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铁血中华(校对)第6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5/655

  “你们过来。”有警卫人员出来招呼两人。两人立刻紧张的走过去。
  经过一番检查,两人空着手进了接待室。就见头发几乎纯白的韦泽陛下坐在正坐上。
  两人连忙上前问好。韦泽让两人坐下,微笑着问:“你们罗市长最近可好?”
  “罗市长很好,就是忙。他让我们带来了问候的信,信在接待人员那里。”中年人连忙答道,边说边忍不住打量韦泽。这位民朝的皇帝已经老了,不过头发依旧浓密,不胖也不消瘦,给人肌肉削健的感觉。
  韦泽倒是有些怀念的意思,现在上海市市长罗中华是罗大纲的儿子,选择跟随韦泽的老兄弟里头,他是第一个因病去世的。老兄弟们都很照顾这个小娃娃。罗大纲在抢购风里面表现出了相当稳健的行事风格,接地气的同时也能彰显政府的领导能力,很多人评价极高。
  “陛下,我们计算机研究中心想开发更好的机器,但是上面说没预算。现在取消了双轨制,一个萝卜一个坑,各种研发都得立项。我们的立项没通过。罗市长也没办法,不过他说了,如果我们自己开发产品去卖,他就不管。但是我们实在是想不出卖什么。您能给指条道么?”三十来岁的年轻人急匆匆地说道。
  中年同志心里面非常不爽,陛下好不容易想说点比较怀旧的话,打断老年人怀旧是很不合适的做法。然而令他讶异的是,韦泽陛下用一种怀旧的态度笑道:“你们给超市开发带计算器的收银台吧。”
  “啊?”两人都呆住了。这玩意他们都没听说过。
  接下来的半个小时里面,中年人云山雾罩的听着韦泽陛下和挺二的计算机单位负责人不停的叹着他根本听不明白的东西。脸上带着谦虚聆听的表情,中年人心里面感叹科技发展太快,同时对韦泽陛下的感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年轻人站在科技先端很正常,但是韦泽陛下站在同样的科技最先端并且处于引导者的状态,就有些人令人意外。中年人见识过的老头子里面,100%都是落后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是不是能让人看不出来而已。
  半小时后,在纯技术方面表现出相当能力的年轻人继续开始犯二,对于韦泽提出的让他们站在“为使用者服务”立场的商业销售模式理解不能。好在韦泽也没有赶鸭子上架,他对中年人说道:“你们罗市长说,销售的事情可以摆脱你来帮忙。有这么一回事吧。”
  “是的,罗市长交代过。”中年人连忙答道。
  “你们告诉商场的人,这种计算器能够让超市的效率提高,错误率减少。哪怕多来5%的顾客,他们赚到的钱就能轻松把计算器的钱收回来。”韦泽笑道。
  双方又谈了半个小时,轮到年轻人听的云山雾罩了。而中年人对于韦泽对未来商场的营运模式,特别是对基于“光电反应”的条形码以及“计算机”的结算系统极为惊讶。他也是党员干部,听过基于“数据库”的社会管理系统。
  谈话中断期间,中年人忍不住看了看一脸懵B的年轻技术专家,他没想到韦泽陛下对计算机应用有如此深刻的期待,而这么一个不通世情的家伙居然代表了那么强大的高科技未来,实在是……人不可貌相呢。
  事情谈完,年轻人出门。中年人谈起了他肩负的责任,“陛下,罗市长觉得上海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极限,希望您能够给些指点。”
  “什么极限,不过是个瓶颈罢了。”韦泽笑道。
  中年人心里面一阵不安,韦泽陛下的话听起来可有些不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有过很多次这样的经验,所以向前走就好。”韦泽并没有真的批评,他只是淡然说道:“上海那边曾经搞过生产组织优化。(泰勒制)把每个环节的效率提升到最大,如果大家在这方面真的努力到某个程度之后,你们会发现无论怎么挖掘潜力都没办法达成效率最大化才对。”
  中年人觉得从胸膛里面冲出一股热力,那是被说中了最核心问题时特有的反应。他轻轻吁了口气,用以纾解这样的情绪,他认为在皇帝陛下面前表现过于激动是很丢人的。恢复了还算是冷静的情绪之后,中年人才谨慎地说道:“是的,陛下。我们发现使用最优秀的工人,采取最有效率的流程,这些都很好。不过无法持久。但是既然见识过最优化的处理之后,再采取没效率的做法,总是让人感觉很失望。”
  韦泽答道:“所谓最优化,是有好多种判断标准。一般来讲,以成本来看的效率,或者投入产出比的效率,这两种最常见。我个人的看法是,大家或许对于劳动力供应数量并没有特别的感受吧。”
  这话如果是血汗工厂的负责人,大概立刻就能听明白。对于这个时空1909年的官员就实在是“莫名其妙”。但是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面,韦泽就向这位官员讲述了一下“血汗工厂”这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组织特点和组织原理。
  中年人终于发现自己需要用手绢擦擦额头汗水的时候,才突然发现自己背后早被汗水湿透。上海是韦泽都督下令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其实力在整个民朝里面能位列一手之数。被市长派来向韦泽陛下请益的更是真正的人才。所以中年人非常清楚韦泽陛下在讲什么,更理解到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蕴含的巨大力量。那是改变了现有生产组织模式的巨大力量。
  “具体怎么调整安排,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既然你们前来问我,我就推荐这个给你们。毕竟提高工业产量有两种办法,增加工作时间,或者增加工作效率。想用后者,就需要降低工作难度。造船业和很多重工业需要大量技术和资金的投入,轻工业就未必。大概就是如此。”韦泽前后谈了两件事,他觉得到这个程度也够了。若是再深谈下去,韦泽就只能跑去亲自指导工作。现在的韦泽不适合出头露面。
  中年人听出了韦泽结束谈话的意思,他赶紧问了他想到的最重要的问题,“那么上海需要怎么宣传,让本人加入呢?”
  韦泽露出了一丝冷笑,“为何要用本地人,从江苏乃至周边省份招工不好么?这种流水线的工作未必适合很多人,那是要淘汰很多的。提供一些员工挣到钱后就走的工作机会,我觉得也是好事。”
  上海来的人走后,韦泽很快就收拾了心情。以前的韦泽总是把很多事情装在心里面,若是没看到一个结果就无法收场。现在的韦泽就不这么想,他必须完成的工作已经完成,事情的发展就按照大家的选择就好。
  这件事处理完,来自匈牙利的报告送到了党主席韦泽的面前。匈牙利共产党最终确定了以食品出口做出贸易基础的政策方向,所以他们格外感谢光复党的帮助,作为出口拳头产品的“耐储存廉价肉类”因为使用了民朝提供的“适量供应钾盐”以及“在山区加工”建议,不论是肉质或者是加工后的水平都有很大提升。
  奥地利帝国自身的农业一塌糊涂,奥地利和捷克等地因为能向匈牙利斯洛伐克大量出口煤炭,所以有充足的资金进口廉价肉类。他们也这么干了。至于德国,6500万人口,60%的人居住在城市。即便是采取农业保护主义政策,即便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有着发自内心的敌视,德国最终也放弃了对匈牙利火腿、熏肉、腊肉与香肠的高额进口税。在春夏两季,德国甚至取消对匈牙利冷冻列车运来的白条猪的进口税。
  德国人或许古板,却一点都不傻。如果加上45%的进口税也没办法让德国肉类比匈牙利肉类更便宜的话,很多政策就必须放弃。更何况3000万人口的奥地利帝国在肉类进口上还摆出一副“老子随便起来不是人”的态度。
  韦泽相信,如果匈牙利从实质独立的那一天开始,不是像现在这样在稳固本国土地国有制基础之上,围绕生产力发展展开务实弹性的外交。而是凭借一股情绪对周边的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展开毫不妥协的对立态度,现在的匈牙利大概只能靠给民朝当个打手混日子。
  实事求是需要坚持理念,只坚持理念未必就是实事求是。因为理念是想出来的。看到匈牙利同志们的表现,韦泽很满意。
第589章
应对矛盾(十五)
  “听说了么,老X前几天逃到北美,被抓回来了。他带了几百万现金,也都被抄了。这刚刚去他家祖坟那边,把偷偷埋在那里的钱给挖出来……”
  “唉……造孽啊。他祖上就眼看着老X被抓走,抄家,他们会不会气的在棺材里打滚……”
  “那么厚的土都压不住棺材板么?”
  “……做人要厚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百家姓上的姓氏被套进“老X”里面去,各种故事在民朝流传起来。当沈心和梓炀都在对“敌人”下手的时候,很多人根本就没有被列入考虑保护的对象。
  前往日本的邮轮数量非常的多,大量的船只都要通过津轻海峡前往北美。现在的江户政府还叫做虾夷共和国的时候,就是靠函馆港向民朝提供补给,才抵押出大量的金钱来维持它的存在。这些船上衣着光鲜的人越来越多。
  在上海,一位身穿变装,但一瞅就是官员模样的人正在送老婆孩子上船。看得出,家人依依不舍。官员尽力平淡的一笑,“你们走吧。要杀要剐我扛着,既然赚到这点钱。还是得让自己家人用啊。”
  “爹,您和我们一起走吧。”女儿劝道。
  官员苦笑一下,“我要是留下,组织上能找到我,顶多对我下手。你们就能逃出生天。我若是跟你们一起走,组织上就会追着我下去,你们跟着一起倒霉。所以,我必须要留下。”
  家人不知道该说什么,国内已经抓了不少人,就这位官员的级别,无论如何都不会享受免死金牌的待遇。所以在选择老爹还是选择自己的抉择上,沉默其实是个很好的办法。
  最后一家人分别,妻子儿女上了船。官员强忍情绪,背对即将离开的船只,向着存在纪检、监察、公安、检察院等单位的市区走去。直到他消失在亲人视线中,官员都没有回头。
  等到出了码头,已经有一辆没熄火的汽车在外面等着。官员坐进撤离,车辆的启动了。
  “准备好了么?”官员问开车的女子。
  女子带了个大墨镜,半个脸几乎都被遮住。她带着些情绪问道:“哼,送你家人上路啦!”
  “这是什么话。”男子登时就有些不高兴,不过也只是片刻间他就苦笑道:“最后一起跑路的还是咱们俩啊。”
  “因为我好骗么!”女子很有些情绪发作的意思。然而片刻后她大概还是觉得自己这么怄气没意义,就用挺正常的语气说道:“你确定到东非会没事?”
  “就我所知,好多李家的人,还有别家的人都去投奔韦坤。陛下绝不可能接受黑人成为民朝公民,非洲早晚要分出去。大家可都在赌韦坤会不会在东非称帝。”官员还算平静地说道。
  李玉昌与李维斯叔侄是前后两位总理,那时候国家主席还是韦泽,总理就是宰相,是当时大家能爬到的最高地位。作为徽商的代表,很多家族当年可是都押宝李家。直到国家主席这个职务成为大家可以竞争的对象。李家叔侄先后到过东非当节度使。所以眼瞅在国内没了成为千年家族的机会,李家的一部分人终于面对现实,退而求其次了。
  “那个韦坤就不会把我们交出去么?”女子颇为担心。
  官员倒是有破釜沉舟后的决绝,“韦坤不可能靠日本人当东非的皇帝。若不是被逼到这份上,我才不会去非洲发展。不过我到了非洲,定然能够靠自己的能耐再次起家。”
  和这位尚未被抓的官员做出同样选择的人还不少,真的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要么是让家人带着钱跑去日本,自己留在国内准备硬抗组织调查。要么就自己跑去东非,期待靠东非的独立开始新人生。这些人的想法都一样,自己走到这一步完全是因为工作能力和工作成绩没能得到相应的报偿。在东非那个原始社会里面,就算当个封建主,也是巨大的社会进步。更何况,韦坤手下难道不需要效忠的人么?
  有这种想法的不仅是那帮犯案的,办案的人中也有不少有这样的希望。以官场错综复杂的组成,谁面对犯事的亲朋好友,大家都希望能够网开一面滴。
  然后办案速度就这么慢下来,然后去拜访韦泽陛下的人就多了起来。然后这帮人发现,早在他们试图封锁韦泽陛下了解国家信息的时候,不少地方上的人开始拜访韦泽陛下,希望得到陛下的指点。
  最近,接连来拜访韦泽的是云南和广西的同志。而且这些试探的人也很怀疑,韦泽陛下是有意识的不让来套话的人接近。
  他们没想错,韦泽就是不想和这帮人见面。倒不是韦泽讨厌他们,而是韦泽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支持东非独立。既然如此,那还是不见为好。
  “陛下,多谢您的指点。我们原本觉得民间未必能接受咖啡这种新饮料,又酸又苦的东西真不是我们的传统口味。您把速溶咖啡定义为有咖啡味的甜饮,果然打开了市场,俺们云南终于有了新的赚钱路数。陛下,接下来怎么走?”
  来自云南的同志情绪饱满,韦泽看着这些人也感觉心情不错。任何时代任何阶段都不会全是好人,各种渣渣始终存在。哪怕是面前这些走在正道上的同志就是纯洁无暇的白莲花么?韦泽自己不这么认为,也不希望如此。
  但是无论什么时代,中国都不缺乏向前走的人。韦泽几十年的人生,他发觉除非是天生的反社会脑构,正常人类都是会追求更好的自己。但是追求如果没有得到支持,没有找到道路和方法,因为气馁和失望而胡来的人也不少。
  为什么共产党自诩自己是先锋队,就是因为这些党员锐意进取,通过劳动实践掌握了进步中遇到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认识了自己,改造了自己。最重要的是,他们不吝于把自己获得的知识有效的交给别人。至少在现在的社会阶段,韦泽认为这种对人类本身认知的“共产”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自然是推广传统的咖啡喝法,不过这个过程肯定会比较长。你们不用急功近利。另外,我先说清楚。我从来不反对云南搞农业生产,但是我认为当下粮食运输已经能够满足云南的需求,在适合的地区搞农业没问题。但是以破坏生态的方式来搞农业,我认为得不偿失。”韦泽表达着自己的看法。
  云南的同志连连点头,语气诚恳地说道:“陛下,我们明白,我们明白的。我们在云南就发展适合云南的产业。中国这么大,绝对不缺让真喜欢种地的同志尽情种地的地方。”
  韦泽心中有感,如果民朝没有尽情扩张,这为云南同志发自肺腑的言论就是奢侈到无法实现的观点。如果没有北美,一个八亿多人口的巨大国家想尽情种地,韦泽只能“呵呵”。
  这也是韦泽最近主动离开政治一线的原因,土地和人口之间的巨大矛盾已经被解除,这已经不是韦泽熟悉的历史。
第590章
应对矛盾(十六)
  家住长沙城乡结合部的金福贵本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不懂事,又赌又嫖,后来龙二设下赌局骗光了他的家产。败光家产后,幸得妻子不离不弃,他也决定发愤图强。此时天下大乱,太平军崛起,金富贵给生病的母亲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加入了湘军。
  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失败,金富贵被俘后为了活下去,又加入了太平军。太平军与光复军作战,幼天王洪天富贵投降,包括金富贵在内的大票太平军转而投降光复军。光复军给他返乡钱让其返乡,与家人重逢。
  本以为就此以后可以安安心心过日子,但又不得不经历《贱民法》的打压。更加让他惨淡的是,他的儿子有庆因为跑去给县长夫人输血,而被活生生的抽死在了医院。他本想着和那县长拼命的,但是后来却没想到连报仇都不行,因为这县长刚好又是他在太平军时候的战友春生。再后来他的女儿在生孩子的时候也因为大出血死在了这所医院,他的老婆家珍没过多久也因苦痛的命运而去世,他的女婿因为工地事故也死了,只留下了他和他的孙子。但没想到的是,最后连他的孙子也因为吃豆子而被活生生撑死了……
  苏小康阅读着《活着》这篇小说,已经是热泪盈眶。读到最后,已经是用手紧紧捂住嘴,泣不成声。好不容易在同事讶异的目光里挺住哭泣,苏小康立刻奋笔疾书写下序言“这就是刻在中国历史上的伤痕,这是记录中国农民苦难经历的经典!”
  没几天,小说《活着》就开始连载,苏小康更是努力推动这部小说的全国发行。
  又过了几天,周小康想去拜访南京作协的主席,却碰了一鼻灰。作协主席在电话里面说道:“那个书我看,我觉得把所有倒霉事情都扔在一个人头上看着很惨,却也只是很惨。有乐观精神,不过也就那样而已。所以,你找推荐就找别人吧。”
  “啊?主席,那人明明很惨啊。”周小康立刻争辩道。
  作协主席也不想立刻驳了周小康的面子,他叹道:“哎呀,小周。你没种过地,你不知道农村的情况。你来说说,他怎么个惨?”
  “东北随便一个人都能申请50亩地,到了北美,我听说一人申请100亩地也是有的。在湖南一人只分了五亩地,难道不惨么?这摆明了就是遭到《贱民法》打击啊!”周小康情绪激动的问。
  “呃……小周,你说的那个《贱民法》让金富贵一辈子没办法翻身,我不认同。我老婆家就是湖南的,她亲戚里面不少也是湘军,也受到了《贱民法》打击。你知道么,书里面讲,他家四口人,一共就有20亩地。还是连片的水浇地。小周,你知道解放前一家人有20亩水浇地是什么概念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5/6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