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铁血中华(校对)第2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1/655

  黑成刚看着左宗棠那不甘心的神色,他笑道:“左先生,胜败兵家常事,事情发生了,咱们就说说接下来的事情吧。你既然到了徐州,在徐州也有楚军被俘将士。我们的意思是把楚军释放回家。却不知左先生意下如何?”
  “释放回家?”这年头清军遣散被俘的太平军也是常态,抓了一堆俘虏之后养着浪费粮食,用他们也不放心,所以遣散是常态。至于遣散之后俘虏能否平安回到家乡那就不是清军需要考虑的问题。
  左宗棠稍微迟疑了一下,如果他想在光复军中有一席之地,手中就不能没有部队。现在遣散楚军的话,那这最后的机会就会烟消云散。只是遭遇了如此的耻辱,让左宗棠现在就决定投奔光复军也超出了左宗棠的承受能力。
  这一迟疑之间,黑成刚就看出了大概,他微笑着说道:“要么这样,左先生可以先去楚军那边看看,也好让楚军的兄弟知道左先生没有不管他们。”
  这话的确够含蓄,但是左宗棠很清楚自己和楚军的部下一样是阶下囚,他黑着脸说道:“黑先生的好意我心领了,还是不用了。”
  接下来的几天,左宗棠乘坐着蒸汽船从徐州到了淮安。光复党解放淮安有了三年多时间,土改基本完成,一应的组织制度也都已经建成。光复军的蒸汽船用的是螺旋桨,与此时外国到中国的明轮推进船只大大不同。乘坐着这种船以远超运河中其他船只的速度行驶,左宗棠一开始还能憋住,但是在黑成刚介绍航运设施的时候,左宗棠注意力极为集中的听着。
  抵达淮安之后,从农村到城市,从桑园到工厂。左宗棠以高强度的紧凑日程,参观了光复军的社会组织。看到缫丝厂,纱厂里面轰鸣的机器,一个车间就有几十上百的女工们井然有序的劳动。左宗棠第一次开口了,“看这工厂实在是颇有章法。”
  等到左宗棠去学校参观,看到小学学生们在老师带领下整齐的列队,报数,跑操。这位楚军首领脸色变得极为难看。楚军也有军事训练,这些从五六岁到十二三岁的孩子的训练并非多了不起。但是能集中起这么多孩子进行最基本的准军事训练,这件事本身就有着重大的不同。
  楚军是在被征召之后才开始军事训练的,这些孩子现在当然上不了战场。可再等几年他们长大了,这其中的一部分人或许就会成为军人。那些临时征召的农民,与这些自幼就接受到队列,报数,行列训练,并且接受文化训练的未来年轻人相比,传统的军事组织模式已经大大落后了一截。
  “黑政委,你们真的能养这么多人么?”左宗棠问,这几天来左宗棠也开始用黑成刚的职位来称呼他。
  黑成刚正色答道:“左先生,我们陛下讲社会发展。制度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地主制度落后了,因为地主已经是盘剥农民的一层,他们盘剥到的好处可没有让国家得到。土改的确让百姓得到了极大好处,国家也能从这样的制度里面得到巨大好处。我们收三成粮食,这三成粮食就是落到我们手里了。粮食这个东西也没办法长期储存,所以城市里面有足够的人能把粮食吃掉。这也是国家需要考虑的事情。”
  “这不就是八旗么?”左宗棠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八旗那些人不事生产。可左先生看到的我们的制度里面,到底谁是被人供养的?工人做工,农民种地,军人保卫国家。每个人都是整个社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满清还是皇权不下县,我们光复党可是要管到整个中国每一个村落去。”黑成刚自豪地说道。
  “那你们可有这么多人才?”左宗棠问。
  黑成刚指了指学校体育课上的学生,“我们开办学校不就是在培育人才么。左先生,我们其实希望全中国每个人都能成为人才。我们希望全中国每个人都能读书、认字、有文化、懂科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陛下讲,这是个坚信的过程。可这也是唯一能把整个中国百姓心里面的穷根彻底挖掉的唯一办法。”
  “呵呵!”左宗棠先是冷笑两声,但是很快他就“哈哈”笑起来。有生以来,左宗棠第一次听说有一个政府有“把百姓心中的穷根挖掉”的说法。他大概能连猜带蒙的去想象这个“穷根”的含义。所以左宗棠的笑声中大半是嘲笑,小半是同情。
  人民心中有穷根,人民鼠目寸光。左宗棠对这个观点非常认同。可俗话讲,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韦泽或许能改江山,但是此时他竟然还想改变百姓的本性。那不是一个两个百姓,而是整个中国百姓的本性。黑成刚这样优秀的人物竟然还带着一副顺理成章的态度来谈及这个问题。左宗棠真的不知道自己应该是用豪情万丈来形容韦泽,还是应该用痴心妄想来给韦泽做个定论。
  但是不管哪个说法,却都让左宗棠对韦泽本人的兴趣大增。一个从广西那种穷山僻壤里走出来的人,能够有今天的功业,能够建成左宗棠所见到的这些工厂,学校,已经足以称为人杰。狂妄的目的也能说是伟大的理念,当这位人杰还有着远超其在现实中达成的功业之上的理想,左宗棠不能不对韦泽感到深深的好奇。
  之后的参观更坚定了左宗棠的想法,包括邮局、电报、医院,这些完备的社会服务体系,还有公安、检察院、法院,这些司法机构,以及户口本,粮票,等具体实施的手段。种种的制度看似严厉或者不合情理,但是仔细了解之后,左宗棠都感觉到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治国理念。这位今亮从来不服人,可他也不得不承认,这种理念与建筑在理念之上的实践,的确是极有道理的。
  听黑成刚讲,这是韦泽带领党中央制定的制度。左宗棠跺了跺脚下由光复军赠与的皮鞋,“黑政委,你说这胶底鞋也是韦泽所制?”
  现在皮鞋的产量开始增加,解放鞋还是不如皮革透气。厚厚的橡胶底,皮面,左宗棠身为韦泽点名的人,自然得优待一点,所以送给了他一双皮鞋。左宗棠原本对此并不以为然,刚穿的时候还觉得不舒服。穿了几天之后他却开始习惯起来。不透水,有弹性,耐磨的胶底,让左宗棠理解了光复军强悍的行军能力到底从何而来。但是听到韦泽竟然是天文地理无所不通,上马治军,下马安民。这又不能不让他不深深的怀疑起来。
  黑成刚答道:“我们有专门的科研机构与工厂。陛下提出自己的看法,由科研机构来实践完成,科研机构向工厂拿出生产的方法来,工厂就按照这个进行生产。左先生,我们光复军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整个体制内的一员,我们讲的是合作一起办事。所以您知道我们体制内皇帝陛下的正式称呼也是,皇帝同志,或者是陛下同志。大家之所以只叫陛下,是因为我们懒,不愿意那么麻烦。”
  “陛下同志?”左宗棠被这个称呼给震惊了。
  “是的!你哪怕是称呼韦泽同志,在我们光复军中都不是犯错的。同志,这是我们体制内中真正的称呼。”黑成刚非常认真地说道。
第106章
捻军(十八)
  “同志是你们体制里面真正的称呼?”左宗棠从来没想到过这世界上还有这等事。在八月的烈日下,左宗棠的脸上一片油亮,或许是这几天吃肉,恢复了些油水。又或者是左宗棠因为过于惊讶开始冒汗?
  左宗棠并不在乎这个,其实他现在对自己外在的表现完全没了感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圣人教诲。三纲五常则是后面的一些所谓补充。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秩序。以黑成刚对韦泽的崇拜,左宗棠很怀疑韦泽让黑成刚去死,黑成刚也会毫不犹豫的践行韦泽的命令。但是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光复军中竟然是以“同志”来作为真正的称呼。
  “同志”可是比拜把子还要更严重的事情。拜把子那是个人关系,同志则是韦泽认同了其他人与韦泽有着同样的理念,同样的追求。这等于是把皇权拿出来与其他人一起共享。如果韦泽仅仅是称孤道寡,自封万岁。他即便是出了大错,下了罪己诏,那也不过是皇帝的个人问题。
  一旦有了这么多同志,韦泽如果“失道”,直接导致的就是还有很多“坚持正道”的人在,那么废了韦泽就有了非常正当的理由。韦泽看着不是个蠢材,可这样的做法比蠢材更加不如。
  黑成刚明显误解了左宗棠的意思,他微笑着说道:“左先生,你若是加入了我们,你也是我们的同志。我很喜欢这个叫法,大家都一样,谁都不能欺负人啊。”
  这是欺负人的事情么?这是一个朝廷自己能否安泰的问题啊!左宗棠里面呐喊着。他本以为韦泽是个新的皇帝,却没想到这个人只是个狂徒罢了。这种政治安排,政治组织哪里有朝廷的模样,这就是彻头彻尾的瞎搞。而韦泽这做法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望之不似人君”!
  左宗棠感到非常失望,连之后的参观也变得意兴阑珊起来。这看似红火的局面在他眼中已经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要一场冲击就能轰然崩塌。满清竟然败给了这样的狂徒,左宗棠想来就觉得不可思议。
  当然,此时满清朝廷并没有感觉不可思议,满清朝廷也没有力气感觉不思议了。覆灭的浪潮一波波袭来,每一波就有可能导致满清朝廷的彻底覆灭,两宫太后与绰号“鬼子六”的恭亲王奕訢组成的政治联盟此时只能挣扎求存。
  原本满清最强的敌人是太平天国,天京之变后太平天国内耗,分裂。这给了满清以喘息之机,经过数年奋战,眼瞅就要解决掉太平天国。可就在此时,一直龟缩在岭南的前太平天国叛将韦泽突然从岭南杀出来,整个天下局势大变。韦泽占据了淮河以南的丰饶地区。太平天国跑去了西北。
  而满清朝廷的对手则大大降格,以前在满清的面前根本不算事的捻军猛地膨胀起来,肆虐在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就是这么一支只能被称为土匪的武装力量,眼下竟然成了有可能摧毁满清的武装力量。这等变化让满清这边无言以对。
  事到如此,其实满清这边也没有了所谓震惊,或者羞耻。很现实的问题就在于,满清以前好歹知道太平军与光复军中比较重要的人员名称。突然蹦出来的捻军行踪不定,往来如风,还都是生面孔。各种消息都是“某地出现了XXX名敌军”,或者某地捻匪云集。至于到底发生了什么,到底有多少敌人,敌人都是谁,满清朝廷是两眼一抹黑。
  朝廷拿不出方略,朝臣在此时争论不休。而光复军的《告满清官员书》一度只在淮河以南,或者说主要在长江以南存在。此时这种文书在北京也开始出现了。文书内容就是反复告知汉人官员,凡是家族在光复军控制区的,他们就可以返乡。光复军不追究他们投靠满清的行动。如果这帮人还认不清形势,负隅顽抗,那最后的结果他们就只能自己承受了。
  淮河以南是官员的重点出身之地,所谓满朝进士半桐城,就是指桐城学派的发展,以及桐城学派在八股文上的研究水平。而桐城学派所覆盖的地区基本都落入了光复军手中。满清都已经沦为在捻军的攻击下苟延残喘的水平,在这等覆灭之前,那些只是想来当官的人自然选择了自己和自家家族的利益。
  不少官员开始从京城、从直隶、从河南、从山东山西等地的官位上消失。留下文书说自己走了的还算是够仗义,很多人连这等勇气都没有,直接把官印一挂,拍屁股走人。当然,还有更恶劣的,人走了,官印也给带走。
  虽然这些人保留官印的目的或许是作为一个纪念,或者是准备传给子孙当作古董。但是官印可不是弄块萝卜就能刻的章。正式文书是需要验章的,把官印带走之后,想把官印更改,需要一整套手续,不更改的话,原先的制度就完蛋了。弄块萝卜刻个章就管用了么?这不是开玩笑么!
  更重要的是,大量官员的流失直接导致的是原有的制度运行出了大问题。这不是突然间少了几个人,而是突然间少了几百号人。虽然满清冗官巨大,但是冗官不是傻瓜。在满清八面威风的时候,大家当不上官。那满清要完蛋的时候,谁又肯出来给满清陪葬。
  当然,也有过把瘾就死的人存在,可这等人满清朝廷还真不敢用他们。满清此时需要的是能够拯救他们的人,而不是那些想当官想疯了的家伙。
  “怎么办?”这个问题摆在了满清朝廷面前。
  最终商量出来的结果意外的正经,“征召曾国藩进京!”
  曾国藩虽然深深的被咸丰皇帝忌惮,但是这个人毕竟有上佳表现。差点解决了太平天国,整顿了涡阳,消灭了涡阳的捻军。还有效的管理起涡阳,让湘军不再向朝廷索要粮食。这等人在此时必须用。
第107章
捻军(十九)
  京城变了。那些提笼架鸟的旗人不见了,那些曾经懒洋洋的城门洞下晒太阳的京营也总算有了点当兵的样子。虽然能看到一些当兵的打着长长的哈欠,或许是大烟瘾发作。但是能够真正紧张起来应对当前的危局,总不能说是坏事。
  不过曾国藩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他不知道这种表面上的振奋能够维持多久。八旗的战斗力实在不值得恭维,至于绿营兵们的战斗力么,如果绿营真的能战,曾国藩也不用费尽心思组建湘军了。至于京营么,理论上应该是最精锐的部队。不过他们就没出过北京城,所以能否真的派上用场,只有天知道。
  马车驶过京城的街道,除了尘土与便溺的气味依旧,剩下的就是萧条的感觉。街上行人稀少,店铺前面门可罗雀。不少店铺干脆就关门大吉。至于是因为没有客人,或者是因为收税收的太狠,这就不是曾国藩能够知道的事情。
  曾国藩的上千卫队被拦在京城外,只有官员引着他前往皇城。随便聊了两句,曾国藩就确定前来引路的是旗人出身的官员。因为他的名字叫额图海。
  副总兵额图海大人腰围粗壮,脑袋油光发亮。用鄙视的眼光看着曾国藩,额图海副总兵先把那帮从京城逃窜的汉人官员大骂了一番。面对这指桑骂槐的态度,曾国藩根本不为所动。满清的制度在快速崩溃,曾国藩比谁都清楚。至少在淮北当地,官员们已经开始快速武人化。从安徽巡抚江忠源开始,安徽当下所有官员基本都是武人出身。经过一系列战场上的失败之后,文人官员逃跑了十之五六。剩下的这些在淮军与湘军的反扑时一度去了淮南,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兵荒马乱的时候,失踪几十上百的人再正常不过。特别是那帮官员还带着太多从当地搜刮到的财物。
  但是额图海副总兵看来并不在乎这些极为现实的问题,他骂完了这帮逃走的京官,有大声说道:“曾大人,你觉得剩下的汉人官员可靠么?”
  曾国藩面不改色地说道:“国难之时还能留到现在,还有什么不可靠的?”
  额图海摇摇头,“我是说他们打仗可靠么?”
  面对这样的质询,曾国藩的眉头终于忍不住皱了皱。
  而额图海一点都不在乎曾国藩的态度,他大声说道:“人说满人不过万,过万不可敌。这等时候,还得靠我们老满人才行啊!”
  曾国藩久历官场,各种人性的大暴漏看得实在是不要太多。这位额图海副总兵的官职其实不算什么,以前更没听说过有这一号。此时就这么一个籍籍无名之辈前来接曾国藩,加上额图海重点强调的“汉人指望不上”的发言,曾国藩能够确定,现在的京城里头旗人势力已经完全压倒了汉人。
  满清的统治者是旗人出身,旗人在中国人口中比例很低,所以满清格外的要用旗人压制汉人。满清官制中的中央政府官员有“官缺”,分为“满缺、蒙古缺、汉军缺、汉缺”,原则上官缺由本族人担任,实际却是满缺不能任汉人,汉缺则旗人当然可以担任。重要部门及职务的官缺,满缺占大多数。八旗之人不及汉人百分之一,八旗之京官多于汉人数倍。
  这位额图海副总兵所说汉人京官开始大量逃跑,眼下的京城里头到底还能剩下多少汉人官员呢?曾国藩感觉非常不乐观。至于朝廷召见曾国藩,想来是要重用,至少会非常重视曾国藩的意见。这种重用大概就是额图海副总兵敢“敲打”曾国藩的根本原因。
  一个小小的副总兵竟然敢“敲打”曾国藩,从道理上看十分荒谬。但是从制度上,这个到还真的不是什么不能理解的事情。满清这个朝代就是旗人的利益至上的朝代。所有的看似温和的政策只是满清为了收买人心而已。满人用言语稍微敲打一下汉人官员,那也就敲打了。汉人官员是不可能用这个“不敬”的罪名来惩处旗人滴。因为旗人是皇帝的奴才,打狗还得看主人呢。
  曾国藩认为这有两种可能,一个自然是满清官员的本能反应。在汉人军队纷纷崩溃瓦解的时候,理论上应该成为军队主力的八旗即将承担起当年组建八旗的本意,负责打仗。八旗军此时心中极为不安,所以用这方式发泄一下心中的压力。
  另外一种,就可能使朝廷里头某些官员对此时朝廷准备重用曾国藩不满,额图海无疑就是这个派系的成员之一。
  运起涵养的功夫,曾国藩仿佛完全没有听到这些会影响他心情的话。额图海副总兵自己说了一通之后,见曾国藩完全不理不睬,他虽然敢说这些,却也只是敢说而已。让他拽住曾国藩质问,他还是不敢的。说完了这些话之后,他也只能闭上嘴。
  此时的咸丰小皇帝还不到十岁,这位小皇帝最初的年号是祺祥,是顾命八大臣拟定的。1861年慈安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后铲除了肃顺八大臣集团后,就改为同治。意思是“君臣同治大清”,也有人说是“两宫太后(东西太后)同治大清”的意思。
  从年号上就能看出这位小皇帝的权力,接见曾国藩不是朝会,所以同治小皇帝根本就没有登场。慈安、慈禧、恭亲王奕訢三人为首的小团体坐在主位上。曾国藩上前叩头。慈安太后赏了曾国藩一个座位,等曾国藩按照官场的规矩,半边屁股坐在凳子上之后,慈安就询问应该如何应对捻军的肆虐。
  “太后,当今之计,在于保甲。捻军往来如风,官军若是追赶,他们立刻就跑。而捻军的粮草都是就地抢掠。若是各省地方上能够采取保甲之法,各村各镇皆能自保,捻军得不到粮食,官军才好追缴。”曾国藩给出了自己的策略。
  “要让捻军没有粮食吃?”慈安太后若有所思。
  看着慈安的这个表情,曾国藩心中忍不住想到了“何不食肉糜”这句话。虽然指望一名太后懂得行军打仗的确是比较扯淡的要求,不过就算不是战争,普通人每天也得吃饭吧。
  只是想到这里,曾国藩就强行把思路收回来。曾国藩知道,此时任何对朝廷的不信任都是不合适的。在得知光复军在包括湖南在内的地盘上开始了全面土改,实施了土地国有制度下的均分土地政策之后,这位地主阶级的杰出代表人物就确定了与光复军不死不休的立场。
  左宗棠知道光复军大力兴办学校,曾国藩自然也知道。左宗棠相对认同光复军兴办教育的行动,曾国藩看到的却是光复军在完全无视地主士绅,用自己教育出来的这批人担任了地方上的各级官员。
  满清好歹还能用地主士绅作为他们统治的基础,虽然新官到了地方上之后也会与当地的地头蛇斗争一番,但是从长远来看,双方却不是势同水火的关系。从光复军学校里面毕业的人,当了地方上官员之后行的是光复军的意志,对地主士绅是从来没有任何善意。
  既然光复军要摧毁地主士绅,那么曾国藩就没有了任何选择,只有与光复军不死不休。在此时,任何对满清朝廷的质疑都只会动摇曾国藩的决心,这是曾国藩不能接受的。不管慈安在军事上的表现是多么外行,曾国藩都要求自己不能有丝毫对慈安的不认同。
  就在此时,慈禧对慈安说道:“姐姐,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曾国藩所说的也很有道理。”
  听到了慈禧这么通俗的解释,慈安倒也恍然大悟,她答道:“原来如此。”
  慈安又问了些别的问题,曾国藩也一一回答。问答结束之后,慈安就让曾国藩暂且退下。恭亲王奕訢问慈安,“太后,你看曾国藩此人如何?”
  慈安从容答道:“此人很是恭谨,看来是个忠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1/6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