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伪君子(精校)第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8/566

  寿宁侯得意中只见一个偌大的大鞋底飞快朝他的大脸逼近,惊叫道:“你还敢……”
  砰!
  大脚不偏不倚,寿宁侯当场晕过去了。
  秦堪深呼一口气,面带笑容道:“好舒爽……好了,现在可以拿我下狱了。”
  ※※※
  寿宁侯被打,秦堪入狱,当寿宁侯躺在床上神志不清时,其弟建昌伯张延龄为兄不平,第二天早朝散后,当大臣们三三两两走出宫门时,张延龄便匆匆忙忙入宫哭诉了。
  一番哭哭啼啼的恶人先告状,张延龄果然令张皇后凤颜大怒。
  张皇后三十多岁,在朝中颇有贤名,弘治帝勤于国事时,皇后经常彻夜相陪,热天亲自为他打扇,冬天为他熬粥,弘治帝有咳喘之疾,皇后不但亲身照料,从不假手宫女,而且张家上下亦遍索天下,为天子寻找稀世好药,并经常在府里组织祈福活动,为天子求寿。
  一个家族能蒙受圣宠自然有它的道理,皇帝的恩宠不仅仅因为张家是皇后的娘家,有时候他们搞出的一些事情确实让自小缺少家庭温暖的弘治帝很感动,这也是朝中无数言官参劾寿宁侯建昌伯两兄弟,而英明的弘治帝迟迟不愿处理他们的原因之一。
  张皇后的优点很多,她从不过问政事,也严禁家中两个弟弟干政,她执掌后宫,孝顺太后,教导太子,可谓相夫教子之典范,明朝克隆版长孙皇后。
  然而人无完人,张皇后有个缺点,那就是护短,护丈夫的短,护儿子的短,也护弟弟的短。
  当她听说弟弟张鹤龄被秦堪生生踹晕之后,堪称一代贤后的张皇后发飙了。
  皇后不能调宫中武士为她弟弟报仇,但她可以调太监。
  一道懿旨出宫门,秦堪冒犯国戚,着廷杖二十。
  执刑的自然是太监,东厂厂公王岳最早得到这个消息,顿时欣喜若狂,恨不得以老迈之年亲自掌刑才好,厂公一个眼色,下面的小宦官们自然懂得老祖宗的意思。
  几名小宦官奉着皇后娘娘的懿旨,如同过节似的兴高采烈出了宫门,直奔京卫指挥使司。
  大牢里执刑,他们连脚尖张开或闭合的表面形式都懒得做了,几棍子将那得罪过厂公的夯货打死便是。
  ※※※
  横行京师无敌手的寿宁侯被一个小小的锦衣卫千户打晕,这件事在平静的京师如同投进了一颗巨石,掀起的已不止是涟漪,而是惊涛骇浪了。
  寿宁侯成名京师多年,与其弟建昌伯沆瀣一气,仗着国戚的身份欺压官员和百姓,若论二人的风评,足够令全京师的人用口水把他们淹死一百回了,简直是人见人憎,鬼见鬼愁,有皇帝和皇后的袒护,满朝文武,阖城百姓,愣是没一个人敢拿他们怎样。今日却听说有个锦衣卫千户竟然把寿宁侯踹晕了,朝堂的官员和百姓们不由拍手称快,纷纷欣喜寿宁侯恶有恶报。
  那个干了所有人想干又不敢干的事情的锦衣卫千户,他的名字这一天开始正式记在了朝堂文臣武将和京师市井百姓的心中。
  成名就是这么容易的事,只要干出一件万众期待的事情,名声自然不胫而走。
  可惜成名要付出代价,有时候代价甚至是生命。
  ※※※
  小宦官扯着皇后的虎皮大旗兴高采烈奔赴京卫指挥使司衙门时,京师户部衙门的一间小厢房里,一位相貌正派,青须飘拂的中年男子穿着官服,神态凝重地执着笔,一双正气略带狂放的眼睛盯着案前一本奏章。
  中年男子姓李,名梦阳,字献吉,虽然与当朝李阁老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但两人绝无半点亲戚关系,李梦阳如今只是一名户部主事,官职在朝堂中毫不起眼,一个正六品的小京官连上早朝的资格都没有,但若说起他在士林里的名气,却如日中天,走路带风。
  他是弘治六年的进士,才气大,脾气也大,他对如今大明的台阁体文风和八股文很是不满,认为其迂腐索然,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和创意,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复古思想,当然,他的性格也是嫉恶如仇,属于典型的老愤青。
  老愤青正在写奏本,当秦堪将寿宁侯一脚踹晕的消息传到户部衙门,李梦阳老怀大慰,兴之所至,于是翻出了数月前早已写下的参劾寿宁侯的奏本,奏本一直压在箱底,今日翻了出来重新撰写了一遍,里面参劾寿宁侯十数款大罪,包括虐杀家仆,强圈农地,欺行霸市等等,这些罪状言官们早已参过无数次了,可一直被弘治帝留中不发。
  李梦阳盯着奏本,思索良久,郑重提笔在奏本末尾又添了寿宁侯一款罪名:“觊觎同僚美婢,欲行强抢之事,其行猖獗,罪实可诛。”
  写完落款,小心地吹干墨迹,又仔细看了一遍,李梦阳满意地点点头,然后站起身,眼中一片正义湛然的清澈。
  “来人,备轿,本官要入宫面圣。”
  六品官员原本没资格入宫面圣,不过李梦阳却是例外,因为他文坛的名气,也因为弘治帝是个善于纳谏的皇帝,早从弘治元年开始,弘治帝便嘱咐过宫内太监和值守大汉将军,每日宫禁之前,但有进谏上疏的官员,无论品阶高低,皆可入宫面禀。
  李梦阳脸上泛起几分冷笑。
  正愁没个由头参劾寿宁侯那奸徒,今日却得到这样一个好消息,岂非天公作美?
  ※※※
  时已深秋,值守的小宦官已在文华殿的东暖阁里生起了炭炉,浙江遂昌进献的贡炭在炉内烧得通红旺盛,却不生一丝烟火,隐隐散发出一阵淡香。
  弘治帝见臣工不喜繁文缛节,非正式场合相见皆不必跪拜,对于德高望重的大臣,如内阁三老等人,皆以“先生”称之,平易近人又不损帝王尊贵。
  此刻的东暖阁里,李梦阳却面朝弘治帝跪在猩红的长毛地毯上,神色愤慨而激动。
  “陛下治国十数载,励精图治,中兴大明,诚为明君也,既为明君,何以偏袒私情?国法大于情法,此正道也,寿宁侯多行不法事,昨日竟猖獗到强抢千户美婢,堂堂天子之都,成祖龙兴之地,几成寿宁侯私家园林,予取予夺毫无顾忌,外戚侯爵本不得干政,千户不从,二人争执扭打,他竟有胆子调动京卫衙门,将天子亲军的千户拿入大狱,此若不究,敢问陛下,国法奚用?”
第112章
朝堂风浪(二)
  弘治帝斜倚在炕上的身躯渐渐端正起来,仔细询问了一番,这才清楚了事件的始末。
  拧眉回忆半晌。弘治沉吟道:“这个名叫秦堪的锦衣卫千户……不就是上回被东厂番子们围攻千户所的那个秦堪吗?”
  那晚之事满城皆知,李梦阳自然也知道,不过他和所有人一样,知道的只是表象。
  “陛下,正是此人。”
  弘治帝垂首瞧了一眼奏本,不由泛起苦笑,这家伙够倒霉的,刚被东厂烧了房子,又被寿宁侯打入了大牢,——这人的八字是不是太轻了?
  现在的问题是……李梦阳要办的,却是他的小舅子呀。
  弘治帝英明不假,却也不是毫无私心的圣人,说真的,他很不愿处置寿宁侯,虽说寿宁侯行事跋扈了些,毕竟是皇后的弟弟,他朱祐樘就这么一个皇后,平日里尊她敬她爱她,若因此事而处置皇后的弟弟,不知她会给自己摆多少日子的冷脸呢。
  沉吟片刻,弘治帝正打算找个说辞,跟以前一样打个太极把这事略过去,却听守在殿外的宦官高声叫道:“陛下,礼部尚书王琼求见,吏部右侍郎王鏊求见,詹事府左春坊大学士杨廷和求见——”
  弘治帝一愣:“这么多人见朕,有事不能在早朝上说么?宣吧。”
  王琼,王鏊,杨廷和三人穿绯色官袍,踱着不急不缓的官步,神色从容地走进殿内,躬身朝弘治帝施了一礼。
  还没等众人开口说话,又听得殿外的宦官尖声道:“皇后娘娘驾到——”
  话音落,张皇后面带微笑盈盈而入,雍容华贵令人不敢直视,她的身后亦步亦趋跟着司礼监秉笔太监,东厂厂督王岳和她的弟弟建昌伯张延龄。
  三人来得很巧,几乎是掐着时辰踩着点进入殿中。
  王琼等大臣纷纷起身朝张皇后躬身见礼。
  弘治帝笑了:“今天什么日子?一个个朝朕这里跑得勤快。”
  王琼拱手禀道:“陛下,臣听说寿宁侯被某个锦衣卫千户打晕了,臣正为此事而来。”
  弘治帝苦笑,指了指李梦阳,道:“李主事亦为此事,你们难道都商量好了?德华(王琼字)先生有何见意?”
  王琼道:“陛下,寿宁侯品行……”
  话声一顿,不由朝张皇后瞧了一眼,见张皇后仍旧面带微笑,王琼一咬牙,直言道:“寿宁侯品行多有不端,阖京师之官民尽知,昨日之事乃因其强抢千户美婢而起,恕臣直言,寿宁侯咎由自取,却累及无辜千户下狱,此非仁君治国之道,臣以为,天家事即天下事,天家不净,天下蒙尘,此事万不可姑息,为天家声誉计,陛下当严惩寿宁侯……”
  “你……你胡说!”
  王琼话没说完,站在张皇后一旁的张延龄忍不住怒声打断了他。
  “我兄守法本分,什么强抢美婢,王大人你亲眼见到了吗?那姓秦的千户一言不合便突然出手,将我兄踹得昏迷不醒,现在王大人不说惩治那动手的千户,反而欲严惩家兄,岂非颠倒黑白?”
  王琼白眉一扬,冷声道:“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天下任何事皆有定性,岂是老夫能随意颠倒的?建昌伯若不服气,何妨请寿宁侯和那姓秦的千户当殿对质?”
  李梦阳是典型的老愤青,尤其对寿宁侯不满,闻言立即道:“臣附议王大人所言,道理不辩不明,陛下何不请二人当殿对质?”
  与王琼同来的王鏊,杨廷和二人本也是为此事而来,于是二人亦点头附和。
  建昌伯却是典型的愣头青,见朝中几位大人非要当殿对质,似乎今日一定要达到严惩寿宁侯的目的,不由大为愤怒,也不管御驾当前失不失仪,大声地与众臣怒辩起来。
  张皇后见双方吵得不可开交,秀眉渐渐蹙起,暗暗恼怒自己的弟弟在朝中人缘之差,简直人憎狗怨,真不知他这些年是不是刨过满朝文武的祖坟,不然怎会如此不受人待见?
  弘治帝头疼似的揉了揉眉尖,缓缓道:“好了,吵来吵去能有什么结果?李梦阳说得对,道理不辩不明,叫人把寿宁侯和秦堪宣进宫来,当面把这事论个黑白便是。”
  皇帝开了口,众人皆不反对,可站在皇后身后的王岳脸色却变了。
  行廷杖的小宦官已出了宫门直奔京卫衙门而去,这会子秦堪连是死是活都不知道呢,宫里那帮心黑手辣的小崽子们下手有多黑,王岳比任何人都清楚。
  目光朝殿门处一瞥,门口值守的宦官立马会意地点点头,悄然退下,然后发了疯似的朝宫门跑去。
  秦堪本该死的,可他现在不能死,他若死了,王岳肯定没好果子吃,虽说廷杖是皇后下的懿旨,可他王岳敢让皇后背这个黑锅吗?
  秦堪戴着手镣,趴在京卫衙门阴暗潮湿的大牢里。
  牢房的门已经打开,几名穿着褐衫的宦官面噙冷笑,每人手里拿着一根胳膊粗细的棍子。
  廷杖,大明王朝的特色产物,起源于开国皇帝朱元璋,也不知老朱童年时经历过何等不堪回首的阴影,特别钟爱打别人的屁股,凡有惹怒他的,触犯他的,让他看不顺眼的,统统廷杖伺候,洪武年间当大臣委实是个高危职业,万一惹怒了洪武皇帝,想要活下去除了要看太监的脚尖朝哪个方向开,还得看自己屁股上的肉有多厚。
  秦堪严重怀疑老朱征伐天下的时候得了痔疮,见不得大臣的屁股太完美无缺,大家痛才是真的痛。
  几名小宦官围着秦堪嘿嘿冷笑,如同猫戏耗子般的眼神上下打量着他。
  这种感觉很糟糕,就像放学的路上被几个小混混劫了道儿似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8/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