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黎明(校对)第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628

  “实事求是嘛,所以,我不想听到你们以后再说些对女性不敬的话。”游缑做了总结性的发言。
  下面的男生们面面相觑,这话听着可笑,但是偏偏没法反驳。这年头剪辫子的人还不是太多。即便剪了辫子,他们也多数是外国那种分头,长发,或者不少人干脆留了马尾长发。最大的区别就是脑袋前头不再露出那么一个光瓢。但是和游缑的头发一比,这帮人还真的是长发。其实不少人都不怎么喜欢这位女先生,但是比学问,特别是洋学问,他们自知相差甚远。这帮人是“敢怨而不敢言。”见游缑如此趾高气扬的发话,同学们左顾右盼。
  “后天我们就要下乡进行实际调查,大家都准备好了么?”游缑问道。
  “游先生也要和我们一起去?”有人问道。
  “没错。”
  “一起住?”那厮不知死活的问。
  “分开住。”游缑可没有被这样的嘲笑吓唬住。
  下面的人好歹也是学生,口头上占占便宜也就是他们的极限,当众耍流氓,这些人也做不出来。听游缑这么说,也没人敢再多说话了。
  “这次的课题大家都拿到了,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熊铭杨操着四川话回答道:“调查外国工业品是如何冲垮小农经济的。”
  一个月前的中秋节,熊铭杨对着陈克发作了一次。之后甚至在复旦公学大肆散布陈克的坏话。等过了几天他冷静下来,也觉得自己有些过分了。中国真正落后的原因,这不就是陈克向大家讲明的么。既然陈克能够讲清楚这些,那么以后未必没有更加实际的行动。
  果真,继续参加听课,就从游缑这里得到了中国现状更加深刻的分析。现在又要搞社会调查,熊铭杨反倒没有先前的激动了。他毕竟是官僚家庭出身,这些年也算是走南闯北的,总算知道些世情。如果想扭转外国纺织品的冲击,最好的办法就是中国能够生产比外国纺织品更加廉价的产品出来。如果没有听课之前,熊铭杨还觉得这种事情应该很简单,听了课之后,他反而不这么感觉了。这天下的事情,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的。
  “我们要调查的对象是上海周边的农村,这些地区受到的工业品冲击最大。时间也比较长,所以农村结构的变化大异于其他农村。我们将按照水路交通线的远近分成十二个组进行调查。”
  “为何要按照水路?”安如山问道。他最近功课比较忙,缺席了不少黄埔书社会议。之所以参加了今天的会议,是因为复旦公学为社会调查大开绿灯。马相伯先生也算是比较开明的一个人,复旦公学里面参加了黄埔书社的学生们,不少人为了参加此次社会调查向学校请了假。得知了这次调查的事情之后,马相伯先生把齐会深叫去询问了一番,后来又和严复商量了此事。经过讨论,他们干脆就允许学生请假,而且还抽调了一批学生加入了调查队伍。这帮人虽然不是黄埔书社的成员,但是也会去听课,对社会调查也很有兴趣。与其让他们整天不安心的念叨着出去调查的同学,还不如让他们也参加此事。
  既然学校都同意了,一直犹豫不决是否参加的安如山自然就参加了。因为前几次会议没有参加,他自然不知道这种分配的理由何在。
  “水路在上海周边是最便宜的运输手段。大部分外国来的洋货,都是通过水路在其他地方中转,销售。所以,我们通过水路运输的辐射范围进行调查,可以得出一个比较性的结果。”
  安如山不知道“辐射”这个词啥意思。他干脆就直接问了。游缑解释了这个词的字面意思之后,看安如山还是一脸迷惑。她说道:“说白了,就是运的越远,价格越贵。这个你明白么?”
  安如山点头。
  “货物价钱越高,来买的人越少。货物价钱越低,来买的人就越多。这个你能明白么?”
  安如山继续点头。
  “那么,我们要分段调查,就是看不同的价格,在每个地区的销售量。以及这些洋货的不同销售情况,对于当地的社会结构的改变。”
  这个解释足够清楚,安如山总算是明白了。
  “游先生。我有一个问题。”路辉天举手要求发言。
  “说。”
  “那么内河水路港口和航线的变化调查,这是为了什么?”
  “有些地方因为大量商品的涌入,成为了一个新的集散地。专门从事商品运输和销售的人就多了起来,到那里做工的人就多了起来。港口和航线的变化就直接能够表明这些地区商品交易的活跃度。如果遇到变化很大的地区,就针对这些地区的变化进行研究。你们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
  游缑相信这些同学定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游缑家就是买办起家。她的祖父从江浙一个破落小地主,以贩卖铁钉和灯油开始,一步步地发家了。和这时代的其他人一模一样,游缑不喜欢向别人说起自家的家世。但是既然生在买办家族,她对于生意上的事情也不是一窍不通。自从和陈克他们在一起开创事业,游缑本人学了这么多东西之后,对于以前只是隐隐明白的道理有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认识。那些曾经令游缑觉得烦不胜烦的“生意经”,现在却有了如同化学方程式一样清晰明了的理论解释。游缑觉得自己真的是受益匪浅。
  台下的学生们无论对女先生有什么不满,在这样清晰的解说和分配之下,他们也知道自己绝对没有这等见识。又问了几个问题之后,游缑宣布进入自由讨论时间。她走下讲台,出了教室大门。笑着对这门外站了一会儿的秋瑾说道:“秋姐姐,你刚才怎么不要进来?”
  “打搅你也没什么意思。在外头也听得很好。”秋瑾笑着答道。
  “去我办公室坐吧。”游缑边说,边拉着秋瑾往走廊另外一头去了。
  秋瑾是来参加社会调查的,于右任身为复旦公学的教师,这次社会调查他很清楚。他也来过陈克和齐会深的学校,见到这么大一片校区,颇为羡慕。秋瑾和于右任一直有办学的计划,但是缺乏资源。两人商量之下,觉得干脆和陈克一起办学算了。陈克现在不在上海,直接向齐会深提出这个要求,估计齐会深也会看陈克的意思。所以当秋瑾得知这次社会调查,游缑一个女生也要参加,就表示愿意与游缑同去。
  游缑当然不会拒绝,为了这次能够去社会调查,她还买了把匕首和一支手枪。游老爷子对女儿在家练武,已经是气得不理游缑了。这几天,游缑对着靶子练起了匕首,她的哥哥也不敢再过来和她说话。游缑实在是没有勇气把手枪亮出来。在家练手枪,估计老爷子会把游缑关在屋子里面不让她出来。秋瑾自称精通武艺,游缑和秋瑾约好了,两人在学校的空地上练习手枪射击。
  小心的关上门,插上门闩,游缑这才打开抽屉的锁,拿出用布仔细包好的一支手枪。这是毛瑟军用手枪(MauserMilitaryPistol)。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隔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在中国也称为匣子枪;如配备20发弹夹则被称为大肚匣子。其枪身宽大,因此又被称为大镜面。有全自动功能的,又称快慢机,毛瑟厂则称之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产。
  桌子上的这支手枪自然不是1931年量产的速射型。但是瓦蓝的枪身,漂亮的木手柄,实在是丑得可爱。手枪是游缑托王斌代购的。花了38两银子。一见到枪,秋瑾立刻拿起来,枪身有两斤多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反倒有让秋瑾感觉意外的安心。她拎着手枪就开始四处乱瞄。这么生猛的举动把游缑吓住了。她连忙按住秋瑾的手臂,“秋姐姐,文青说过用枪的第一条要旨。无论任何情况下,绝对不要让枪口对着自己人。”
  听游缑这么说,又见游缑那紧张的神色,秋瑾哈哈一笑,把手枪放回桌面上。
  “那第二条要旨是什么?”
  “第二条,没有学会拆装枪支,就不要去学习射击。”
  “哈哈,文青的话你倒是记得清楚。”秋瑾打趣地说道。
  游缑对这话倒也没有深想,她拿出一枚黄澄澄的子弹,开始拆卸枪支。陈克反复强调,枪支保养意味着战斗时候保命的第一要素。看游缑笨拙但是有效的把手枪拆开,然后用一套明显是自己制作的工具擦拭枪管,弹簧,还有其他零件。她一面帮忙,一面问道:“文青何时从北京回来。”
  “他也没说。估计怎么都到春节了。”
  “文青家是北方的,春节估计会回家看看吧。”
  “他说不会,想来就不会。”游缑低头专心擦拭零件。毕竟是学习化工出身的,游缑知道枪支上附着的枪油可以防腐。虽然手上的油渍并不令人舒服,但是她很仔细的把每个需要防腐的零件都用油脂涂好。然后又很不熟练的把手枪装起来。刚装好,就见秋瑾手里面还拿着一个零件。
  “秋姐姐,你……”一把夺过零件,游缑又把手枪卸开,拿出说明书,一一对着检查了,看到没有缺失。游缑才继续装手枪。
  “文青走这么久,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嗯。”游缑心不在焉的说道。
  “他走这么久,你也不想他?”
  “嗯?为什么?”游缑专心的组装手枪,随口问道。
  “有人说你们两个……”
  “呵呵。”游缑嘲讽的故意干笑两声,还是专心装枪,“随他们说去。我和文青只是同志,没有别的关系。”
  秋瑾到有些吃惊了,她和陈克一起见到的游缑,倒是感觉陈克和游缑颇为投缘的样子。后来倒也听说了一些风言风语。这年头,对这种说法,大家都是“宁信错,莫仿过。”那怕本人身为一个著名的革命者,秋瑾也无法免俗。所以她想从游缑这里套出些陈克的近况。看游缑这洋的表现,秋瑾到有些奇怪了。
  “那妹妹为何这个年纪还不成亲?”秋瑾准备曲线进攻了。
  “嫁人有什么好的?”游缑终于装好了手枪,“若是嫁个英雄豪杰,我可不肯受他的摆布。若是嫁了个不中用的,我也懒得去搭理他。文青说过,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我干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哪里有闲功夫去照顾丈夫。”
  一面说,游缑举起了手枪,对着前面的墙壁瞄了过去。秋瑾看着游缑拿枪的姿势很另类,毛瑟手枪横着平放。她颇为好奇地问:“为何这么拿枪。”
  “文青说,这种枪后坐力很大,射击的时候,枪口会猛地抬起。所以必须这么拿,才能够打得准。”
  秋瑾实在是不解,游缑虽然坚持认为自己和陈克毫无关系,但是说起话来,总是提及陈克。正要说话,却听到外面脚步声传来。很快就有人敲门。游缑也不着急,仔细地收好了手枪和子弹。把布包放回到桌斗里面,锁上了锁。这才起身开门。
  门外是齐会深,看样子他也等的有点急了,一开门,齐会深就拿着张纸进来。看到秋瑾,他愣了愣,打了招呼之后。齐会深把一封信交给游缑。信上面内容很简单,向大家问好。而且让谢明弦带四百人剂量的药进京。至于自己的近况,陈克只是说正在发展党员。看了看齐会深,又看了看秋瑾。游缑决定,还是先和秋瑾练枪去。
第三十二章
  陈克没有什么骑马经验,虽然不至于如同电视剧里面那种在马背上歪歪斜斜,甚至陈克自己还感觉已经能够“某种程度”上掌握了马匹的驾驭,但是明眼人可以从那些细微的处理上看出,陈克根本就是个很有骑兵发展潜力的菜鸟。
  几天前,经过紧张的排练,阅兵曲《北洋新军在前进》总算是获得了阶段性成功。《两只老虎》则是彻底完工。卜观水指挥着军乐队熟练的演奏了改编后的《两只老虎》,得到上了上峰的首肯。然后卜观水就带队赶去参加“河间秋操”。陈克请求同往,卜观水大胆的自作主张,带了陈克还有陈天华、武星辰,还有庞梓等人一块去了。
  现在,众人已经完成了对河间秋操的观察,正在回北京的路上。
  大家算是并辔缓行,陈克与卜观水走在最前面。其他七人远远落在后面。不用回头,陈克就能够想象到背后庞梓等人的脸色。根据史记记载,据说燕国有一个年轻混混,名叫秦舞阳,太史公的《刺客列传》中写道“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忤视。”这位光凭眼光就能让人不敢“忤视”的勇士,见到威严的秦廷之后,“色变振恐”,以至于“群臣怪之”。荆轲不得不连忙解释,“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从太史公的记载来看,秦舞阳肯定没有能够靠近秦王,如果秦舞阳能够帮上忙,虽然不至于改变燕国的命运,但是“恐怖主义行径”肯定能够改变秦王嬴政的命运。
  众人在河间演习场所待了不到两天,就现在来看,庞梓和那几位山东好汉当中的大多数,和秦舞阳颇为相近。军乐队先去了驻扎营地,对卜观水态度冷淡的庞梓一看到那连绵的营房,就浑身不自在起来。两万多新军的联营扎出去几里地去。周围不时出现巡逻的侦察骑兵。倒也是有些刁斗森严的味道。
  这次演习的主持人之一是号称“北洋三杰”的王世珍。卜观水对此人评价甚高,认为他是真正能够理解现代军事的军官。陈克觉得现阶段,王世珍的军事水平肯定在自己之上。不过既然要在1905年开始造反,以后和这位王世珍肯定会打交道。他请卜观水给自己讲讲王世珍到底厉害在何处。毕竟是年轻气盛,卜观水倒也没有怎么夸奖这位“北洋之龙”。仅仅是说此人思维细密,大事小情都能考虑到,倒是有些诸葛武侯的意思。
  交接了军乐队之后,陈克饶有兴趣地问:“那么卜兄觉得在建军方面,王大人有何不足?”
  “跟我来。”卜观水这些天和陈克谈天论地,也知道陈克的确是有真材实料的。他带着陈克随便进了一个大帐篷,帐篷里面光线不是太明亮,行军床倒还算是规整。在帐篷里面相当于屋子摆放太师椅的位置上,有一块牌位。陈克仔细看了,却是袁世凯的“长生禄位”牌。
  “就这么一个营房有么?”
  陈克明知故问。
  “怎么可能,每个营房都有。北洋军现在已经是袁大人的私军,根本不是什么正规军。大家玩命操练,不过是为了升官发财。若是北洋新军这么搞下去,怎么能够打败外国军队?”
  “我看北洋军倒是生龙活虎么。”陈克笑道。
  “文青又在开玩笑。”卜观水和陈克相识不到十天,但是他很清楚陈克这话不是真心,“我现在对北洋军的评价就是两个字——暮气。”
  被卜观水评为“暮气”的北洋军,已经吓住了庞梓等好汉。卜观水私下带着陈克等人前去观看操练。在一个小高地上,隐隐能够看到远处奔驰的战马,还有长长的军阵。陈克倒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用卜观水的望远镜看了一番,比近代“排队枪毙”,看着好了很多。但是瞅见了几条直通通几乎延伸到天边的战壕。陈克无语了,也不知道这是北洋军演习的时候嫌麻烦,不肯按照现代战壕的模式挖掘,还是北洋军根本就是这么一个水平。
  把望远镜交给庞梓,陈克问卜观水,“战壕挖的这么直,就不怕真的战争爆发,炮弹落进去,立刻炸翻好多人么?”
  “文青也是这么看么?”卜观水兴奋的问道。
  “欧洲一贯重视炮兵,就现在看,火炮的密度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达到一个空前的密度。普法战争的时候,军队还靠机动力。那时候炮兵的火力覆盖密度不大。现在军事装备日新月异,士兵们的冲锋必然要冒着以前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密度的炮火覆盖。还这样挖战壕,根本就是儿戏啊。”
  “可不仅仅是火炮,变革多着呢。”听陈克如此通宵军事,卜观水立刻觉得找到了知己。
  “你是说马克沁重机枪?”陈克笑道。
  “不愧是在欧洲和美国都读过书的。”卜观水赞了一句,“我和文青说过,我在北洋军里面也不受重用,只是给让我负责翻译外国军事著作。所以,我闲来无事,也自己设计一些战术。后方有远程炮,阵地有炮兵部队。加上战壕上配备大量的马克沁重机枪的火力点,就现在的步兵冲锋,来多少死多少。就是骑兵集团冲锋也占不了便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