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铁血中华(校对)第2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4/655

  “当地都是些乱民,须得除尽才行。”曾国藩坦然答道。
  听了这轻描淡写般的话,其他将领们都一言不发。他们的确是想不出还有别的选择可言。
  散会之后江忠源私下前去找左宗棠,他问左宗棠,“季高,这编制新军之事你那边可有进展?”
  淮军、湘军、楚军这三支军队相对于绿营来说自然算是新军,不过这三支军队经过战火磨砺之后,其间的高级将领们都相信,必须建立起更强大更有效的军队才能与光复军对抗。那么这样的军队自然就是新军。新军的特点是“模仿西洋军队”,淮军是清了洋人教习训练的炮兵。成果比淮军自己训练的要好太多。楚军不仅炮兵请了洋教习,陆军也有洋教习。论起组建新军,在上海与洋人有更多接触的楚军自然是应该最有经验才对。
  左宗棠听了江忠源的问题,他苦笑一声:“江公,建立新军要花多少钱?现在朝廷有钱么?现在我们还有钱么?”
  这话一家伙就给点到了最要害处,江忠源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以前曾国藩有湖南湖北,左宗棠有浙江福建,江忠源只据有淮北。当时条件最差的淮军的现在反倒成了三支军队里头比较有钱的。多年经营之后,淮北地区的税收总算是稳定。向谁收税,收多少,江忠源至少不会两眼一抹黑。可一度比较富有的湘军与楚军此时坐吃山空,日子是一天天的艰难起来。
  虽然尖酸刻薄,可总是能点到点子上,这就是左宗棠的特色。江忠源很清楚,曾国藩本人在实践上一直是非常糟糕,他能够给湘军制定战略谋划的要点,可他自己亲自带兵打仗那是每战必败。湘军的军事实践层面,水师有彭玉麟,陆军有曾国荃。靠了这帮将领,湘军才能越战越强。
  至于左宗棠么,他乃是实践水平极高,也能把理论用在实践之中,可左宗棠自己无法创建一套理论出来。这倒不是说左宗棠眼高手低,而是左宗棠办事能耐很强,所以他对理论的要求更高。至少湘军“明主客,结硬寨打呆仗”的那套军事理论被左宗棠嘲笑的一文不值。
  只是想如同光复军那般组建起整套的理论,还是超出了左宗棠的水平。所以左宗棠眼下最大的表现就成了能够精准的看出问题,但是没办法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之相比的,曾国藩虽然拿出的办法有种种问题,但是真执行起来的话也好歹是个办法。两者相比较,江忠源对曾国藩的评价比较高。
  “我其实觉得很怪,韦泽一个乡下土包子,他到此从哪里学来的这些能耐?”江忠源把话题转向了不伤感情的方向。
  “这……”左宗棠沉吟起来。对韦泽的了解越多,左宗棠对韦泽的评价就越高,其实好几年前,韦泽在左宗棠这里的评价就远远超出曾国藩了。这时代评论皇帝的标准就是文治武功,武功自然不用再说,韦泽一手创立的光复军立下了赫赫威名。在文治上,编写新华字典,大量兴办学校,教授各种课程。左宗棠派人去广东打探,收购了小学课本。那些课本左宗棠读了都觉得开卷有益,在不少问题上都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
  左宗棠心高气傲,面对以绝对实力击败他的人,他反倒说不出昧良心的话。所以左宗棠对江忠源说道:“或许我们以前得到的韦泽的消息都不对。此人未必是贫寒出身。”
  “看来也只能如此看了。”江忠源也觉得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他感叹一句之后,郑重的对左宗棠说道:“不过季高,韦泽不过是十二载功夫就走到今天,我等现在手里的人马钱粮比韦泽最初可好上太多,此时我等须得精诚合作。我觉得涤生兄之计或许不是好计策,却未必不能执行。”
  “我等手里的人马钱粮或许比韦泽十二年前好很多,不过我们面前的敌人却比十二年前的官军强更多。更没有纷争。”左宗棠冷笑道。
  这的确是一针见血的观点,江忠源被驳斥的无言以对。
  不过左宗棠从来不会看不起同样颇具实践能力的江忠源,他接着说道:“江公说的是,此时我等必须精诚合作。打捻军的时候我定然会竭尽全力。”
第90章
捻军(二)
  10月,天色已经是晚上长过白昼,天气也凉了下来。刁德贵与刁汉三父子两人被军号声唤醒的时候,只觉得很凉。他们以前听说过北方冷,但是到底有多冷,在到了淮北这个“北方”之后终于有了体会。若是在永兴老家,此时还能穿单衣。现在早上时候不穿两件衣服都觉得有些冷。
  匆匆吃完了早饭,父子两人就拿起了兵器,赶到了自己部队所在的地方。营官扯着喉咙用湖南话说道:“大伙知道今天我们要做什么了么?”
  “知道!”不仅仅是刁德贵刁汉三父子奋力呐喊,其他湘军官兵也都怀着强烈的激情在呐喊。
  营官大喊道:“知道便好!既然知道了,那大伙儿就好好干,只要干得好,大伙可是人人都能吃饱,都不缺钱花。”
  很快,湘军的部队就出动了。刁德贵虽然也四十岁了,按照这时代的标准,属于半截入土的年岁。可他此时意气风发,行动上竟然丝毫不亚于年轻人。三年前,刁德贵还是湖南永兴附近湘阴渡的首富。因为勾结官军袭击光复军的一支小分队,刁德贵带着他儿子刁汉三不得不先逃进了永兴城,在湘军从永兴逃往长沙的时候,刁德贵父子也跟着逃往长沙。
  刁德贵并不知道,自己的名字上了光复军的战史,成了历史上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只是觉得逃到了长沙就安全了。可没想到光复军竟然先夺取了岳州,关门打狗。长沙很快就被光复军拿下了。
  拿下长沙之后,光复军第一个大行动就是报复。光复军里面有一个永兴出身人叫周金国,周金国的家人在长沙当湘军。这个消息被湘军得知之后,湖南巡抚因为签署了砍头的命令,所以从毛鸿宾开始,上百的官员就给周金国的家人抵命。那是一场公开的处决,毛鸿宾等人被在高台上吊死。
  吊死那帮人的时候,他们还有裤子穿,但是有裤子没裤带。这帮官员好歹也讲点体面,绑在后面的手用力提着自己的裤子。等绳子逐渐勒紧,这帮人就跟垂死的鱼一样乱弹腾,裤子就这滑落下来。
  人吊死,还得砍脑壳。这可是把刁德贵吓得够呛。毛鸿宾只是签署了处死的命令,杀的也不是光复军的人,而是毛鸿宾手下的湘军。这就遭到了如此残酷的对待。可他刁德贵是货真价实的出卖过光复军的人,导致光复军死了几十号人呢。他落到光复军手里,只怕得被千刀万剐吧。
  在极度恐惧中过了一段时间的俘虏生涯,好在光复军从来不为难百姓出身的小兵。编了个瞎话的刁德贵父子很快得到了释放,他们就一路向东,前去寻找湘军。光复军控制的湖南太可怕了,父子两人根本就不想在湖南多待一天。
  离开湖南,父子两人吃了无数的苦头,因为没什么钱,在渡口磕头如捣蒜,这才好不容易找到了过江的船只。他们在庐州撵上了湘军。而湘军正好在大撤退期间,父子两人就跟着湘军撤到了淮北。
  撤到淮北一年多,日子越来越艰苦。不久前,曾大人却告诉大家一个消息,以后的日子会好起来了。曾大人要求“恢复井田制”。刁德贵并不知道什么是井田制,不过湘军里面的读书人,还有后来投奔湘军的湖南地主士绅告诉大家,那是上古的一种非常好的制度。
  按照刁德贵的感觉,这个井田制就是建立起了一个田庄,田庄里面除了地主就是佃农。地主们拥有武装,打仗的事情地主以及地主手下的军队给包了。干活的事情这些佃户包了。
  结合当下的情况,刁德贵认为曾大人是准备在淮北弄出若干的此类田庄,田庄的地主自然是湘军,地方上的百姓们当佃农。田庄的粮食与银钱就由湘军使用。
  这做法无疑符合了所有湘军的期待,大家出来当兵卖命,求的不就是成地主,至少是成为地主团的一员么?整个湘军的地主团无疑极大满足的大家的需求。
  即便是行军艰苦,刁德贵与刁汉三两人依旧没有任何不满。父子两人跟着队伍迈开大步向前走,地平线上逐渐出现了一个村子的影子。湘军随即停了下来。
  “我再给大家说一次,曾大人说过了,占领淮北,打回湖南。大家都清楚吧!我们还是要回家的!”营官对众人喊道。
  “占领淮北,打回湖南!”“占领淮北,打回湖南!”湘军们一遍一遍的吼叫着。
  每个人都想打回湖南,彻底干掉那些让大伙有家不能回的光复军。现在只有先据有稳固的地盘,才能拥有打回湖南的实力。占领淮北,在淮北建起一系列的田庄就是第一步。
  看湘军的情绪已经激发起来,营官挥动手臂,干净利落的下令,“出发!”
  湘军分为五队,四队步兵分四个方向围向了村子。第五队则是骑兵,他们利用机动能力绕着村子转圈,准备随时堵住有可能的疏漏。
  一个时辰之后,刁德贵父子拎着刀在一家民房中查看。因为年纪的原因,刁德贵虽然也参加了军事行动,却不用在第一线冲锋陷阵。再说,对手只是淮北的百姓而已,根本也不用弄到所有人都得上阵的地步。
  村子里面的道路上已经有不少尸体,屋子与院子里头也都有尸体,湘军以前对乱民就没有过宽容,在江西、安徽等地杀乱民如割草。曾国藩绰号曾剃头,就是他杀人如剃头隔断的头发一样。而最近一两年中,如同刁德贵这般的人大量加入湘军,湘军对与乱民只有杀戮一念。
  刁德贵与儿子刁汉三挨家挨户的搜索着有没有没被发现的人,因为刁德贵搜索的太过认真,好一阵子也没有搜完三家。刁汉三毕竟年轻,没耐性,他忍不住劝道:“爹!咱们看看就行了,我觉得兄弟们办事不会这么马虎!”
  听了儿子的话,刁德贵怒道:“搜索乱民是咱们自己的事。既然是咱们自己的事,那就别着急,好好搜了!”
  训斥完儿子,刁德贵扭过头,继续一点点的搜索着。
第91章
捻军(三)
  在草堆深处藏了两个小孩子,当覆盖在他们身上的稻草被掀开,他们暴露在几个大人面前的时候,小孩子吓得缩成一团,大气都不敢出。看着两个小家伙只有两三岁的模样,刁德贵笑道:“这两个小的倒是能卖上钱。”
  刁汉三把两个小东西拽起来,也不管他们呼喊,拎着小娃娃向湘军设下的几个收容地去了。准确的说,这是两个收容的场所,一个收赃的场所。年轻女人是湘军一贯的重要商品。女人能给湘军做老婆,也能买卖。现在他们又加上了小孩子。在山东、河南与河北,不仅男孩子能卖上价钱,女孩子也很值钱。女孩子从小就能干活,长大了嫁人还能换到笔彩礼。所以男孩子有时候销路不是太好,小女孩一直非常畅销。看到刁汉三拎着的两个小娃娃,不少湘军的眼中都着嫉妒的神色。
  除了孩子与年轻女人,也有些投降的人。湘军把这帮“乱民”带到村外,逼着这些人跪在地上,旁边早有准备的湘军用手铳对着“乱民”后脑勺上开枪。乱民临死前的哀求与哭泣声随着枪声戛然而止。一些从其他地方抓来的民夫们已经挖掘了大坑,他们负责把尸体运到坑边扔进去。等湘军杀光了“乱民”,这些民夫把所有尸体掩埋起来。
  整个村落完全落入了湘军手中,不仅仅是房子,还有大片的土地以及农具。不仅仅是这一个村子,在捻军控制的地区,湘军就这么一个个村子屠戮过去。
  曾国藩早就从淮北、河南等地开始招人。朝廷出面虽然会让百姓觉得事情不对头。不过整个中国都是人多地少的局面。朝廷说,“当三年佃户,就能分到土地”。这种说法听着再离谱,却也有让百姓忍不住想去尝试的魔力。
  淮北紧挨着河南,鼓起勇气信了官府的百姓们到了地方之后自己这佃户不仅有田种,甚至连房子与农具都不缺。这消息很快就传回了故乡。于是大批人从其他地区蜂拥前往湘军的控制地。
  捻军当然不是一群会任由曾国藩率军宰割的人,面对湘军这种毫不留情的杀戮,捻军随即发动了对湘军的反击。
  1865年1月16,曾国藩给他弟弟曾国华上了炷香。去年这个时候,韦泽下令处决了一部分定案的广州解放鞋走私集团的家伙。杀这些人未免显得有些单一,而且也无法完全显示出韦泽对贪污的重视。所以韦泽批示,将曾国华、叶名琛,还有被俘后坚决不投降的众多满清高官一并处死。以此表示韦泽对贪污行动的态度,“贪污已经算是敌我矛盾”。
  处死曾国华这些人,光复军从来都是公开的。广州日报上面有专门的说明。曾国藩在四个月后终于确定了他弟弟曾国华的死讯。在他弟弟头七的时候曾国藩并不知道他弟弟被杀的消息,那么在周年的时候自然是要祭奠一下的。
  此时曾国藩也在宿州驻扎,上了香之后他就前去见江忠源。两人见面之后,江忠源问曾国藩,“涤生兄,你这就准备前去涡阳县了么?”
  涡阳县乃是捻军起家的地盘,也是湘军此时重点围攻的地区。当曾国藩还有两湖为后盾的时候,江忠源却始终无法突破淮河防线,以涡阳为核心的捻军集团给他添了太多的麻烦。
  “我去了涡阳之后,只怕会去西北打仗。”曾国藩做了一个极大的预测。
  江忠源一脸不解的神色,眼下僧格林沁正领着骑兵在西北与太平军作战。淮军、湘军、楚军,三支军队必须负责防备韦泽北上。难道是曾国藩得到了什么消息,朝廷有可能会掉曾国藩去西北?
  “岷樵,去西北这是我猜的而已。”曾国藩正色说道,“当年我等若是能以扫平乱民为手段,现在只怕粤匪之乱早就平息了。韦狗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割据江南,成了南北朝之势。”
  虽然曾国藩的语气里面没有责难的意思,但是江忠源却觉得脸上有点发烧。他一直对曾国藩的不少政策有抵触,现在从结果来看,曾国藩当时的处置是解决战争的唯一办法。如果杀不光逆贼,至少能杀光乱民。没了乱民,自然就没了逆贼生存的基础。
  此次在涡阳就证明了曾国藩的厉害,疯狂的屠戮与建起湘军严格控制的寨子同时进行。曾国藩的“明主客”“结硬寨打呆仗”的政策用在对付捻军上起到了相当不错的效果。此次曾国藩去涡阳的目的就是在这里坐镇,把周边的捻军彻底扫荡一空。只有在淮北局面抵定之后,那时候才有能力谈及对付韦泽。
  “涤生兄,韦泽不会趁势北上么?”江忠源对此事还是颇为在意。不管湘军、淮军多么努力,韦泽一声令下就能调动几十万军队北上。那时候谁都挡不住。所有的努力都只能泡影而已。
  “韦狗很能耐得住性子,他若是不把已经占据的地盘经营好,只怕是不会贸然夺取新的地盘。此时我等只能先把地方上理清,若是没等韦狗北上,我们自己就先垮了,那就是个大笑话了啊。”曾国藩语气平淡地说道。他也不提什么反败为胜,更不提消灭韦泽,只是简单的讲了自己不能被其他势力给消灭掉。
  在韦泽短期内夺取了淮河以南全部土地之后,江忠源这两年最担心的就是韦泽挥军北上拿下北京消灭满清。
  让江忠源主动投降韦泽,江忠源是断然不肯的。可这亡国的局面就在眼前,江忠源一想起来就觉得五内俱焚。而且太平军起义的时候,江忠源还能以乱民来称呼信拜上帝教的太平军。当韦泽用论语来指责江忠源等满清麾下的汉人官员是“贼骨头,狗骨头,贱骨头”的时候,江忠源实在是无言以对。这等骂战中即便是心虚,也不过是睡一觉就能解决的问题。可韦泽真的挥军北上,江忠源除了战死,实在是想不出其他能够拯救大清的办法出来。
  以曾国藩的聪明,江忠源相信曾国藩是定然看到同样结局的。但是在应对上,江忠源就是做起事情来畏首畏脚,而曾国藩依旧能够按照自己的步点进行。这份气度让江忠源无比佩服。
  曾国藩大概看出了江忠源的心思,他淡然说道:“岷樵,你定然是觉得咱们打不赢韦狗。可当年韦狗不过几万人马的时候,我等在那时候的军队真的聚集起来和韦狗打仗,就真的能赢过他么?”
  江忠源不爱吹牛,他仔细想了想,比较了训练,装备之后,他摇摇头,“真的放到一地,决不退缩的死战。只怕我们比韦泽先死。”
  曾国藩点头表示同意,“就是如此。韦狗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除了会打仗之外,还善于经营地方。我等打仗不如他,经营不如他,自然是显得处处落败。以前我们有两湖,有福建浙江,韦狗有两广。我们打仗不如他,经营不如他,自然让韦狗占据了偌大地盘。现在我等只在淮北,若是当务之急就是赶紧整顿起地方政务,能收税征兵。若是能早日平定了其他地方的乱党,以眼下朝廷还有的地盘,我们未必就真的输给韦狗。”
  在局面艰难至此的情况下,曾国藩还能有如此坚定的态度与立场,江忠源是真的服了。他认真说道:“就听涤生兄的见教。”
  捻军女首领温悦薇曾经在十年前参加了韦泽主导的二次北伐,那时候她二十岁左右。十几年前,韦泽在接回了在天津附近的太平军之后毫不犹豫的转头就南下。温悦薇从光复军中“借”到地图,随即在河北等地大大的肆虐了一番。
  那次温悦薇他们捞了大笔的好处,可以说志得意满的回到了涡阳。转眼间十几年过去,温悦薇也是三十出头的人了。她已经成亲,有了孩子。却没想到到现在反倒又得再次出手。
  “温奶奶!官军这次心狠手辣。见人就杀,其他几位头领都去了河南与西北,这里还得您出手啊。”在温悦薇面前哭诉的人从辈分上来讲是温悦薇的侄孙,但是年纪与温悦薇差不多。
  三年多前太平军被淮军打得大败,与太平军维持着一个合作关系的捻军可是被吓坏了。好在后来清军退回了淮北。经过了这番折腾之后,太平军北上,问捻军愿意不愿意一起走。捻军中相当一批人选择加入了太平军的行列,进军西北总是能打出新的局面。在淮南淮北这种敌人林立的地区,大家顶多能够自保而已。
  因为成亲生子,温悦薇就没了远征的心思。她没想到捻军西北进发,官军竟然趁虚而入。以往捻军实力强劲的时候,官军只求捻军不要闹事,不要与官军打仗而已。所以温悦薇就小看了官军,认为在捻军不主动闹事的当下,总能和平的过上几年安稳日子。
  事实证明温悦薇想错了,那么此时作为留在这里的著名首领之一,温悦薇只能为自己和家人奋斗了,消息中,湘军那不是一般的残暴。
  “把人叫齐吧!”温悦薇说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4/6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