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伪君子(精校)第5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7/566

  严嵩牟斌等人点头。
  “所谓‘父终子即’,又所谓‘兄终弟即’,陛下这一支既已无子,便只能上溯到弘治先帝那一代了,昔年宪宗皇帝膝下共生皇子十四人,其中皇长子不到一岁便早薨,次子悼恭太子不到三岁亦早薨,后来皇位才轮到孝宗弘治先帝,若……陛下果真不测,那么弘治先帝这一脉算是断绝了,我们只能从宪宗先帝的其余皇子中选取新君,论顺位排序,便是宪宗先帝的第四皇子兴王为妥,兴王祐杬者,不幸亦于今年薨,上月陛下已赐下谥号曰‘献’,兴献王膝下二嫡子,长子岳怀王朱厚熙出生五日后早薨,次子朱厚熜顺理成章承继了兴王之爵,封于湖广安陆洲……”
  杨廷和捋了捋长须,淡淡道:“若论血脉远近以及长幼排序,老夫观之,新君人选十有八九便是这位新继兴王朱厚熜了,此子正德二年出生,今年十二岁,据闻生得聪颖乖巧,英断夙成,重礼而明理,犹通《孝经》《大学》,如果陛下真有不测,内阁发起廷议和朝议后,这位兴王殿下恐怕很快就会接到内阁,司礼监和通政司联笔的即位请书了。”
  到底是内阁首辅,杨廷和一席长言,将朱家藩王历历而论,如数家珍,亭内众人连连点头,大家都清楚,杨廷和提的这个兴王朱厚熜,若是不出意外的话,便是最终继承皇位的人选了,孔子著书立世,早已定下君臣礼制,皇帝这个位置不是谁说要当就能当的,血脉和长幼最重要,若朱厚照真有不测,幸运的光环便会毫无意外地落在朱厚熜的头上,不论他愿意还是不愿意,这个皇帝他当定了。
  秦堪静坐在亭内一言不发,听到“朱厚熜”这个名字后,面容不由微微一动,接着神情愈发苦涩难明了。
  朱厚熜便是史上赫赫有名的嘉靖皇帝了,自己来到这个时代,改变了原来的历史,可是,有些事情仍然按照原来的轨迹固执地发生了,朱厚照仍然落水,而朱厚熜,亦无可争议地拥有承继大统的资格。
  这一刻秦堪心中不由生出几许悲凉。
  自己究竟改变了什么?来到这世上的意义何在?既然历史无可轻薄,上天为何选择让他来到这里?
  “食君之俸禄,忠君之王事,这是臣子的本分。我等都希望陛下吉人天相撑过这一劫,但是,若果真事不可为,我们亦不得不另立新君,安定天下人心,这亦是人臣本分。秦公爷,你我此刻想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天下人会怎样想,他们需要社稷安定,需要朝堂君臣俱在,让这座江山平稳有序地继续前行,耕者有其田,商贾牟其利,官员行其政,老有所依,幼有所养,这些才是社稷之根本。秦公爷,这个时候咱们当以江山社稷为重,私人情谊只能先抛诸一边。”
  牟斌的话令亭内所有人点头赞同,秦堪亦无可辩驳。
  杨廷和捋须道:“新君之事怕莫便是如此了,纵是内阁廷议亦是这个结果。若陛下发生不测,新君登基已是必然,在这之前我等如何安排,还请秦公爷拿个章程。”
  杨廷和这话说得比较含糊,朱厚照未死之前说这话毕竟有些犯忌,是以只是含蓄点了一句。
  但亭内众人都明白杨廷和话里的意思。
  新君登基是大事,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换了人,下面朝堂的人事变动必然不小,亭内众人皆为一党,若想坐在这个位置上为人民多服务几年,多握几年权柄,现在就必须要为前程谋划一番了。
  秦堪面沉如水,仰头看了看漆黑的夜空,沉默不发一语。
  凉亭内静得落针可闻,众人皆盯着他的脸,期望能从这位国公爷脸上看出点什么。
  作为一个朋党的核心,秦堪的态度太重要了,自刘瑾死后,秦堪的表现一直很低调,低调得有时候大臣们甚至忽略了他的存在,可是只有杨廷和,牟斌,严嵩等人最清楚,秦公爷低调并不意味着懦弱,而是在韬光养晦,避免与清流文官们直接冲突,但是秦堪这一党的羽翼却在这十年里飞速丰满,无论京师朝堂还是地方官府,秦堪的影子若隐若现。
  这样一位手握无数人生杀大权的人物,在面对即将改朝换代的当口,他会选择继续低调,还是趁机扩充势力,成为一个连皇帝都不敢轻易得罪的权臣?
  不知沉默多久,秦堪终于回神,迎着亭内众人殷切的目光摇头苦笑。
  “你们别问我,我刚才说过,现在的心情很乱,真不愿去想那些好像还很遥远的事情……”秦堪顿了顿,接着道:“我只有一句话要说。”
  众人马上直起腰杆,打起精神。
  秦堪缓缓环视众人,一字一字道:“我相信陛下不会死,他肯定能撑过这一劫,所以,关于朝堂我并无安排,因为,这天下毕竟是陛下的!”
  “我们能做的,便是在陛下清醒之前,为他守好这座江山,不能给野心之辈任何机会作乱,所以,我要做的安排在外而不在内。”
  严嵩若有所思拱手道:“公爷的意思是……”
  “出动厂卫探子奔赴各藩王封地,严密监视大明各地藩王的一举一动,若有异常,必将其拿问诛除。京师皇城统领团营的十二位开国侯互调其职,还有……”
  秦堪思索片刻,道:“陛下无子,若有不测则各地藩王,流民和匪盗之流皆将蠢蠢欲动,京师团营和五城兵马司以及周边密云三卫虽兵马众多,但终究吃惯了太平粮,战力有所不逮,若有人造反恐怕应付不易,我建议,调动部分边军入京,戍卫京畿,以防不臣。”
  秦堪话刚落音,亭内杨廷和,杨一清等人颇为惊异,保国公朱晖老爷子眉头越拧越深,捋须不发一语,唯有牟斌和严嵩在黑暗中迅速交换了一下眼神。
  “调动边军入京?这……”杨廷和犹豫了。
  秦堪叹道:“杨先生,陛下去年便曾有过将宣府,大同,延绥,辽东四镇边军调动入京,与京师团营互相换防的意思,为了名正言顺,陛下还曾下旨给四镇总兵,旨意里将他们称为‘外四家军’,杨先生,这些事你应该都知道啊。”
第719章
祸福难测
  所谓“外四家军”的说法,不是秦堪独创,却是朱厚照先提出来的。
  朱厚照尚武,京师里无论是皇宫还是豹房,都特意开辟出一块演武场,以此作为他指挥军队演武之用,朱厚照读过许多兵书,而且他也绝非赵括那种纸上谈兵的夸夸其谈之辈,他深知理论和实际的区别,所以读完兵书后,对每个新学到的阵型也好,大军前后的调动也好,几种兵器的结合使用也好,全部付诸于演武场,总要亲自调动军队试验过这些理论,才能完整地消化它,认同它。
  去岁亲征鞑靼之前,朱厚照便有亲自与鞑靼小王子伯颜猛可决战的念头,于是大军还未离京便给宣府,大同,延绥,辽东四大边镇的总兵官下了调兵旨意,旨意的最后,竟对四大边镇的边军将士以“外四家军”相称,惹得四大边镇的总兵官仿佛被青楼花魁主动勾引了似的,莫名惊喜荣幸不已。
  而边军与京营将士对调的说法,也是朱厚照的首创,而且这个说法很久以前便提出了。
  正德三年年尾之时,朱厚照刚刚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还京,此战朱厚照深感京营将士战力不强,军心不盛,于是太庙献俘之后便在朝会上提出京营与边军将士对调,每三年为一轮换,是为实战练兵之故。
  无可讳言,朱厚照的这种想法委实有些前卫,不过并非昏庸,反而很有道理。这位皇帝的尚武之好并非胡闹,对于军事确实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边军和京营互调便是神来之笔,堪称绝妙。
  只可惜朱厚照正应了唐大才子那句诗,“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如此绝妙的计划在他人眼里却是惊世骇俗离经叛道,终不能被朝臣所容,甚至连最开明的李东阳亦无法认同这个想法。正德三年底,即将致仕的李东阳向朱厚照上了他政治生涯的最后一道奏疏,名为《疏谏京营边军兑调十不便》,针对的便是朱厚照提出的兑调京营和边军一事。
  连开明的李东阳都上疏反对这个太过前卫的计划,其余的大臣就更不用说了。
  朱厚照对自己的天才脑袋沾沾自喜了没两天,便被铺天盖地的口水淹没,那种感觉比当头一盆凉水淋下更痛苦,简直是无数人抡圆了膀子噼噼啪啪扇了他无数耳光,鼻青脸肿的朱厚照咬着牙……忍了,当然,边军京营兑调的计划从此束之高阁,不见天日。
  直到正德十三年。朱厚照又动起了北征鞑靼的念头,早年的京营边军兑调的计划再次萌芽,于是为了铺垫,遂下旨将四大边镇的边军将士称为“外四家军”,原本打算亲征归京后正式将此事提上日程,结果还没来得及开口,朱厚照却不幸溺水昏迷。
  今日秦堪提出边军入京也正是时候,皇帝昏迷,京师群龙无首,大明各地藩王流寇盗匪蠢蠢欲动已是必然,调动边军入京防范确实很有必要。
  一个没有子嗣的皇帝若命悬一线,天下窥伺大宝的野心之辈何其繁多,若无一支强大的军队驻守京师,谁知会发生怎样的巨变?
  秦堪的话很简洁,但说完后凉亭内却久久陷入沉寂,杨廷和杨一清等人捋须沉默不语,保国公朱晖的脸色却有些难看,神情隐隐有股怒意。
  朱老爷子的怒意很好理解,毕竟京师十二团营由他统领,十二营里,每一营皆由一位开国侯负责,平日里任何一营皆不得随意调动,必须由国公和国侯亲眼见到圣旨和调兵虎符后才能调动兵马,十二位开国侯和一位保国公便组成了京师这支精锐之师的高层指挥,现在秦堪当着朱老爷子的面说什么京营将士战力堪虞,等于赤裸裸打朱晖的脸,老爷子焉能不怒?
  “哼!调动边军入京?这说法是不是太骇人了?满朝文武能答应吗?陛下昏迷不醒,京师正是风声鹤唳之时,一点点小火星儿都能将臣民之心点爆,这种时候调边军入京,满朝文武岂能答应?若陛下真有不测,另立新君已是必然,新君岂能答应卧榻之侧有如此多的兵马走来走去?”
  朱晖的语气不善,幸好亭内在座之人同为一党,彼此之间利益关系紧密,否则依朱老爷子那火爆脾气早就掀桌子翻脸了,现在只是语气不善,足以证明他对秦党是真爱。
  秦堪朝他歉然一笑,道:“老爷子息怒,我的提议只是对事不对人,京营将士相比边军的战力确实稍有不如,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我担心陛下昏迷之事一旦传遍天下,那些藩王和素有造反野心的流寇邪教们必然不会毫无动作,能多调一些将士入京防范总归是没错的,毕竟藩王们皆是陛下的血脉亲人,理论上来说都有继承大统的资格,可皇帝只有一人能当,那些藩王们可不是讲道理的人,万一争抢皇位时做出什么过激的动作,京师有一支强大的兵马弹压方为万全之策。”
  秦堪语气恳切,所言入情入理,朱晖满肚子火气却发作不得,只能重重一哼,不再说话。
  杨廷和摇头道:“秦公爷此言未尝没有道理,凡事防范于未然终归是没错的,然而边军入京不是小事,后果亦很严重,今晚过后陛下若被太医们救醒,我等朝臣未经请旨便调兵入京,陛下难免不快,若陛下不醒,来日新君即位,此举亦免不了令新君恐慌甚至猜疑敌视,我们皆知公爷一片丹心体国,可新君会这么想么?”
  杨廷和的话令亭内众人连连点头,显然都很赞同。
  秦堪神情有些郁卒,苦笑叹道:“说来说去,我终究落得里外不是人,罢了,调边军入京只是一个建议,既然此事不可为,不提也罢,我们便耐心等待陛下醒来吧,若是……”
  秦堪语气忽然变得复杂起来:“若是陛下不醒,这摊子乱局终归要有人来收拾的,不是新君便是旧臣。”
  ※※※
  唐子禾从豹房走出来时已是深夜。
  深夜本是万籁俱寂之时,但此刻豹房门外却仍聚集着百多位朝臣,三五成群聚在一堆窃窃私语,气氛颇为凝重。豹房的宫门吱呀一声打开,一身大红蟒袍的司礼监张永,以及谷大用,戴义等宫中权势太监满脸殷勤地簇拥着唐子禾走出来。
  聚集在门外的大臣们一愣,接着呼啦一声全部围上来,七嘴八舌问着陛下醒否。
  张永和谷大用属狗脸的,对唐子禾一个模样,对朝臣又是另一个模样,转换之快,变脸之自然,简直是影帝级别。
  面对朝臣们的焦急询问,张永脸色很不耐烦,挥了挥袍袖道:“陛下未醒,太医们正在全力救治,多亏唐姑娘妙手,陛下性命尚无大碍,诸臣工这便散了吧,回去后各守其职,勿使懈怠,少时司礼监,内阁和都察院自有商议。”
  大臣们的吵吵嚷嚷声里,张永和谷大用等人朝唐子禾恭敬地笑了笑,然后转过身便回了豹房,豹房的大门在一众大臣们的愤怒目光中再次关闭,隔绝了门外无数人的复杂心思。
  众人的目光落在唐子禾身上,大家刚朝她迈进一步,忽然数十名锦衣校尉冲出来将唐子禾围住,非常蛮横地将大臣和她之间隔开。簇拥着唐子禾往外走去,整个过程里唐子禾一言不发,神情漠然,任谁也无法从她脸上瞧出丝毫端倪。
  眼看豹房关了,唐子禾也走了,聚在门外的大臣们又急又怒,却无可奈何。
  刑部尚书杨子麟看了看紧闭的大门,再扭头看了看唐子禾的婀娜的背影,许久忽然重重一跺脚,怒道:“陛下生死何等大事,张永这阉贼一句话便将我等打发,视我等朝臣为何物?走,咱们去找内阁三位大学士,总要给咱们一个说法才是!”
  ※※※
  从西华池东畔的凉亭离开,秦堪在丁顺等人的护送下缓步走向金水街,此时街边静寂无声,百十名侍卫静静立在马车周围,朝秦堪按刀为礼。
  马车的玉帘掀开,唐子禾那张绝色俏丽的面容出现眼前,朝他嫣然一笑,伸出手招呼他上车。
  秦堪也朝她挤出一个笑脸,顺势便上了马车,车夫手中鞭子轻轻挥落,马车便在深夜无人的街上缓缓而行。
  车内,唐子禾轻揉着秦堪的太阳穴,柔声道:“折腾了一夜,你一定很累了,少时我为你推拿一番,去去乏意。”
  秦堪反手握住她的手,道:“先说正事,陛下此刻如何了?”
  唐子禾犹豫了一下,脸色凝重道:“不大妥当,溺水获救终究晚了些,气血神志皆已极虚,怕是难醒了。”
  秦堪一颗心顿时沉入谷底,整个人如同坠入冰窖,浑身一阵阵发冷,脸色也瞬间苍白了。
  “为了一支金簪……值得么?”秦堪失神喃喃自语,眼圈迅速泛了红。
  唐子禾黯然叹道:“一代帝王,雄视宇内四海,天下无人可比肩,英雄寂寞之时,为一个女人的一支金簪而死,这样的死法对他来说想必正是极好的归宿吧,个中风情旁人不懂,唯心自知。”
  秦堪神情悲怆,声音愈发低沉沙哑:“我曾想象过我和他的结局,也许很多年以后,当我满头白发垂垂老矣,颤巍巍地迈着苍老的步伐,一步一步走进皇宫,朝那位相处大半生,既是君臣又是知交的他最后施一次人臣之礼,静静向同是老迈的他告别,约定来世再见,最后我离开皇宫,躺在家中的床榻上,几位妻妾和一群子女们围在身边,听着他们悲痛的哭声,带着笑容渐渐辞世,而他,坐在空旷而寂寥的大殿内,回忆起我和他这些年一起做过的好事坏事,仍像个孩子般哭哭笑笑。待我葬礼之时,他被人搀扶着走到我坟前,和我最后说说话儿,最后给我的坟头敬一碗酒,算是对我和他一生的君臣之义做个了结,有始有终,彼此不负今生……”
  秦堪的语气很平静,但眼泪却忽然滑出了眼眶。
  很陌生的液体,从来到这世上第一天到现在,从未流过泪的他,此刻却泪如泉涌,无法抑止。
  “我想过我和他的无数种结局,但……从来没想过,他的结局竟是如此这般!太早了,太快了,太突然了,人生无常,我们总是在最无防备之时,便被上天骤然夺去一切,不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上天对谁都是公平的,只是我没想到,这种公平竟然会降临到他身上……”
  见秦堪罕见的流泪,唐子禾也惊呆了,沉默许久,一双纤手轻轻拭去了他的泪,道:“人生祸福难测,帝王和匹夫都是一样,寿数和富贵皆由天定,你莫太伤心,更不能自乱阵脚,很多事情等着你做,如今的你已不是孑然一人,你的一个念头决定着无数人的生死,你可以伤心,但不能乱。”
  不愧是曾经号令千军万马的女元帅,连安慰人都这般理智冷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7/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