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铁血中华(校对)第3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4/655

  这是李新早就能考虑到的答复,他说道:“要么这样,贵国把我们租用科威特的时间延长,至少延长30年。我们可以一次性把30年的租金支付给贵国。另外,我国已经在巴士拉附近发现了油田,正在进行油田建设。开采出来的石油运往我国的时候,每一桶石油,我们可以支付给贵国人民币。贵国可以用人民币和我国直接贸易,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阿赫迈特·米德哈特帕夏考虑了一下李新的建议,前两者到都好说。科威特那个沙漠地区实在是看不到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唯一能称为重要的大概就是地理位置。英国人控制着印度,在波斯南部有极大影响力,中国想在波斯湾有一个和英国对抗的落脚点,也就只能选择科威特了。
  列强一致的原则是个很可怕的东西,在列强一致达成对奥斯曼帝国有利的决议时,奥斯曼帝国自然能从中得到莫大利益。但是一旦某个列强在奥斯曼帝国得到了突破底线的利益,其他列强就会跟闻到腐肉味的秃鹰一样从天而降猛扑而来,纷纷要求奥斯曼帝国“公平的对待其他国家”。这就是奥斯曼帝国坚决不答应中国在巴士拉地区得到租界的原因。出现一个中国租界,意味着巴士拉地区马上就会出现好多国家的租界。
  “既然贵国从我国购买了这么多商品,我们也会从贵国购买大量的石油,那么我们两国之间的贸易为何要用英镑来交易?首相阁下不觉得这个建议很离谱么?”李新立刻表达了完全不同的观点。
  “我国现在很需要英镑。”欧洲国家里面最有信用的货币就是英镑,阿赫迈特·米德哈特帕夏在这方面不准备做出任何让步。
  李新也不是吓大的,他找了一个折中的方案,“30年的租界金,我们可以一次性用英镑付清。但是在石油贸易上,我们坚持要用人民币交易。这不牵扯任何与第三国之间的交易,我们两国之间的贸易,我认为还是以我们两国之间的货币才是最合适的选择。”
  “不,我们还是需要英镑。”首相并没有退让的意思。
  “那么这样,石油贸易,95%以人民币支付,5%以英镑支付。”李新再次做出了退让。
  这次阿赫迈特·米德哈特帕夏倒是觉得这个方案有可取之处,他思忖了一阵后说道:“30%用人民币,70%用英镑。”
  “90%的人民币,10%的英镑。”李新开始还价。
  经过三天的讨论,李新与阿赫迈特·米德哈特帕夏达最终成了一个解决办法。当巴士拉的石油开始向中国出口的时候,第一年时间中国以50%的人民币与50%的英镑做出支付方式。从第二年开始,每年英镑的支付比例降低5%,人民币的支付比例增加5%。直到人民币支付比例达到80%,英镑支付比例降低到20%为止。
  协议谈成之后,李新是心花怒放,阿赫迈特·米德哈特帕夏则是非常不爽。不管中国人对自己本国货币怎么样的认同与珍视,奥斯曼帝国无疑认为这是一次城下之盟。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的人民币某种意义上算是“纸白银”。理论上人民币与白银有挂钩关系,但是也不过是理论上而已。人民币没办法直接兑换成白银,更不用说如同现在世界货币的主流模式那帮与黄金挂钩。
  英国的英镑之所以牛,是因为拿着英镑就可以去英国银行兑换黄金和银块。这几年俄国工业发展靠的是卖地钱。英国渡过了经济危机,也是因为卖地钱。可中国除了大量商品之外别无其他抵押物,那些精美的纸片所代表的货币属性实在是非常有限。至少在国际上的信用非常有限。如果不是现在奥斯曼帝国真的有求于中国,帝国首相阿赫迈特·米德哈特帕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答应这样的条件。
  为了让心理上平衡一些,阿赫迈特·米德哈特帕夏要求中国额外赠送给奥斯曼帝国五十辆车头,和四百节火车车厢。李新笑道:“请用人民币来支付定金。”
  对这么一个玩笑,阿赫迈特·米德哈特帕夏也终于苦笑起来。当中国帮奥斯曼帝国建起了铁路网之后,奥斯曼帝国上层才发现自己低估了人民对出行的需求。如果出行需要在路上往返走半个月,人民当然选择能避免就避免。如果同样的路程往返时间缩短到了两天,铁路运输立刻面临着极大的客流量。奥斯曼帝国自己没有生产火车车头的能力,也没有生产火车车厢底盘的能力。奥斯曼帝国能做到的就是在底盘上根据图纸生产木质车厢。而且必须说明的是,哪怕是万里迢迢的从中国运来的火车车厢,价格都比奥斯曼帝国本土生产的要便宜的多。
  听了李新所开的玩笑,阿赫迈特·米德哈特帕夏也算是给自己又找到了一个接受人民币的理由。不管别的国家是不是拒收人民币,至少中国人不会拒收。
  带着丰厚的外交成果离开奥斯曼,李新把成果用无线电报传输给了国内,他本人直奔柏林而去。在柏林接待李新的是俾斯麦首相,不管世人对于俾斯麦首相到底有什么样的看法,反正李新并不认为俾斯麦首相是一位“只懂得铁与血”的首相。
  中国皇帝韦泽也是个非常铁血的领导人,但是这不等于韦泽就用武力解决一切。推动国家在文化、教育、科技、民生等方面的功业远胜过韦泽的战功。系统性的建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粮食体系,靠的绝非是刺刀,而是技术与艰苦的劳动。
  俾斯麦首相也是如此,这个人在以战争出名之前,在欧洲被认为是一名非常出色的外交家。在普法战争之后,首相更是把外交手段发挥到了极限。以前欧洲外交家扎堆的地方是伦敦与巴黎,普法战争之后法国国力遭到了沉重打击。现在欧洲外交家们经常跑的地方是伦敦与柏林。
  韦泽陛下的文治里面也带着强烈的类似军人的作风,中国的城市建筑追求效率,外观上固然有些单调。但是宽阔的街道,规划整齐的生活区域,的确是彰显出大气。李新并不是第一次到柏林,1885年的柏林终于让李新觉得看上去有点开始摆脱了城乡结合部的感觉。
  小看柏林的原因是因为柏林的街道太窄,还弯弯曲曲的。街道两边的房屋有欧洲风情,却没有中国那种强烈的工业社会观感。而现在的柏林,稍微好了那么一点点。至少主要街道有所拓宽。
  在见到首相俾斯麦之前,李新也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英国和奥斯曼都有自己的强烈立场,大家可以充分讨价还价,却不用勾心斗角。而德国的立场在欧洲太微妙,这就意味着首相俾斯麦的立场如同钢丝上的舞者一样难以准确把握。走大路的人是没办法真正理解在钢丝上行走到底是什么感觉。
第69章
乱站队(七)
  “中国外长已经到了。”秘书进来告知俾斯麦首相。首相答道:“请他进来。”
  一面起身,首相一面把一本德文版的《资本论》第一卷合上。因为中国的缘故,马叔的研究在欧洲上层几乎成了一门显学。之所以用“几乎”来形容,是因为马叔的名著《共产党宣言》直白的宣告着剥削制度的末日。
  而中国皇帝韦泽的一些文章也逐渐流传到了欧洲,这些文章以一个统治者的立场讲述着封建制度的末日。对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皇帝韦泽也有着很多相当精辟的阐述。这些阐述无疑是中肯以及不客气的。
  有了理论以及基于这种理论的成功实践,马叔在欧洲上层的影响力日渐增加。甚至在德国国内也有极少人提出取消德国对马叔本人的驱逐,让马叔能够回德国教书。毕竟马叔是德国人,让他拿着中国的资助,在英国过着富裕的生活着算什么呢?
  首相对这种附庸风雅的提议是嗤之以鼻的,他虽然从理念上反对共产主义,本质上却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唯物主义者。就如他严打共产党,却又从《资本论》中寻找治国的更佳途径。对首相来说,一切的价值就是是否能在当下起到作用。面对猪一样蠢笨无知的德国容克和胆小如鼠的资产阶级,首相只能用这帮人能听懂的语言高喊出“铁和血”。对于那些只知道用理论描绘出一个未来天堂的共产主义者,首相也不可能有丝毫好感与认同。
  在李新在侍从引领下走进办公室的时候,首相已经站在办公室中央。这是对中国外长的礼数,首相认同以自己的力量摆脱英国的欺压,而且一跃成为世界强国的中国。或许中国的皇帝是一位理论家,比理论家更重要的是,中国皇帝为代表的中国统治阶级更是实干家。
  已经开发发福,肚子高高鼓起的首相在外表上已经开始呈现老态。但是李新并不会因为这种外表而有丝毫小看第二帝国的缔造者以及现任首相。这个人对德国的贡献堪比韦泽对中国的贡献,德意志从一盘散沙,遭受欧洲列强欺压,到现在成为一个54万平方公里的欧洲强国,并且具有在欧洲大陆上天然优势的欧洲强国,俾斯麦首相居功至伟。
  双方谈的第一个内容还是老一套,德国希望能够从中国购买到最先进的军舰。李新只能用比较敷衍的方式对此作出了应对。此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是中国人民海军和大英帝国皇家海军,这两个国家无一例外的都选择了对海军技术的保密。虽然不能把话说死,但是两托了苏伊士运河通航能力的福,中国和英国之间暂时没有爆发全面海军大战的可能,中国也没必要在当下给英国制造太多的麻烦。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海军技术不仅仅能用在海军上,管退式火炮已经是中国陆军的标准配备。让欧洲拥有反抗英国的能力,至少在当下对中国并非是最有利的选择。
  这件事谈完之后,就轮到奥斯曼问题。首相明确表达了德国的立场,“我们反对英国的方案。”
  李新对此并不意外,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天然优势在于,他既是北欧国家,又是西欧国家,同时还是一个中欧国家。这个位于欧洲心脏部位的国家是个四战之地,而德国拥有的工业实力以及强大的军队,让德国还能战四方。针对德国的局面,中国外交部欧洲司年轻人员提出了一个名为“欧洲的德国困境”的观点。
  这个困境是德国拥有的地缘优势以及工业和制度优势,加上俾斯麦首相本人的唯物主义做事方法导致的德国人的“秦国化”。备受韦泽认同的荀子历史上曾经到过秦国,在对秦国现行制度和社会水平进行了一番发自内心的称赞后,又认为秦国缺乏人本主义的政治理念,所以长远看来非常危险。
  而德国的趋势也大有这个味道,专制以及基于专制的良好组织模式,对效率的追求,以及对科学发展的奇妙契合。让“德国人丰富了制度却没能丰富心灵,德国人能克服错误却无法避开歧路”。从韦昌荣儿子这段有点诗意的总结描述里,李新敏锐的嗅到了一丝韦泽的味道。
  “那么阁下认为什么方式才是更合理的方式?”李新问道。
  “不能由英国主导,也不能由俄国主导。只有避免了这两个国家的主导,才能让巴尔干地区得到稳定与和平。”俾斯麦首相提出了他的看法。
  李新肚子里面腹诽了一句,“合着还是得由德国主导。”
  但是李新没有把这话说出来,他问了一个问题,“德国作为三皇同盟的成员国之一,排除俄国的主导,又会对三皇同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就我所知,法国与俄国在经济上有诸多合作,而德国与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德国有着极大优势。且不说俄国认为自己天然就应该领导巴尔干的斯拉夫兄弟。咱们从经济上来谈,德国无法如同法国那样提供俄国需要的支持,那么德国在政治上如果无法满足俄国的需要,三皇同盟又该怎么走下去?”
  首相暂时沉默了,李新的问题很尖锐,而且还正中核心。三皇同盟的目的是要打击法国,英法之间矛盾重重,当英国实质占领了埃及之后,矛盾更加激化。所以英法同盟的可能性变得很低很低。奥斯曼帝国倾向了英国,意大利就是一打酱油的,而且十五年前的时候,拿三帝国还在罗马驻军呢。所以指望意大利和法国全面合作是不可能的空想。
  德国只要维持三皇同盟,就断绝了法国找到盟友的可能。以德国的实力,与法国单挑的结果就是再来一次普法战争。
  这个目的是对付法国的同盟一旦被俄国和奥匈帝国用来满足他们自己在其他方面战略目标的时候,奥匈帝国率先就和俄国对掐起来。德国领土的一部分在中欧,奥匈帝国是个完完全全的中欧国家。身为中欧国家的奥匈帝国不可能接受俄国成为中欧的霸主。俾斯麦首相面对的就是这么一个复杂的局面。
  李新也没指望俾斯麦首相能够真正回答这个问题,这已经牵扯到了一个国家的核心战略判断以及核心战略操作的问题。不过李新这么想未免就陷入了以己度人的误区。其实俾斯麦首相很想能够充满自信的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德国,就在战略上真正解决了困扰德国的最大困境。
  可惜,首相直到这次会面结束都没有去触及与这个话题有关的内容。
第70章
乱站队(八)
  欧洲东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东南以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和黑海与亚洲为界,西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极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把这些土地加起来也就是一千万平方公里。有现在中华民朝国土的三分之一。
  欧洲各国人口总和超过3亿,不到中国的一半。如果按照中国现在的人口增加速度来看,到了1900年左右,中国人口大概能到欧洲总人口的3倍。
  李新不想嘲笑欧洲分裂成十几个国家,而且还在继续分裂。如果欧洲真变成统一的大帝国,以欧洲现有的工业实力与人口,中国必须非常非常重视欧洲帝国。别的且不用说,一个统一的欧洲帝国只怕完全有能力把中国撵出非洲。
  从现实利益来讲,分裂的欧洲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事,而不是值得嘲笑的对象。
  很多事情从单纯的利益角度来看待,就会变得非常有趣。李新有时候在想,如果当韦泽陛下面对的是一个完全统一的欧洲帝国,中国解放战争的难度只怕大到令人绝望。
  所以从汉堡乘船离开德国的时候,李新对此次摸底的成果很满意。德国的首相,大臣,皇帝,还有诸多议员派系的首领,李新和他们都见了面,并且交流了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令李新最满意的是,即便是李新在说了那么直白的话,在李新离开柏林的时候,报纸上还是刊登了一件事,“俾斯麦首相决定,禁止俄国的有价证券在德国银行进行抵押”。
  俄国正在进行第十一次俄土战争,俾斯麦首相选在这么一个时候禁止俄国有价证券在德国抵押,这个时机绝妙的让李新拍案叫绝。
  编号为“中游0095”号的中国外交部专属游轮上不仅有中国外交人员,还有一些搭乘中国船只前往英国的德国议员。在习惯了中国船只通用的艾草熏香之后,德国议员对这艘一万五千多吨的船只赞不绝口。
  船上铺设了柚木甲板,房间里面也是如此。乘坐的人不多,所以乘客们都分到了头等舱。整个房间都铺了地毯。墙壁上加装了石膏层,还贴了漂亮的壁纸,与德国顶级旅馆相比绝不逊色。
  每一个舱室都有自来水,拥有独立的厕所和浴室。厕所里面采用坐便式的抽水马桶。浴缸则是整体陶瓷烧制而成。不锈钢水龙头经过电镀锃光瓦亮。大块的镜子更是清晰明亮,即便是晚上,电灯完全驱逐了舱室里面的黑暗。
  四月的北大西洋气温依旧很低,这艘中国游轮就显示出优势来了。与德国那种烧壁炉的高档旅馆不同,中国游轮上采用壁挂式暖气片,清洁、温暖、安静。这又全面超过了德国的顶级旅馆。
  在船上还有冷库,在冷藏与冷冻已经明确分工的情况下,饭桌上的主菜是新鲜的牛肉以及美味的金枪鱼。蔬菜更是鲜嫩,船上的温室与栽培室合二为一。看到了泥土,在大海上行动的人们感受到了袖珍陆地的感觉。
  “如果德国也有这样的船就好了。”在饭桌上,德国议会议员们纷纷感叹。
  李新抿了一口中国北美生产的冰雪白葡萄酒,橡木桶的味道与冰雪葡萄的浓郁酸涩感着实令人舒爽,与奶汁对虾完全是绝配。享受了几口美食之后,李新才笑道:“如果贵国能够进口中国的游轮,我向大家保证,你们能够用上吨位在35000吨以上的游轮。欧洲航行根本不算什么,就是横渡大西洋也不在话下。”
  “不用三万多吨的游轮,我觉得这艘船就没有任何问题。”南德的莱因哈特议员说道,“如果买到这样的船对德国来说就很足够了。”
  其他议员们也纷纷赞同的莱因哈特议员的观点,英国有能够停靠几万吨轮船的港口,德国虽然也在兴建,但是本身却没有。在海上航行,自然是吨位越大越好。不过单纯考虑船只而不考虑港口,这并非是明智的做法。
  李新听了议员们的发言之后,他笑道:“若是诸位觉得这艘船不错,如果价钱合适的话,你们可以买下这艘船。当然,如果德国允许合资公司的话,我们中国也可以用这艘船入股,与德国航运业进行合作。”
  “真的么?”莱因哈特议员猛灌了一大口葡萄酒后,带着点醉意说道。
  “当然是真的。”李新以前是商务部出身,如果他不是调到外交部当部长,现在只怕已经是商务部部长。所以接到韦泽提出的在欧洲推广中国产品的命令,李新在很认真的在执行。在这方面,李新非常认同韦泽的观点,好东西就是要拿出来在全世界卖,还要大卖特卖。
  莱因哈特议员却没有因此而大喜过望,李新知道这位议员家里面就在德国的航运公司有相当的股份,这种表现就显得很是古怪。
  “现在德国的政策是高关税壁垒,以前北德就是通过关税同盟组织起来,莱茵河流域的南德原本支持法国的自由贸易政策。现在德国统一,按照现行政策,进口这种船只的关税高的吓人。买船是买不起的。”也许是趁着酒劲,也许是早就有过这方面的努力,莱因哈特议员用很不满的语气讲述着他的看法。
  德国统治阶层对德国现行的贸易政策意见比较对,或许是美酒催人醉,酒后吐真言,梅乃德议员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现在东欧的农产品价格这么低,如果不推行高关税,国内的农业怎么能受得了。”
  这位梅乃德议员全名劳伦斯·冯·梅乃德,这名字一看就是容克贵族。容克贵族们经营农场,他们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外国廉价农产品的冲击。
  “最近首相拒绝俄国的有价证券在德国银行进行抵押,不也是因为俄国佬从来不遵守商业信用,借钱不还是常态。而且俄国本国法律在清算方面做得极差。德国投资人想根据这些有价证券去俄国进行清算,有几个不是被俄国人坑的哭爹叫娘。”梅乃德议员继续发表着支持俾斯麦首相政策的发言。
  莱因哈特议员听了一阵,终于忍不住在中国外长面前对本国议员反唇相讥了,“针对性的政策固然很好,但是整个政策是一刀切。关税壁垒,出口导向,整个德国产品的利润都被那些外国企业拿走了。而我们想进口更好的产品,却被高关税阻挡在外。包括组建股份公司也是如此,为了打击所谓的偷税者,避免通过股份公司的方式来避税,帝国财政部的政策是宁杀错不放过。我不认为这种政策是正确的。”
  “如果不保护德国的产业,不利用德国现有的资源来发展德国的产业,难道和英国人一样闹经济危机么?”梅乃德议员很明显是个贸易保护主义者,对于莱因哈特议员所抱持的自由贸易主义非常反对。
  “贸易保护就不会有经济危机不成?如果贸易保护就没有经济危机,那美国的经济危机又是怎么来的?”莱因哈特议员看来颇有世界范围内的眼光,他很正确的举了同样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和关税壁垒的美国做对比。
  李新津津有味的听着德国上层的争论,在当下的世界上,持自由贸易主义的国家不多,英国是旗手,法国人也有样学样的搞着贸易保护。其他的主要工业国基本都是打着保护本国工业的旗号搞着贸易壁垒。
  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的政策很难说是哪一种。现在中国工业发展很快,在全世界正处于攻城略地的阶段。最近几年,中国的国有企业不断退出很多产业,例如针线行业曾经是国有企业中非常赚钱的一个行当,然而在韦泽的强令下,国有企业彻底放弃了针线行业,现在各省则接过了这些国有企业放弃的阵地,开始搞起了地方上的产业。
  就现在看,各省的情况很不相同,问题非常大。国内的商务部和财政部正在激烈的打着官司,商务部坚持要按照韦泽都督定下的政策,彻底消除国内的贸易壁垒。而财政部则认为国内的问题太复杂,需要因应各地的情况具体对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4/6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