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伪君子(精校)第2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3/566

  所有在京官员都懵了,钟声的节奏分明是召集大臣上朝的意思。
  正德皇帝自登基以来主动召集大臣开朝会,今日尚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这位年轻的荒唐皇帝又想干什么?
  大臣们纷纷在家穿戴整齐,迈着略显急促的步伐,各自往皇宫方向行去。
  奉天殿内,头戴翼龙纱冠,身穿五爪金龙袍的朱厚照神情哀恸,君臣之间没有客套,开场白第一句便是秦堪为国捐躯,战死辽河,请大臣们来商议如何追封,如何封爵。
  召集大臣商议也是不得已之举,但凡追封爵位,没经过大臣的点头首肯,皇帝的旨意是出不了中宫的,大臣们不同意,圣旨也会被内阁和通政司封还,视作无效。
  大明的臣权就是这么大,这也是大明历代皇帝活得憋屈的原因,有的皇帝跟大臣赌气,干脆数十年不上朝,也是对臣权过大的抗议方式。
  “封爵?”所有大臣都愣了。
  为国捐躯是事实,辽河死战不退也是事实,对于秦堪的做法,朝堂内不论是敌是友,心里都感到由衷的钦佩,这是一个讲究气节的年代,气节有了,以往的细末恩怨仿佛一瞬间全都原谅了,人死如灯灭,再揪着以往的恩怨不放未免失之风度。
  原谅归原谅,但原谅也是有底线,给秦堪追封爵位这个话题明显超出了大臣们的底线容忍范围。
  大明自太祖皇帝立国和成祖靖难后,两朝大封有功之臣,获爵者不下数十,但这些人都有着开国定邦之功,他们封爵无话可说。自永乐以后,大明历代皇帝封爵极吝,这也是皇帝和大臣之间无言中达成的一种共识。
  朝廷不介意给你高官厚禄,不介意赐你金银美婢,你再怎么极尽荣华富贵,终究只有你一个人享用了,你的后代没份。但封爵便不一样了,爵位是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的,你立的功劳得到了荣耀,但你的后代一没功劳二没德望,凭什么让他也享受父辈祖辈的荣耀?朝堂里不劳而获的勋贵后人已够多了,凭什么再多一个?教这些自小寒窗苦读,摸爬滚打好不容易熬出头的大臣们怎么想?
  听到朱厚照追封爵位的决定,众臣惊愕之后,神情皆浮上愤慨之色。
  朝班里,李东阳和杨廷和惊讶地互视一眼,李东阳神色不变,杨廷和嘴唇嗫嚅,想起刚刚与李东阳的一席话,张了张嘴,终究没说一个字。
  “陛下可赐秦堪勋号,但追封爵位,绝对不可以!”一位名叫熊庆的礼科给事中率先出班反对。
  今日的朱厚照显得异常的冷静,面对大臣的反对也不再气急败坏。
  熊庆话音刚落,朱厚照便面无表情道:“熊卿偏题了,朕今日要与你们商议的是给秦堪追封怎样的爵位,不是跟你们商议要不要封爵位,你退回去。”
  “陛下……”
  砰!
  朱厚照忽然狠狠一拍龙椅扶手,勃然怒道:“退回去!”
  众臣被朱厚照罕见的坚持和怒意吓了一跳,今日的陛下,似乎透着几分陌生。
  熊庆似乎跟朱厚照卯上了,不仅没退,反而梗着脖子大声道:“武将死战,文臣死谏,臣不退!秦堪与鞑子骑兵死战到底,成全忠臣气节,臣与满朝同僚同感钦佩,钦佩归钦佩,封爵却万万不可,我大明自永乐以后,罕有封爵者,当初土木之变,英宗皇帝被俘,瓦剌兵临京师城下,大明最危急的关头,社稷岌岌可危,兵部尚书于谦于少保发动团练乡兵列阵京师九门,几番鏖战,终令瓦剌退兵,解国之倒悬,挽大厦之将倾,如此大功于社稷,代宗皇帝也只封了太子少保的勋号,封爵却只字不提,敢问陛下,秦堪之功,比之于少保何如?”
  熊庆一番话令大臣们纷纷点头附和,他的话也代表了满朝大臣的所思所想。
  钦佩秦堪死战不退的气节是一回事,但追封爵位又是另一回事。
  大明的爵位不是那么容易得的,非开疆辟土,挽国危难之大功者不能封,秦堪的功劳算什么?与鞑子五千骑兵死战辽河,据秦堪的绝笔信上所言,那一仗分明是败了,八千仪仗官兵与秦堪一同殉国,朝廷可以表彰秦堪的气节,封个“右柱国”“荣禄大夫”之类的勋号已经足够,封爵却完全没有道理。
  熊庆说完后,又有不少大臣站出朝班,同声反对秦堪封爵,哪怕人死了追封也不行。
  朱厚照怒道:“秦堪查盐案,立圣言,除奸宦,诛李杲,结朵颜,终与鞑子死战辽河,如此多的功绩,怎么就不能封爵?你们不服也给朕立这许多功劳瞧瞧!”
  “满朝皆是红眼嫉妒之辈,忠臣和有功之臣哪有出路?罢了,今日朕不与你等商议了,朕意已决,秦堪功劳甚大,理应封爵,这是他用命换来的!刘瑾。”
  “老奴在。”
  “司礼监拟旨,锦衣卫指挥使秦堪允文允武,威振夷狄,性义行良,是宜褒编,钦赐……”朱厚照顿了顿,看着满朝文武愤怒的神色,终于暗暗一叹。
  封国公是不行了,满朝文武很可能当廷一头撞死在他面前,一死一大批。
  朱厚照只好选择了妥协,不甘不愿地继续道:“……钦赐山阴侯,世袭罔替,永锡天宠。”
  “陛下慢着!”话音刚落,兵部尚书刘大夏站出朝班,一脸困惑道:“据老臣所知,秦堪并无后嗣,何来‘世袭罔替’?”
  朱厚照嘴角一勾,笑容带着冷意:“众卿听清楚了,秦堪有后!”
第344章
封爵之争(下)
  秦堪战死,秦堪封侯,秦堪有后……
  一天之内,一个接一个的消息令大臣们感到无比震惊。
  金殿龙椅上,朱厚照薄薄的嘴唇抿得很紧,显示出此刻不容置疑的决心。李东阳和杨廷和悄悄互视一眼,二人闭上嘴一言不发,对朱厚照的封侯决定等于默认了,而另一位大学士焦芳则看了看朱厚照身旁恭立着刘瑾,二人目光交会,刘瑾不易察觉地微微摇头,焦芳心领神会,捋了捋花白的胡须,也没出声。
  司礼监不敢反对,三位大学士也没有反对,吏部户部等六部尚书侍郎都是混迹朝堂大半辈子的老狐狸,自然懂得察言观色,此刻也纷纷闭嘴不语。
  大明文官似乎专为反对皇帝而生,这种反对已朝不健康的偏执方向扭曲,几乎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所图者唯直名也,敢反对皇帝的人都是好样的,都会赢来满朝文武和民间百姓一片赞颂,是不惧强权坚持正义的代表,若能惹得龙颜大怒打他十几廷杖,文官们则像中了彩票似的欣喜若狂,伤得越重他在士林里的声望越高,在民间的清名越盛。
  他们总会不自觉的将自己高高放在道德和正义的制高点上,一波接一波地向代表昏庸暴政的皇帝发起攻击,可谓前赴后继,舍生忘死,自损求名的心态在大明立国一百多年后变得越来越扭曲,文官们也越来越疯狂,当精神正常的皇帝面对朝堂上几百个疯子时,只能选择妥协退避,于是臣权步步紧逼,皇权逐渐减弱,此消彼长之下,造成了如今大明皇帝憋屈的现状。
  但今日的朝会不一样,几名站在朝班前列的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眼尖便能发现,今日的朱厚照俊脸隐隐罩着一层淡淡的杀气,对秦堪战死的愧疚,对秦家妇孺的同情,以及多日来被大臣们顶撞责备的委屈,今日全数化作滔天的怒火,隐藏于平静的表情之下。
  真龙就是真龙,年纪再幼小,他也是真龙天子,龙能藏于九渊之下沉寂隐忍,也能腾于九天之上兴云布雨。
  追封秦堪为山阴侯的旨意刚下,礼科给事中熊庆猛地一个响头磕在大殿金砖地板上,眨眼间额头便渗出了鲜血。
  “臣反对!陛下封爵不妥,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朱厚照勃然大怒:“混账!你好放肆!朕意已决,此命不改!”
  熊庆脸色涨得通红,梗着脖子像只不服输的斗鸡,怒声抗辩道:“陛下若不收回成命,臣当廷撞死玉阶!君上昏庸,天无白日,臣无力扶挽,只求一死!”
  朱厚照怒极反笑,仰天哈哈几声:“刘瑾。”
  “老奴在。”
  “这事交给你了,朕不想再听到任何反对的声音!”
  “陛下放心,老奴定为陛下分忧。”
  朱厚照看也不看满朝文武难看的脸色,袍袖一甩,径自下殿回了内宫。
  朱厚照走了,刘瑾没有跟随而上,反倒两手交叉大模大样站在金殿龙椅前,以一种神灵俯视苍生的目光看着满殿大臣,脸色充满了讥诮。
  真是一群作死的人呐!平日里唱反调也就罢了,今日秦堪死了,陛下正是心头冒火的时候,连杂家如此瞧秦堪不顺眼都不敢说半个不字,你们的眼珠子被当成泡儿踩了么?
  站在龙椅前,看着殿下跪着的熊庆和众臣,刘瑾皮笑肉不笑地拱拱手,道:“除了礼科给事中熊大人,还有哪位大人觉得不该给秦堪追封山阴侯呀?”
  阴阳怪气的语气,讥诮讽刺的表情,顿时令大臣们愤怒万分,当即又有十几个言官御史站出朝班,凛然不惧地盯着刘瑾,齐声道:“我等反对!”
  刘瑾尖着嗓子桀桀怪笑几声:“甚好,诸公风骨可嘉,杂家便送你们一程,殿前大汉将军何在?”
  数十名披甲大汉将军涌入。
  刘瑾淡淡挥了挥手:“摘去他们的官纱官服,拿入诏狱杂治。”
  十几名大臣被大汉将军粗鲁地架走,只留渐行渐远的“阉狗,奸贼”的骂声。
  刘瑾看着他们的背影嘿嘿冷笑,目光如同看着一群死人,对他们的骂声充耳不闻。
  文官,终究是一群嘴货而已,真不懂啊,历代的陛下怎会如此忌惮他们?
  殿内,满朝文武脸色愈发难看,却敢怒不敢言,杨廷和禁不住再看了一眼李东阳,脸色愤慨中带了几分灰败。
  西涯先生果然没说错,秦堪一死,刘瑾的气焰果然张狂了,瞧他站在龙椅前威风八面,俨然一副“立皇帝”的模样,往后的大明朝堂会走向何方?
  ※※※
  追封圣旨临门。
  这道圣旨并没有给愁云惨雾的秦府带来多少喜悦,这几日秦府处在极度低迷的气氛中,唯一能给灰色惨白的秦府带来一丝喜悦的,恐怕只有曾经的二小姐,如今的二夫人金柳怀了秦老爷骨血这件事了。
  至于朱厚照追封秦堪为山阴侯的圣旨,委实令人高兴不起来。
  人都没了,爵位再高还有什么用?当然,有了这个爵位,秦家是不会倒了,府里的管家丫鬟杂役等下人们也终于安了心。
  宣旨的宦官刚离开,紧随着上门的却是司礼监派来的一名随堂太监,他奉刘瑾之命带来了全副的灵棚灵堂等丧事器物,以及四十九名道录司遣来做法事的和尚道士。
  这些人和东西的到来,令秦府的气氛愈发哀恸万分,不少丫鬟杂役当即便捂着脸哭了起来。
  主母杜嫣愤怒地冲到前院,二话不说将陪笑不已的随堂太监暴揍了一顿,那些和尚道士也被秦府的下人们赶了出去,一应丧事器物被砸了个稀烂,随后秦府大门紧紧关闭,不见任何外客。
  杜嫣站在前院大声怒骂刘瑾,一干下人纷纷附和赞同。
  其实杜嫣这回倒真是错怪了刘瑾,刘瑾难得做回好事,这次送来丧事器物以及和尚道士,委实也是一片好意。
  秦堪战死几乎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所谓人死如灯灭,刘瑾与秦堪的一切恩怨皆了,看着朱厚照对秦家圣眷不仅未减,反而比秦堪活着时更隆。既然从此与秦家再无利益冲突,刘瑾自然乐得结一回善缘,这才命人送来了这些东西。
  谁知刘公公好不容易冒出来一回好心,却被杜嫣和秦府的下人们当成了驴肝肺,秦家主母压根就不信秦堪死了,刘瑾送来这些不吉利的东西岂不是给秦家找晦气?
  ※※※
  秦府前院里,骂得有些气喘的杜嫣终于住了嘴,愤怒的神色稍稍消退几了分。
  站在院中想了想,杜嫣忽然扬声道:“管家,派人进城,去内城千户所请李二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3/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