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铁血中华(校对)第1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9/655

  可不管怎么用荣誉来鼓舞士气,光复军中高级会议中,所有军官的脸色都很难看。光复军有着相当强悍的军官团,所以部队战斗力很平均。二团的水平基本能够代表光复军主力部队的实力。但是主力部队在此次战斗中的表现谈不上出色,如果说二团还能算是拼死战斗,用鲜血和生命维护了部队的荣誉。负责侧击的一团就显得糟糕很多,一团首先在移动中遭到了英军炮击,损失不小。接着英军撤退,一团追击的时候被英军诱入了蒸汽船的炮击范围。部队不仅没能够在追击中扩大战果,反倒在英军大口径火炮下吃了不小的亏。
  全部计算起来,一团伤亡千人。与二团和伤亡共同计算,此次光复军伤亡超过3200人,几乎是英军的三倍。以三倍兵力发动的战斗,五千光复军人对四千英军,光复军伤亡数量远超敌人。这在光复军的军史中算是第一遭。
  纵横中国南北,可不是光复军吹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打出来的。这样傲人的战绩所树立起来的骄傲,让光复军在英军的猛攻前没有崩溃。有这样的骄傲,却没有与之相配的能力,也是造成这么大损失的原因。
  韦泽看着光复军终于知道了天高地厚,心中总算是有些安慰。他说道:“这次,我们胜利了。英国人不仅在战斗中失败了,在战略上也失败了。这场胜利是实实在在的。谁也不能否定这场胜利。”
  大家多次听过韦泽所说的话,更知道韦泽不是在自吹自擂。可这胜利的代价未免太大,更重要的是,大伙的信心的确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韦泽继续说道:“英国人的实力并不仅仅来自他们个人的战斗能力。从战后收集到的情报中,我军在肉搏战中就稳住了阵线。如果没有这场肉搏战,还是继续对射,我军只怕就顶不住了。但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师部的安排很好,在战线上没有脱节。第一旅和第二旅之间的一线二线分配很合理。一旅遭到意外的时候,二旅很快就增援到位。而且第一旅也没有不顾当时局面的硬撑到底,而是立刻请求二旅增援。这是非常好的做法。”
  中高级军官们不少人脸上露出了轻微的后怕,如果制定整个战斗安排的时候没有把韦泽所说的英军非常善战的因素计算在内,那么总参谋部也不会考虑一旅转眼间就被消耗殆尽的可能。这个原本看似只存在纸面上的可能性突然变成现实的时候,预案总算是起到了作用。
  韦昌荣“长期”负责作战训练工作,他忍不住问道:“都督,英军的火炮厉害,英军步兵也厉害,关键是他们的配合更好。我们若是想赶上他们,这得怎么训练才行?”
  虽然韦昌荣是具体执行者,韦泽却是全面提出作战训练这个理念的人,韦昌荣一问,所有人的视线都落在韦泽身上。与以往相同,有韦泽兜底,所以即便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可战斗打赢了,战役目的实现了。就英国人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他们只怕是不再敢孤军深入。假如他们敢孤军深入,光复军有信心以更小的代价吃掉英军部队。不管他们是四千或者四万。
  “首先就是我们得正确认识我们未来的对手其实不再是清军,而是这些世界一流的军队。英国人能从万里之外打到我们这里来,他们是有本事的。只要认清敌人的实力,不轻视敌人,我们就能减少损失。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的训练,特别是演习。以往的演习里头,大伙知道清军根本没什么水准,打不出我们用来扮演敌人的水准,所以你们拍拍胸脯问问自己,到底是演习还是演戏?”韦泽语气开始不客气起来。
  参谋部还好些,他们制定纸面作业的时候都是竭尽全力了。而所有的指挥官脸色都变得不太好看。他们在执行演习任务的时候的确没把这个太当回事。
  看到这些军官知道羞耻,韦泽也就放心了,他说道:“其次呢,我们正在开发新一代的武器,不过这些武器遇到些问题。我安排大家去参观一下,当然了,这是最高级的机密,谁也不允许外泄!”
  参观的内容自然是新一代的“单打一”步枪,除了少数人之外,军官们大多数都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武器。看了射击表演,再亲自操纵了这种步枪,所有人都有了精神。可接下来的事情就让军官们感到意外了。首先就是铸铁制造滑膛枪,或者是刻了膛线的米涅步枪,还能算是合格。可采用了金属子弹之后,枪膛的膛压更大,子弹速度更快。铅制弹头与枪管剧烈摩擦之后,一是枪管挂铅问题严重,二是枪管内部很快就变形了。甚至加粗枪管,或者用双层枪管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光复军百战百胜的原因之一在于,这支部队四年多中终掌握着中国第一流的武器,在清军使用火绳枪的时候光复军就用上了燧发枪,在清军使用火绳枪的时候,光复军就用上了火帽枪和纸壳子弹。武器的优势保证了这支军队始终能够在火力上压倒敌人。所以遇到英军的时候,哪怕是知道英军也是使用火帽枪的部队,可大家却还是完全不习惯。
  “都督,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韦昌荣率先问道。
  韦泽神色严肃的对一众满脸期待的军官们道:“我们要使用钢质的枪管,而且有可能的话,我们尽可能采用被铜的弹头。然而想做到这点,我们就得有工业实力。英国人比中国强的,恰恰就是他们的工业实力。只要我们的工业实力没有能够彻底压倒英国,我们虽然还是能够打赢在内陆的战争,可我们是不可能真正打败英国人的。”
  跟了韦泽这四年多,军官们也勉强听说过,甚至知道点“工业”。不过到底中国和英国之间的工业能力有什么差距,大伙其实并不太清楚。
  “那我们具体要干什么呢?”韦昌荣继续问道。
  韦泽哼了一声,喊道:“拿笔来!”
  警卫员立刻清理了众人面前摆放枪支的桌面,韦泽挥毫用行书写下八个简体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不管光复军此次受到了多大的震动,事情的发展依旧和韦泽所判断的一样,英国人试图让光复军屈服的战略失败了。而英国人也没有死拽住过去不放手,他们很快就开始与全新的未来共同前进。
  香港与光复都督府的贸易恢复了,过了几个月,外国商人也开始重新出现在广州城,一切看似都在恢复旧貌,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但内在的变动却在激烈的进行着、如果说以前的光复都督府和光复军都只是服从了韦泽,然后一步步走上了中国第一强军的位置。佛山的惨烈战斗则让光复军看到了全新的世界。即便是在自己的祖国中国,强大的光复军也要面对更为强大的英国人。而香港在英国人的战略布局中仅仅是一个很小的存在。
  韦泽说英国人短期内是不会在考虑和光复军打仗了,光复军也的确相信自己的统帅韦泽不会说瞎话,他说英国人短期内不会再打仗,那就应该是不会再打仗。可短期内不会打仗,长期内却是会打的。整个部队全面强化了军事训练,至少再没人把演习当成演戏了。面对有着同样战斗力的“敌人”,光复军很快就发现,自己引以为豪的战术中其实有太多漏洞。有些是大家懒得去管的,更多的漏洞则是大家原本根本就没想到的。其结果就是作战训练部的工作陡然增加了好几倍。而所有人都任劳任怨的承担起工作。
  部队肯低下“高贵的头颅”,韦泽也算是放了心。孔子有段非常经典的话,“子曰: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是大家经常引用的。可韦泽慢慢感受到,让孔子成为一个伟人的真正原因是“吾十五有志于学”中的这个“学”字。学,就得有目标,接着就是学而后知不足。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有了“学习”的志向,韦泽估计这位老先生也有了学习的态度,后来才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话。
  一个人老老实实勤勤恳恳的学习,从十五岁坚持到三十岁,哪里有不成材的可能。就韦泽所见过的人中,大多数都是活到老还是不服不忿。谈论事情的时候,不管对错,先把自己认同的理念下意识的预设为主导核心。这等人哪里可能“有志于学”,更不可能有什么“学习精神”了。
  三千多人的伤亡如果能够唤起光复军上下的“学习精神”,韦泽甚至觉得这太值得了。
  韦泽的运气此时也显得很不错,从英国商人和法国商人那里套来的消息中,韦泽得知东印度公司正在着手搞掉卧莫尔王朝的皇帝。历史考题中有过一题,大概答案是:印度大起义打击了英国的势力,从效果上起到了支持了中国反帝斗争的作用。
  当然,透露消息的英国商人自然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他们自豪的认为,从此,英国女王就能戴上印度的皇冠!从此,英国女王就不再是“王”,而是货真价实的皇帝啦!
第94章
铸剑与铸犁(一)
  “都督,后勤部的人说你要让钢铁厂转产白口铁?”总参谋部部长胡成和用颇为激愤的语气向韦泽提出了质疑。
  “没错。”韦泽从文件堆中抬起头来,爽快地答道。
  “为何?”胡成和讶异的问道,“此时我等刚开始铸造铁炮,修建虎门要塞。你这转产之后,铸炮计划可就被打断了。”
  “白口铁适合做农具,现在地方上已经逐渐平定,没有农具怎么成?”韦泽边说边看向座钟。这是光复军军工企业的最新产品之一,也是韦泽早就想开发的产品。钟表的普及是工业时代的必然,从此,千千万万的人就有了共同的时间。而从现在的时间上看,很快就到了韦泽讲课的时间。所以韦泽边说边站起身,开始穿挂在衣架上的外套。
  “就算是铸炮的安排往后推,也要先生产农具?”胡成和清晰的抓住了重点。
  韦泽也非常清晰地答道,“没错!铸炮的工序可以调整,早一天晚一天都不是太大的问题。而且可以先试炮,对每一门炮的参数进行记录研究。可农活晚一天那就是大事。”
  这话把胡成和噎在那里无法回答。从道理上说,韦泽说的一点都没错。可身为总参谋长,胡成和本人也有立场。他背后站的是无数情绪亢奋,恨不得一天就把所有最新装备都给列装的军队。
  韦泽此时已经穿好了外衣,他对胡成和说道:“没多久就是清明节……”
  胡成和心中立刻想起,这也是该祭祖的时候。可没想到韦泽继续说道:“烈士陵园要建好,而且部队已经分到自己驻地附近的军田,除了要把自己的军田种好,部队要到地方上帮助分到田地的百姓种田插秧。”
  “为什么?”胡成和问道,问出问题之后,他觉得没说清楚,“为什么要帮助百姓种田?现在部队的训练任务很重,没空啊!”
  “一支军队有一支军队的魂魄,这就是军魂!我们的军队应该有什么样的魂魄?我们的军队应该是光复会的军队,而我们光复会的宗旨是要保卫人民。那么帮助百姓春耕,你说真正的作用有多大,我觉得其实有限。但是人民看到我们的军队和他们一起劳动,并且纪律严格。他们才能知道我们的军队不是旧式的军队,而是一直真正可以信赖的军队。”
  韦泽说的认真,胡成和听了之后倒是颇为震动,他没想到韦泽竟然把事情看得如此透彻。而韦泽继续讲了下去,“俗话说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捻钉。若是老百姓们认为咱们的军队和旧式军队一样,那好人家谁敢把自己的孩子送军队里面来呢?只有让百姓知道,他们的孩子送到军队里面之后不仅不会变坏,反倒还能学的更好,那些本份的老百姓们才敢把自家的孩子送到军队中来。胡参谋长,你难道不想要良家子出身的部队么?”
  光复军战斗力颇强,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光复军的骨干中很少有地痞流氓,其中很大一部分军官是淮南农民出身。这些人沉稳坚毅,服从命令,与那些出身不太好的人员有很大区别。而韦泽的部队中可不光是注重打仗,也很注意风气。对本性恶劣的,那是该杀杀,该关关。又有这帮良家子出身的军官做底子,所以胡成和完全能理解韦泽的观点。
  弄完了这些,韦泽就直奔广州城内的党校而去。现在光复都督府规模越来越大,学校数量也多起来。总的来讲,分为管光复会会员培训的党校,光复军培训的军校,以及普通的义务教育体系。对于旧文人,韦泽的态度很简单,那就是“用而不重”。想打造出自己的江山,那就必须咬牙培育出自己的文化知识阶层。改造旧文人这种逆天的工程,韦泽实在是没这个胆量去挑战。现在要做的事情多如牛毛,旧文人么,韦泽觉得让他们自己随着旧时代一起枯萎好了。所以他的所有力量都用在三个全新的教育体系培育之上。
  现在三个教育体系其实区别不算太大,都是文化课打底,然后加上一定的专业课。军队则是韦泽的基本盘,他把想建立的工业体系也归到军队这块。等于是技术学校依托在军校体系内部的做法。
  现在韦泽就是去军校上课。进了军校,立刻就有人跑来,那是化学系系主任朱明理。一朱明理兴冲冲的对韦泽说道:“都督,棱镜弄好了!果然若你所说,有光谱!”
  光复军的军校按照韦泽的规划,有数学、物理、化学、探矿、冶炼……等等十几个专业。韦泽其实很难说这算是大学还是技校,指望一群读过两三年书的人立刻就能搞高等研究,那的确是太天方夜谭了。不过该有的东西也得有,韦泽也只能让大家“实践出真知”了。
  听到作为工业基础的“数理化”三个专业的化学系解决了棱镜问题,韦泽也是颇为高兴的。他喜道:“带我去看看。”
  进了实验室,却见一群十几岁,二十几岁甚至三十几岁的学员们正围在一套设备旁边,兴奋的看着技术人员的调整。技术人员调整着暗室中的煤气灯,因为气焰纯净,火焰几乎没有颜色。然后技术人员用铂丝粘了几粒食盐,放在火焰上灼烧。火焰立刻呈现出明亮的黄色来。光线从一个狭缝里面射出去,透过棱镜,在雪白的墙壁上投下光谱来。不管试多少次,光谱的位置都丝毫不变。
  技术人员又用干净的铂丝沾了些钾盐,这次火焰就变成了漂亮的淡紫色,光谱立刻就发生了变化。韦泽很清楚,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因此可以根据光谱来鉴别物质和确定它的化学组成,这种方法叫做光谱分析。这些学员看着这奇妙的变化,都觉得无比神奇,甚至连韦泽进来都没发现。
  “同学们!准备上课了!”韦泽喊道。这下众人才发现韦泽的存在,大家连忙一溜烟的跑回自己的桌子,轰隆隆坐下。
  面对这群一身军装的学员,韦泽说道:“准备上课!”
  班长腾的站起身来,喊道:“起立!”大伙轰然起身站的笔直,然后一起喊道:“老师好!”
  “同学们好!”韦泽答道,“请坐下!”
  众位军校生们齐刷刷的坐回位置上,所有人都注视着韦泽。
  韦泽开口讲到:“这个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个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至于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以后会讲到。现在我们先研究原子的问题,世界万物看着各种各样,但是组成这万物的原子不多,就那么一百多种,而这一百多种里面,很多也是很罕见的,比较常见的也就是七八十种。为什么我们要制造分光镜这样的设备,原因很简单,所有的原子在分光镜里面只有一种光谱,那么不管他到底是怎么样的外观,其组成的原子都是一致的……”
  所有的学员们都用崇敬的目光看着他们的老师,看着他们的领袖。韦泽不仅有着高高在上的地位,还有着令学所有人望尘莫及的学识。更重要的是,在座的这些作为韦泽部下的人,能够从韦泽这里学到韦泽惊天动地的学问。仅仅这一点,就让他们充满了自豪感。
  而韦泽并没有想那么多,对于他来说,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赶紧能够组建起探矿专业的队伍,还有能和探矿专业相关的配套的科研体系来。想可靠的提高钢铁产量,首先就得能够搞出平炉来。平炉的制造需要的诸多保温蓄热材料,这玩意非得有一定程度的化学知识和矿业知识才行。这帮学员们虽然没有经历过21世纪系统的学校教育的培养,但是现在也只能这么速成之后让他们上阵了。此时能够充当老师的,也就是韦泽自己一个人而已。
  上完了军校的化学课,韦泽又马不停蹄的直奔党校。一进文化研究系的门,就见到屋内的一排排的线上挂满了纸张。韦泽的老婆祁红意正在和一群人抄抄写写。见到韦泽进来,祁红意兴冲冲的站起身,“都督……会长,《新华字典》的文字搜集已经完毕,标扩偏旁部首,还有你拿出的拼音,还有提出的音调,都算是整理完毕。我们正已经完成了原稿工作,正在校对。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最多一个月就是拿出来第一版。”
  祁红意是藏书家的闺女,自幼也挺爱看书,所以非常清楚《新华字典》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这样一本字典在文化史上到底有什么意义。韦泽把这样的工作交给祁红意来负责,祁红意当然是无比兴奋,万分满意的。祁红意很清楚,只要韦泽能够建立起新王朝,祁红意身为皇后,就注定尊贵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将不再是一位普通的皇后,而是一位能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大名的皇后。韦泽的王朝不灭,祁红意就会作为大学问家而被人牢记在心。即便韦泽的王朝灭亡,祁红意的大名也不会随之湮灭。
  “祁红意同志,你干的好。”韦泽对自己的妻子并没有任何与众不同的亲昵。
  对韦泽这样的态度,祁红意倒是莫名的很满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的负责人,韦泽并没有表现出把祁红意当作自己附属品的态度,无疑是最好的尊重。祁红意笑道:“会长要看看原稿么?已经整理完毕!”
  “你们办事我放心,这次就不看了。我相信,同志们一定可以拿出一本世界最薄的官方字典来!”韦泽笑道。
  又和其他工作人员交流了一阵,韦泽离开了文化研究系,前往了党校里面政治系。这是韦泽最关心的部门,军魂不是靠口号来铸造的,军魂本身就有着非常深刻的政治理念在里面。除了新中国之外的军队,其他军队如果有“军魂”的话,基本上都是统治阶级手中的利刃而已。只有新中国的军队这个国家体制中最暴力的部分当成正常的人类来看待,而且这支军队无疑有着比普通人更高的道德标准。
  韦泽并不相信这仅仅是中国一个国家的独特性,因为经历了21世纪中国数次大救灾之后,全世界民众的反应都是正常的。各国民众都认为中国军队展现出的保卫人民的态度应该是军队的常态。以往,很多所谓“先进国家”在大灾的时候不肯出动军队,因为他们的军队的根本建设理念之一就是,军队是用来镇压人民的。直到这些国家的民众真正开始重视中国,见识了中国军队的表现,很多国家都有所改变,军队已经被赋予在灾害面前保护人民的职责。
  从这些变化中明显能够看出,中国军队的“军魂”不仅不是独特的,反倒是符合这个越来越文明社会的进步主流,那绝对是极具“普世价值”的。
  现在,韦泽要做的首先就是在两广建设起这支军队的魂魄来。
  原先的宣传部长吴启路去了地方工作,积累经验。现在的宣传部长陈英九迎上来,“都督,你让我写的文件我写完了。”
  韦泽坐下之后把陈英九的文稿拿起来翻看了一遍,这脸色就开始难看起来。陈英九的文稿看着很是高端大气上档次,里面通篇讲述的都是道德意义。这家伙是安徽安庆人,也算是读过书,有“文化”的。而且相貌看着很稳重,或许是因为他名字的原因,韦泽觉得这家伙外貌有点像韦泽见过的“马娘娘”。看完了这篇文件,韦泽突然觉得这陈英九或许和“马娘娘”有什么血缘关系吧。
  压制住了自己的联想,韦泽严肃地说道:“我说过,军人和普通的靠劳动活着的百姓没什么不一样。他们为什么要有更高的道德,更高的情操,是因为军队是咱们光复会领导的军队。而我们光复会是站在人民这边的。你写的呢,读起来成了这些人好像生下来就和老百姓不一样。这不对!”
  陈英九一脸认真的表情,面对韦泽的指示,他的表情恭敬、谨慎、服从。若是从旧文人的角度来看,应该算是谦恭有礼的弟子模样。可韦泽心中对此人的评价却是大大降低的。有错误的想法没什么奇怪的,几个月前拼光了部队的团长吴辽,到现在还是意气消沉。可这是真性情,对陈英九这种自持功夫,韦泽是出心的不喜欢。因为韦泽怀疑,陈英九是觉得他做的事情在韦泽看来是错的,他会因为韦泽的地位而按照韦泽的意思去修改,但是他很可能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真的错了。
  “拿下去改!”韦泽命道。看着陈英九的背影,韦泽忍不住想,若是这次陈英九修改的东西还是不能让韦泽满意,那韦泽就得换人了。
第95章
铸剑与铸犁(二)
  韦泽原本想着先解决陈英九的去留,但是他的想法最终也没有变成现实。政治部关于政委的会议召开的时候,广东省长毕庆山跑来找韦泽,提出了农具价格问题。
  白口铁又硬又脆,在别的领域用处相对比较窄,却非常适合制作农具。普及白口铁农具是一个农村供销社的配套体系中的一环,而近期农村工作还牵扯了征兵问题。广东人不爱当兵,而近在咫尺的广西素来是出强兵的地方。所谓广西狼兵,这可是大大有名的。包括韦泽在内的大批光复军领导者,都是广西出身的豪杰。如果不牵扯穿越的问题,韦泽的“前身”在广西可是有名气的武者,如狼似虎是名副实归的评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9/6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