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铁血中华(校对)第5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4/655

  006号堡垒的大门口处倒了一大片人,在爆炸的核心处大多数是中国人与黑人部队的伤亡者,靠外一圈倒地的多数都是外地人。更外圈的那些伤亡者们并没有失去行动能力,就见他们跟没头苍蝇般乱跑,或许是大门处惨烈的爆炸现场,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往堡垒里面跑,而不是往外跑。
  就在没人动弹没人靠近的爆炸中心,一个趴在地上的警卫身体突然猛颤抖了几下,随着几声轻微的骨头碰撞发出的声音,警卫发出犹如溺水之人恢复了呼吸时发出的痛苦喘息声,那名警卫终于喘上这口气。不过只大声喘了几口气,警卫就咳嗽起来。
  肋骨折断的窒息与痛苦,靠憋口气忍痛还有机会让断裂的肋骨暂时复位。然而咳出来的鲜血却开始堵住呼吸道,让垂死的警卫感受到了在陆地上活生生被溺毙的痛苦。他尝试喊人帮忙,他尝试自己挣扎着爬起。可警卫能从爆炸的剧烈冲击下勉强恢复呼吸,实际上已经是回光返照的垂死挣扎。现在他体力已然耗尽,只能痛苦的等待着。
  在这强烈却无法摆脱的痛苦中,警卫的意识越来越混乱,诸多情绪诸多影像在他脑海里疯狂掠过,其中一张就是方才爆炸的那张。一个穿着屠宰场工作服的阿拉伯人,也就是说他那阿拉伯样式的衣服外面外面套了一件屠宰场的深蓝色大围裙。
  那个男人身边有个全身穿裹在黑色罩袍里面的女人,就在大家让这些人按照先后顺序离开堡垒的时候,走到堡垒大门口处的男人猛的把那个浑身裹在黑色罩袍里面的女人推到了一众警卫中间。警卫们一愣,那女人被推到警卫中间的时候,大家发现那女人黑袍里面有根绳子,一头隐没在罩袍里面,另外一头在那个家伙手里。大家不知道屠宰场的那个阿拉伯人要干啥,再然后,就见那个男人高喊了一嗓子什么,然后用力拉动绳子。接着就爆炸了。
  窒息的痛苦在窒息的最后开始消失,警卫只觉得自己的人生经历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开始倒着播映,那声呼喊此时他居然想了起来,“安拉阿胡阿克巴”。
  “安拉……咳咳……安拉……阿胡阿克巴……呃……”在爆炸中心靠外一点,倒在地上的屠宰场工人戈西姆边咳边喘边念诵道。
  拉响绑在他老婆身上的炸药时,戈西姆尝试着往人群里面躲一下,希望能靠别人的肉体来抵抗炸药的威力。不过这些烈性炸药依旧让戈西姆觉得自己仿佛被大铁锤击中,整个人一时完全失去了知觉。
  等他恢复过来之后,觉得浑身剧痛,耳朵嗡鸣,几乎动弹不得。费尽了力气,好不容易支起了上半身,戈西姆就看到了周围这一大片尸体与重伤者。即便身体剧痛,即便一只眼睛看到的世界笼罩在红雾之下。可戈西姆却欢喜的笑出声来,甚至在他手臂的力量再也支撑不了身体,整个人再次倒地不起。在戈西姆浑身剧痛,甚至连体力都衰弱到不足以发出笑声的时候,戈西姆依旧感到了强烈的幸福与满足。
  能在一瞬间造成几十人的伤亡,这无疑是戈西姆人生的巅峰之作,不过这些还不足以让戈西姆如此欢喜。身为马赫迪大人的信徒,戈西姆坚信堡垒外面那些马赫迪大人的部队即将冲堡垒。堡垒内部所有的中国人都会被信众杀死,彰显真主的威能。
  “安拉阿胡阿克巴”,戈西姆已经发不出声音,只能在心里面念诵着。在内心默念的时候,戈西姆清楚的感受到了一件事,是否赞颂真主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行动真的非常自豪。
  “安拉阿胡阿克巴”,戈西姆心里面继续念诵着。不知何时,他只觉得周围完全黑暗下来,而戈西姆自己则沿着一条黑色的甬道直奔而去。没有恐惧,戈西姆只觉得自己对甬道尽头有种期待。果然,当黑暗走尽,光明出现的时候,那些光当中出现了他的父母,兄弟,家人。
  时间流逝,戈西姆突然知道自己参与奴隶贩卖活动的兄弟在于中国人的作战里面被杀了。戈西姆只能认了,他和兄弟之间的关系也没有亲密到非立刻报仇不可的程度。
  时间继续,戈西姆参了村长召集的会议。村落周围曾经毫无意义的土地此时被开辟成了广袤的苜蓿田,这些绿色的植物带来了奶和蜜,村长希望能够分到其中的一部分。这场抗争持续了一段,当中国人最后用暴力逼迫村里人接受土地分配,他们按照中国人的命令耕种土地,饲养牛群,改良土壤。
  村里面的村长以及戈西姆家这种人多势众的家族当然被打得落花流水,而那些原本就没什么能耐的村民们却没有在这样的对抗中失去什么,所以中国人占据了上风,获得了所有土地的管理权。
  戈西姆已经开始进入老境,在苏丹这片土地上,超过40岁的人就是黄土埋胸口的年龄。戈西姆受到了此生最大的打击。他的侄女,也就是那个因为贩奴而被中国人打死的兄弟的女儿,居然看上了一个在城堡里面中国手下工作的黑人。不得不说,戈西姆也觉得那个小伙其实挺帅。在那个黑人的勾引下,戈西姆的侄女就自作主张的要嫁给那个黑人小伙。
  这种行动在阿拉伯人看来实在是大逆不道,可在中国人那边,这种行动就是“合法”的,是受到中国人保护的。当戈西姆的侄女自作主张在城堡里面领了“结婚证”之后,戈西姆愤怒的带着家族成员去实施“荣誉处决”。然而那对奸夫淫妇已经在中国人的安排下跑的无影无踪。后来村里面辗转得到的消息是,那个黑人小伙本来就是远方来的晒盐工人家庭出身,他到喀土穆这边的村子,是来服兵役的。现在黑人小伙带着戈西姆的侄女到了距离这里上千里外的苏丹港去生活了。
  然后,戈西姆觉得自己的人生终于崩溃了。戈西姆感觉中国人到了苏丹差不多有十年了,十年,看似漫长又看似短暂的时间里面,戈西姆感受到的有不少幸福。他再也没有经历饥饿的折磨,甚至能够大口吃肉,大口喝蜜。然而更强烈的痛苦却在折磨着他,随着中国人在这里生根发芽,戈西姆习惯的世界崩溃了。
  村子里的话事权曾经被几个大家族瓜分,戈西姆家族就是其中之一。现在那些零散的小家族甚至是家庭都能靠着中国人活下去。
  戈西姆曾经依照传统对于家庭成员有着绝对的统治权,戈西姆侄女的事情让他感受到了人生最深刻的一次绝望与无奈。
  而新的打击发生在不久前,戈西姆带着儿子在屠宰场工作。他儿子按照铁锤砸牛头的传统手段完成工作,然而天知道他儿子当时怎么想的,一边说笑一边干活。结果那头被砸中脑袋的非洲黑水牛不仅没死,反倒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挣脱了木栏。一牛角就挑死了戈西姆的儿子。
  悲痛之余的戈西姆曾经认为自己的儿子死了,他大概是可以用这个向中国人索要众多的好处甚至是特权。然而中国人只是给了些抚恤金,同时以戈西姆儿子案例强化“安全生产”的教育,并且改进了生产模式……
  马赫迪大人一直派遣人在这些地方传教,戈西姆曾经对此颇为抵触。因为村里面的教权被村长的叔叔给夺走了。这对于戈西姆来说甚至是有害的。而戈西姆突然没有了对这种问题的兴趣,他在乎的只剩下一件事,谁肯去杀了中国人,戈西姆就会与之合作,为之效力。
  一声所遇在极短时间里面流过,那遍地尸体的景象再次出现在戈西姆眼前,让他心中满是欢喜。“不能从这个世界中榨取欢乐,就在这个世界上散播痛苦!不能拥有这个世界,就来摧毁这个世界!安拉阿胡阿克巴!”
  就在戈西姆带着欢喜咽下最后一口气之时,把自己裹在阿拉伯人服装里面的英国人麦克斯用突袭的办法刺死了一个看着有些身份的中国人。
  在一片混乱中,麦克斯把刀插回刀鞘里面。他扭回头,就见到有着统一装扮,也就是说把大围巾般的头巾盖在头上,然后用个布圈把头巾固定在脑袋上。身上则是宽大的布袍。托了这袍子的服,把步枪绑在身上都不会被发觉。而头巾还能很好的遮蔽面容,随时发动突袭。
  一面搜索中国人,英国军官麦克斯一面觉得中国人好怪。在英国人征服世界的历史中,他们对于城寨的防御都是非常严肃的。城寨周围是允许当地人经商的,但是这些经商的范围必须在核心城寨一定区域之外。而中国人就这么大大咧咧让当地阿拉伯人在城寨旁边存在,简直是嫌命长的典型。
  “难道中国人不知道,他们没有能力,会遭致毁灭。他们过于富有,同样是毁灭的根源么?”英国军官麦克斯对中国人在殖民方面的无知感到讶异。
第362章
逐利者(十九)
  埃尔多安搀着村长的叔叔跟在大队后面,沿路之上各村来的人越来越多,带武器的人看着不多,普遍的装备都是老少爷们人人背上背着口袋。有些人还背了好几条口袋,看这意思是准备在破了城堡之后在里面大捞一笔。
  大门口的爆炸发生时,埃尔多安已经能比较清楚听到这声爆炸的位置。而他搀扶着的老头子连声催促,“快!快点走!埃尔多安,咱们走快点。”村长的叔叔看到这么多人,立刻就显得兴奋。
  埃尔多安看了看这位老头子的身子骨,如此瘦骨嶙峋的模样下,打仗不行,扛东西更不行。至于冲进去抢东西……埃尔多安对老头子没报任何幻想。
  “我……我不是要去抢东西。”老爷子有些喘着气说道,“马赫迪大人派来的人应该已经到了。我现在要到前面去和马赫迪大人派来的那些人一起给教众念经赐福。”
  这要求倒也不过份,埃尔多安搀着老爷子靠前。然后就见到一些穿着阿拉伯人衣服的外国人正在从早就联络好的商铺的铺位里面拿出各种零件,以惊人的麻利程度拼装成重机枪。那些赶过来的阿拉伯人既然扛着袋子,自然不肯靠堡垒太近。此时堡垒内部已经有了些枪声,却也不够紧密。埃尔多安倒是见过重机枪,屠宰场的肉类往往卖不完,那些牛油什么的一部分加工后给这种武器上油。
  外国人和一部分看着就是精锐部队的阿拉伯人推着已经装好的重机枪往城里走,老者本来兴冲冲的准备布道。可他念起经文来的时候这帮急于作战的人们根本没搭理他。这让老头子露出了不爽的表情。
  不过老头子也不傻,他也不去耽误年轻人的功夫,只是挑着各种祝福的经文念,倒是与周围大战前的局面意外契合。准备并没有进行多久,当马赫迪这边的重机枪送到门口之后,战斗就以惊人的速度从普通强度跃升到了激战的水平。
  而最先突入城堡的英国军官麦克斯看到夹在中国与马赫迪武装之间的阿拉伯人在重机枪的子弹下被打得血肉横飞惨叫连连。不过重机枪子弹粗大,打中要害就是一击毙命。打不中要害,也能切断肢体,损毁肉身。其分别不过是痛快的死或者慢悠悠的死罢了。
  既然有重机枪参战,麦克斯就在激烈对射的时候明智的缩身在一个隐蔽点后。当过殖民地军官的麦克斯忍不住就给中国人做了些评价。如果中国人在遭到袭击的时候就直接用机枪扫射城里的这些人,大概他们此时就能稳定住局面了。中国人看来很缺乏殖民的自觉。至少在英国人看来,殖民地的人不是英国人。既然在英国统治的地盘上有不是英国人的人,那么这些人也就基本等同于可以随便对待的存在。不管英国人是怎么尽情的干涉别国内政,可英国人决不允许别国对英国的内政指手画脚。
  随着英国人的重机枪越来越多的加入战团,双方大概处于了一个平衡的状态。然后麦克斯就看到马赫迪的部下开始加入战斗了。与中英两边这种比较常规的战斗相比,马赫迪所部的战斗就显得另类一些。他们从机枪打不到的地方发动进攻,试图沿着那些死角或者他们以为中国人没注意到的地方接近中国人的阵地,然后用肉搏型的武器解决问题。
  麦克斯忍不住看得津津有味,他并不认为在这样高密度的火力下,马赫迪的部下能有什么表现。但是英国人用机枪掩护马赫迪部队的进攻,至少能消耗中国人的子弹。在这么一个堡垒里面,子弹总是有限的。如果中国人没有了子弹,阿拉伯人的人海在接下来的时候中就会淹没这帮中国人。
  中国人的表现还算不错,不管马赫迪的部队认为中国人的防御体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可他们依旧被一个个打倒。地上的死尸很快就堆积起来,马赫迪所部并没有坚持,他们也退了下去。
  粗略看了看,麦克斯认为至少得有近百名马赫迪的部队被打死。他心里面就开始盘算如果打败了中国人的话,英国人征服马赫迪所部到底需要多少人。不过这种无聊的盘算只是冒出来了几秒钟而已,麦克斯很快就重新注意到中国的防御体系,即便遭到了突袭,无法阻挡敌人从正面攻进来。但是中国人还是很好的保证了他们占据的阵地。那两座高高的塔,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上面的几个机枪位也遭到了英国重机枪的集中打击,然而中国人的机枪位依旧有效的控制了好大一片的区域,让英国人实在是没办法放手进攻。
  不管中国人在殖民上搞的如何,至少作为军队来讲,中国人干的不错。英国军官麦克斯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敌人的称赞对于中国守军来说毫无意义,太阳已经开始西斜。中国的要塞若是还保持完整性,夜晚就好熬。可现在要塞已经有一半被敌人夺走,到了晚上的时候,人数处于劣势的中国方面就很不利。
  讲述了自己的看法,要塞指挥官脸色难看地说道:“我们撤退。”
  “往哪里撤?”同志们脸上露出颇为为难的表情。
  “沿着铁路撤退,喀土穆距离咱们没多远。带着无线电,沿着铁路走。我们肯定能够遇到援兵。”指挥官声音听起来很是干涩。
  没人反对,也没人赞同。指挥官干脆端起茶杯猛灌一口,“我现在命令,全军撤退。”
  堡垒有一个大门,还有一个背面的小门。小门里面有铁路直通远处的大铁路。小门外此时也是人山人海,这些等待的人群突然间就遇到了城墙上居高临下的猛烈机枪扫射。城头上的人员颇为能忍耐,面对早就在射程内的敌人根本没动手。现在重机枪开动起来,城外的人被一片片的打倒。那些中弹的人很有效的给后面的人做出了榜样,让后面的人玩命的开始逃跑,远远的逃到机枪射程之外。
  没多久,小门开了。从里面出来了几辆冒着黑烟的小车皮。这种大概能称为“护甲火车头”的装备从里面开了出来。也不管背后,中国部队果断实施了突围,抛弃了堡垒。火车头上架着机枪,里面装着子弹。其他非战斗人员与指挥人员在车头里面,战斗人员围在车头外面,一众人沿着铁路出发。向着喀土穆方向前进。
  枪声更是大做。
第363章
逐利者(二十)
  “……我很尊重中国军人,在任何时候他们都能保持相当的水准。当他们放弃要塞,利用铁路撤退的时候,阻挡的阿拉伯人破坏了一小段铁轨。而那些中国人就冒着枪林弹雨,用人力推动车头越过了那段被被损毁的铁轨,最终冲出重围……”
  “……那些暴民冲进了中国人撤退后留下堡垒,抢走了能被他们拿走的所有东西,包括他们能从墙壁或者别的什么地方撬下来的东西。为了争夺这些战利品,这些人之间发生野狗争食般的斗殴……”
  摘自1899年出版的《东非回忆录》麦克斯·托马尔逊著。
  英国军官麦克斯尽情的在他的书里面嘲笑着当地人,当时的他和英国军队前去追击中国部队,所以没能赶上抢掠城堡的行动。而且事后麦克斯军官发现城堡里面其实也没啥好抢的。
  牛肉、羊肉、牛皮、羊皮、蜂蜜,这些对当地人或许有用,对于千里迢迢抵达喀土穆附近的英国人就毫无价值。外城堡里面并没有财物,当中国人把储蓄所里面的东非行政区的货币都给带走之后,这座城堡里面就没有了英国人能看上眼的东西。面对这样的局面,嘲笑一下当地人阿拉伯人的丑态就成了英国军官麦克斯的乐趣所在。
  当然,英国军官对这座堡垒本身也并非完全是嘲讽,他的《东非回忆录》里面还记载了另外一件事,“……战斗中的伤员很多,中国人撤走的时候带走了他们那边的所有非战斗人员与伤员。所以当我们冲进挂着红十字标志的医院,发现这里空无一人。那些暴徒对洗劫这里并无兴趣。我们的目的则是寻找药物和疗伤的装备,在医院的住院部里面,我们竟然里面意外发现了一个受伤的当地孩子。从他身上的刀口以及缝合内容来看,在不久前他接受了中国医生的手术。看着那复杂又非常精致的刀口,我很想见见这位在东非出现的优秀外科医生,即便在英国国内都极少能见到如此水准的大夫……”
  实际上英国军官麦克斯没提及一件事,当他看到这个孩子的时候,旁边还有两名成年人。在英国人进入医院之前,埃尔多安扶着村长的叔叔也进了医院。老爷子没受伤,但是这么一番奔波之后身体感觉不适。埃尔多安对医院很有印象,那些生病的人送进来之后,基本都能恢复健康。按照中国医院的传统,堡垒里的医院同样刷了白墙,这让村长的叔叔本能的露出了一些敬畏的感觉。
  埃尔多安能理解老头子的感受,在非洲这么一个缺乏白色的地方,白色被认为是一种纯洁神圣的颜色。三层的建筑内部统一是雪白的墙壁,和外面那种斑驳色彩的差距实在是太大。即便先闯进来的那些人对这里进行了劫掠,地上散落着纸张之类被劫掠者抛弃的玩意,埃尔多安依旧觉得这座建筑让他觉得有种让人精神得到调剂的功效。
  医院里面没有任何医生与护士的身影,进了医院之后看到这样的现实,埃尔多安还是感觉有些失望。怀着试试看的绝望态度,埃尔多安在医院里面的每一个房间都走了一圈。不仅屋子要看,连床底下都找过。万一有没来得及跑路的中国医生躲在里面,埃尔多安决定无论如何都要保护那人的安全。论起杀人的能耐,埃尔多安不敢说自己比中国人强。但是论起治病的能耐,埃尔多安知道自己绝对比不上中国医生。
  然后,埃尔多安就在二楼的病房里面看到了那个小孩子罗安。在最初的时候埃尔多安大大怀疑自己是不是看花了眼,走上前去仔细辨认,埃尔多安才确定那脸色苍白的孩子就是罗安本人。即便罗安的小脸惨白的如同死者,可他依旧有呼吸。病房里面其他床铺上的被褥枕头床单什么的都被抢了个干净,可洗劫者并没有动罗安趟的床。所以身穿蓝白交错的竖条病号服的罗安被医生很稳妥的放在床上,甚至给他盖了个薄被子。
  村长的叔叔震惊的看着罗安与埃尔多安,他坚信埃尔多安杀死了罗安,此时就显得格外的困惑。看着埃尔多安惊讶中甚至有些喜悦的模样,村长的叔叔突然问道:“埃尔多安,到底是谁动的手?”
  “……是戈西姆。”埃尔多安终于忍不住为自己辩解了,哪怕只是告诉谁是凶手,就让埃尔多安心里面轻松了许多,“我们碰到罗安,他说要去找他的老师。只要把他的老师带走。可老师不在这里,罗安就问我们是否看到老师。他没忍住就和我说了这些,我想把罗安从城里带走,没想到戈西姆突然就动手了。我只挡住了戈西姆最后一刀。”
  老头子静静的听着,过了一阵后他才问道:“那你为什么回到村子之后不说这事?”
  “哼!”埃尔多安冷笑一声,“我说了之后让村长和戈西姆家的人一起对付我么?”
  在埃尔多安看来,他若是在当时马上就要对中国人动手的局面下说这样的事情,在村里面都是人口大户的村长与戈西姆家族最大的可能就是联手对付“挑拨离间”的埃尔多安。与其那样,还不如自己承担起来杀人的罪名。只要能成功夺取城堡,把问题边界清楚的机会多的是。而且……埃尔多安知道自己对村长可没有丝毫好感。
  老头子并没有对这个回答做评价,他只是说道:“埃尔多安,你去叫村长来。孩子没事,就该让他父亲知道。”
  埃尔多安准备动身的时候,老头子又补充了一句,“你先别回来,先问问到底有多少人准备服从马赫迪大人的命令,继续去围攻喀土穆。”
  此时苏丹北部地区几乎所有中国人的据点都面临着围攻,有些据点被攻下,更多的据点则守住了。中国的据点中无线电“滴滴滴滴”的发报声很快就转换成人类听不到的电磁波奔向远方,喀土穆接到电报之后又进行着判断。
  而在喀土穆附近,马赫迪大人正在他的帐篷里面静静等待。在旁边坐着的那个欧洲人忍不住开口了,“马赫迪先生,进攻喀土穆的部队最终还是要集合在一起的。您是准备现在召集他们,还是更晚的时候召集他们?”
  马赫迪神态自若,他答道:“戈登先生,你不要用英国的看法来想我们,真正的信徒们接到消息之后会赶到喀土穆参加战争。”
  英国人听了这话连忙摆手,“不不,马赫迪大人,我绝对没有质疑信众的忠诚度。”
  这位英国人名叫查理·乔治·戈登,是英国派来协助马赫迪与中国作战的部队总指挥官。这些日子以来他一直跟在马赫迪身边,看到马赫迪发挥了他出色的感召力,让心存疑惑绿教徒一个个的接受了“真主把一切赐给信徒”的理念。
  当然,神的恩赐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信徒们也要通过夺取那些“真主赐予的财富”来完成“真主给与的试炼”。戈登本人很能理解,这种把戏并非穆罕穆德自己独创的,闪米特三邪教都这个操行。戈登本人笃信上帝,他对此非常能理解,更是非常能接受。戈登相信,如果宗教不去号召信徒为神增添荣光,这种宗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
  之所以现在说话,戈登完全是出于他对于自己的职务与职责的责任心,“马赫迪大人,我们的炮兵移动并不方便,所以我们需要您先确定攻击哪里。是喀土穆?是北喀土穆?还是恩图曼?请您现在就给出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4/6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