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伪君子(精校)第3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4/566

  站在花当的立场却不一样了。
  朵颜部落的生活习性和蒙古人没什么区别,同样以放牧为生,偶尔干点抢劫的兼职,而且他们也自称是纯正的蒙古人,这些年在大明,瓦剌和鞑靼的夹缝中艰难生存,衣食不裹,穷困潦倒,可以说他们穷得只剩下这点所谓的高贵血统了,如今明廷却提出为他们筑城,教他们农耕,汉蒙通婚等等,这些建议听起来似乎都是为他们着想,实则用心险恶。
  花当对大明不可能没有了解,秦堪提出的这些建议,花当一条都没答应,而且一眼便看穿了明廷的图谋。
  嫁一个女儿给汉人是由于政治需要,不得不为之,但若敞开部落,无论男女皆与汉人通婚,那就不可能答应了。
  秦堪揉了揉鼻子,苦笑道:“花大当家的比我想象中的聪明,是我小瞧天下英雄了……”
  丁顺笑道:“侯爷面前,花当怎能称得‘英雄’?天下的英雄未免太不值钱了,顶多,他也只是个花大当家的罢了。”
  秦堪摇头道:“不可轻敌,丁顺,你要死死记住一句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异族必须要有充分的戒备,他们的眼前利益或许可能暂时跟咱们站在同一条线上,但他们的根本利益仍旧与我大明是敌对的。”
  “是,属下记住了,侯爷,花当拒绝了侯爷的提议,以后……”
  秦堪想了想,道:“这件事先放下,回头我给辽东锦衣卫千户所下个条子,京师北镇抚司拨一笔银款出来,令千户所在广宁,开原,四平三个互市开几家商号,专用来交易与朵颜部落的皮货牛羊肉马匹,以及他们所需要的茶叶,稻米,丝绸等物质,几家商号不可暴露与锦衣卫和朝廷的关系,聘请专门的商业人才管理,将商号做大做强……”
  “侯爷的意思是……”
  秦堪冷冷道:“三个互市不能真由大明的商人和朵颜部落说了算。朝廷开放互市不是为了养狼,互市的商品流量和价格等等,最终还是要掌握在朝廷手里。否则怎能拿捏朵颜部落?”
  丁顺思索半晌,眼睛一亮,笑道:“此举不但给锦衣卫添了进项,而且还将互市掌握在朝廷手里,朝廷说什么就是什么,朝廷说什么价就是什么价,侯爷高明,这可是软刀子割肉,三两年以后,花当就知道有多疼了……”
  “四平属海西女真范围,朵颜还没把它打下来吗?”
  “花当老奸巨猾,不容易上当,目前朵颜部主要交易的互市只有广宁和开原,对四平并没有任何举动。”
  “派人去朵颜和海西女真两地,帮花大当家的烧把火,挑挑事,看戏的都落座了,唱戏的怎能不上场?这不道德。”
  ※※※
  从丁顺府里出来,秦堪忽然苦笑两声。
  原本是来探望属下的伤,结果探望到最后变成了工作安排,说的人和听的人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仿佛探望病人本来就应该安排工作,不安排倒成了不合规矩。
  秦堪离开丁府不到一炷香时辰,丁顺便带着未愈的伤上轿离家,匆匆赶往北镇抚司。
  秦堪的命令化作一道道指令,飞往辽东。
  坐在官轿内,秦堪眉心揉得发疼,随着身份越高,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然而来自四面八方的掣肘也越来越多,想做一件事太难太不顺利,比如想将一百门佛朗机炮调往辽东边镇,如此正常而且迫在眉睫的事情,秦堪都不得不动点小聪明,绕开朝中的重重阻力才能达到目的,以后若有更重要更不能耽误的事,那时难道还指望这点小聪明吗?
  无可否认,如今秦堪最大的阻力只有刘瑾。
  手指无意识敲着膝盖,秦堪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刘瑾……
  现在下手除他,是不是到火候了?
  ※※※
  不管除刘瑾有没有到火候,有件事秦堪必须要做。
  做这件事必须找张永,非他莫属。
  秦侯爷回京时对西厂大开杀戒,杀完之后忽然觉得自己应该低调了,就算不隐姓埋名,至少也该大隐于市,于是有些事情不得不找人帮忙。
  时下京师一共驻扎军队二十余万,各军皆有职司,比如十二团营,就是拱卫京师城池以及周边,而御马监所属腾骧四营则完全是保卫皇宫,许多后世的影视剧里演到内廷争斗高潮部分,图穷匕见之时皇帝身边忽然冒出两股青烟,烟雾散去,两名绝世高手不仅帮皇帝挡住了最要命的一刀,还一阵噼里啪啦拳脚将敌人揍得找不着北。
  这两股青烟冒出来的人,就是属于腾骧四营所属,专门为了保护皇帝,皇帝出行上朝时的仪仗皆是锦衣卫所属,一个个生得魁梧高大,实则武艺稀松,说白了就是样子货,摆出来给人看的。
  皇帝真正的贴身侍卫皆出自御马监,绝世高手看起来孤傲超群,各种不羁各种冷酷,实则见了张永也得乖乖跪下称一声“督主”。
  而张永,见了秦堪也得恭敬拱手,称一声“侯爷”。
  数千年的官场,其实就是一条高级食物链。
  另外说一句,如果不是高手出现时身上确实着了火,一般而言他们是不会以释放烟雾为登场亮相的方式,敢在皇帝身边玩火玩烟,诛九族的下场。
  ……
  第二天,秦堪约见了御马监掌印张永。
  欠债的见债主,虽说不至于要卖喜儿那么严重,但至少还是要为债主尽心做几件事的,更何况不仅仅是银子的关系,刘瑾势大,张永若不紧紧抱住秦堪的大腿,宫里宫外没有后台靠山,刘瑾会把他吞得连骨头也不剩,这一点张永很清楚,戴义也很清楚,他们的利益跟秦堪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刘瑾与秦堪的明争暗斗里,若秦堪落了下风,他们也讨不了好。
  与秦堪相谈一番后,张永恭敬告辞。
  回宫后的张永找了个机会,向朱厚照提了一下佛朗机火炮的事情,朱厚照也没在意,当即便交给了刘瑾。
  刘瑾与张永不合,听说张永欲要这一百门火炮,当下冷笑两声,马上抛诸脑后。
  张永耐心等了两天,也不着急,两天以后,确定刘瑾丝毫没有将佛朗机炮交给他的意思,于是向腾骧四营下了一道军令。
  不到一个时辰,京师突生变故。
  御马监腾骧四营出动了一个千户,千余人杀气腾腾闯进了位于金水大街后巷的造作局仓库,当着造作局司库官员的面,千余人不由分说强行将仓库大门破开,将里面造好的一百门佛朗机火炮抢了就走,司库官员大急,伸手只拦了一下,便被千户一个耳光扇晕过去,一行人就这样浩浩荡荡将佛朗机炮抬进了腾骧四营的营地。
  不得不说,刘公公最近时运不济,碰到的都是一些不斯文不讲究的人和事,而且它们都有个共同点,丝毫不怕他的权势,其代表人物有:秦堪,张永……
  御马监抢了造作局,刘瑾暴怒,最近他经常暴怒。
  拉扯着张永,刘瑾和他大吵一架,二人闹到朱厚照面前,首先还能保持风度,摆事实讲道理,接着渐渐争吵起来,最后张永动了怒,忍不住一拳挥去,当即将刘瑾的眼眶揍成了一团黑,刘瑾大怒,二人当着朱厚照的面扭打在一起,一时间抠眼挖鼻扇耳光,什么招数都使过,若非二人因生理原因无桃可偷,更下流的招数都有。
  都是宠信的太监,朱厚照也不便拉偏架,热闹过后,御马监抢夺佛朗机炮一事就这样不了了之,御马监抢了就抢了。
  刘瑾和张永的矛盾由来已久,从东宫开始二人便常有争斗,这件事过后,二人的关系已上升到不共戴天的地步,互相对对方生出了不死不休的杀机。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初春的京师万物复苏,城内城外绿意盎然。
  春日的暖阳里,百姓们携家带口出门游玩,国子监的士子们也三五同窗好友成群,相邀出城踏春寻觅佳诗良句,城外高高的山坡上,无数只纸鸢在天上飞舞,孩子们牵着长长的线,欢快地奔跑在翠绿葱葱的草地上。
  暖阳普照的季节里,城外一辆马车徐徐驶向京师朝阳门。
  马车简朴无华,车外只有两名老仆相随。
  车内坐着的,却是大明边镇赫赫有名的人物——三边总制杨一清。
第454章
三边总制
  说起杨一清这个人,就不得不说说“三边总制”这个职位。
  这个职位是弘治十年初设的,时年火筛入寇,弘治帝与朝臣廷议后,决定遣重臣总督陕西,甘肃,延绥,宁夏等地军务,三边总制的职位由此确定,后为朝廷常设,其地位差不多算是三地督抚,“督抚”这两个字顾名思义,一则总督军务,二则巡抚百姓,可谓军政大权尽握一手。
  大明历史上的名臣,如秦纮,王琼等,皆担任过三边总制。
  如今的三边总制是杨一清。
  杨一清是个很有名的人,儿时起便很有名。
  大约是他的父母在制造他的过程中太过愉悦,于是老杨家出了一位天才,杨一清七岁便能作得一手锦绣文章,吟得一手好诗,十四岁时便高中乡试解元,十八岁考中进士,中进士后原本要入翰林院当编修苦熬资历,可不巧的是,正好那时他的父亲病故,于是杨一清回乡丁忧,三年后,二十一岁的杨一清直接被任命为中书舍人,相当于国务院秘书,随后官路畅通无阻,一路升到三边总制。
  如此逆天的天才,大明时下不止杨一清一人,还有一位天才儿童,名叫杨慎,如今内阁大学士杨廷和的儿子,也是一位天才。
  可以肯定的是,杨廷和制造杨慎的过程中同样很愉悦,当然,杨廷和本身也是位天才,八岁便通读四书五经,十二岁便中举,这就要上溯到杨廷和被制造的愉悦过程了……
  杨一清和杨廷和杨慎没有血缘关系,但老杨家的遗传基因都非常不错。
  这次三边总制杨一清回京是为了述职。
  马车驶到京师城门外,杨一清掀开车帘,看着巍峨高耸的城楼和来往络绎不绝的行人客商,杨一清脸色却看不到丝毫欣喜,反而沉重地叹了口气。
  只因这次召他回京述职的不是别人,正是司礼监掌印刘瑾。
  刘瑾召杨一清回京自然不是为了请他吃饭,刘公公不会这么客气,至少不会对杨一清这么客气。
  当初刘瑾刚坐上司礼监掌印的位置,甫登高位,自然需要人才丰其羽翼。刘瑾自己不算人才,但不得不承认他的眼光很独到。罪恶的双眼一下就盯住了杨一清,于是果断向杨一清递出了橄榄枝,意图招揽。
  杨一清是什么人?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从中书舍人一直做到三边总制,祖上三代皆为朝臣,实可谓血统比藏獒还纯正的文官,怎么可能与权阉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于是杨一清毫不留情地将刘公公递来的橄榄枝摔在地上,而且狠狠踩了两脚,甚至还嘲讽了几句很伤人的话,其大意大概跟太监的生理缺陷有关。
  总之,杨一清彻底得罪了刘瑾。
  这次刘瑾召杨一清入京说是述职,实则要命,杨一清从陕西出发回京时,三边的官员武将皆来相送,从他们如同送他出殡的表情上可以看得出,这次杨一清有去无回。
  杨一清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一路上心情很沉重,甚至连家里的后事都安排好了。
  虽沉重,但不悔。
  上天若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杨一清仍会毫不犹豫地拒绝刘瑾。
  文人的风骨有时候看起来荒谬可笑,然而有时候却可敬可叹,国朝百余年,从来不缺文人士子壮烈徇公义,慷慨赴悲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4/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