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伪君子(精校)第4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6/566

  牌局开始。
  和朱厚照的昏君称号一样,赌神之所以被称为赌神,终归有一定实力的,哪怕玩的是叶子牌。
  不到一个时辰,众纨绔脸色有点发绿,最绿者非徐小公爷莫属。
  又过了一个时辰,秦堪面前的银子已堆积如山,顺便还收获了一大堆纳福玉佩,长命金锁,碧玉扳指,以及……十几张满纸心酸的欠条。
  赌桌上,众纨绔皆成惨绿少年,秦公爷好整以暇,手里的欠条被他折成了纸飞机,哈口气一掷,满屋子欢快飞舞,衬映着纨绔们黯然神伤的面容,秦公爷却找回了逝去许多年的童真……
  “好了,谁还有值钱的玩意儿,尽管押上来,本公爷照单全收,不过欠条就免了,将来我也不好意思派人上你们家讨债,更不好意思在你们家围墙外泼红油漆……”
  众纨绔黯然叹息不语,往日飞扬跋扈的少年们此刻分外英雄气短……
  徐鹏举连身上的苏绣绸衫也押了出去,此刻穿着一身跟牢囚似的白色里衣,额头上却汗如雨下。
  “秦堪,问你一句话,你得老实回答我……”
  赢了钱的秦公爷心情很不错,笑眯眯地道:“知无不言。”
  徐鹏举擦了把汗,脸颊抽搐不已:“你说,你来南京到底是来平宁王,还是来平咱们的?”
  ※※※
  搂草不忘打兔子,来都来了,能平的都平掉。
  这是秦堪的逻辑,败家子们太年轻,不知柴米油盐多贵,秦堪是成了家的男人,有妻有儿要养,能多挣一点的机会绝不能放过,没当着纨绔们的面给家里写信注明“此地钱多人傻,速来”,秦公爷已经算是非常慈悲了。
  走出福宾楼时已近子时,纨绔们打着呵欠一个个没精打采地告辞,今晚秦堪赢得比较狠,估摸没两三个月他们恢复不了元气。
  夏日的夜仍有些凉意,秦堪和徐鹏举并肩最后走出酒楼,侍卫和魏国公府的家仆急忙将长衫披在二人肩上,趁着六七分醉意未退,二人闲步走在深夜的南京街头。
  “年后我爷爷便要向朝廷上奏疏告老,由我来继承魏国公爵位了……”徐鹏举有些感叹。
  秦堪愣了一下,默然点头。
  徐老爷子七十多,也该告老享清福了,魏国公的爵位世袭罔替,他当还是孙子当都一样,终归是落在徐家,南京的魏国公不像寻常勋贵,这个爵位担负着守备南京的职责,也掌握着五六万南京常驻军队的兵权,委实不是那么好当的。
  徐老爷子选在这个时候告老让孙子顶上,估计也是未雨绸缪,趁他自己还活着,让孙子试着当几年,这几年里就算遇到风浪,有这么一位老奸巨猾斗争经验丰富的老狐狸在背后给他撑腰支招,徐家绝不会有事,将来等徐鹏举渐渐熟悉上手了,能够独当一面了,老爷子对徐家也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这就是你为何要跟随圣驾出征的原因?”秦堪笑着问道。
  徐鹏举点头苦笑:“这是我爷爷的意思,勋贵终是武将出身,我这个年后便要承继爵位的新国公爷,若不多积累一些军功和资历,将来下面那些军将们嘴上不说,心里谁肯服我?”
  “你会打仗吗?”
  “不会,除非敌人四仰八岔摆好姿势一动不动让我杀……”
  “这个有点难,换个风格,你不会冲锋陷阵,可以试试智谋型将领,就是那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将,比如三国周瑜那样的……”
  徐鹏举神情愈发寥落:“我若有这本事,当初也不会被你一个坑又一个坑算计,栽得头破血流了……周瑜好像也死得挺早的,对吧?”
  秦堪无言相对。
  好吧,如果真诚一点,坦率一点,忠言逆耳一点……未来的魏国公根本是个废物啊。
  幸好老友重逢,跳过废物这个话题,可以聊的话题还有很多。
  “这两年日子过得还好吧?听说你前年成亲了,我没能亲自来,只托了南镇抚司的属下给你随了礼,话说你娶的正室也有福,是当今夏皇后的亲妹妹,这个关系很重要,对你以后有好处的,待夫人一定要相敬如宾……”
  “放心,就差给她每日上三炷香了……”徐鹏举笑得很恶毒。
  秦堪瞧他那模样便知道,这位未来的国公夫人恐怕不是很讨徐鹏举的欢心,奇怪啊,夏儒怎么教育女儿的,一个两个都这么失败,居然也有皇帝和手握兵权的国公上赶子跟他结亲……
  心中一动,秦堪忽然想到那位独居京师皇宫的夏皇后,嫁给朱厚照三年了,至今仍是处女,此刻秦堪心中不由闪现八卦的火花。
  “你和夫人……不会至今仍未圆房吧?”秦堪小心问道。
  徐鹏举哈哈一笑:“怎么可能,再怎么不满意,已经送到小爷床上,焉有不办之理?你从马市买来一头骡子,骑不骑是以后的事,难道不该先给它烙个印吗?”
  秦堪释然,徐鹏举和朱厚照性格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相比朱厚照的纯情和宁缺毋滥的性子,徐鹏举显然不讲究多了,他的性子跟狗比较像,山珍海味能吃,也不拒绝屎……
第603章
大军开拔
  朱厚照御驾亲至南京自然不是来游山玩水的,皇帝有皇帝的压力,平定宁王这一仗若不能竞以全功,以后的日子他再想离开京师就难上加难了。
  御驾只在南京停留了一晚,第二日寅时,天还没亮,满城官员和公卿勋贵们便已集结南京皇宫外,宫门很快开启,仍旧一身戎装披挂的朱厚照骑马出宫,仪仗开道,官员公卿随驾,浩浩荡荡至城郊大营中。
  卯时一刻,大营擂鼓聚将,朱厚照沙场点兵。
  清晨的阳光静静铺展在大营的沙场上,给三军将士一张张年轻的脸庞洒上一层耀眼夺目的金黄,朱厚照身披铠甲站在点将台上,看着下面黑压压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将士,心潮澎湃荡漾许久,神情一片肃穆,尚嫌稚嫩的脸蛋带着几分威严和煞气。
  朱厚照身后,保国公朱晖和宁国公秦堪并排站在一起,秦堪的后面则是一群南京的勋贵伯侯子弟,此刻他们也是一派庄严肃穆,完全不复昨晚放浪形骸的糜乱模样,徐鹏举穿戴一身银色明光铠站在勋贵队伍前列,眼中竟也散发着丝丝煞气。
  深深吸一口气,朱厚照瞠目大喝:“宁贼不臣,窥视神器,江西纠盗匪作乱,伐而无道,而致江西百姓流离,天下动荡荼毒,朕受命于天,是拥天下正统,此贼不诛,王师奚用,朕何颜以对天下黎民!”
  无数双手臂迎着朝阳举起,一阵震天的怒吼回荡九霄。
  “杀贼!杀贼!杀贼!”
  锵!
  朱厚照抽出腰侧宝剑,遥遥指向西方。
  “众将士,开拔!杀贼!”
  ※※※
  正德三年七月廿六,大明皇帝朱厚照亲提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出南京城,直奔南直隶南方安庆府而去。
  安庆,不知不觉间成了朱厚照和朱宸濠的必争之地。
  二十万大军一路急行,朱厚照很赶时间,不赶不行,他此时最大的担心就是生怕那个莫名其妙任命的汀赣巡抚王守仁太厉害,朝廷平叛王师还没到,他若先把朱宸濠灭了,教他堂堂天子亲征情何以堪?千里迢迢跑过去打扫战场吗?太没脸了!
  远在江西九江府的王守仁日子过得颇不轻松。
  朱宸濠十万反军早在半月前便兵临城下,攻城也攻了半个月,幸好王守仁颇通兵法,攻守兼备,九江城被攻了半个月,仍固若金汤。
  朱宸濠急得在帅帐内又跳又骂,这些日子什么招数都试过,挖地道,填河。火器强攻……只可惜面对铁桶一般的九江城,朱宸濠就算是一只狂暴的狮子,却也撕不开这只铁桶。
  九江府城内,王守仁盘腿坐在城头箭楼内。
  箭楼已成了危房,这半个月朱宸濠对九江城墙下足了本钱,多年积攒的火器不要命的倾泄,城头的箭楼早已摇摇晃晃,房顶四处透光,箭楼内部也是处处创痍瓦砾,眼看要垮了。
  可王守仁并不在乎,他甚至还有心情喝酒。
  不得不说,这位圣人的毛病有点多,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位圣人确实有本事。
  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仅凭从九江附近搜索来的一些卫所官兵以及当地乡民,甚至连从深山里抓来的盗贼土匪都用刀架着脖子上城墙守城,这样一支连乌合之众都不如的军队,竟在漫天先进的火器狂轰滥炸中,硬生生将九江城守了半个月,至今仍无陷落的迹象。
  这就是王圣人的本事,他邋遢,他狠毒,他不择手段,那么多的臭毛病,却仍掩饰不了千古圣人的璨璨光芒。
  王守仁不仅守住了城,而且表现得非常游刃有余,在他身边寸步不离保护他的钱宁眼里看来,这位高深莫测的王大人面对宁王反军铺天盖地攻城时,竟有一种杀鸡用牛刀的错觉。
  王守仁的形象于是在钱宁心里愈发高大,钱宁也对他愈发敬畏。
  此刻王守仁盘腿坐在摇摇欲坠的箭楼,目光有些阴沉地盯着手上一卷黄绢,另一只手里拎着酒坛,不时将辛辣的烈酒灌进嘴里,然后长长呼出一口气。
  手上的黄绢自然是圣旨。
  这是一道糊涂昏庸之极圣旨,令王守仁很想杀人的圣旨。
  圣旨里朱厚照严令王守仁不准把宁王灭了,从接旨之时开始,九江城不妨采取守势,只准固守城池,不准出城歼敌,更不准把朱宸濠杀了,只待二十万王师到来,王守仁便可记首功一次,否则纵然一己之力平定了叛乱,亦是有过而无功。
  接了圣旨,悲愤的王圣人几乎想吐血,如果朱厚照在他身旁的话,他一定会掐着朱厚照的脖子,指着城下黑压压的反军问他,老子已经打得这么艰苦了,你妹的还给老子添堵,你用不到一万的乌合之众打场漂亮仗给我看看!
  悲愤归悲愤,高尚的道德底线提醒自己,皇帝再昏庸也是天家正统,不要学宁王那个没脑子的,一冲动索性反了……
  于是王守仁只好躲进城头箭楼喝闷酒。
  九江的形势其实并不如钱宁所想的那般乐观,并且王守仁的心情也不如钱宁所猜测的杀鸡用牛刀,王守仁的心情其实很沉重,也很忧虑。
  城外密密麻麻十万反军,他们就算是十万只鸡,就算摆好了姿势任他王守仁随意屠戮,要杀光他们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这些反军大抵比鸡要强许多,他们每个人都有兵器,有力气,也有手段,他们能为自己代言,鸡不会。
  城里只有不到一万的守军,更让人难过的是,这些守军是他王守仁七拼八凑起来的,他们的成分很复杂,有卫所官兵,有附近乡民,还有杀人越货的土匪……老实说,九江能守到现在,这帮乌合之众居然没有宰了他王守仁,打开城门投降,这已经是大伙儿的人品超常发挥,无限提高道德底线了,但这座九江城还能守多久,连王守仁自己也犯起了嘀咕……
第604章
攻守各难
  守住九江城已然很不容易了,现在朱厚照又给王守仁传了一道束手束脚的圣旨,实在太看得起王圣人了,王守仁最近的酒瘾都被朱厚照给刺激得更重了,都是愁的。
  人才同样是人才,但在昏君手下做事和在明君手下做事的感觉便很不一样,至少英明的弘治皇帝就绝对不会下这种昏庸之极的圣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6/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