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铁血中华(校对)第1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1/655

第97章
铸剑与铸犁(四)
  1857年4月1日,光伏都督府都督韦泽亲自送了一批人上船。和英国人维持冷和平倒是好事,去伦敦的事情很容易就搞定了。此时马大爷正在英国伦敦,人倒也好找。而且韦泽不惜工本的雇佣了快船,只求尽快抵达伦敦,对马大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金弹和革命未来的前景为诱饵,让马大爷说服恩格斯到中国来指导革命。
  恩格斯是搞实业出身的德国大资本家的少爷,马大爷在伦敦可以继续搞他的理论研究,恩格斯实践经验丰富,假如他能够来指导革命,反倒更容易和韦泽沟通。中国现在需要的恰恰是工业化,而不是单纯的理想革命。对于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主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导师,他们是不会认为可以在一个农业国凭空搞起共产主义制度的。
  当然,韦泽也没有傻到光派遣使者,这次去英国的是个很大的参观团队。看着一众以出访名义上船的光伏都督府的文官武将,韦泽在心中祈求老天保佑,一是保佑这些人路上不要遇到什么危险,能够顺利抵达英国,好好看看第一工业国英国的现状。二则是希望能够弄来人才,让韦泽在理论建设上的压力大幅度降低。
  看着这帮人离开了广州城,韦泽再次在心中祈求“老天爷保佑!”还差点在胸口划了个十字。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哪怕是根本不信神,但是遇到完全不能自己确保的事情,还是忍不住会向冥冥中的某些东西祈祷一下。虽然祈祷的时候,大家其实根本也不信。
  放飞了未来的希望,韦泽继续返回了现实。光复会的中央委员会正在召开全体会议,会议上争论不休。林阿生这位光复军里面资格几乎不亚于韦昌荣的“老干部”私下找到韦泽吐起了苦水,“都督,财政预算什么时候准过,你又何必公开说这个预算的事情呢?现在各路人马连预算是什么都不知道,只听说给各个部门拨钱,就开始上蹿下跳。现在整天都有人来找我,我现在不负责后勤,而是管政法委的工作,可照样天天有人来找我。我只能闭门不见政法委之外的人,连我的警卫员都被人骂狗眼看人低啊!”
  光复都督府理论上一直有预算政策,不过执行的不是很认真。在安徽的时候,东王杨秀清不断的向韦泽他们要粮要钱,而韦泽还要带着部队到处打仗。那时候真的是尽可能的多准备钱粮,避免各种突发情况。
  听着林阿生的抱怨,韦泽露出了同情的笑容。战时体制的“圣库制度”总算是让大家没饿肚子,不缺钱。尽管后勤部就是个挨骂的部门,林阿生作为光复军的后勤部长,在这样的艰难时光里面确立了他的地位。但是到了广东之后,韦泽询问谁愿意做政法委工作的时候,林阿生是自告奋勇,对后勤部长的职务几乎是弃若敝履。现在看,林阿生的确是受够了。
  韦泽安抚着林阿生,“老林啊,财政预算制度本身就得是对内部透明化的制度。我们为什么要收那么多钱那么多粮,收到的那些钱那些粮都用在哪里了,为什么各个部门分配的你多我少。透明化固然会引发争论,可大伙好歹都知道在争什么,争也是有制度限制的争。若是搞成黑箱,你觉得就我这性子,到时候得杀多少人?”
  虽然韦泽是微笑着对林阿生说话的,可林阿生绝对不会认为最后要杀人的表态是韦泽在吓唬人。在林阿生当后勤部长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认为有人试图搞些手脚而被处死的。所以他忍不住说道:“都督,你这又是何必呢。只要你管的严些,其实也不用弄成这样。”
  韦泽依旧笑嘻嘻的,“老林啊,我管的严有什么用,我一个人能管什么呢?若是没有制度,我管谁去。谁不想多挣钱呢,这想法没错。我要是管事,那就只能管着大家,让大家按照制度来办事。不然的话,我凭什么管别人。”
  到了广东之后,第一年的日子也不好过,打仗,平定地方。直到与英国佬打了一仗之后,英国佬知道了厉害,广东才算是真正进入了和平时期。不管各个部门是不是意识到了此时已经进入和平时期,韦泽已经确定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若是不趁现在搞起财政预算制度,之后很多事情都会变的更糟糕。
  见韦泽已经表明了立场,林阿生去也不再抱怨,他说道:“都督,我们这边的人员数量正在统计,不过这工资到底是怎么发放。全部是省里面发,还是怎么办?”
  “老林,我不是信不过你。这个人事部的建设你搞起来了么?”韦泽问道。
  林阿生苦笑起来,“都督,你放心了。我也是管过后勤的,若是只听下面的那群混账小子们说话,那被坑死也不知道怎么死的。这些核查管理的工作我一直在做。不过我觉得省里面统一发放,的确可以少了很多麻烦。只是……”
  韦泽接过林阿生的话头,“只是反应速度太慢,下面增加一个人,光文书工作就得往来很久才行。人事制度和财政制度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建起来的,建起来之后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改动的。”
  林阿生听完之后连连点头,韦泽所说的正是林阿生深刻感受到的。建设是个艰苦的工作,而维护可能比建设更麻烦。
  韦泽继续说道:“预算制度我已经下决心要搞,现在大家都跟小孩子一样,看到新东西,听说自己能分钱,自然就凑上来热闹热闹,过一段这股子热络劲过去了,他们也就老实了。”
  在中央委员会上,韦泽就把自己的财政预算制度做了更详细的介绍,首先自然是“三定”,定岗位、定人员、定职责。所有部门都要把自己的相关岗位、人员数量,以及人员的责任制定拿出来。然后在财政预算中,会对这些人员统计之后按时发饷。
  “都督,部队可以最先确定,我们总是最先汇报的。就把钱先发了吧!”韦昌荣对争取这个“头彩”还是很有兴趣的,他就直截了当的发言了。
  “发钱是个大事情,关键是看发什么钱。”韦泽笑道。
  除了几名常委之外,中央委员们都从这话里头听出了问题,大家的目光都盯在韦泽脸上。韦泽先向秘书招招手,然后向大家说道:“请李有财同志给加做个科普。”
  李有财人如其名,现任光复都督府的财政部长,他站起身先向大家做了个关于中国货币的简单科普。中国历史上主要是制钱制度,也就是俗话说的铜钱。因为铜钱是定制的,币值又比较小,所以很稳定。黄金白银牵扯了成色问题,还有因为币值比较大,不好兑换。所以流通起来很麻烦。
  此时秘书们已经搬来一个大展板,上面挂了不少银元和铜钱,大小薄厚都有。李有财又针对了铜钱的细节,也就是所谓的大钱小钱做了点讲解。因为铜钱还牵扯了一个含铜量问题,所以这就很是麻烦。针对历代的铜钱,又出现了所谓大钱小钱的事情。当然,由于大量的海外货币进入中国,现在中国还出现了很多所谓“鹰洋”的墨西哥银元。
  说完了货币历史,李有财介绍起光复军自己的货币历史。
  光复军从几年前就有专用票制度,而且因为内部的“纸币”流通方便,还能在“银行”通过存折方式存钱。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当然,也出现过光复军内部有人盗窃同事的纸币,因为额度比较大,所以被处决的案例。打仗时候使用的是军法,而盗窃自家兄弟的钱,格外的遭人痛恨,所以处置的相当严厉。
  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光复军内部对于货币的认同度很高。到了广东之后,光复军开始兴办起针对光复都督府内部的供销社,纸币有了更多购买商品的选择之后,在内部的被认同度更高了。
  “都督以前讲过,货币就是等价交换物。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一套货币。而这些货币现在就有了样品。”李有财说完,就打开了另外几个匣子。匣子里面放了几十枚金银铜币。还有一些纸币。
  李有财介绍道:“这是六套货币。每一套都包含纸币和金银铜三种币。铜币且不去说他,咱们的金银币是不能破损的,也就是说这不能和银子一样,掰成两半照样使用。而且纸币的币值等同于相同的金属货币,用纸币到银行就可以兑换金属货币。”
  “那大家岂不是都想用金属货币,这纸币可不就没人用了?”立刻就有中央委员问道。
  “没错。所以我们的供销社,还有一部分机构,是只收纸币的。拿金属货币来,我们不要!这样就逼着人用纸币。”李有财答道,“我得给大家说清楚,这并不是说纸币就不能使用。纸币上的币值标了多少,那就是多少。上面写了十元,就当十元用。我们之所以用纸币,就是因为我们手里面没有那么多金银铜,不用纸币,我们的货币供应就顶不住。当然这也是相当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大家有兴趣继续听么?”
  几乎所有中央委员都摇头,李有财早就预料到这样的局面,他笑道:“我们财政部有专门的讲座,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听。我们会把相应的讲座课程表给大家一份。那么就请大伙好好的看看新货币,从中选出唯一的样式来吧。这可就是未来咱们的货币样式了!”
  数套货币放在盘子上端过来,大家纷纷拿起来看。这些货币铸造的真的很棒。不仅花纹即为清楚,而且外圈有凸起的边缘,边缘外侧还有小小的凸起,这都是防止造伪币,或者通过对货币小小的损毁,以剪刀手的办法“积少成多”的积累起金属屑的方式收集贵金属。
  最后,一套货币最终通过了中央委员们的选举。韦泽心中苦笑,人民的眼睛真的是雪亮的。那套货币的制作工艺最多,花纹最复杂,货币重量最大,贵金属含量最高。韦泽没有任何暗示,而中央委员们却都选择了这套货币。
  韦泽拿起了那套货币中的银币,厚厚的很压手。在嘴边猛吹了一下银币,放在耳边,就听的银币依旧在嘤嘤作响。他对书记说道:“好吧,记录在案,就这套了!”
第98章
铸剑与铸犁(五)
  不少中央委员们学着韦泽的模样,拿起银币用力吹口气,然后凑到耳边听着“嘤嘤”的声音,都觉得挺爽的。而这种冲压制成的银币的确是漂亮,再没有了银制品那种柔软的感觉,无论是银币本身的硬度还是,银币上的精细的文字,精美的花纹,与传统的货币那粗糙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咱们的货币还有一个储备功能,黄金白银这些东西终归有限。所以到底以什么为储备,这是个大问题。”财政部长李有财说道,“所以纸币除了可以兑换金银之外,还得能够用来购买别的东西。财政部根据都督的指示,把货币和大米挂钩。银元一元等于一百文钱,可以在米店购买十斤大米。”
  让这帮根本没有货币概念的常委们完全理解铸币,以及铸币税,实在是有点太难为他们了。倒是直观的与大米的兑换更容易让他们理解货币的价值。听完了银元与大米的兑换比例之后,大伙立刻对银币的购买力有了点只管的感觉。这年头理论上一两银子兑换一千文钱,实际上别说一千文,一千两百文之上是家常便饭,更高的时候两千文也不是没有兑换过。按照大米这个购买价格,大伙基本都感觉传统的一两银子大概相当于十银元的水平。
  当然,大伙其实关心的不是这个,而是大伙的工资到底该怎么计算。李有财则接着说道:“所以,按照这个水平,因为部队吃饭由国家供应,现在一名士兵的工资大概是一个月五元。”
  部队吃饭穿衣都由国家支付,只要没有特别的需求,这五元钱就能完全落到自己口袋里头。五元等于是50斤大米。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一年12个月,这就是600斤大米。可是等于两亩地的收入了。
  以这个计算为基础,剩下的工资制定就可以继续开始了。光伏都督府各个部门基本都是提供服装,把这些支出都算进去,也是个非常大的支出。财政部为了计算这些,自己都搞的快要吐血了。专门负责这个的部门尚且如此,就不用说那些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的人了。中央委员们也被大量数据,各种支出给弄得晕头转向。
  在讲述的空隙,终于有人提出了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就是说,财政部会按照货币和规定先把支出的钱给算出来,各个部门手里面并没有实际的控制权,他们就是个发钱的?”
  李有财回答得干净利落,“没错,各个部门手里面并没有实际控制钱的权力,这些钱都是早就计算好的,他们只管按照规定发钱。”
  得到了明确的答案之后,很多人脸上都有失望的神色。他们原本以为自己可以掌握大量的钱财,可按照规定,这些钱和各部门的主管其实毫无关系,他们只是经手而已。经手权与掌握权,这两者之间的差距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中央委员们都接受过不少培训,他们知道对组织的控制手段基本就是人事权和财政权,现在人事权在组织部手里,现在财政权在财政部手里,其他部门都只是办事的,根本没办法自己拥有什么独立自主的权力。中央委员们基本都是光复军出身,他们很清楚,光复军各个级别的待遇完全公开,发饷也是公开领饷。士兵们领饷时候站排队领饷,这种做法里头,谁敢克扣军饷,那可是掉脑袋的大罪。
  看着不少人眉头深深皱起的模样,韦泽心中生出了挺阴暗的想法。大家都想掌握着大量的钱,一来能干事,二来自己也能往兜里捞点。现在这些兄弟们的表情,怎么看都不像是在试图理解财政预算制度。估计很多人都是在考虑自己的利益吧。
  韦泽能够理解这种心态,但是他知道这是不行的。就在想着这等阴暗问题的时候,有人起来问道:“这个锻铸车间是个什么单位,为何他们的正式工人月薪达到了40元?”
  这个问题一提出,登时就震动了好多人。一个普通士兵不过是5元的军饷。凭什么一个工人一个月就能拿到一个士兵半年多的薪水。这的确是令人震动的事情。
  韦泽听了这个问题,心中却高兴起来。“这个问题好,我带大家去参观一下这个锻铸车间吧。”
  钢铁的确可以从炉子出来之后就用,但是那样的方式或许适合白口铁这等铁质,想制造出质量均匀,品质上乘的钢铁产品,需要对钢铁进行锻铸。锻铸的要点在于锻铸设备和温度控制。在造船上,这些可都是要点中的要点。没有大型设备,就不可能锻铸出大型部件。温度控制更是如此,如果不能比较准确的控制温度,锻铸出来的产品质量自然也不会好。
  锻铸在中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烧红铁块,用铁锤猛敲,这就是不折不扣的锻铸工艺。只是这种锻铸的规模和尺寸可想而知,小型零件还能这么搞搞,尺寸一大,就肯定不行。
  光复军工厂的锻铸车间里面,所有人都带着墨镜,包裹在厚厚的工作服里面。从炉子里面取出的锻铸用金属柱呈现暗红色,只能用机器来取出。这时代没什么传感设备,靠工人用专用的长铁杆推动着大金属夹子箍住柱状物的一头,蒸汽机带动的绞盘把架子吊起,拖到巨大的锻铸架上固定住。然后蒸汽机带动的大锤从上面落下。两者都是金属制成,虽然工人带着耳塞,可敲击时不仅产生着巨响,还有巨大的震动。韦泽还稍微好点,他在现代造船上中见过更大的场面,经受过严酷的考验。可其他的常委们仅仅在车间里面待了十几分钟,就已经满身是汗,有些人甚至开始有些头晕目眩。
  这时代的工业,甚至在这之后几十年中,重工业都是这样地狱般的工作环境。高温、噪音、粉尘、烟雾,这些已经对身体有很大影响的环境其实还是小意思,只要配合不好,耽误了功夫,加热后的金属件温度降低到合适的温度之下,那就是重新加热。在这环境中,人类身体弱些的,很容易就开始行动能力失调,行动能力失调的结果就是受伤。金属件从800度开始加工,在高温的环境中,受伤之后很容易就是终身残疾,甚至是一命呜呼。
  锻铸车间的工人无一不是身体强壮之辈,而且他们每次连续工作时间也不会超过两小时。每次工作前,都得抽出好几天进行各种专门训练,平日里的训练也是必修课程。他们的工资比其他车间高出去将近一倍,上岗培训时间也比其他车间长很多。
  常委们经受着这样可怕的环境,看着巨大铁锤的猛击金属件,金属件开始逐渐缩短,原本还算是规整的表面也变得很是难看。车间里面充满了巨大的声响,军官们看着铁柱在受到敲击的同时逐渐从暗红变成了正常的颜色。而撞击的声音也变得格外刺耳起来。
  随着这些铁柱被运出车间,常委们也跟着去了下一个车间。大家还想交谈,都不由自主的提高了声音。方才车间里面的巨响影响了大家的听力,不提高声音的话,大家都觉得听不到对方的话。
  金属件送去了金工车间加工,同样是蒸汽机带动的车床开始对金属柱进行镗孔加工。以往铸炮都是直接往模具里面浇筑铁水,而光复军最新的野战火炮则是用钻孔技术。这是一款很“传统”的野战三寸炮,大概相当于24磅炮滑膛炮,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大大出名。以坚固耐用,不会炸膛,受到北方军队的极大欢迎。
  光复军军工部门拿出样炮之后,也受到了光复军的极大欢迎。这款线膛炮口径大,火力猛。根据大家的回忆,这款炮的威力不下英军蒸汽船上的火炮。所以有人抱怨,为何在佛山战斗中没有这样的利器。
  韦泽就组织了军官们参观了新的生产车间,见识了这人间地狱般的环境,常委们都闭嘴了。巨大的厂房不是一天能建成的,而那些巨大的设备,也不是一天就能弄到的。光复军正在仿造蒸汽机,到现在为止,蒸汽机都是从海外进口的。若不是更早就有预算,根本是不出这样的工厂的。常委们中大多数人其实也只是见到了表面的问题,更深层的问题是若不是韦泽都督提早就拿出了锻铸车间的设计图纸,很多设备早就开始生产,光复军根本别想这么早看到锻铸出来的火炮。光复都督府都督韦泽其实还承担了工程师的角色,还是核心的设计工程师的职责。想出现这样的人物,任何工业国都需要长期积累。
  参观完了最新的火炮工厂,韦泽对着一群耳朵里面还嗡嗡作响的部下说道:“咱们去参观一下农具制造厂,大家再感受一下。”回想到方才的经历,常委里面的军官们都变了脸色。大家觉得自己在战场上已经是炮声如雷,可和这些工厂一比,似乎战场上的恐怖场景也没有那么惊人了。
  有了心理准备,参观完农具制造厂之后,军官们觉得和那恐怖的锻铸车间一比,农具生产厂家只能用和风细雨来形容。即便白口铁农具开刃的磨刀声音很刺耳,和锻铸车间巨锤如雷的敲击声一比,磨刀声顶多是“听取蛙声一片”。
  看着表情各异的军官,韦泽说道:“军工产业就是这样的千锤百炼,民用的产业就简单的多,我早就说过,英国佬在工业上搞了几十年,他们在技术和积累上都比我们深厚的多。想短时间完全超过他们,不现实。想超过他们,除了我们只有自己格外的努力。这就需要时间!”
  说完之后,韦泽喝道:“你们明白了么!”
  “明白了!”军官们异口同声地答道。
  “好,新一轮的军校培训马上就开始了,大家做做准备,不久之后,你们中的不少人就要去军校报道了!”看到压服了这帮家伙,韦泽说出了此行的真正目的。虽然表面上是军训,韦泽也有进行人事调整的打算。有些混账小子让韦泽很不满意,必须把这帮人留在军校里头狠狠的训练一番才行。
  光复军现在的工业实力,也就是锻铸一下3寸炮尺寸的金属件的水平,韦泽把最高水平拿出来把这帮人吓唬一下,展现一下自己的“鹰派”态度,也就只能如此了。
  就在韦泽准备结束这次会议的时候,财政部长李有财低声建议道:“都督,是不是让大家去参观一下电报系统?”
  “对!对!这个一定要去!”韦泽连连点头。
  光复都督府搞起了有线电报网,这个电报网的意义怎么谈都不过分。作为21世纪人才,韦泽亲自指挥了有线电报网的建设之后,才发现科技发展的确是一个传承。韦泽作为21世纪工科狗,自然少不了“修电脑”这个很传统的工作。也有妹子会给韦泽打电话,说不会安装无线路由器,需要韦泽去帮忙。
  网络由信号发射,信号中继放大,信号接收组成。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这些都是机器自动完成的。而这个有线电报网络,其实可以看成人力组成的网络。首先他也是网状分布,至少韦泽有这些概念,所以电报网是网状分布。
  电信号传输,即便是用了包了橡胶的电线,也存在一个信号衰弱的问题。所以要设置很多节点,用以“信号中继放大”,也就是由中继的信号员把信号再发一次。
  每个节点的收发员都有两种信号,一个是呼叫信号,确定下一个点报站的接线员是不是有空闲。确定下一个节点的人有空闲,那么就开始传输信号。收发员收到信号,还要返回接收完毕的信号。接收完信号的信号员再把信号往下一个站发过去。
  这是只管信号中继的电报站的工作,在各个城市城镇这些可以看作路由器或者终端节点的地方,信号或者以这里为出发点,或者以这里为目的地,接收到了信号之后翻译成完整的文字,然后就可以投递到目的地去了。
  这种蜘蛛网般的网络现在还不够复杂,可已经初具模型。有了电报系统,光复都督府才算是真正的联成了一体。很多传输距离超过几百里的消息可以不用几天的奔波,而是朝发夕至。当然,这样的一个体系的投资也可想而知。
  韦泽带领大家去参观,也是要让大家感受一下信息时代的“先端”。顺道加深一下财政预算到底是一个何等重要的工作。在光复都督府引领的时代,没有预算,这些产品是不可能出现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1/6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