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黎明(校对)第6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8/628

  “所有缴获的武器全部交给缅甸方面接管,打扫战场的工业也交给缅甸方面负责!”工农革命军下达了死命令。对于殖民地的人民而言,必须亲眼看到殖民者的惨状才能认识到殖民者并非不可战胜。摧毁了英国在仰光的统制中心,工农革命军继续向西进军。目标是在缅甸与印度边境的英军。
第一百四十一章
乱战(二十一)
  印度此时早已经乱成了一锅粥,不仅仅是因为中国要进攻印度的问题,从澳大利亚与新西兰被强行送上印度次大陆的数百万人口是英属印度当局最大的麻烦。
  中国人送人的办法够蛮横,数次运送过程都是先攻占某一处印度港口,接着就开始往岸上撵人。除了送上这么几十万之众,中国还非常体贴的提供了足够一个月的军用压缩饼干,罐头,还有大量装了饮用水的大塑料桶。把这些人无衣无食的扔在海滩上,这跟屠杀也没什么两样了。
  当然,英国方面是真心不想接收这些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人,接收这批人之后肯定要弄得印度当地大乱。中国这么强硬的做法让英国也没有办法“拒绝”。好在这年头人均可预期寿命都不高,澳大利亚那地方的卫生条件比较有限,哪怕是老弱妇孺中也没有几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子老太太。
  把这些人都给送回英国本土明显不合适,在印度的英国当局只能充分利用这些人力。例如英国殖民当局的军队,可以大量征用这些人当中的年轻者。澳洲读过书的人,还能到英国的殖民机关做做文书之类的工作。数百万人口或许不能改变印度的人口构成,却能够让英国殖民当局强化自己的力量。
  但是有得必有失,英国人觉得自己是被迫解决这帮白人的问题。可印度虽然有很多工业部门,实际上还是个农业国,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也谈不上是什么工业国。没有工业,就没有那么多就业机会。英国与人民党还不同,人民党当年教育出来大量的学生之后,把他们都给撒到农村去,首先从基础建设以及农业技术普及开始,好歹作为工业反哺农业的服务性单位,也能够容纳大量的劳动力。英国作为殖民者,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举动。
  政府部门的职位就那么多,几乎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工厂大多数是私有制,进了工厂就要被残酷剥削。没有工业经验的澳洲人尽管是白人,送进工厂之后的效率还是没有在工厂里面有经验的印度监工水平更高。资本家们对此也没有兴趣。
  归根结底,作为一个农业国,大家都是要靠土地里面刨食吃。英国不可能凭空给这么多人都找到就业工作。
  在后世著名的《荆棘鸟》里面,记录了一个故事。
  ……吉姆(主人公的父亲)终于在海边的小镇弄到了一个警察的工作,尽管薪水不高,为了养活妻子与三个孩子,他也必须在这里工作。由于在澳大利亚的故乡同样在海边,印度洋温暖的海水经常让吉姆回想起澳大利亚的湛蓝海面。那时候吉姆每年在东边岛屿旅行淡季的时候带着全家到海岛去度假。
  海岛上的那座小别墅是一层三间的房子,独自占有一片白色的沙滩。两座陡然伸入海中的山尖峙着海滩,道路在这里到了尽头。房子内部十分朴素,但是很舒适。这座岛自身能发电,因此,这里有一只小电冰箱,有电灯,主人答应过会有的电话,甚至还有一台无线电收音机呢。厕所是冲水式的,浴室里有新鲜水;舒适实用的现代化设备比德罗海达和黑米尔霍克还要多;梅吉觉得很有趣地想道。一眼就可以看出,大部分主顾都是从悉尼或墨尔本来的,他们十分习惯过文明生活,无法离开这些东西。
  海滩上的码头有一条玻璃钢底的船,每次出海的时候,透过玻璃钢看着下面那千姿万态、精巧优美、脆而易碎的世界,就好象买门票进入了一个耳目一新的陌生的星球。令人神爽、亲切宜人的海水中漂浮着各种精美优雅的生物。她发现,活珊瑚的颜色并不象商店柜台上当礼品摆着的那样鲜艳夺目。它们是淡粉色、米色和蓝灰色的,每一个球形部和枝杈的周围都摇曳着一种妙不可言的彩虹色,就象是一种清晰的辉光、12英寸宽的大海葵的边缘飘动着蓝色、红色、桔黄或紫色的触手;带回槽的白色海蛐子象石块一样大,逗弄着粗心大意的考察者们。有一次,一条光滑、灰色的小鲨鱼无声无息的在他们的下方游动着,好象在那儿定住了似的。
  然而这座印度洋边的小镇上并没有澳洲珊瑚海的度假地,吉姆全家五口人必须挤在一个只有两个房间的房子中。这已经是很不错的待遇了,很多没有工作的女性移民不得不向向殖民地的白人出卖肉体,甚至不得不向印度有钱人出卖自己的肉体为生。
  在澳大利亚的战争结束了,新的战争正在不断逼近印度。所有警察都要参与战争中。哪怕是在这个小小的镇子上,也是一样。在澳大利亚的战争对吉姆来说还仿佛是昨天的事情。所有的澳大利亚人都得知中国人要入侵澳大利亚,所有男性都被编入了民团。每个人都洋溢着充沛的爱国热情,以及对中国人的深深痛恨与敌视。这些部队开上了战场之后就杳无音讯。接着遇到的就是中国人对每座城市、农场的包围。这是一场完全不对称的战争,澳大利亚人打出一枪,中国就会打回一百枪。除非是举手投降走入中国人视线,否则战斗就会毫不停顿的进行到某方死绝为止。
  吉姆尽管想把那样的过去彻底忘记,可战斗时暴风雨一样扫射着建筑物的子弹,还有投降时的手无寸铁的走入中国人射程的恐惧,都深深的烙刻在吉姆的回忆中,无法消散。
  为了能够尽快联络,这个没有通电话以及有线电报的小镇配了自行车,警察局中的所有人都被告知,如果中国人打进来了,需要传递消息的时候,必须有人骑着自行车去向下一个镇子传送情报。
  然而消息传递到每一个警员那里之后的三天后,自行车丢失了。镇子不大,想查出谁盗窃了自行车应该很容易。可无论怎么搜索,自行车都找不到。
  再配了一辆自行车,很快又丢失了。
  丢失了第三辆自行车之后,警察局上下都陷入了恐慌里面。一个针对警察局的盗窃团伙,而且能够把自行车给运到其他地方销赃。这个小镇上从来没有出现这样的事情!
  所有能够出入小镇的英国人、印度人都遭到了严密调查。监狱里面塞了不少嫌疑份子。途径小镇的卖货者遭到其他地方的通缉。
  吉姆心里面也充满了恐慌,如果在中国人杀进印度固然是极大的恐慌,可眼前神通广大的盗窃团伙才是最大的威胁。
  第四辆自行车配到了警察局之后,用大铁锁牢牢锁在柱子上。接连几天都没有动静,警察局里面总算是松了口气。看来这自行车应该是能够保全下来。
  而吉姆有一天忘记了东西在警察局,他趁天亮前赶回去取的时候,却发现一个人影在静寂的黎明前的黑暗中推着自行车出了警察局的后门。
  吉姆并不是一个很大胆的人,他看到这个人的背影颇为熟悉,竟然是警察局里面印度籍的副局长。思前想后,吉姆决定偷偷的跟着警察局副局长,看看他到底准备做什么。
  并没有与团伙接头,并没有什么人接应。警察局印度籍的副局长就这么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到了海边。在黎明前的曙光中,在后面胆战心惊尾随的吉姆看到,警察局印度籍副局长,到了悬崖边,高高的举起自行车,将它抛下了悬崖。
  警察局副局长在吉姆的印象里面,是个唯唯诺诺的人。既没有出色的能力,也没有特别的优点。仅仅是因为他本人在当地出身较高,所以能够得到副局长的职位。在吉姆认识副局长的期间,从没有见过副局长抓到过一个盗贼,也没有见到副局长破过任何一起案件。他总是看着有些呆板,有着印度人在英国人面前的唯唯诺诺。
  就是这么一个人,竟然敢一而再,再而三的做下这样的案子。
  吉姆并不敢举报副局长,两者的官位相距太大,吉姆不过是一名很普通的,受歧视的澳大利亚白人,对方好歹也是一位副局长。吉姆偷偷溜走了。
  接下来当然是自行车再次丢失的事情震动了整个警察局,自此,警察局再也不敢配备自行车了。搜查变得更加严厉。因为锁住自行车的铁链是被锯成两截的,这得是什么样的大盗才敢这么做。
  吉姆偷偷查看了铁链,锁还是拿把锁,而铁链只是与原先的铁链很像,其实并非一根。吉姆这才明白为什么这次的丢失中间会有这么好几天的时间。要弄到一条同样的铁链,并且要把铁链锯成两半,还要安排好作案时间,是需要些准备时间的。
  尽管案子已经明晰,吉姆却完全不理解,为什么副局长要费尽心思的这么做。直到吉姆想到一件事,这辆自行车是要在中国人进攻印度的时候传递消息用的,那位副局长很明显并不希望这消息传递的太快。
  想到了这点之后,吉姆再也不愿意留在印度了。正好此时,美国愿意向英国提供船舶服务,帮助英国人把在印度的澳大利亚人以及新西兰人运去加拿大。吉姆想尽办法,弄到了船票,带着全家登上了前往加拿大的旅程。
  船只经过印度海岸的时候,尽管知道那海边的悬崖并非是自己曾经所在的印度小镇的那片悬崖,可吉姆还是仿佛在落日余晖中,看到了那个穿着英属印度警察制服的男子,高高举起自行车,将其抛进海里的样子。
  这印象也将长久的留在吉姆的脑海中。看着周围熟悉的白种人的面孔,吉姆忍不住搂住了自己妻子与孩子们。不管前途到底有多少艰辛,吉姆却都不再恐惧了。他乘坐的是白种人的船只,要前往的是白种人的国度。哪怕加拿大是吉姆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但是吉姆知道,他终于要回家了!
第一百四十二章
巨变(一)
  飘飘洒洒的传单在孟买上空雪片一样的飘落。孟买下过冰雹,可距离1940年最近的一次雪季,只怕是新仙女木冰河时代。尽管印度的神话传说中,动辄是几万年几十万年,但是很明显,那时候并没有把新仙女木时期的详细气候情况记录下来。
  所以在空中负责散发传单的中国北方飞行员们有下雪的联想,可这联想明显没有引发地面上的孟买居民的共鸣。这是孟买第一次遭到空中的传单袭击。没有大规模化工产业的印度,纸张还是不便宜的东西。天上下起了纸雨,印度当街的人不知所措。在简短的畏惧过去之后,印度人就立刻开始疯抢起来。
  投撒传单的效率其实挺不高的,印度每个邦都有自己的地方语言。梵语在印度那得是有大学问的人才懂的语言,标准印度语这玩意暂时还不存在,英语么,这是印度上层身份的体现。理论上,如果有卫星的话,可以不惜工本的投放收音机。可惜当下的技术能力不足,中国的人造卫星计划还在各种观测与纸面计算。航天技术发展还在水平类似德国V2型的液体火箭,把卫星送进地球轨道暂时属于未来的计划。当下只能有啥用啥。
  英语、梵语、阿拉伯语、印度语,四种语言把传单上写的满满的。内容么,很简单。
  “印度人民,你们愿意获得印度自我解放么?愿意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么?时机就在眼前!”
  “相信英国人要不了多久,就会以印度全面参战为前提条件,承诺战争之后就允许印度独立。可大家要想一想,为什么英国现在才有可能会提出这样的承诺?”
  “在以前,英国方面是拼命镇压试图争取印度独立的印度进步势力,在面对与中国的战争时候,英国人为什么会想起来允许印度独立了?他们就是要让印度人为英国人卖命!”
  “中国没有入侵印度,与英国争夺印度的任何打算。中国希望能够帮助印度获得自由与解放,让印度人民获得自由与和平。当英国人把武器发放给印度人民的时候,请用手中的武器去打击英国侵略者吧!那些人才是印度人民的敌人!”
  印度普通百姓或者看不懂传单上写了什么,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当局可是很清楚的。中国正在公然鼓动印度人起来造反,而且中国还“预言”了英国会以“允许印度独立的模式”来让印度投入战争。
  英国殖民当局感到最头痛的是,他们还是真的有这个打算的。如果是英国人自己先这么干了,英国人还能自称这是自己善意的表现。有人先给挑明之后,一定会被不少人看作居心叵测的做法。
  作为殖民者,英国人在殖民地发动舆论战的经验不足,他们干了一件蠢事,开始没收这些传单。这命令的结果是让不少将信将疑的印度本地人开始觉得这些传单上所说的很可能是真的。英国人很可能会允许印度独立。
  底牌被先暴露出来之后,英国人可是被动的很。不少希望印度独立的人起了更多念头,既然英国人会接受印度独立,那么接受独立就不再是印度人的底线。而是变成了印度人的诸多条件之一。
  这消息传到了英国政府那里之后,英国政府也傻了眼。因为英国允许印度独立的消息也开始在美国流传起来。不仅仅是这个消息,在英国本土甚嚣尘上的“丘吉尔卖国论”在美国也有不少小报把这个当作花边新闻来传播。
  小报要的就是吸引眼球,他们往往是靠那些逻辑理论上完全不靠谱的故事作为噱头。“丘吉尔卖国论”这种纯熟阴谋范畴的东西,虽然看起来视野宏大,牵扯的都是有名有姓的大人物,在逻辑上却无懈可击。事实胜于雄辩,根据事实推导出看似稀奇古怪,却又合情合理的逻辑链条。更是让小报编辑们开动脑筋,竭尽全力的去深刻挖掘这个故事。
  有众多小报对此连篇累牍的发布消息,美国的大报纸眼瞅着小报的销量猛增。最后也不得不参与到这种讨论里面来。美国人对英国心理上有劣势,表现上是“传奇故事”,实际上却能够极大的满足美国人心理上试图压倒英国的愿望。
  大报纸的笔杆子们比小报强出去几条街,先是《华盛顿邮报》半遮半掩的参与到这个讨论之后,立刻就让《华盛顿邮报》的销量直线上升。其他大报纸一看,这不能放过。于是其他大报纸纷纷跟进,这让正在美国访问的丘吉尔措手不及。
  罗斯福这么聪明一个人,他发现事情不对,立刻开始下令弹压此类报道。共和党死硬派们早就对罗斯福心怀不满,罗斯福第三次参选并且当选美国总统,破坏了美国总统不成文的最多两届的规矩。在罗斯福新政的时候,最高法院曾经试图判定新政违宪,可在当时的危急局面下,最高法院被迫屈服了。
  现在罗斯福试图干涉起“言论自由”来,这可是让死硬共和党们抓住了把柄。为了维护美国的言论自由,共和党的报纸猛烈开火,一面大肆公开宣传“丘吉尔卖国论”,一面质疑罗斯福是不是要当独裁者,要当美利坚皇帝。如果不是要这么做,罗斯福为什么要干涉言论自由?
  还有报纸质疑罗斯福是想把美国拖进入战争,然后通过战争期间的新闻管制来破坏美国言论自由,进而破坏美国的民主,从而达成罗斯福成为美国独裁者的真正用心。
  在这铺天盖地的痛骂之下,罗斯福也不得不暂时退缩。哪怕支持美国加入战争的人投了罗斯福的票,可美国的民意在反对战争。更糟糕的是“丘吉尔卖国论”,让美国人得到情绪释放的同时,也增长了自己的胃口。不少原本对此并不知情的美国议员们,现在也开始关心起这件事。在美国议会中,这种“有心人”能够起到的作用可是非常大的。
  如果丘吉尔原本做出的巨大让步,能够让罗斯福能够把功劳归于自己的话,眼下虎视眈眈的希望能够从这份功劳中捞到自己政治资本的人,数量接连翻番。这令罗斯福感到十分不安。搞外交的真正成功需要是双赢,可人民对与外交的看法是希望“零和”。特别是美国传统中的信仰上帝与仇恨英国人。罗斯福能够获得巨大的影响力,原因之一是他给美国人民带来了好处,让美国人民能够接受罗斯福的观点。可美国民众毕竟是民众,他们对待外交的态度与社会精英对待外交的态度完全不同。如果是人民能够接受的条件,那就会让英国人付出巨大的代价。
  丘胖胖作为政治家,当然能够理解这些。他现在最希望的是能够找出策划这次行动的人,让后把这个人给五马分尸,然后把尸体碎块剁成肉酱。这谣言不仅仅是在打击丘胖胖的政策,还是在打击丘胖胖作为政治家的前程。一个被定性为“卖国者”的政治家到底会有什么结果,丘胖胖非常清楚。
  但是眼下丘胖胖是真的没有办法签署任何协议,丘胖胖忍不住回想起以前的外交老前辈们对“密室外交”与“报纸外交”的哀叹。普法战争中,德国首相俾斯麦利用报纸宣传,非常有力的影响了法国的外交政策,让法国人陷入了完全不理性的情绪里面,德国从而打败了法国。眼下,如果只是丘胖胖与罗斯福,那是绝对能够达成很好的外交协议,可英国与美国的不理性情绪也正在开始影响甚至主导英美两国之间的关系。
  罗斯福对此也没有办法,他只能在“炉边谈话”中极力去鼓动美国人去直视战争,一步步的参与到战争中。可罗斯福也没有办法直接向美国人民说出心里话,“咱们要参与到世界大战中去,死上数百万人,先通过挽救英国接过英国的家业,再争霸世界。”
  而共和党人貌似并没有放过罗斯福的打算,他们开始攻击罗斯福对印度的不闻不问。毕竟威尔逊提出过有点类似反殖民地主义的十四点建议,共和党猛烈攻击罗斯福是个殖民主义者。至少是个支持英国殖民主义的美国人。
  陈克对美国的宣传战斗很了解,实际上这些争论很多都是陈克在背后挑动的。美国共产党在30年代遭到了美国国内的残酷镇压。不少支持共产主义,支持社会主义制度的人,都选择了隐藏自己的观点。而这部分人中大部分与苏联有着比较秘密的接触。也有一小部分人选择了与中国合作。
  与苏联那种传统的情报战不同,陈克对于这些外国合作者们的态度很友好。中国情报界从来不搞机密刺探工作,而是在舆论和情报战方面与这些人进行了合作。情报战很重要,例如挑动美国方面的内部利益集团争斗方面。情报人员能够起到几十个师都办不到的事情。
  而中国的友好同样让美国的合作者们很满意,即便有人发现了这些人与中国关系很不一般,却也没有任何办法找到这些人是中国间谍的任何可能性。这些人干的事情与传统的间谍完全不同,这些人所作所为都是同行业的美国人干的正常事情。所做的事情也没有出卖美国的国家利益。至少绝对不违背这些人自己认定的美国国家利益。
  制造花边新闻哗众取宠,解读美国与英国国家政策,如果这些人干了这些事情就被抓起来,那只能证明,这些人选择了与中国合作是没错的。
  对中国情报机构来说,或许觉得这些美国合作者的贡献从政绩上看,可能不大。但是陈克的看法是“非常满意”。他并不需要这些人能够在美国很可能会与中国发生的战争中起到什么作用,他希望的是这些人能够拖延有可能爆发的中美之间的战争。时间很明显是站在中国这边的。战争每向后推一天,中国都会强大一分,陈克希望这宝贵的时间能够延续到美国不敢在西太平洋对中国动手。
第一百四十三章
巨变(二)
  阳谋是没办法来破解的,例如中国在美国发展的情报机构,成员们只要没有傻到吆喝着自己在政治上倾向于共产党,基本上没有任何危险。哪怕是被抓,只要他们一口咬定自己干的一切都是符合美国的商业行为,甚至在行为上都没有证据能证明他们是在站在共产党一边。同样的行动,比他们干的更加过分的美国人一抓一把。
  不仅是在情报机构方面遵从阳谋,人民党在国际局势上也是如此。中国需要的是消化南方的时间,在美国,各个党派为了获取政治主导权,需要的是树立起自己的旗帜。更准确的说,共和党千方百计的反对罗斯福新政。既然共和党自己就需要攻击罗斯福的弹药,那么这些美国通共者们提供的信息是共和党千方百计要去挖掘而不得的东西。
  美国共和党人基本都是反共份子,这么一群反共份子们却在自身利益需求的基础上,与人民党进行了“良好合作”。这就是所谓利益的多样性。从矛盾论来说,人民党理解了美国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所以就能展开“统一战线”。
  罗斯福作为美国总统,作为一名战略家,这个家伙很清楚美国要是想从英国人那里拿到好处,办法实在是太多。且不说从“英奸丘吉尔”那里能够弄来的好处,美国大可正大光明的出兵吞并加拿大。试图吞并加拿大并不是罗斯福本人的创举,在白宫还没有粉刷成白色之前,美国就干过一次。只是那次战争彻底失败,英国人不仅把美国打出了加拿大,还反推一把,直接打进华盛顿,火烧政府机构。
  现在美国还没有全面征兵,工业生产能力也没有能够全面转化为军事能力。攻打加拿大固然有些吃力,可是面对四面楚歌的英国,美国并不是没有胜算。加入世界列强瓜分英国的狂潮之后,美国注定可以得到加拿大,把美国的领土面积扩大一倍。即便是在美国的历届总统中,罗斯福开疆拓土的功绩也将是无人能比。
  可这么做之后,美国得到的仅仅是加拿大而已。罗斯福对此非常清楚。世界列强瓜分英国之后,英国在其他地区的利益将被其他国家给吞噬殆尽。其结果是美国很可能永远都缩在北美。罗斯福并不认为这是美国真正的美好未来。
  如果能够让英国成为美国的跟班,美国将继承英国几百年霸权所积累的庞大势力。那时候等于是美国一家独吞英国。这与列强一起瓜分英国相比,利益无疑大出去很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8/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