反差带来的恶劣心情几乎无法消除。最重要的是,北一辉句句都是实话。田中义一知道自己的任何反驳都是自欺欺人。
  日本的混乱不仅没有消除,反倒因为认知上的混乱变得更加剧烈起来。
  1924年7月1日,并没有参加国际联盟的美国向英、法、日、中、苏五国发了电文。内容是“鉴于当下远东的混乱局面,美国建议召开一次远东事务会议。通过协商来解决远东事物。”
  这通电文背后的含义很是有趣,陈克第一次遇到了历史轨道之外的问题。对陈克来说,充分利用日本的混乱,最终达成收复包括台湾在内的所有国土,同时把日本领土给限制在四岛之内。重新恢复琉球的独立地位,这是他最终的计划。到现在为止,这个计划进行的还是颇为顺利的。日本遭遇一连串打击之后,政府呈现出混乱麻木的状态。巧妙的引导局面,让日本继续这么混乱下去,要不了几年中国就能靠自己的实力给与日本致命一击。
  在这个时候,如果英国跳出来,中国有很多办法来应付英国。偏偏此时不是英国跳出来,而是美国跳出来。所谓的这种国际会议,都是大国之间重新确立自己立场的舞台。美国跳出来对中国很不利,倒是对英国日本很有利。这让陈克心里面还是颇为不爽的。因为中国是不可能公开说,我们要求日本的领土限于四岛之内,整个东亚必须由中国来决定。
  先是美国发了电报,英国贼精贼精的,立刻与法国一起表示赞同。并且要求交战各方都加入这次会议。中国也只能联合了完全打酱油的苏联,两国发表了要求朝鲜代表必须参与会议的要求。这下日本就被置于风口浪尖的地位上。美、英、法、中、苏,这可都是世界列强,日本的实力无法与这五个国家相比。
  按照列强一致原则,美、英、法、中、苏五个列强国家一旦达成了某种协议,在地球上就是最终决议。因为这世界上80%的国土、人口以及工业实力都掌握在这五个国家手中。日本在这五个国家面前只能给跪了。
  日本国内根本想不出应对的办法,这五个国家里面,英国与日本有同盟,法国与日本之间没什么特别的关系,基于日本在远东的角色,中美苏三国都是与日本有想当冲突的国家。摆明了这件事日本是讨不了好去的。
  最后在英国人的反复催促下,日本政府不得不满心委屈的派遣了代表,参加了这场列强干涉日本事物的会议。
第四十七章
解放朝鲜(五)
  李润石知道自己不是神仙,他是个强记博闻的人,身为中国代表团一员参加过一战后的巴黎和会。那次和会上英国首相说过一句话,“上西里西亚划给波兰,不如给猴子一块怀表。”
  朝鲜同志没见过世面,更没有陈克这样不够成熟,却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领袖。实践论里面讲,每个人都要通过实践来完成对事物的认识。但是见识与知识这玩意却得靠教育,靠实践效率太低。陈克不管自己什么一个水平,好歹他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的都贡献出来。有了这些知识做准备,人民党照猫画虎也不会太走样。加上党内的民主讨论,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很快一大批同志就能独当一面。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接触,李润石不认为朝鲜同志天生就如何差。他们的见识与知识水平太差。
  但是这次会议,一定得有朝鲜同志出现。人民党中央说的很明白,这就是一次列强干涉他国事务的会议,日本和朝鲜就得在这里打擂台。
  当然,会谈也不全是朝鲜事务。大国在一起都要谈正事,李润石的另一个工作就是和外国谈生意。
  最近国内的有机化工产业突破了高温裂解技术门槛,陈克正在玩命的给这些部门做培训呢。化纤产品正在定型期间,酚醛树脂,有机玻璃等等产品已经开始在国际市场上试卖。在国际市场反应相当好。根据中国的外贸政策,中国扩大对外出口的同时,也会增加进口。国内的万吨轮生产也上了轨道,造船厂玩命的生产着轮船。航运部门则玩命的往回拉原材料。
  世界市场上甜原油比较贵,酸原油价格低廉,市场销路也很不好。中国好不容易解决了脱硫技术,包括后期的硫收集再利用。中东大量酸原油无人问津,中国买了不少酸原油的油井,李润石要与英国讨论的内容之一就是这部分原油的收购与运输安全问题。
  与以往一样,陈克不参加这次会议,李润石就得全权负责谈判工作。人民党将组建一支总吨位超过10万吨的油轮负责运输工作,没有英国人的合作,这些运输工作根本不可能完成。若是别人,把这些都给考虑进去,只怕要给累死。李润石不好事,却也从来不怕事。通过这样的谈判,李润石发现整个国家的经济脉络都能看得清楚。
  在出发之前,李润石给军中好友兼诗友陈世俊写了封信,那是一首唱和的词。会议地点设在华盛顿,美国人野心不小,没有加入国际联盟,就尽力在美国本土召开国际会议。几年前的华盛顿会议中,就有限制海军条约,这次倒也没什么。
  7月底,华盛顿关于远东问题的会议终于召开。召开之前,李润石送了一些礼物给各国代表。这是有机玻璃的风镜,以及普通的太阳镜。不仅这些镜片都是纯净透明的有机玻璃制造。镜腿的弹簧也是那种外开弹簧,能向外撇开十几度。对于脸部宽大的人非常合适。这种精细零件看似没什么仿造的难度,但是制造起来要求相当高的加工技术。懂行的人一看就能明白。更不用说有机玻璃这种新材料。
  与会的都是大有身份的人,对这些小玩意根本不在乎。会谈直奔主题,朝鲜现在的问题到底怎么解决。
  美国一直吆喝着民族自决,尽管他们是绝对不会给印第安人自决权的。这次朝鲜的事情美国就旧调重弹,要求朝鲜地区实行国际监督之下的民族自决。
  这种充满敌意的做法登时就遭到了日本的强烈反对,朝鲜的民族自决注定是朝鲜要复国。英国人也立刻表示了反对,如果英国支持朝鲜自决,就等于把日本给卖了。朝鲜能够自决,那英国的殖民地能不能自决?印度能不能自决?爱尔兰能不能自决?
  苏联代表来参加会议原本纯粹是打酱油的,他们被封锁了好几年,也需要回到国际社会的机会。中国同志兑现了承诺,持续对日本实施压制,让日本根本无力打苏联的主意。苏联本来的目的就是来帮着站个台,发言的时候吆喝几嗓子。一瞅美国这民族自决,苏联敏锐的发现了背后的含义。美国人对殖民体系也是抱持一种强烈的反对态度。不管美国是不是入侵过苏联,好歹这种立场与苏联的立场是不谋而合的。于是苏联率先表示了支持。
  法国很快就明白了美国的意图,法国代表哪怕与日本没什么利益交集,同样坚决反对民族自决。
  朝鲜代表听了各国代表的发言,委屈的差点眼泪都掉下来。朝鲜干英国法国什么鸟事,结果英国法国竟然公然干涉朝鲜内政。必须说明的是,朝鲜志士们中间对中国还是有不小顾虑的,如果朝鲜恢复与中国的传统关系,他们是能够接受的。不过也有朝鲜志士担心赶走了日本人,中国人再吞并了朝鲜。现在听世界大国之间的发言,朝鲜代表再也没有了担心中国的心思。与这些如狼似虎的外国一比,中国同志对朝鲜实在是春天般温暖。
  把朝鲜刨除在外的话,六个大国分成两大阵营,中美苏三国明显立场一致,英法日作为殖民主义的支持者,还是那套帝国主义风范。作为受害一方的朝鲜,根本没有发言权。
  第一天的公开会议就这么不欢而散了。
  大国的利益都是多样的,谈论朝鲜问题可以不欢而散。各国代表团里面自然都有各种商务代表。商务代表们则热络的召开着自己领域的讨论。中美英三国之间的石油协议进展的就相当不错。
  美国是20世纪出最大的产油国以及炼油国,英国空占了那么大的地盘,实际利用相当有限。在中国开发出玉门油田之前,中国一度被认为没有石油资源。现在有了玉门油田之后,算是一个“贫油国”,美国很想成为中国的石油供应国。
  英国人当然不肯把这么大的市场拱手相让,英美两国都想知道中国一年想进口多少吨原油。中国方面当然不肯凭白的受敲诈,英国方面掌握着世界石油市场的主导权,英国的原油交易所价格是世界价格的风向标。美国的德州石油产量再大也没有定价权。所以中美一旦能够达成石油供货协议,那就直接把英国给扔在一边。
  中国最终给出了一年2000万吨原油的标准之后,英美的争夺立马就激烈起来。谈判到了第三天,苏联代表“知道了”消息之后,也横插一杠子。三国都想争夺中国这个大市场。
  中国方面的要求就两个,价格要优惠,供货要稳定。在这方面,英国的优势到没有美国那么大。毕竟从中东到中国之间的距离也不比从美国到中国近多少。英国的优势在于有很多别人不想要的高硫石油,所以英国人最后分到了1000万吨的配额,而美国也得到了1000万吨的配额。价格远低于世界普通价格。
  至于中国自行运输的要求也得到了两国的同意,反正中国的油轮数量极少,大部分运输的利润还是被英美两国的运输公司给弄到手的。英国商务代表理论上谈妥了这么一大笔买卖之后,心情大好,从23年开始,中国新增的丝袜塑料产品买卖搞的很大,这一下英国就能很轻松的平衡中英贸易了。还能把中国很大一部分石油命脉掌握在英国人手中。
  与朝鲜问题的各项商务谈判热火朝天,进行的颇为顺利。而名义上召开这次会议的核心问题,朝鲜问题,始终没有进展。
  日本代表公开提出,要求各国一起扑灭朝鲜叛乱,把“朝鲜叛乱份子”交给日本处置。美国代表继续在为难日本人,他们提出有关日本要杀光朝鲜人的事情。日本方面自然是极力反驳,试图告诉与会各国,这是谣传。
  朝鲜代表终于得到了发言的机会,他们拿出大量的证据证明日本在有目的的屠杀灭绝朝鲜人。从朝鲜北部的死亡矿山,到日本大量屠杀朝鲜人。当然,朝鲜也不忘记证明日韩合并条约本身就是一场骗局。签署者根本不是朝鲜国王,而是由下面的权臣私自签署的条约。
  说到伤心处,朝鲜代表忍不住哭泣起来。这悲痛的哭声倒也有了一些感染力。
  最后英国方面提出,这件事不能按照民族自决的方式解决。日本可以保证绝对善待朝鲜,但是各国不能通过干涉手段来分裂日本的固有领土。
  “固有领土么?”苏联代表重重的横了一声。沙俄时期俄国也干涉过朝鲜,甚至得到过很大的利益。所以苏联代表干脆用嘲笑的语气问道:“到底是什么时期的固有领土呢?”
第四十八章
解放朝鲜(六)
  现实比任何想象都更有说服力,朝鲜代表觉得这个世界是黑压压不见天日。与如狼似虎的列强一比,即便是满清对朝鲜的控制都能谈得上是和风细雨温暖贴心了。
  在朝鲜代表当众大哭之后,法国代表提出了一个要求,今后除非与会六国全部同意,否则朝鲜代表不能再参加会议。对列强来说,这样的要求再正常不过。如果把列强国家拟人化的话,想来列强国家要说是,“俺们的地位都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哭有个蛋用。就算是比哭,俺们列强的人口多,流的泪水也比小国多出好些来!更不用说现实中哪个列强国家没有在利益争夺中死过几百万人,也杀过别国几百万人?小国不被杀光已经说明俺们列强有良心啦!”
  沙俄就是列强,苏联代表知道列强谈事的方式。在中苏下头的协商会议上,苏联代表直率的提出:“我们必须让其他国家承认这样的一场战争存在。”
  李润石很清楚,世界是否承认一场战争可是意义重大。一旦一场战争能被世界承认,就可以认为这是公开开了一个赌场,各方都能进去下注。以现在世界的规矩,这就等于确定了一场局部战争。战争的目的和底线都有大概的暗中规矩,欧美列强对此还颇有愿赌服输的秉气。一般来说,没谁会因为这么一个“小盘口”而毫无意义的扩大战争。这还真是帝国主义范儿,大家好歹也算是生意人。
  而朝鲜这个“盘口”比较特殊,一旦世界公认了这个盘口,日本是稳输不赢的局面。日本自然是坚决不肯承认,英国也不会眼瞅着他在亚洲的打手遭到如此损失。
  李润石建议道:“咱们不妨退而求其次,让世界都知道有这么一场战争就行了。”
  “不用那么麻烦,可以让朝鲜对日本正式宣战。”苏联代表毕竟是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对这些国际上的道道还是很清楚的。
  中苏一商量好,朝鲜代表立刻就出动了。这次会议闹得很大,前来采访的记者数量众多。朝鲜代表先是面对记者公开宣布新成立的朝鲜人民共和国正式对日本宣战,接着就详细介绍朝鲜与日本之间几千年的关系。朝鲜的历史比美国的历史长的多,一提起几千年的关系,倒也算是吸引了美国新闻记者的兴趣。
  经过这样的一番闹腾,日本代表彻底愤怒了。中国与苏联的态度是摆明了要夺走朝鲜。美国还一个劲的拉偏架,英国和法国在这件事上完全靠不住。日本代表只能愤然宣布退出会议,并且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严正抗议。
  日本人退出会议之后,美国人心花怒放,英国则有点讪讪的。但是大家好歹都是大国,没有了日本与朝鲜这两个小国,美、英、法、中、苏这五个大国立刻把过去的事情揭过去,开始讨论起五国之间的关系。
  这就属于秘密会谈了,李润石按照中央的授意,发表了后来很著名的一个演讲,“诸位代表,我们五个国家都是大国,不管我们怎么看待对方,不管大家之间都有什么样的矛盾,我们都是大国,这是一个事实。我们必须在承认这个事实的基础之上来建立大国之间的关系……”
  这个被后世称为“大国宣言”的讲话充满了人民党实事求是的作风,而且第一次提出一个未来非殖民主义的全球化概念。
  当然,既然这个讲话中牵扯反对殖民主义,作为殖民大国的英法心里面当然是极为不满的。人民党主动提出的全球化贸易倒是让美苏很赞同,甚至英法都感觉有点意思。中国解放之后之所以没有被欧美列强太过于敌视,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肯做贸易。人民币作为法币固然与此时世界主流的金本位格格不入,相对而言,人民党的贸易平衡政策让各国比较满意。中国很注重出口,很多出口产品的销路很不错。贸易平衡之后,各国都很好与本国政府与财团交代。既然没办法用武力打开中国的边界,多做生意本来就是欧美的长项。有些行业的确遭到了中国商品的冲击,同样有些行业还大笔赚钱呢,各国议会都不会拽住一个贸易平衡的国家不放的。
  在分组会谈的时候,英法美三国甚至和中国商议了关于货币兑换的问题。法国的黄金储量最少,所以法国倒是能够接受人民币与法郎的兑换。
  法国刚表现出这个意向,英国就怒了。法国佬这是什么意思?要拆台么?不管中国怎么崛起,英国都把西太平洋视为自家后院,在国家银行业之间的合作,英国认为自己才是金融中心。必须由英国负责结算业务。
  各大国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就是如此,只要有实力就不愁有生意。甚至连美国都和苏联谈妥了几单包括煤矿在内的大买卖。最后五个大国之间觉得意犹未尽,美国方面干脆建议,以后每年五个大国都坐一起谈一次,地点就放在华盛顿好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7/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