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铁血中华(校对)第2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3/655

  这是套用了韩信与刘邦的著名对谈,韦泽当然知道。他笑道:“老左你比韩信并不差。”
  这是韦泽的真心话,能够远征千里收复新疆,左宗棠的军事水平绝非弱鸡。在光复军中无法出头不是左宗棠能力不足,而是这个时代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韩信是被擒,左宗棠也是被擒,对韦泽的赞赏左宗棠只能报以苦笑。他换了个话题,“陛下,难道军委没有解放四川的打算么?”
  韦泽答道:“解放四川的军事计划基本上快完成了,数路进军,只要有一路攻入成都平原,四川也就解放了。不仅四川,解放北方四省也在计划里头。”
  “这会不会和预算出现冲突,我看新政府对与财政预算卡的非常严。”左宗棠皱眉问道。
  韦泽自得地笑道:“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不同,只要每一场战争都能有收益,那么打仗越多对社会发展越有促进作用。关键就看钱在流动的时候是进了一小撮人的手中,还是让广大的群众靠出卖劳动力赚到了钱。不仅是群众有没有得到钱,还要得到土地、产出,不断扩大我们的产业容量。若是这些都能满足,那战争越打对国家越有利。”
  左宗棠毕竟是今亮,让他无原则的阿谀奉承实在是超出他能力之外。所以左宗棠忍不住说道:“天下哪里有十全十美之事,地球就这么大,这等扩张总是有个尽头吧?”
  说了这话,左宗棠也稍微有点后悔,这么几乎是为了唱反调而唱反调的做法对韦泽的确是不够尊重。没想到的是韦泽竟然对左宗棠这几乎完全没过脑子思考的话大加赞赏,“你说的一点都不错,这种无限的扩张不可能一直维持下去的。这不能光靠市场,还得有计划。我之所以要在1870年左右再南下,就是因为市场不可能没有变化。”
  左宗棠完全摸不着头脑了,他问道:“陛下,不是说1870年之后欧洲只怕要有内讧,我们那个时候动手比较容易么?”
  韦泽面露欣喜的微微摇头,“那是外部的问题,从内部讲。我只怕到时候会有经济危机。”
  经济与危机这两个词汇左宗棠都明白,把两个词凑到一起怎么看怎么不像是一个形容国泰民安的好词。可看韦泽那一脸欣喜又仿佛是能从其中得到巨大好处的东西。左宗棠不得不感叹韦泽不愧是皇帝,他总是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至少到现在的事实证明,韦泽往往是正确的。
  就在左宗棠考虑是不是要询问经济危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机要室的情报参谋跑来送给韦泽一份电报,韦泽看完之后微微皱了皱眉头。左宗棠连忙问道:“陛下,出事了?”
  韦泽却没有回答,拿着电报就回了办公室。左宗棠很是意外,到底是什么消息让韦泽如此意外。但是机密就是机密,韦泽不说谁也不太敢问。
  这道电文来自徐州,上面只有五个字,东捻军大败。韦泽原本以为捻军面对疲弱的清军即便无法取胜至少也不会失败,却没想到捻军竟然大败。满清在此时还能击败捻军,这没道理啊。
  令韦泽感到意外的情况在满清那边就是天大的喜讯,但是此次喜讯中有着令满清一方极为不爽的杂音。帮助清军获胜的重要助力就是以济宁为中心自称齐王的苗沛霖。
  “启禀太后,这苗沛霖居心叵测,现在虽然奴颜婢膝的求朝廷接纳,可此人绝不可信。”恭亲王奕訢一点都没有要为苗沛霖请功的意思。
  东宫太后慈安没有立刻回答,她想了片刻之后说道:“把此战的局面再说一次。”
  恭亲王奕訢对整体情况也不是特别清楚,方才说的也多有不清晰的地方。东宫太后慈安要求他继续说一遍,恭亲王奕訢经过方才的叙述,对整体情况有了些把握,他再次陈述起来。
  满清现在有三大敌人,光复军、太平军、捻军。满清手里四大军力,湘军、淮军、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八旗与绿营。不管是满清的哪一支军事力量,都没有胆量去挑战光复军。光复军此时也没兴趣北上。双方反倒是相安无事。太平军在西北与千万级别的敌人苦战,也无力东顾。满清的四支主力除了八旗与绿营毫不动弹之外,其他三支都在与东西两支捻军苦战。
  得知湘军淮军屠了涡阳,两支捻军先后南下,逐渐脱离在直隶的战斗。这固然让湘军与淮军陷入了苦战,但是满清也得以比较从容的把三支主力都放到河南与山东。在山东南部割据的苗沛霖就显出其重要性。
  满清一直没有进攻苗沛霖,理由非常消极。有苗沛霖挡住南边的光复军,满清至少还能轻松点。苗沛霖也向满清求封王,双方虚与委蛇,整体上相安无事。让满清意外的是,苗沛霖对东捻军相当敌视。他先提出来与满清私下合作,满清也死马当作活马医,也就暂时答应了。
  捻军的优势在于他们中间有大量的人靠贩卖私盐过活,对于河南与山东的道路非常精熟。苗沛霖出手打击这帮私盐贩子,掐断了捻军的情报线。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对东捻军主力狂追不舍,从河南追到山东,经过三十几天的追击战,加上苗沛霖通风报信,也对捻军实施了一些拦截。双方最后在菏泽附近进行了决战,一万两千蒙古八旗对六千捻军主力,最后蒙古骑兵惨胜,歼灭了东捻军主力。
  苗沛霖自以为得计,就向满清再次提出“求封王”的请求。
  恭亲王奕訢讲完之后,再次对东宫太后慈安说道:“太后,苗沛霖绝不可信!”
第154章
基本原则(九)
  “姐姐,就算是给苗沛霖封个官也不算什么。他若是能继续如此下去,定然会与粤匪打起来,等他们两败俱伤也是好事。”慈禧低眉顺眼的对慈安说道。
  满清朝廷里面现在有两派人,一派至少嘴上相信“满人不过万,过万不可敌”的传说必定会在当下重现,满人汉子们能够向入关那时候一样横扫天下。另外一派并不相信这种傻话,他们希望能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鼓动一切会和光复军以及太平天国战斗到底的力量去送死。后者的比例越来越大,在他们眼中,不仅苗沛霖属于利用对象,包括湘军与淮军也是同样的炮灰。
  慈安神色凝重,她思忖了好一阵之后开口说道:“赐曾国藩与江忠源公爵。”
  “呃?”恭亲王奕訢忍不住瞪圆的眼睛。防备汉人是满清的基本国策,因为汉人数量比满人多出去百倍,让满人官员占据绝对优势一直是满清处心积虑做的事情。当下的大清朝廷终于解决了这个困扰满清上百年的难题,他们不仅解决了这个大难题,连候补官员过多的难题此事也一并解决了。
  京官在逃散,地方官员在逃散,满清朝廷第一次发现正式的空缺职位比候补官员多,满清朝廷第一次发现手头能够调用的汉人官员数量比满人官员少。光复军夺取了淮河以南之后,全国范围内的科举就已经名存实亡。满清最近几年每年都开恩科,尚且在满清手中的地盘上前来参加恩科的汉人越来越少。特别是1866年的恩科,总共录用300人,只有624名汉人参与考试。其中还有不少是常年留在北京参加科举,始终不中的那帮人。
  这帮人是靠不住的,他们参加恩科的目的只是完一个心愿,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得到名头罢了。1865年两次恩科,共招收了六百名进士。满人官员暂时没有逃窜的,所以不需要补齐满官。这六百恩科名额中五百名是汉人。他们上任之后就面对毫无油水甚至是拖欠薪水的问题,不到半年就跑了三百余人。一甲三人,状元、榜眼、探花。两次恩科一甲共六名,全部跑得无影无踪。
  面对各级官员匮乏的局面,满清不得不征召举人充数。距离比较远的地方,举人对朝廷的征召根本没有回应。直隶地方上的举人则以自己德薄才浅为理由拒绝出来为朝廷服务。朝廷得不到汉人地方势力的支持,就只能继续开恩科,开恩科选上的人越来越渣。
  满人集团中已经提出干脆罢免所有的汉人官员,建立一个完全由满人组成的朝廷。慈安太后坚决不同意,而且还努力维持科举的存在。现在她竟然要给曾国藩与江忠源封公爵,这距离封王只有一步之遥。恭亲王奕訢用狐疑的目光看着自己这位嫂子,他很怀疑慈安其实真心想的是给曾国藩与江忠源封王吧。
  “姐姐,祖宗有祖制啊!”慈禧忍不住劝道。
  听了慈禧的建议,慈安突然凤目圆整,她怒道:“当下是要先保住祖宗的江山!若是江山都没了,还有什么祖制可讲!”
  恭亲王奕訢打了个寒颤,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慈安真正发怒。而且慈安说出的是朝廷里面所剩无几的有识之士们真正担心的未来。
  慈安并没有做自己情绪的发泄,她寒声说道:“八旗必须出战!既然捻匪遭到重创,山东的局面就好了很多。八旗现在就出兵肃清山东的捻匪。”
  没等恭亲王奕訢提出意见,慈安继续说道:“若是能肃清山东的捻匪,就让八旗逼住苗沛霖。就他那首鼠两端的性子,没有八旗逼住他,他转眼就会投奔到韦逆那边。”
  恭亲王奕訢原本就想问怎么处置苗沛霖,听了慈安的建议,恭亲王奕訢觉得眼前一亮。
  慈安接着说道:“派人去盛京打理,祖宗的龙兴之地总不能荒废了。”
  恭亲王奕訢愣住了,以他鬼子六的绰号怎么可能想不明白这根本不是打理,而是先准备退路的打算。恭亲王奕訢鼓起勇气问道:“派谁去?”
  “八旗军都要出城打仗,谁的仗打得好,就派谁去。”慈安答道。
  恭亲王奕訢看着慈安坚定的表情,以及她毫不迟疑的语气,心中大为佩服。退出关外的话关外就只剩了旗人,若是旗人还是现在的怂样,关外也迟早守不住。慈安的意思就是要尽快发掘出尚且能战的八旗军,即便是被迫逃到关外的时候也知道该重用谁。
  “那封曾国藩与江忠源为公爵……”恭亲王奕訢试探着慈安太后的意思。
  慈安瞪着恭亲王奕訢大声问道:“此时若是不能鼓舞士气,凝聚忠臣的人心,朝廷能与逆贼们死战么?”
  恭亲王奕訢瞪大的眼睛,他万万没想到慈安固然在准备后路,同时也准备奋力一搏了。这是非常有骨气的选择,却不是莽撞的选择。恭亲王奕訢急速的梳理着这里面的脉络,若是未来奋力一搏中能够消灭捻军,朝廷就能明确到底谁能打仗,这些人自然就是未来朝廷复兴的基础。
  光复军现在按兵不动,绝非是失去了战斗力。如果东宫太后慈安表现出认为满清能够面对韦泽的军队反败为胜的态度,恭亲王奕訢只会觉得慈安也是痴心妄想。充分利用时机获取胜利,选拔人才,提高经验,同时安排后路的做法,至少是现阶段最好的选择了。
  面对慈安已经做到最好的策划,恭亲王奕訢忍耐不住吐着苦水,“太后,奴才也多次催促,可八旗的王爷们总是推托……”
  “谁推脱就把谁免了,现在朝廷还有几个汉官?不敢领兵也可以啊,那空出来的职务就让他们去干么!”慈安冷冷地说道。
  这也算是最能降低冲突的方法了,恭亲王奕訢心中感叹道。他跪下说道:“那奴才就拟一个名单交给太后处置。”
  “尽快!”慈安命道。
第155章
基本原则(十)
  1866年12月1日,八旗军出京直奔德州。在后世的记载中是如此叙述的,“北京哭声震天”。
  与之相比的,几个月前光复军出兵收复吕宋时动用了东海与南海舰队,广州、福建、台湾等地都有出兵前的游行,那时候城市的工人以及市民阶层还有请来的农村的代表,大城市中总共有超过八十万的军民参与了出兵大游行。民众敲锣打鼓,高喊着“讨还血债”的口号。家属代表的发言激昂慷慨,鼓励自己的亲人奋勇杀敌、为国立功。
  几乎在光复军出兵收复吕宋的同时,得知涡阳十几万百姓被屠,捻军决定向清军讨还血债。东西捻军数万人与清军的激战之前斩鸡头、烧黄纸,大家跪地向天发誓不屠尽满人誓不罢休。
  不管是光复军的欢腾还是捻军的悲愤,两支武装力量都没有绝望,他们勇敢的走进了战场。在八旗军终于出击之时,八旗军的子弟与他们父母感受到的只有绝望。母亲拉着出征行列中儿子的手哭的声嘶力竭,妻子与丈夫抱在一起哭的撕心裂肺。年幼的孩子拉着父亲的衣服,哭嚷着不让父亲走。这支由铁杆庄稼和满清制度制造出来的军队早已经腐朽不堪,只有面临战争的时候他们才想起自己有为他们的主子征战的义务。这个义务早在一百五十年前就落到了其他满清走狗的身上。
  这种出兵前的惨状当然被满人大臣向两位太后禀告,慈安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既然如此,那就更该努力打仗。到时候得胜归来,封官加爵。家人岂不高兴?”
  这一句话就把那些后续的说法堵住了。是啊,既然建立八旗的目的就是为了战争,朝廷也花费了数额巨大的钱财向海上的“洋鬼子”购买大量武器。八旗出兵也不是现在突然提出的,太后几乎是整天催促旗人高官们抓紧训练,做好战前准备。
  “太后,还得赶紧重建绿营啊!”有王爷发自肺腑地喊道。
  慈禧能理解这位王爷的想法,绿营是八旗的走狗,走狗么自然是越多越好。慈禧只是对这些旗人高官的羞耻心感到不解。花费了极大的心力,慈禧才维持住自己太后的庄严,没有让嘲讽的表情浮现在脸上。
  只有当大量汉人心甘情愿的要为满清效力的时候,满清才有资格去考虑压制汉臣这等奢侈的想法。只有满清手中的权位还对汉人官员有吸引力的时候,满清才有资格说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汉臣京官与地方官开始大量挂印离开的时候,相当多的旗人高官可是喊出过杀尽汉官的口号。现在朝堂上站立的高官中汉臣不到一成,杀尽汉官的说法却在这帮旗人官员中越来越少。当慈安逼着八旗出战,这些旗人高官有机会率领“过万不可敌”的八旗健儿杀敌建功的时候,对汉官极端不信任的言语基本绝迹了。
  现在有王爷连重建绿营的话都出来了,可此时再说这个还有个蛋用。满清朝廷连给八旗的银子都要放不出来,更别说给绿营发饷银了。
  慈安太后倒是没有慈禧这么激动,至少慈安看上去一点都不激动。她平静地说道:“与其重建绿营,还不如多给湘军淮军点赏赐……”
  此言一出,朝堂上先是安静下来,接着方才那位请求重建绿营的王爷叩头如捣蒜,“太后,这可不行啊!现在国库空虚到如此地步,哪里有饷银发给湘军淮军?”
  慈安说道:“发不了饷银,至少也得给曾国藩与江忠源些封赏。我准备封曾国藩与江忠源为公爵,湘军淮军的部下也当有爵位。让他们知道朝廷知道他们的忠心。”
  满清的重臣们一个个面面相觑,没人敢支持,也没人敢反对。
  慈安扫视了这些人一圈,她继续说道:“我准备下诏给曾国藩与江忠源,他们若是能破了捻匪,我便给他们封王。”
  朝堂上登时安静了,几乎是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被人听到。当重臣们恢复了呼吸能力之后,粗重的喘息声仿佛掀起了一阵风暴。跪在地上的王爷痛苦的向慈安叩头,他悲怆的哭喊道:“太后,这可不行啊!当年有三藩之乱,就是因为重用了汉军。现在若是再让汉军如此得势,以后就是尾大不掉!太后,请三思啊!”
  咕咚咕咚的声音不断,一众王爷重臣纷纷下跪,他们满脸都是惊恐,叩头如捣蒜的哀号着:“请太后三思!请太后三思!”
  所谓垂帘听政是指太后坐在珠帘或者竹帘后面,慈禧现在非常羡慕古代的太后,因为她要费好大劲才能忍住不让自己脸上露出明显的表情。这帮王爷都是什么鬼东西啊!慈禧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自己恼怒的心情。若是这帮王爷能亲自上阵杀敌,完全不需要曾国发与江忠源出力,他们如此反对倒也罢了。当满清命系一线,必须依靠曾国藩与江忠源的奋战才能维持的时候,他们居然连一个封王的虚名都不能接受。
  封王又怎么了?慈安带着慈禧发动政变,诛杀的八大臣里面就有亲王。向朝廷推荐过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汉族官员的肃顺是军机大臣,在菜市口斩首前破口大骂,刽子手让他下跪他不跪,两铁锤砸下去,肃顺两条腿被砸的骨断筋折,不还是跪下了么?只要大清的江山能够保住,曾国藩与江忠源算个什么?有的是除掉他们的办法。这帮王爷的心胸就小到连个针尖都容不下的地步不成?
  “我意已决!”慈安并没有和诸位王公大臣争论,她只是简单的说了这么一句话,然后宣布,“退朝!”
  下朝之后,慈禧忍不住问慈安,“姐姐,那些王爷真的不会私下做出些什么?”
  太后比不了皇帝,不能到处走。这是非常麻烦的事情,虽然皇帝其实也不能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但是在行动上的不方便性也让影响了对朝局的控制。
  慈安轻笑一声,“他们若是真的有能耐靠自己动得了曾国藩与江忠源,他们就能在战场上为国效力了。可僧格林沁等上阵杀敌的那些人,又什么时候说过要对付曾国藩与江忠源了。谁叫的欢没什么好怕的,就派他们领兵上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3/6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