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伪君子(精校)第5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8/566

  “殿下召令钱宁江彬入文华殿叙话。”
第733章
加恩进勋
  钱宁和江彬从本质上来说,都属于同一类人,他们都是不甘寂寞,更不甘人下的人。
  朱厚照选妃这件事上,钱宁按秦堪的吩咐,狠狠坑了江彬一把,江彬被坑得有点惨,朱厚照纵知选妃一事与他无关,可江彬终究是被牵连在这桩案子里,不知不觉间,朱厚照渐渐对他不闻不问了,扔给他一个不痛不痒的“武毅将军”的衔头,也不派任何职司,后来渐渐的竟连召见他的次数也少了许多,可怜江彬千里迢迢从宣府被朱厚照带回京师,原以为会受到重用,结果却尴尬地一直住在京师的客栈里,当今皇帝就像是玩乱了线团的猫儿似的,完全对他不管不顾了。
  朱厚照这种很不负责任的态度令江彬很不满,然而朱厚照是皇帝,江彬再不满也只能将怨气藏在心里,一个字都不敢往外说,天可怜见,朱厚照这昏君溺水后又失踪,新君眼看就要登基了,若不趁此机会给新君留个好印象,此生焉有飞黄腾达的机会?
  至于钱宁,选妃事件后秦堪果然没食言,将其调任镇抚使。可是钱大人心比天高,区区一个五品镇抚使自然满足不了他的野心,从锦衣卫千户升到镇抚使,钱宁整整熬了十年,照这个节奏熬下去,若再从镇抚使熬到都指挥佥事甚至同知,岂不是要花费二十年三十年?
  更何况钱宁并不蠢,十年来他渐渐瞧明白了一个很沮丧的事实——锦衣卫的老大,宁国公秦堪并不待见他。
  老大不待见,简直比被老婆戴绿帽更惨,老婆可以换新的,老大换不换却由不得他,钱宁感到自己蓬勃的上进心像宫里太监的某个器官一样被活活割掉了……
  钱宁像死了儿子的寡妇似的独自幽怨了许多日子,正在绝望无助之时,却听到朱厚照溺水又失踪的消息,这时钱宁的心情和江彬是一样一样的,充满了大逆不道的欣喜。
  他和江彬都感觉到,自己人生的机会来了。
  这也是二人不约而同出现在承天门外的原由。
  ※※※
  朱厚熜进宫暂居后,内阁,都察院,司礼监和六部再次发起廷议。
  这次廷议请来了钦天监监正莫道惟,莫监正翻着黄历,对照星象左掐右算,终于算准了黄道吉日。
  正德十四年九月十八,宜登基大典。兴王朱厚熜即皇帝位,君临天下。
  秦堪一天比一天沉默了,朱厚熜登基是朝臣商议后确定的结果,他无可阻挡。国无君主,人心动荡,朱厚熜的登基已是势在必行,纵然心中日夜牵挂着朱厚照的生死,但朱厚熜登基秦堪已无能为力。
  登基大典办得很仓促,前任君主失踪,新任君主即位,对朝臣来说本是一件无可奈何且万分紧急之事,事急从权,大典里很多礼制上必须有的仪式当下也顾不上了。
  礼部议定后省略掉的部分仪式报到朱厚熜那里,本以为这位难缠的新任君主会大发雷霆,又玩一出离京回安陆州的要挟把戏,谁知朱厚熜却丝毫不见发怒的迹象,反而非常体谅非常配合地答应了。
  杨廷和转念一想,不由苦笑。
  看似对皇位并不在乎,实际上心里还是非常渴望的,如今正德皇帝失踪,说不准哪天便活蹦乱跳地出现在大臣们面前,那时朱厚熜如何自处?将名分落到实处,将生米煮成熟饭才是最重要的,名正则言顺,至于省略部分仪式这种小事,相比之下还重要吗?
  想通了此节,杨廷和脑海中浮出一个念头,这孩子……果真只有十二岁吗?
  ※※※
  登基大典很顺利,无风亦无浪。
  首辅杨廷和当着朝臣的面正式宣告正德皇帝溺水昏迷后不知所踪,然国不可一日无君,正德无子,依礼制从宪宗皇帝后嗣中选取一人为君,即皇帝位登临大宝。
  一份由内阁和礼部共同起草的“传位诏书”在金殿悠然念颂,由于不知正德生死,群臣不便给朱厚照上谥号,于是将其尊为太上皇,而朱厚熜则被尊为新任大明皇帝,改年号为“嘉靖”,从明年起,纪元改为嘉靖元年,同时朱厚照生母张太后则尊为太皇太后。
  接下来便是加恩百官,这个过程并无出奇,朝中旧臣皆加封衔号或赐以黄金丝帛,秦堪是勋贵,无以再升,朱厚熜却很客气,另外再给他加封光禄大夫,特进左柱国,并赐黄金千两,丝帛千匹,所有被加恩的百官里,秦堪的封赏最重的,此举亦引来无数大臣或羡或嫉的目光。
  从弘治到正德,被两代帝王重用,圣眷之隆,满朝无可比拟,谁知到了嘉靖朝还是如此风光,加勋号,赐金银,真正的国士礼遇,封赏之重,历朝罕见。
  大部分人羡慕嫉妒,金殿内只有少数人心中徒然一沉。
  隆恩重赏太甚,不见得是好事,捧得越高摔得越重,相比正德皇帝那大大咧咧毫无心机的性子,这位甫登大宝的新君倒真是天威难测,圣心无常啊。
  登基大典顺利办完,若说有什么意外的话,加恩圣旨里却莫名其妙多了两个人,一是原锦衣卫镇抚使钱宁升任锦衣卫北镇抚司指挥同知,加昭勇将军,二是原宣府游击将军江彬,升任京师三千营都督,加昭毅将军。
  这两个任命着实令文武百官愕然许久,许多人的目光不由自主投向宁国公秦堪。
  秦堪站在朝班中,脸色顿时变得很难看,眼中杀机毕露。
  江彬且不说,自己压制钱宁十年,唯有这段日子因朱厚照溺水失踪,新君即位等等一大堆头疼的麻烦,秦堪放松了对钱宁的警惕,结果还是让他抓住了机会,抱上了新君的粗大腿。
  加恩百官到尾声时,宣旨的杨廷和目注圣旨,语气一顿,抬眼飞快扫了一下人群中静立着的秦堪,目光很复杂。
  “……宁国公秦堪自正德元年至十四年任锦衣卫指挥使,奉旨巡辽东,平宁王,剿白莲,麾下锦衣卫为社稷多有建树,实谓劳苦功高,忠义可勉,故即日升任京卫指挥使……”
第734章
明升暗降
  杨廷和缓缓念出这道圣旨后,满殿文武不由大哗。
  众人面面相觑,脸上布满了极度的震惊。
  “京卫指挥使”,最初由洪武时期所设,那时的京卫指挥使其职能可谓权倾京师,不仅包括护卫宫禁,守御城门,拱卫京师,更辖京师十七卫,兼上直十二卫,四卫营等,其地位比如今的十二团营,御马监,腾骧四卫更高,包括锦衣卫在内,名义上也属京卫指挥使司统辖。
  圣旨将秦堪升任为京卫指挥使,按字面上的意思来说,确实是“升任”,不折不扣的新君加恩。
  然而自永乐以后,国中军制逐渐更易,由于永乐皇帝在位时常常御驾北征,当时的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又很不争气的造老朱家的反,英明神武的永乐大帝很冷,很心塞,他渐渐感到一个衙门的权力过大并不是件好事,于是有意分化京卫指挥使司的权力,经过一百多年后,京卫指挥使司已渐渐失了实权。
  如今的锦衣卫虽然名义还是由京卫指挥使司统辖,但实际上锦衣卫从来只对皇帝负责,任何事情皆有专折密奏的权力,根本无须通过京卫衙门,至于京卫指挥使司名下统辖的十余个卫所,它们有的已划归团营统辖,有的划归御马监,总之,洪武时期权势滔天的京卫指挥衙门被永乐皇帝三两下拆分后,如今已成了明日黄花,只剩了一副空壳子,毫无实权了。
  秦堪任锦衣卫指挥使时,京卫指挥使常来北镇抚司串门,无论公事私事,名义上的老上司都只能陪着笑脸,小心翼翼的恳求,秦堪这个名义上的下属却爱答不理。
  风水轮流转,没成想到了嘉靖朝,拥有赫赫凶名的秦公爷在皇帝的登基大典上被新君玩了一出明升暗降的把戏。
  大殿内鸦雀无声,无数大臣的目光紧紧盯着秦堪的脸,目光或幸灾乐祸,或满是同情,试图从他的脸上找到一丝愤怒的痕迹。看着殿中龙椅上正襟危坐的朱厚熜,再看看朝班中静立无声的秦堪,大家脑海中生出一个震惊的念头。
  要变天了!
  秦堪身穿蟒袍,头戴梁冠,神情不悲不怒,平静得像一潭死湖,泛不起一丝涟漪。
  朝中属于秦党一系的大臣纷纷心头一沉,这个信号太明显了。
  大臣们能混到列班金殿,自然都不是蠢笨之人,一个个精明得很,每日朝堂上站的不是大臣,而是一只只奸猾无比的老狐狸,今日还只是登基大典,新皇竟借加恩升任之名,将正德朝的第一权臣明升暗降了,果然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京师的时局随着新皇的登基并没有稳定,反而愈发扑朔迷离,愈发诡谲莫测。
  杨廷和宣完这道圣旨后,殿内顿时鸦雀无声,满殿欢欣的气氛徒然急转直下,莫名的寒意在殿内弥漫。
  ※※※
  穿着金黄龙袍的朱厚熜表情有些复杂,新君即位,拉拢或打压权臣立威本是应有之举,只不过今日这道诏命未免有些急躁了,但一想到钱宁和江彬数日前在乾清宫进献的几句危言,朱厚熜便只觉得如坐针毡,寝食难安,削权已是势在必行,一刻也等不了了。
  这位极受正德皇帝圣宠的臣子,手里掌握的权力太恐怖了,不仅如此,秦党之党羽遍布大明天下,京师朝堂少说亦有半数归附于他,此人之祸,比之当年的刘瑾更甚!刘瑾是太监,但他秦堪不是。
  沉寂许久,殿内群臣正惊疑不定时,宁国公秦堪却哂然一笑,抬步走出朝班,向金台安坐的朱厚熜屈膝一礼。
  “臣,秦堪,叩谢天恩。”
  朱厚熜也笑,笑得比秦堪更天真:“宁国公免礼,你是我大明砥柱之材,诏命加恩无可厚非,朕的江山社稷日后还靠国公多多辅佐,国中内外诸事,朕以后还会向国公请益问计……”
  君臣假惺惺笑得正投入时,殿内一个名叫梁卫的监察御史忽然站出班来,沉声道:“陛下,我朝祖制,国公乃勋贵,勋贵无权干政。”
  一句话令所有大臣侧目而视,大家心中更有数了,纷纷在心里骂了一句“无耻”,这家伙不声不响,这么快便抱上新皇大腿了……
  朱厚熜闻言勃然变色,瞪起眼睛朝梁卫怒道:“宁国公有大功于社稷,怎可与众勋贵同日而语?卿不必多言,速速退下!”
  秦堪垂睑低眉,面无表情一言不发站在朝班中,其余的大臣却纷纷一凛。
  这出双簧唱的,神不知鬼不觉便挑拨了秦堪和勋贵的关系,这位新即位的皇帝还有什么后招等着他?
  ※※※
  登基大典结束,朝臣们三三两两出宫,脑子里还在消化这个震惊的消息。
  都是朝堂打滚多年,见识过各种大风大浪的老麻雀,朱厚熜这道不同寻常的加恩圣旨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大臣们怎么可能意识不到发生了什么事?
  然而,秦堪也算是三朝老臣,极受两代帝王圣宠,如今更是权倾朝野,党羽遍布,新皇欲削他的权,他……会束手就缚吗?
  任何人都无法揣度秦堪的想法,但大家仍不由自主地揣度着。
  秦堪的一念之左右太重要了,往左或往右,决定了多少人的利益甚至生死。
  ※※※
  深夜已近子时,人们正是高卧酣睡之时,宁国公府却车来轿往,好不繁忙。
  一辆辆朴实无奇的马车,一乘乘看不出府第的官轿非常低调地停在秦府后门,穿着便服的朝中大臣走马观灯似的被下人匆忙迎入府中。
  秦府书房灯火通明,数十名锦衣卫在书房附近巡梭游弋,神情警惕地注视四周。
  书房内坐满了人,昏黄的烛台高高悬挂在房梁下,照映出每个人脸上凝重的表情。
  客人都是重量级的,有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锦衣卫佥事,甚至司礼监掌印,东厂厂督……大大小小的官儿和太监坐满了屋子。
  “公爷,今日大典情势不妙啊,满朝文武都看出来了,这位新皇帝对公爷有削权之意……”严嵩叹了口气道。
  司礼监掌印张永神情惶急,脸上带着几处微青的淤伤,凄然道:“今日大典过后,新皇忽临司礼监,杂家不敢怠慢,将陛下……太上皇溺水后积压的奏疏批复全数送呈御览,谁知新皇只翻了两本,便发疯似的将一大摞奏疏全部砸在杂家脸上,说什么‘处事陈腐,勤而不工,殊易误国’,挑了几本治河修堤,整饬军防的奏疏,严令司礼监重新思量批复……”
  书房内众人莫不凛然,心头愈发沉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8/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