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伪君子(精校)第2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9/566

  秦堪疑惑道:“怎么都是骨灰?这年头埋人讲究火化?”
  丁顺笑道:“秦帅,那李杲是陕西榆林人,祖坟是从陕西迁移过来的,祖先下葬多年,骸骨早已极度松化,一碰就散,不可能完整了,一路千里奔波转运,不化成灰可运不过来。”
  秦堪摇摇头,叹道:“缺德啊,丁顺,你太缺德了。”
  丁顺愕然道:“大人,不是你说要……”
  秦堪板着脸道:“我说什么了?”
  丁顺小心翼翼道:“您上次问李家祖坟葬在哪里……”
  “没错,我的意思是,李杲经营辽东多年,祖坟里一定埋了许多陪葬品,咱们来一趟辽东不能空手而回……我只想顺手发笔小财,谁要你把他祖宗十八代都挖出来?”
  丁顺:“……”
  “节操呢?啊?”
  “大人,我错了,我这就把他祖宗埋回去……”
  “留着,请都请出来了,教训一下他们的不肖子孙再回去。”
  “怎么教训?”
  “别多问,传我将令,两门佛朗机炮十轮炮击后,让朵颜卫再次冲破李杲军前部……”
  一名军士面带惊慌匆匆跑进大帐,单膝跪地禀道:“秦帅,探子回报,西面十里处出现一支来历不明的兵马,看人数大约两万左右。”
  秦堪大惊,急步走出大帐。
  一万八千人对付李杲三万大军本就显得吃力,若这支两万人的兵马是敌非友,今日自己可就真的凶多吉少了。
  所以说,挖人祖坟是有报应的。
  平原上视野很开阔,秦堪凝目朝西面望去,却见远处黄尘滚滚,旌旗遮天,黄尘中隐隐可见数不清的黑点浩荡行来。
  不仅是秦堪,所有朵颜卫和仪仗官兵都勃然变色,惊疑万分。
  “令探子详细再探,弄清这支兵马的来历,命朵颜卫勇士上马,全力戒备,随时准备冲锋,八千仪仗官兵密切注意李杲所部动向……”
  一连串的军令下达,营中如同炸了锅似的忙乱起来。
  没过多久,又有探子来报,这支两万人的兵马打着大明宣府的旗帜,领头的是一位文官。
  直到此刻,秦堪久悬的一颗心才渐渐落回肚里。
  宣府的边军……
  看来自己派出的信使终于把信递到了。
  随着这支两万人的兵马出现,秦堪和李杲两支大军之间微妙的对峙平衡被狠狠打破,秦堪大军欢呼雀跃之时,李杲的辽东军终于陷入了一片绝望,前军和中军无法遏止地骚动起来。
  一个多时辰后,一名穿着绯色官袍,浑身风尘仆仆的中年文官匆匆走进了秦堪的帅帐。
  秦堪眯眼打量着他,见此人神正气清,目光清澈,脸型方正,颌下一缕青须脱尘如仙,端的是个人物。
  见面先施礼,礼节周到得无可挑剔。
  “下官绥甘宁三边总制,领左副都御史杨一清,参见代天巡狩钦差大人。”
  秦堪心头狂跳。
  顾不得理会宣府的边军怎会由三边总制率领,只听到“杨一清”三个字,秦堪便不由自主站起身,急步上前回了一礼。
  “原来是杨大人当面,大人多礼了,本官可担当不起大人之礼。”
  杨一清愣了一下,显然秦堪的态度颇不合官场规矩,官场上可从来没有钦差给地方官行礼的道理。
  秦堪却不得不施礼,别人或可不敬,但这位杨一清,可是历经四朝的重臣,后来更是出将入相,生平做过许多重要的事,治马政,修长城,诛刘瑾,入内阁……别的且先不提,单说历史上刘瑾伏诛,便是中杨一清的算计,仅凭这一点,秦堪就觉得他和杨一清的初见有如伯牙遇见子期,虽不至于共奏高山流水那么夸张,至少也该互相客气一点,不要被他挑了礼,免得他将来算计刘瑾时顺便把秦堪也捎带上……
  秦堪打量杨一清的同时,杨一清也好奇地打量着秦堪。
  对秦堪的大名,杨一清虽身在边镇,却也如雷贯耳。满朝皆传此人乃正德新朝最大的奸臣,可是此刻见面之后观其面相言辞谈吐,分明是一副彬彬有礼的君子模样,怎么看也不像奸佞呀。
  杨一清愣过之后又向秦堪回了一礼,道:“宣府张总兵巡视长城边备不在城中,下官适巧在宣府接到了大人的急信,于是接管了宣府兵权急忙赶来保驾,兵权无小事,来日朝廷问起来,还请钦差大人为下官分说究竟。”
  “那是自然,多谢杨大人义伸援手,下官承情了。”
  杨一清连道不敢,随即神情一正,道:“辽东总兵官李杲果真举兵作乱了么?此事非同小可,下官忝为左副都御史,不可不问个清楚。”
  秦堪点头,道:“李杲确实举兵作乱,正于五里外与我军遥相对峙,此举不止是作乱,已然形同谋反了,杨大人只消出帐一观,便可见李杲营盘……”
  说着秦堪将李杲诱杀朵颜卫三百余人,并屡杀边镇百姓冒功掩罪等恶行分说清楚。
  杨一清先是讶异,接着神情渐渐愤怒,最后气得拍案而起,怒发冲冠。
  “这恶贼该死!”杨一清大怒道。
  秦堪笑道:“本官出京巡视辽东,正是为了要他的命而来。”
  杨一清道:“此时我等王师压境,钦差大人打算如何要他的命?”
  提起这事秦堪顿时精神一振,指着案桌上十几个坛坛罐罐热情介绍道:“来来,杨大人,认识一下李家十八代祖宗,一个个长得圆圆滚滚非常可爱……”
第326章
收服辽东
  圆圆滚滚的坛坛罐罐确实可爱,桌案上一字排开颇具喜感。
  杨一清的脸色却渐渐发绿,直着眼怔怔盯着坛罐,久久不语。
  秦堪自知这种做法委实有点缺德,又急忙补充道:“这事儿不是我干的,是我一个不争气的手下,我已狠狠责罚过他。”
  杨一清呆了半晌,苦笑摇头道:“秦大人,你打算用它们做什么?”
  果真是谦谦君子,挖人祖坟这么严重的事,杨一清半句重话都没说。
  “自然用来对付李杲。”
  “王师堂堂正正举而击之不好吗?”
  “杨大人,你我初见,或许你对我不大了解,我从来就不是堂堂正正的人,再说,请都请出来了,总得请祖宗们办点事再回去吧……”
  ※※※
  战鼓轰然擂响,这一次秦堪占据了优势兵力,不仅在人数上超过了李杲,其中更有名震天下的朵颜骑兵。
  反观李杲大军,自从杨一清的两万宣府边军出现后,李杲大军的士气便一落千丈,原本一万朵颜骑兵的初次冲锋就带给他们沉重的压力,若非秦堪适时收兵,恐怕大军前部已被朵颜骑兵突破了,此时又来两万宣府边军,对秦堪来说是如虎添翼,对李杲大军来说却是雪上加霜。
  军队没了士气,是一件很要命的事,士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却是支撑军士厮杀拼命的精神力量,历朝历代不乏几十个人追着上千人漫山遍野跑的荒诞事迹,一旦没了士气,人再多也不济事,恐惧战胜了斗志,根本不会在乎自己有多大的战力和胜算。
  这种事情秦堪曾经亲自经历过,今日的李杲也尝到了同样的经历。
  战鼓擂响,秦堪大军缓缓压上来,步兵执盾走在第一排,第二排为长枪长矛兵,以盾为掩护不紧不慢地走在后面,长枪兵的中间行距里布满了一个个的弓箭兵,搭弦张弓边走边看着队伍外打着令旗的传令官,只等一声令下便待万箭齐发。
  朵颜卫的一万骑兵在两翼间策马来回奔走,整个队伍呈半弧阵型一步一步朝李杲大军走来,整齐的脚步声轰隆如雷声,重重地敲打在辽东诸将士的心坎上。
  大军压上来的那一刻,辽东军全乱了,那种如泰山压顶般的沉重压力令所有人呼吸粗重,有种喘不过气来的窒息感,不少军士扔了兵器扭头便跑,被赶上的监军压阵旗官一刀劈翻,杀了一个两个,却仍无法制止己方将士的士气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泻千里。
  李杲脸色铁青骑马立于中军,看着远处慢慢压过来的大军,再看看自己这边毫无斗志的将士,心头渐渐笼罩了一种深深的绝望。
  原本尚可一搏的战事,随着宣府两万大军的加入而完全倾斜,对方也是边军,还有京中精锐勇士营,还有名震天下的朵颜骑兵,这一仗怎么打?
  历经百战的李杲陷入了巨大的矛盾之中。
  换了平日,事不可为便撤,保存实力为重,可是现在,往哪里撤?天下虽大,却已无他李杲的立锥之地了。
  战鼓隆隆如山崩地裂,听在秦堪大军耳中是催人进击的军令,听在辽东军耳中却是地狱收魂的丧曲,队伍越来越乱。
  “总帅,降了朝廷吧!莫再执迷不悟了……”张玉在李杲马下苦苦哀求,神情一片绝望。
  沈阳卫指挥使崔鉴恶声道:“降了朝廷就能活命吗?张玉你昏头了?这些年来咱们在辽东干过的事情,哪一桩哪一件不是杀头的大罪,朝廷纵然再大方,也断然不会宽恕我等的罪孽,总帅,拼死一搏才是道理,杀出一条血路往北去,鞑靼小王子伯颜猛可不会拒绝我等投诚……”
  张玉怒道:“崔鉴,你这是害人害己!北投鞑靼是你的想法,你问问咱们万千将士愿不愿意!且不说有负朝廷,有负皇恩,你拍着胸口问问自己,对得起你世世代代列祖列宗吗?将来你死之后,你崔家祖坟容不容得了你这叛我大明的罪人跟他们埋在一起?你崔家远在河南的宗祠族谱里,你的名字还有没有资格列在上面,崔鉴,投了鞑靼。你从此便是无根的孤魂野鬼,祖宗不认你,宗族不认你,乡亲族人背后戳你的脊梁骨,这样活着,比死好到哪里去?”
  一席话说得崔鉴哑口无言,脸色憋得通红却无力地垂下头,不再说一句话。
  李杲浑身一震,张玉这番话显然说到了他的心里,投了鞑靼。李家的列祖列宗还会认他么?死后连祖坟都入不了,自己的名字从族谱上永远划去,并引以为李家最大的耻辱,突围而去又怎样?做一个背叛祖宗,族人唾弃的叛徒,从此憋屈活在异族人的颐指气使之下,仰其鼻息苟且存活……
  诚如张玉所说,这样活着,比死好到哪里去?
  如今的大明,宗族仍是深入人心的坚实后盾,是乡人的精神寄托,背叛大明便意味着背叛了宗族,这样的决定不是能够轻易便下得了的,纵是十恶不赦之人,他可以屠千杀万,可以杀人放火,却唯独不敢叛国背宗。
  “总帅,降了朝廷吧!纵然被朝廷一刀杀了,死后咱们的宗族至少能够纳尸收魂,尚有资格进祖坟为安,死也死得安心,投了鞑靼,咱们可就真的生不如死了!”张玉跪在李杲马前痛哭流涕哀求。
  李杲深吸了口气,缓缓环视一圈,见部下众将领一脸灰暗颓丧,显然张玉的这番话也说进了他们的心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9/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