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侯(校对)第1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9/422

  殿内忽然安静下来。
  接着群臣如同被点着的火药桶似的,又炸了。
  “陛下这是什么态度?”
  “陛下纵贵为天子,可对圣人还是必须要恭敬的,儒术乃我大明天朝之国学,孔孟亦我等读书人之至圣先师,陛下声调太高,这是对圣人的不敬啊!”
  “臣愿一死,以发陛下深省!”
  “……”
  朱元璋彻底服软了,他脸色铁青的挤出一个难看的笑脸,用非常温柔非常软绵的语调,低声道:“朕真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朕……这就下诏罪己,以惩朕之罪过,诸爱卿,如此可好?”
  群臣终于满意了。
  “臣尝闻圣明天子以孝治天下,陛下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实乃我大明之福啊!大明有陛下这样英明谦恭的天子,国祚必然延绵千秋万世,远超汉唐的盛世之治亦指日可待。臣等深感荣幸,臣等为陛下贺之!”
  “臣等贺之……”
  在朱元璋的妥协下,君臣之间的气氛由剑拔弩张很快转为一派祥和,君臣尽欢。
  萧凡张大了嘴,瞪圆了眼,楞楞的看着这一幕似喜实悲的闹剧,心中的震撼无法形容。
  今日可是大开了眼界,观这些大臣的表现,萧凡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他更深刻的意识到,在这个崇尚儒家之术的大明朝,文人对皇帝,甚至对天下政局有着何等惊人的影响力,暴戾嗜杀如朱元璋者,亦不敢轻捋其锋,反而要妥协退让,自古文人误国者多矣,可历朝历代的皇帝,仍不得不依靠文人来帮他治理国家,因为在这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功名和官位,仍是天下人心中向往和尊崇的顶点,有名望的博学鸿儒,在民间读书人心中可以称得上是当代的偶像人物,贵为皇帝者,也不敢冒此天下之大不韪,轻易杀戮。
  以后对这帮文人可得小心着点儿,别把他们惹急了,皇帝都不敢惹,我萧凡更惹不起。
  萧凡是个举一反三的聪明人,他更深刻的意识到,刚才在东宫对黄子澄那么不敬,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对读书人,要尊敬,要谦卑,更要把他当菩萨一般小心翼翼的供着,早请示晚汇报,一天三柱香……
  想到这里,萧凡急忙扭头望向黄子澄,并朝他笑了笑,笑容里阿谀逢迎谄媚讨好的味道很明显。
  黄子澄看到萧凡的笑容,不由头皮一麻,浑身冒出了鸡皮疙瘩,心中警兆顿生:这混帐小子朝老夫笑得那么瘆人,又在琢磨什么坏主意想算计老夫?
  朱允炆也将这场闹剧看在眼里,他和萧凡一样,感到了深深的震撼,见事件的始作俑者萧凡扭头朝黄子澄没皮没脸的笑,朱允炆恶狠狠的瞪了他一眼,还哼了一声。
  萧凡笑容顿时一窒,他忽然想到朱允炆是知道他脱人内裤的奇特本事的,当初他遇刺的时候,正是靠着萧凡这一手脱裤神功才化险为夷,扭转乾坤。萧凡心中不由一阵庆幸,幸亏朱允炆跟他交情好,没向朱元璋检举揭发,不然让朱元璋出了这么大的丑,自己死个百八十次是肯定不够他解恨的……
  萧凡立马扭过头,对黄子澄愤怒的目光视而不见,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
  经过这一场闹剧,经筵当然无法继续下去了。群臣一齐向朱元璋施礼,然后退出了武英殿,朱允炆,黄子澄和萧凡三人留了下来。
  朱元璋一直面带微笑的目送群臣出了殿门,待到他们的身影消失不见,朱元璋的脸色忽然变得铁青,眼中的杀机愈盛。
  “萧凡,刚才的一幕,你都看见了吗?”朱元璋冷冷问道。
  “陛下,臣看得清清楚楚。”萧凡赶紧躬身回道。
  朱元璋冷眼瞟了黄子澄一眼,然后语带杀机和深意道:“嗯。看清楚了就好,把刚才的那一幕好好记在心里,你会受益匪浅的……”
  萧凡一凛,急忙恭声应是。
  碍于黄子澄在,朱元璋的话不能说得太明,因为黄子澄也是这些清流大臣中的一员,而且还是领头人物,不过朱元璋心中一口恶气实在难咽,于是便隐晦的告诉萧凡,以后你一定给老子好好当个奸臣,把这帮老家伙的嚣张气焰打下去。帮老子出口气。
  萧凡是个聪明人,朱元璋话里的意思,他当然听懂了。
  朱允炆上前禀道:“皇祖父,孙儿与黄先生和萧侍读商量了一下……削藩之事,孙儿向您禀报一下。”
  朱元璋神情淡然的点了点头。
  朱允炆将黄子澄洋洋洒洒写了十几页的“削藩十策”递给朱元璋。
  朱元璋随手翻了翻,神情不置可否。
  将它轻轻搁在龙案上,朱元璋淡淡道:“这是谁的主张?”
  黄子澄上前道:“陛下,这是老臣所写。”
  朱元璋瞟了他一眼,目光中的神色有些失望。
  “黄爱卿之主张,殊为不妥,绝不可行,此法实为打草惊蛇,朕虽相信皇子们不敢谋反,但江山社稷不容冒险,不到万不得已,不可行此险法。”
  朱元璋冷冷一句话,便完全否决了黄子澄的主张。
  朱允炆看了看脸色难堪的黄子澄,小心的插嘴道:“皇祖父,萧侍读也是这么评价的,不过黄先生立意还是不错的,削藩之事,宜早不宜迟……”
  朱元璋颇有些诧异的看了看萧凡,意外道:“萧爱卿也认为此法打草惊蛇?”
  “陛下,臣刚才在东宫,确实是这么说的。”
  朱元璋眼中露出满意的神色,道:“萧爱卿可有妙法?不妨说来听听。”
  萧凡整理了一下思绪,然后缓缓道:“陛下,臣想先知道陛下的意思,陛下是否下定了决心削藩?若下定了决心,臣的法子一定在最短的时间内奏效,而且有把握将削藩的影响降到最低。若陛下对削藩之事犹豫未决,臣便不敢妄言,以免间陛下骨肉之嫌。”
  朱元璋深深的看着萧凡半晌,这才道:“削藩之事重大,朕说实话,朕确实没有下定决心,毕竟皇子们都是朕的骨肉。朕若削藩,怕的是天下大乱,更怕寒了皇子们的心。朕不相信,朕的皇子们会拥兵自重,暗藏祸心。萧凡,削不削藩,朕自有考虑,你不妨将你的想法说来听听,臣子的责任是为天子提供建议,给天子分忧,采不采纳你的建议,那是天子的事。”
  萧凡犹豫道:“臣……不敢言。”
  叶伯巨是怎么死的?就是上书直言藩王之弊,被朱元璋盛怒之下拿入京师,最后活活饿死的,有这么一位反面教材在前面,萧凡怎敢对这么敏感的削藩之事轻易开口?
  朱元璋不耐烦的敲了敲龙案,道:“说错了话也无妨,朕赦你无罪。”
  萧凡暗暗撇嘴,你是皇帝,想赦谁就赦谁,当然无罪,我的胆子可小得很,这不是逼着给我找不自在吗?
  犹豫了半晌,萧凡终于还是决定说了。
  朱允炆是个不错的朋友,冲着这一点,自己就不能藏着掖着,如果能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将削藩之事顺利解决,那是最好不过了,朱允炆也不至于只当了四年的短命皇帝。
  再说,朱元璋不是赦了无罪嘛,有他赦在先,我还怕什么?
  于是萧凡嘴一张,便待说出削藩的主张。
  谁知朱元璋适时的抬手拦住了他,然后对侍立殿内的宦官们扬声道:“尔等都退出去,关闭殿门,任何人不得靠近,违者夷族!”
  宦官们赶紧退了出去,并关上了武英殿的殿门,殿内只剩下了朱元璋等四人。
  朱元璋缓缓扫视三人,沉声道:“今日之事,事关重大,万不可泄露半句,只限于你我四人知道,谋事而不秘者,先输一着,你们要记住。”
  “臣遵旨!”黄子澄躬身道。
  朱元璋盯着萧凡,严肃的道:“萧凡,你要记住,今日所言之事,若朕知道外面泄露了风声,朕便要你人头落地!”
  萧凡吓得浑身一颤,急忙道:“臣遵旨。”
  接着萧凡又指了指黄子澄,小心翼翼的问道:“陛下,如果是他泄露出去的,那怎么办?”
  黄子澄立马对萧凡怒目而视,不过萧凡并不在意,做人做事要公平,就算泄露了风声,要罚总不能罚我一个人吧?合着我脸上刻着倒霉鬼三个字不成?
  朱元璋重重一哼,怒道:“朕一样要你人头落地!”
  萧凡深深拜服:“陛下处事公正严明,不偏不倚,臣佩服得……五体投地,五体投地!”
第二卷
少年功与名第一百零一章
削藩之论
  武英殿内。
  朱元璋面沉如水。一张布满了老年斑的沧桑脸上面无表情。
  萧凡抬眼偷瞧了瞧,却在他脸上找不出任何喜怒情绪,不知道朱元璋对削藩一事到底持什么态度。
  不过,既然朱元璋要他说出削藩的主张,说便是了,他愿不愿意削那是他的事,正如他所说,臣子只要尽到提供建议的责任,采不采纳就不关他的事了。
  “陛下,若您真下定了决心削藩,对您来说那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萧凡躬身禀道。
  “此话怎讲?”朱元璋盯着萧凡的脸缓缓问道。
  “陛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整个天下都是陛下您的,您若下旨收回诸王藩地,没人敢反对,藩王们皆是陛下的皇子,陛下圣旨一到,谁敢不从?”
  朱元璋似笑非笑地道:“若真有人不从,又当如何?万一朕的皇子们舍不得放弃封地里的偌大权力,干脆横了心造朕的反。怎么办?”
  “陛下,这是根本不必要的担心,臣相信没有哪个皇子敢做这等大逆之事,因为这大明江山是陛下您亲手打下来的,陛下之赫赫威名,早已在皇子们心中根深蒂固,诸王之中,任谁都没有这个胆子敢反抗陛下的天威,就算他们暗藏祸心,也不敢付诸行动,论威望,论民间的影响,论军事上的指挥能力,论朝廷与地方军队的实力,他们都不是陛下的对手,天时地利人和,诸王一样没占,如此没有把握的造反,诸王是万万不敢行之的。”
  “再说,自古不论是造反还是起义,都必须有个名目,师出有名才能获得天下人的认同和跟随,诸王若造陛下的反,他们师出何名?以子伐父,此乃大逆不道之举,他们若反,便自己将自己推到了被天下人唾骂孤立的绝境。诸王皆是聪明睿智之人,这些利害,他们必然清楚的。如果陛下向诸王下旨削藩,臣敢断定,诸王纵然心有不愿,但也会老老实实的遵旨行事,没人敢违抗陛下的旨意。”
  “如黄先生说的那样,什么调动朝廷大军监视,又什么先削小藩再削大藩等等,这些主张其实根本没必要,反而会将陛下与藩王们的父子关系推到剑拔弩张的境地,而且很可能会弄巧成拙。陛下是天下共主,陛下的意志便可以决定一切,一道旨意可以解决的问题,完全用不着拐弯抹角画蛇添足的自找这么多麻烦。”
  黄子澄闻言面带怒色,重重的哼了一声。
  萧凡说着抬起头,直视朱元璋,沉稳有力的道:“总而言之,削藩之事,其难并不在事情的本身,而在于陛下的决心。陛下若有心,一句话便可轻松解决它,陛下若无心,削藩之事难如登天!”
  朱元璋深深的注视着萧凡,他被萧凡的这番言论震惊了。
  此人到底有过何等不凡的经历,竟将他的心事琢磨得如此透彻?满朝大臣之中,有哪位大臣能够有如此锐利的目光,所言所思能直透人的心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9/4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