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寡失败以后(校对)第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5/191

  这长史一瞪岳欣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听到了什么,这些人初来乍到两眼一抹黑,方晴下了狱,除了自己还能有谁为他们指点迷津,竟然敢问他要官印。
  封书海埋头翻阅卷宗,头也未台地道:“莫大人既是瞧不上封某,便把官印交给吴先生吧,长史的活他在益州也做熟了的。”
  莫长史气得差点吐血,恨恨地解下官印,扔到吴敬苍怀里,然后径自拂袖而去,这一次,再没谁拦他。
  岳欣然道:“大人是想整肃官衙吗?”
  封书海叹气:“蛇鼠一窝,走了干净。如今千头万绪,却少可用之人,要偏劳小陆夫人了。”
  岳欣然处理政务倒也不觉有什么为难之处,只是对于赈灾,吴敬苍忧心忡忡道:“这位莫长史虽说气量偏狭,可是大人,亭州如今确实没有太多可用之粮。”
  封书海阖上卷宗,正色道:“我既是答应陛下,要为百姓负责,总不能因为官仓无粮便叫百姓饿死吧?再者,如今是春耕之时,若再错过……今冬更是难熬,再是艰难,也要让百姓的地里有些出产,有了粮才能稳定人心。”
  岳欣然略一沉吟:“大人,可否想过以工代赈?”
  封书海挑眉,大感兴趣:“小陆夫人可说端的?”
  岳欣然铺开亭州堪舆图,道:“大人纵使要鼓励春耕,但北狄战事未平,人心惶惶,怕是难以安心耕作。”
  吴敬苍点头:“不错,如今整个亭州,还能产粮之地,怕都是在那些屯堡之旁,握在本地豪强之手。”
  这些屯堡大多由豪强修造,周遭田地皆归豪强世族,在这种兵荒马乱的地界,佃农比之益州更是没有选择,百姓为保全性命,只会争先恐后地恳求豪强庇佑,但屯堡容纳毕竟有限,那些老弱妇孺,没有太多生产力,自然被抛弃,如果家中有孝子的,或还会奉养家人往南逃荒,有的,实在没有那个体力上路的,更不会被屯堡看中收纳的,真是只能在亭州等死。
  岳欣然微微一笑:“那些豪强可以吸纳百姓,何也?因为手握屯堡。若是,我们以粮食作为工钱,请百姓来修造屯堡呢?一来,可以就近安置百姓,二来,可以配合兵将。”
  岳欣然心中惋惜,不知出于什么顾虑,景耀帝终究是没有采纳军政合一的建议,将所有大权给到封书海,否则,这个提议,根本不需要军方配合,封书海直接就能上手。
  封书海与吴敬苍皆是拍案称好,封书海凝神细思:“我去向安国公询问一二,与北狄打来打去,我不信军中不用修那些工事,费那些银钱,不若换作米粮以工代赈!如此军民一体,皆大欢喜,若是安国公不允,我亲自具折于圣上!”
  反正景耀帝人还在亭州!不必等上半月一月就可有回复!
  只是,令封书海没有想到的是,不论景耀帝,还是安国公,一时间竟然都忙得无暇分神见他。
  景耀帝此次亲自前来,当然不可能只是为了捏爆一个方晴,他老人家最重要的任务是——阅兵。
  召集整个亭州的豪强世族,整个大魏在北狄的兵马,一起,阅兵!
第81章
亭州六从事
  阅兵之事,
事关重大,封书海身为亭州州牧,
本不应该到去寻皇帝与安国公之时才知情,
实是那个去职而去的莫长史太过小肚鸡肠,先时想拿捏封书海,
未曾交待工作,后来直接被岳欣然逼得交出官印,他便更不会说了。
  封书海浓眉紧皱:“如今正当耕时,
连亭州城中都有这许多百姓饿成这般模样,多耽误一刻,便会多饿死不知有多少百姓。不成,我立时具折,纵是陛下与安国公忙着阅兵一事,
我请那位吕中官代为递折,
只要陛下发一句话,
此事便可立时操办起来!不能耽误!”
  岳欣然见状,少不得要给火急火燎的封书海提了一个醒:“封大人,似这阅兵之事,
既是亭州地界,不可能与亭州州府全无干系,
是不是您也召集其他官员过来询问一二?
  大人,
亭州之事,不同益州。看到民生凋敝、流民凄凉,我知道您心急如焚,
想立时为他们提供庇护之法……您的考虑,民生为先,若在益州自无大碍,可此处毕竟是亭州,北狄大事在前哪。”
  封书海登时醒悟,那日在圣上面前奏对之后……他是有些太急切了。
  醒悟之后,封书海执政也算得上经验丰富,很快就知道,在赈灾之前,有一些工作实是不能跳过去的。
  比如,接见所有亭州高级别官员。
  似莫长史那般的官员不要也罢,可是,这亭州之地,他初来乍到,纵使再想赈灾,也应全面了解情况、再选拔些稳妥可靠的下属,否则,就算陛下与安国公同意这以工代赈之法,仅凭他、吴先生与小陆夫人也断无可能将此事推行下去。哪怕此地的官员皆与那莫长史一般沆瀣一气,也还是该召来打探些消息,譬如似这阅兵大事,亭州州府必是领了什么活计在做着的,他不至于像先前那般两眼一抹黑。
  整个亭州州府的组成
,与益州一般无二,长史总领诸事,下设都官从事、功曹从事、簿曹从事、兵曹从事、典学从事、治工从事。
  封书海失笑:“小陆夫人提醒得是,纵使再心焦,路还是要一步步走。”
  不多时,这六位从事便都到了,从他们各异的神情中不难推断,封书海甫一上任就辞了莫长史之事……恐怕整个亭州官府都知道了。
  封书海虽然决定依循步骤,对官吏进行甄别选拔,却也不打算再似原来初到益州那般,先拉近关系再慢慢观察,走那水磨功夫。他执掌一州州政五载,与三江世族恶斗了三年半,视线扫过去,便将诸人心态各收眼底,兼之整个亭州的简册都翻阅过一遍,此时成竹在胸,自然而然地开口,却是不怒而威:“诸位从事辛苦了,本官初到任上,还请将各位简单将手中各自职司、当下所忙之事一一报来吧。”
  ——竟是单刀直入,没一句废话。
  这些从事官员虽是在乱战之地,可毕竟都是在文官系统之中,极少见识这般雷厉风行的风格,互相对视一眼,登时收起自己的神情,皆是上前将自己手头的事一一向封书海汇报。
  封书海身后,吴敬苍笔走龙蛇,一一记录,那开口的都官从事不由一顿。
  封书海却是微笑着解释道:“黄都官不必介意,因为本官初来乍到,于亭州之事不甚了解,故而才请吴长史记录下来,以备我事后翻阅,并没有其他意思,您尽管接着往下说吧。”
  这黄都官再开口之时,便小心谨慎了许多,心中直骂那莫长史是个棒槌!那家伙还说这姓封的泥腿子出身,是个楞头青,并不知晓官场上下的关节,益州那地界必是没有什么猛龙,官场单纯才叫这姓封的顺顺当当干到了今天……我呸啊!瞧今天这架势!这是单纯的模样吗!
  第一次见面,便叫他们将所做之事报上去,还有人记录在案,不论是多说了,错说了,还是漏说了,这事后追究起来,谁脑门儿上的锅都摘不掉!再者,若是事后真出了什么岔子,是方晴任上出的,还是他封书海任上出的,是他们这些从事自己背,还是他封书海的责任,有了今日这番汇报和记录,皆是清清楚楚……这是一个楞头青会干出来的事儿?!这分明就是个黑得不能再黑的老小油子!
  黄都官所管辖之事主要是整个亭州城的治安,他手上还分管着十个郡的都官系统,只是如今这兵荒马乱的……
  黄都官一声叹息:“大人,我这活计也不好干哪,那些偷摸抢盗的……百姓苦哇,若是咱们全都死死拦着,也没几个人有活路啦。咱们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再者,我手上也没剩下几个喘气的啦。”
  得了,这就是把自己的苦处也给摘清楚了。
  封书海点头不语。
  紧接着是功曹从事,这一位,嘴巴哆哆嗦嗦有些说不利索话——那是自然——历任功曹绝对会是州牧的心腹,如今方晴已经倒了,这一位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牵累进大狱,此刻说话颠三倒四,恨不得封书海问一他说十,整个亭州所有官员的履历他都能倒背如流,封书海记下了,便也没有向他细问,只是客气地请他坐了回去,这令他惊悸不安,却又不敢多问。
  簿曹从事也无需多开口,他诸多钱粮数字背到一半,封书海都知道,他摆了摆手:“官仓无银又无粮,好了,这不必说了。”
  所有情形,那些简册上记得清清楚楚,哪还用他来说。
  封书海看着这位簿曹从事,对方茫然地回视,竟没有一句要多说的,封书海心内摇头,不知道是装傻,还是木讷,对方竟也没有一句实际中恳的建议,那管着一个空空如也的官仓,管了一个什么呢?
  封书海便不再看,下一位典学从事也无甚好说的,整个亭州的灾荒都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读书人也要吃饭求生啊……哪里还有心情治学呢,典学从事只最后说了一句话:“学生,学生听说大人在益州办了官学……”
  然后,他眼中光亮一闪,又像灰烬里一点亮起的余光般,熄灭了下去,他自己也知道,如今亭州这情形,实是没什么可指望的。
  岳欣然倒是意外地多看了这位垂头丧气、看起来最木讷的典学从事一眼。
  最后是兵曹从事与治工从事,也是二位直接参与阅兵准备的从事。
  一应与兵事相关的对接,皆是由这位兵曹从事来参与,故而军中上下,他是十分熟悉的:“本次阅兵,陛下指明,要请杨李等诸多本地豪强世族一并参与,因为陛下亲至,故而,整个阅兵过程中,一应护卫工作具由韩铮将军统帅魏京禁军、安国公统帅亲兵负责,我亭州,只是负责协助大军即可。

  既然是阅兵,且由一国之君亲自主持,而且是在与北狄交战这样的背景之下,安全保卫工作必是军队的重中之重,本来按道理来说,亭州地方也应该分到一些外围差事的,比如拦着流民,不让进去捣乱等等。
  不过嘛,重兵驻扎在亭州城,足够将阅兵之地里三层外三层包围得严严实实,只怕连只苍蝇都飞不进去,这种机会都是在陛下面前露脸的机会,方晴,一个先前就知道要去职的官员,自然不会为继任者去争取这种好处。
  故而,亭州方面所谓的配合,也就是打打下手——毕竟,连这许多人马的吃穿嚼用都被人抢着负责了。
  而所谓的打下手,自然都是在届时不用露面的粗笨活上——比如搭个祭台。
  治工从事一脸谄媚地站出来道:“那祭台这一二日间便可完工,安国公亲自查探过了,十分牢固,绝不会耽误阅兵大事,大人尽管放心,要不,大人也前去视查一番?安国公对阅兵之事十分重视,常去巡视,没准您还能遇上他呢……”
  封书海瞥了这治工从事一眼,他不是第一日混官场,当然知道对方的意思,所谓的“视查”,是这位治工从事的“好心提点”,自己这州牧新官上升,自然要对陛下、安国公关注之事多多上心,哪怕视查的时候能够偶遇安国公,对方乃天子近臣,将自己的“辛劳”顺道在陛下面前提一句,也是受用不尽……只可惜,他并不是那种喜欢钻营之人。
  封书海没有响应,他转而问道:“如今修建祭台的是什么人?”
  治工从事似乎因为被封书海闪了一下,而面现尴尬之色,闻言先是一愣,随即道:“不过一些百姓……”
  封书海仔细问道:“哦?那你可有食粮发放给他们?不能叫百姓空着肚子干活吧!”
  治工从事擦了擦头上的汗:“属下不敢,这些人在那里干活,军中分发米粮的时候,也会顺便发一些给他们……”
  “顺便?”封书海不满地皱眉,但随即松开了眉头,也好,哪怕只是一个祭台,也没有形成定便,起码也算已经开了个头,回头向陛下与安国公解释起来,也好打个比方。
  然后,封书海向岳欣然道:“既是已经有工事在做着,小陆夫人不若前往查探一二?看回头那‘以工代赈’要如何具体运作?”
  既然是岳欣然提的想法,封书海觉得,岳欣然最好还是去亲自看一看,也好将此事设计得更为周全一些。
  岳欣然也是这样想的,比如,具体干活的人是怎么样想的,发放多少粮食比较合适,多久发放一次,他们还希望有什么帮助等。
  没想到,这位治工从事为难地皱眉道:“州牧大人……这恐怕不妥吧。咱们那干活之地,皆是些低贱的糙人,十分粗鄙不雅,再者,男女有别,这位小娘子娇滴滴的,这要是被惊到了,属下可不知该如何是好……”
  岳欣然想了想道:“那便不到干活之处吧,请大人择你们平素收整工具之地,我去瞧瞧,给我一个时机能同他们说几句话便成。”
  她也能理解对方的顾虑,那就干脆各退一步,只要能问几句话,总是能大致知道具体情形的。
  这位治工从事依旧面有难色,看到封书海已经开始皱眉,他才勉为其难地答应了下来。
  但岳欣然没有想到,等她这两日协助封书海,将整个亭州的人、财、物梳理完一遍,封书海去参加阅兵、她去收集做工的百姓意见时,那位治工从事,竟然不见了!
第82章
校阅惊变
  此次阅兵,
在军中的正式名称为“大军校阅”,“校”隐含审视之意,
审视之人……自不必问,
乃是当今天子。
  原本军中将领似安国公宋远恒对此是有疑虑的,陛下行踪,
关乎安危,何等机要,更何况是在亭州这百战之地,
这般大喇喇地公布陛下阅兵,若引来北狄觊觎……刀兵无眼,若真有什么万一,谁能兜得住?
  景耀帝却是力排众议,他得位虽未历经太多风波,
却也不是那种太平天子,
他幼年时期,
国家远未安定,上皇还数次亲征,对兵事、对北狄着实不惧。
  “朕亲至边关,
便是要激励三军将士奋勇杀敌,若连朕亲至之事都要藏藏揶揶,
如何能振奋士气?”景耀帝的理由是充足的。
  安国公犹自神情凝重,
还想再劝,景耀帝却是一拍他的臂膀道:“国公在此,”景耀帝视线一扫诸将:“诸位将军在此,
我大魏数十万精锐在此……尔等是我大魏最勇猛的英豪,北狄若敢为朕而来,便叫他们有来无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5/1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