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侯(校对)第3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6/422

  朱允炆沉默了一下,道:“如果不加修饰的话……是的,你的总结很精确。进了青楼,老鸨很客气,姑娘也很漂亮,于是那天我醉了,姑娘也醉了,一夜癫狂,腰酸背痛,当时我觉得很有成就感,结果醒来后,无意中看见姑娘的梳妆台上有一本小册子,册子里面记满了数字,密密麻麻看起来跟户部的帐簿似的……”
  “姑娘有记帐的习惯?”
  朱允炆颓然摇头,道:“后来我才知道,那本册子是姑娘的寻欢谱,里面记的都是她的恩客,那些数字都是恩客们那话儿的长短尺寸……”
  萧凡无语,楞了许久这才温言安慰道:“这位姑娘的爱好还真特别……不过青楼做的就是生张熟魏的生意,陛下何必挂怀?”
  朱允炆摇头叹道:“我不介意这个,我介意的是,里面都是按长短排名,我排在最后一页,上面写着‘朱姓公子,三寸五分’……”
  萧凡目瞪口呆:“……”
  重重一拍龙案,朱允炆悲愤莫名:“错了啊!大错特错!……我明明是四寸的!”
  萧凡:“……”
  “萧侍读,你能明白我的感受么?”朱允炆的俊脸写满忧伤。
  “明白!堂堂大明天子,被女人睡了还得倒贴钱,最后生一肚子气回来,正所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臣,……愤怒啊!”
  朱允炆露出如遇知己般的笑容,然后好奇问道:“她那寻芳谱若把你也列进去,你能排在哪里?”
  萧凡楞了一下,颇为自傲的轻轻一甩刘海:“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第一页。”
  朱允炆咬牙瞪着他,各种羡慕嫉妒狠:“……”
  许久之后,朱允炆幽幽叹息:“朕觉得,家花还是比野花香……”
  “臣赞同。”
  “萧侍读……”
  “臣在。”
  “改天我带你去那家青楼,你帮我报仇,把场子找回来!”
  “……遵旨!”
  萧凡总算明白朱允炆为什么会答应纪纲选秀入宫的请求了,至少黄花大闺女绝对没机会写寻芳谱。
  ……
  闲话说过,朱允炆说起了正事:“藩王们已纷纷上疏请求自撤藩地了,有的藩王甚至干脆卷了包袱直奔京师,嗯……都是被你吓的。”
  “臣惭愧!”
  “接下来怎么办?真的一股脑儿把所有藩地都削了吗?”
  萧凡想了想,道:“削藩的时机已经成熟,但是仍须谨慎,这件事处理不好,陛下也许失了仁德,被天下人看成刻薄寡恩的冷酷君主,这对你的名声不利。”
  “朕应该怎么做?”
  “藩王被陛下所忌惮者,无非他们手中握有强大的兵权,武力过甚,对朝廷产生了威胁,现在藩王们请求自削藩地,那是再好不过了,削藩之事,其实到如今已经成功了大半,这个时候我们不必急着削藩,而应该温言抚慰藩王,向他们宣示天子仁德,告诉他们,燕王之乱只是个别现象,陛下对各位皇叔还是信任的,让他们不必自危,削藩之事纯属子虚乌有,朝廷断不会如此寡恩……”
  朱允炆睁大了眼:“这话说出去后,咱们难道不削藩了?”
  萧凡笑道:“有些话只是说说而已,谁当了真谁就是傻子了,平燕之战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藩王们当然不会只看表面文章,陛下的皇叔们个个都是老奸巨猾,岂能不知弦歌雅意?以王爷们的智商当然分得清什么是客气话,什么是真话,不出意外的话,陛下的安抚旨意传下去,藩王们会接着上疏请求削藩,那时陛下坚辞,藩王再请,陛下再辞,三请三辞之后,陛下再勉为其难地答应,这样皆大欢喜,陛下的仁德名声也不会受损。”
  朱允炆撇了撇嘴:“真虚伪!”
第七卷
一醉轻王侯
第三百零三章
兼善天下
  “平燕一战,名震天下,给天下二十余位藩王狠狠敲了一记重鼓,他们全被震慑住,现在的藩王就像面团似的,朝廷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所以现在削藩是一件很简单的事,陛下不妨在朝会上跟大臣们商议一下,拿个章程出来。”
  朱允炆点点头,释然笑道:“宇内靖清,我大明内忧外患俱无,建文盛世不远矣。”
  萧凡叹气道:“内忧外患俱无?陛下难道是夜观天象得出的结论?”
  朱允炆奇道:“难道不是吗?现在还有什么值得朕忧虑的事?”
  萧凡冷冷道:“别高兴得太早,陛下别忘了,塞北之外,还有北元蒙古虎视眈眈,每年入冬之前都会入关劫掠,屠戮我大明百姓,他们的骑兵天下无敌,如此强敌榻旁酣睡,陛下怎可言没有外患?”
  朱允炆一呆,接着重重叹气:“朕一直觉得忘了这事儿,大家就一团和气……”
  萧凡:“……”
  这位年轻的皇帝原来是个典型的唯心主义者,不去想起它,它就不存在,这种人应该去做和尚才对,当皇帝多屈才。
  朱允炆目光充满了哀伤:“萧侍读,难道咱们又要打仗?平燕一战打完,国库已经快打空了,朕现在是个穷皇帝,根本打不起仗了……”
  “你是不是穷皇帝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你现在是个哭穷的皇帝,谁说打仗一定要银子?”
  “打仗不要银子?怎么打?”
  萧凡眯着眼笑了,他一直有个计划,用兵不血刃的方式,将北方的蒙古,甚至是更远的建州女真全都弄垮,彻底消除大明所有的隐患和威胁,这个计划其实很简单,它只需要一个道具,鸦片,文雅一点说,这玩意儿叫福寿膏,添福又添寿,为了不使它的荼毒范围扩大,吸食它的人群将由萧凡亲自挑选。
  “陛下,给我几年的时间,也许……蒙古人不再是隐患,而是瘾君子。”
  “什么意思?”
  “我最近发明了一种很销混的东西,名叫福寿膏,这玩意儿很神奇,用过之后都说好,蒙古的王公,部落首领们一定很喜欢,为了它,首领们一定愿意将他们的土地,子民双手送给陛下……”
  朱允炆睁大了眼,吃惊道:“这么神奇?来,给我试试!”
  “绝对不行!做梦都别想!”
  “这个……福寿膏,到底是什么东西?”
  “反正不是好东西,以后蒙古若灭,陛下当下严旨,全面销毁它,也不准任何人制作它,否则会给咱们大明惹上天大的祸事,当然,仅靠这个东西也不可能灭掉北元,所以我们要在这几年练兵,扩充武备,积极备战,待国库缓过劲儿了,臣愿领军北伐,把大明塞北的这颗毒瘤彻底切除!除此之外,臣还有一个提议……”
  朱允炆面容有些苦涩:“你的提议一般都很花钱……”
  “……不错,确实有点花钱,不过这个提议却能保我大明江山永固,社稷万年。”
  朱允炆来了兴趣,道:“什么提议?”
  萧凡望定朱允炆,沉默半晌,一字一句缓缓道:“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臣请陛下……迁都北平!”
  ……萧凡臊眉搭眼出了宫。
  迁都的提议很不成功,朱允炆很明显被这个疯狂的主意吓到了,二话不说下令禁军把萧凡叉出宫,生怕萧凡会再翻墙进去似的,宫门砰的一声紧紧关上。
  萧凡很清楚,朱允炆已经算是很仁慈了,搁了朱元璋在世,萧凡若敢跟他提迁都的话,这会儿估计萧凡已经被挂在京师应天的城门楼子上晾干了。
  很遗憾,连朱允炆都坚决不认同的提议,若在金殿上提出来,那些顽固守旧的大臣们的反对声可想而知会有多么激烈。
  可萧凡明白,迁都的意义对大明有多重要,前世的历史证明,从南京迁都北平,对大明的国祚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为北平靠近山海关,靠近北元蒙古,迁都可以抗击蒙古,最重要的是,更便于朝廷控制北方,维护整个大明的统一,彻底消除朱棣造反在北方的巨大影响,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有着忧患意识,时刻觉得自己处于危险境地的朝廷班子,才会在逆境中渐渐成长,积极推动国政,避免朝廷在江南繁华奢每之地滋生幕气,腐朽堕落……
  迁都的理由列了一大堆,很可惜,萧凡根本没机会说出来。
  朱允炆有他的顾虑,萧凡很清楚,国都乃是一个朝代的龙兴之地,若非外敌入侵战事不利,不到迫不得已,君主根本不可能考虑迁移国都,这个提议比推行新政变法更艰难,说得严重一点,萧凡几乎可以算是动摇龙脉了。
  萧凡苦笑,理想总是高于现实,而且超脱于现实,要想实现它,不知有多么漫长艰难的路要走。
  时机还没成熟,今日提出这个建议委实有些孟浪草率了。
  回到府里已是深夜,画眉她们还没睡,正坐在内院主厢房叽叽喳喳聊家常,很奇怪的现象,四个女人数画眉最小,看起来最嫩,像个不懂事的小妹妹缠着姐姐似的,可一旦画眉开口说话,其他三个女人很自觉的住口,然后一脸专注的看着她,神色中多少带着几分尊敬,尽管画眉说的尽是一些张家女人衣裳好看,李家婆娘头饰难看等等这类毫无营养的八卦话题,但三女仍旧一脸严肃的点头悄和,仿佛画眉的任何一句话都关系着萧家生死存亡一般。
  瞧着四女相处的样子,小脸绷得紧紧的,聊起八卦严肃得跟大臣金殿奏秉国事一般,萧凡站在厢房门口静静看了一会儿,嘴角勾出一抹淡淡的温馨的微笑。
  有家,真好。
  画眉眼尖,最先看见门口伫立的萧凡,顿时一喜,蹦蹦跳跳的迎上前去,其余三女也赶紧迎上来。
  尽管萧凡面带微笑,可敏感的四女还是看出相公有些闷闷不乐。
  “相公怎么了?”画眉大眼睛不停的眨啊眨。
  见四女美眸里写满了关心,萧凡哈哈一笑,道:“没怎么,刚刚在宫里跟天子吵了起来……”
  四女闻言大是紧张,睁大了眼睛急道:“你们为何事争吵?”
  萧凡慢吞吞道:“我们正在宫里聊天,宫外进来辆车,天子非说拉车的是牛,我却认为拉车的是马,于是我们吵了起来……”
  四女目瞪口呆:“你们……真够无聊的,后来呢?”
  “后来吵得差点动起手,宫里的宦官说,其实拉车的是驴……”
  四女:“……”
  “最后呢?”
  “最后我和天子和好了,那个宦官被拉下去廷杖十记。”
  四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6/4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