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令色(校对)第1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8/145

  皇帝陛下右手食中两指敲一敲扶手,道,“你去了,也可劝一劝他们。若是黎雪身上还有金光蛊,你便收回来。若是没有,惜春对这个不大懂,待他百年之后,朕仍承诺你,黎家可收回金光蛊。”皇帝陛下一眼便明白黎冰对金光蛊的渴望,若不是唐惜春有点傻运气早与他交好,恐怕黎冰能暗地里下手。如今皇帝陛下要重用唐惜春,黎冰自然得客气着些。既如此,倒不如将话说明白。
  黎冰心下感激,说了些粉身碎骨的忠贞之语,又想到鼎鼎重要的事,他一去蜀中,手里的事儿要交给谁?
  皇帝陛下问,“你觉着哪个合适?”
  黎冰道,“黎山倒还稳重。”
  “那就他了。”皇帝陛下无甚意见。
  接着君臣二人又说了一些私密话,黎冰方告退,收拾行礼准备去蜀中。
  黎冰去蜀中没多久,唐惜春当年出海带回的书籍与海外夷人们便坐船来到了帝都。
  皇帝陛下将接待的事情交由林永裳唐惜春来办,道,“你曾在理藩院当差,这些事一应熟的。这些人,惜春大都认识,还有那些书,惜春,你与永裳瞧着整理出来。还有你写的游记,先拿来与朕看。”
  唐惜春应了,接着就听着林永裳就如何安排这些夷人,住什么样的房子,给什么样的待遇一事同皇帝陛下进行了讨论,唐惜春与林永裳出了昭德殿大门时脑袋都是晕的,他十分敬佩林永裳,道,“林大人可真是能干。”这些事若是要他干,真能要了他的命。
  林永裳道,“到时还要多仰赖唐大人,我听说海外夷人说话与咱们天朝不大一样。”
  唐惜春道,“这倒不难,我以前学过一些。”
  林永裳道,“听说海外夷人相貌与我等也不大相同,想来风俗亦有不同,我久慕唐大人风华,若唐大人有空,不妨来舍下喝杯清茶。”
  唐惜春与林永裳见面次数不多,他与林永裳外甥沈拙言相熟,既然是朋友舅舅相召,唐惜春没多想便去了。
  林永裳做过江浙总督的人,精明自不必言,其为人才干也是一等一。唐惜春虽是出了名的没神经,不过,他在专业上极为出众,自海上回来已有三年的时光,唐惜春仍能在白纸上将当初的航线简略的画出来,而且沿途经过哪些国家,这些国家何等风貌,他都记个大概,连这些国家的语言,唐惜春也能说上两句。
  林永裳赞叹,“早听说唐大人才华出众,我先前一直忙于俗务,无暇拜访,今日才得见唐大人风姿。”
  这话客气,唐惜春被赞的都有些不好意思,连连摆手,“我就是效仿前人做事罢了。”
  “前人?”难不成太上皇还派别人出过海?
  当然,这又涉及到唐惜春带回的这些东西的说法了。当初唐惜春是跟杜若那一伙子出的海,若照实了说,唐惜春恐怕功劳没捞到,御史先得参他几本私自出海的罪过。皇帝陛下有心保全,就得给唐惜春想个名头,便说唐惜春是奉太上皇秘旨出的海。还千叮咛万嘱咐,不许唐惜春说漏嘴。
  唐惜春一说前人,林永裳以为太上皇还“派”其他人出过海呢。
  唐惜春道,“就是唐三藏法师啊。林大人不知道么,唐朝的一个和尚,可有名儿了,那和尚去过天竺,带了许多书回来。我出海的时候就想着学他来着,只是我学问不如人家好,就想,朝中肯定有很有渊博的人哪,把书带回来给你们看就是了。我便也搜罗了许多书回来。还有一些仰慕我朝文化的夷人,也一并带回来了。”
  唐三藏法师……
  林永裳唇角抽抽的表示,“唐大人果然是效仿前贤啊。”甭管唐惜春是如何出的海,人家有本事是真。
  林永裳说话风趣还时不时的赞美唐惜春两句,到傍晚设宴,令沈拙言一畔坐陪,唐惜春喝了两盏酒就有些管不住嘴,待酒一上头,那大嘴便没了把门儿的,拉着林大人的手道,“您就放心吧,大人的面相,二子一女是有的。我看大人也不似孤独之相,红鸾星或者动的晚些罢了。”他还冲着沈拙言一笑,“拙言实在是个孝顺孩子。”
  林永裳淡淡瞟沈拙言一眼,沈拙言险些掉了手里的筷子,忙又给唐惜春斟酒:喝酒吧,你个唐大嘴巴!
  及至唐惜春微醉告辞,沈拙言生怕他舅跟他算账,道,“惜春,我还是送你一程吧。”
  唐惜春笑,“一点点醉,无妨,哪里还用人送。”带着仆从坐车走了。
  丫环捧来醒酒汤,甥舅二人一人一碗端着慢慢喝,林永裳此方问,“你让唐大人给我算卦了?”怪道神神叨叨的给他院里种了棵桃花。
  沈拙言微有心虚,道,“舅舅,你是不知道惜春的本事,要是别的和尚道士,我再不能信。惜春占卜,是真几分灵验的。”他这是不看他舅一把年纪还打光棍着急么。
  林永裳问,“我院里的就是桃花阵?”
  “嗯。”沈拙言点头,“陛下也让惜春给他在宫里设了桃花阵呢。”
  林永裳道,“不会埋什么东西了吧?”
  “就种了一株桃花,没别的。”沈拙言道,“就是舅舅院里的房屋花木以后都不要动了,这样旺一些。”
  林永裳道,“你多跟唐大人学些有用的东西才是。”成天想这些有的没的。
  沈拙言道,“我又不懂观星。”
  “不是观星,是为人。”林永裳一口将醒酒汤饮尽,随手将空碗放在桌上,道,“唐大人为人不错,你们好生来往。”
  转眼进了七月,中元节时,唐惜春还设了香案给祖宗上了柱香。皇帝陛下也去祭祖了,折腾了大半日方回宫,刚换了衣裳喘口气又有大臣来禀事,还不好不见,来人正是当朝相辅李平舟。
  李平舟过来,不为别的,皇帝陛下登基已是第三个年头儿,福地迟迟不选,简直能急死个人。要知道,皇帝的陵寝可不是一时三刻能修好的,一修修他个几十年的都不稀罕。正常皇帝在登基头一年就得操办起来了,这一位个性奇特,大臣们三不五时的要上书说一说择福地建陵寝之事,皇帝陛下就是没兴趣,死不松口,简直能愁死人。
  李平舟趁着中元节过来劝一劝,皇帝陛下道,“朕还年轻的很,着什么急修坟哪。”
  修坟……
  这是一国之君嘴里该说的字眼儿么?
  鉴于皇帝陛下还不算昏庸,李平舟道,“老臣老了,人一老,嘴便碎,想的也多。人这一辈子,无非就是生前身后了。陛下登基已有三年,这福地择址之事,委实不能再拖了。”以为把地方选出来便没事了么,择地只是个开始,后头督建的事儿多着呢。这些事,都要工部去张罗,故此,身兼工部尚书之位的李大人十分为皇帝陛下的坟头儿着急。
  皇帝陛下也给人催烦了,无奈道,“李相不必担心,朕择福地后,必在一旁为你留个位子,百年之后,咱们君臣还在一起。”
  此一句话里便有若干含义,李平舟激动的一抖,皇上松口择福地自不必说,皇上的意思是将来允他附葬皇陵配享太庙,这对于臣子来说,绝对是至高荣誉与至高信任。
  李平舟激动的都坐不住了,起身跪地谢恩。皇帝陛下将手一摆,“还有件事要与李相商量。”
  “惜春当年奉先帝密诏出海行走海外诸国,委实带回许多书籍,还有一些海外之人。”皇帝陛下道,“此功殊不可没。”重要的还是唐惜春对沿海诸国的记录,非但地理位置详尽,连各个国家的一些风俗特产饮食习惯都有描述。关键是,海上定位的办法,还有诸多海图。这些功绩,要如何相酬。
  李平舟思量片刻,道,“唐大人之功,陛下可赐官,只是依臣看,唐大人非凡俗中人,他长处在于观星,即使赐官,有一虚衔即可。钦天监,还是唐大人料理得来。”唐惜春的性子,都没人敢去送礼,无他,嘴上没个把门儿的,不知什么时候就得巴得巴的说出来的。再者,他只与脾气相投的人来往,不搀和其他是是非非。叫李平舟说,唐惜春虽然有些没神经,却不失为一个妥当人。但,钦天监倒罢了,唐惜春擅长这个,其他衙门,李平舟还不想坑了唐惜春。
  皇帝陛下有些不甚满意,道,“依李相看,一伯爵之位如何?”
  李平舟微讶,道,“只担心唐大人年轻,惹人议论。”
  皇帝陛下道,“怕什么议论?港口建的差不多了,种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如今朕缺的就是对海外了解之人,惜春之功,后世亦会有铭记,伯爵之位,他当得起。”
  李平舟也明白皇帝陛下正是雄心勃勃的想开展海外航线,唐惜春来的正是时候,碰到皇帝陛下的痒处,自然得其青眼。只是之前唐惜春奉太上皇之命出海云云之话,李平舟委实不大相信。但,陛下这样说了,唐惜春算起来是他徒孙,他老人家也便睁只眼闭只眼了。
  李平舟道,“如此,是否着礼部拟几个封号。”不只是封号的事,伯爵一应排场之类也要准备呢。李平舟都得感叹唐惜春的运道,这孩子真是……憨人有憨福哪。
  李平舟心下一动,想着他家里还有几个未嫁的孙女……以前唐盛似乎也有此意,只是后来听说唐惜春修仙去了,李平舟虽然看唐盛比较顺眼,可再怎么也不能把孙女嫁给个修仙的人。当然,那会儿李平舟也没见过唐惜春,如今这见了面,觉着唐惜春为人还算靠谱,且又得陛下看重,关键是,唐惜春写的海外游历的书,李平舟也看过了,觉着很是不错,认为唐惜春是个办实事儿的人。这样的唐惜春,即使有些修仙的爱好,李平舟也乐意招来做孙女婿的。
  这样想着,李平舟思量,是不是该给唐盛去封信,还有,哪日得闲也要叫唐惜春去府上说说话儿,再好生考察一下这个孩子。
  这个孩子……
  不知不觉,李平舟已把唐惜春视为半个孙女婿啦。
  甭以为硬脾气的人就不世俗了,做了父母,做了祖父母,哪个不希冀儿孙过得好日子呢。
  唯一让李平舟有些遗憾的就是,陛下下旨赐爵的速度太快了,中秋佳节时便把事儿给办了。原本在皇帝陛下同李平舟商议给唐惜春赐爵之事后,消息灵通的人家便都知道了,但,赐爵又是另外一码事。
  唐惜春脑袋觉着晕晕的,接过圣旨,拉着阿玄的手道,“阿玄,我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重活一辈子,唐惜春总是想着怎么做点儿光宗耀祖的事儿,要唐惜春的计算里,这且成不了呢,不想遇着圣明天子,非但将他出海之事给圆活过来,还大方的赐他威海伯来当。听说,这有了爵位是能传子孙的。
  哎呀,唐惜春飘飘然的觉着,他这一世的心愿都了了。
  唐惜春飘了一会儿方回神,问阿玄,“我这官儿比老爹的大吧?”
  传旨太监险没乐出声来,接了阿玄给的喜封,笑道,“伯爷这爵位,是世代相传的,唐大人教子有方,伯爷青出于蓝。”逗得唐惜春又给了他个喜封儿。
  太监高高兴兴的回宫复旨。
  唐惜春第二日同皇帝陛下道,“唉,陛下不知道,我家里出身贫寒,我还好,小时候虽说家里穷些,我爹和我娘也没委屈过我。就是我家老爹小时候,那真是要吃没吃要穿没穿。我家,全都指望着我老爹。可后来老爹考了功名做了官,别人说起我家来,还是瞧不起,说我家根基浅,祖上穷。我就一直想着得挣些功劳才好,这样,我争些气,以后子孙给人说起来,话里也好听一些。可是,我念书不通,考功名是指望不上的。后来出海,别的事我都不懂,只好学一学唐三藏大师,把海外的书籍带回来,兴许能得陛下欢喜。如今看来,陛下果然是欢喜。陛下赐我爵位,我这辈子的心愿已经完成了。以后我就一心在观星上头了。”
  皇帝陛下道,“是上天将你赐给了朕。”或者,他的确是受上苍眷顾的。
  唐惜春笑,“我觉着也是,我从没想过能认识陛下,还同陛下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两只闺秀手拉手相视而笑,杜若国主酸掉满嘴牙。
  
  第143章
好孩子,成家没?
  
  唐惜春得了伯爵之位,当天夜里就写好家书,着忠仆送往成都府。此乃天大喜事,忠仆就是跑断腿也乐意啊。不过,唐惜春家书未到,朝廷邸报先到成都府,里头便有给唐惜春议功赐爵之事。
  唐盛乍一看以为自己眼花,擦一擦眼睛足足看了三遍才信这是真的,下属官员已没口子的跟唐盛贺喜,唐盛觉着脚都是飘的,努力控制心中狂喜,尚算得体的收下诸人祝贺,强撑着喜悦的砰砰直跳的心脏,先打发家下人回家给老太太报喜。待晚上回家时,家里门房请安的声音都带着三分喜气儿。
  及至唐盛到了老太太房里,罗氏与儿女们都在,连唐惜时也从军中回来了,老太太迫不及待,“唐忠回来禀报,说惜春成了伯爵,这可是真的?”她老人家一时欢喜一时惆怅一时担心是下人听错了,中午饭都没吃好,午觉也没歇,就等着儿子回来一问究竟啦!倒不是老太太对孙子没信心,老太太最疼的孙辈莫过于唐惜春,可摸着良心说,唐惜春不是念书的料,老太太在心里就没少为长孙的前程发愁。幸而长孙有时运,得了当朝皇帝青眼,给要过去做了五品钦天监,依唐惜春的年龄看,这就是不小的官儿了。许多人在官场熬一辈子不见得能做到正五品,就是唐盛在唐惜春的年纪,也不过是个七品翰林。这些,老太太都认为孙子是命好,天生的富贵命。可是,封爵又不一样,在老太太心里,儿子做到三品布政使已是难得的高官,她就是哪天闭眼,也能瞑目,到地下,能跟老头子有个交待。封爵则是想都不敢想。可这转眼间,孙子此去帝都不过半年,这就赐爵了?俄的天哪,这是怎么回事啊!若不得儿子一句准话,她老人家委实不敢信哪!
  仔细研究过邸报,经过一整天的沉淀,唐盛平和许多,笑着坐在老太太身畔,“委实是真的。当初惜春修仙那两年,老太太还记得不?”
  唐老太太道,“这我怎么能忘。”整整两年多没见着孙子,她没少跟儿子抱怨。
  唐盛按照邸报上的说法,索性顺势将事说开,“其实那是惜春接了太上皇密旨,悄悄出海了。”
  唐老太太吓一跳,张着嘴半日方问,“出海?”她孙子出海做什么啊!
  “对,太上皇知道惜春会看星星,让他出海看一看,看一看海外有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人。他去了两年多才回来,这次封他伯爵,就是赏他差使办的好。”唐盛尽量将事情往简单里说,唐老太太尽管不大明白太上皇怎么叫孙子出海,但孙子有了爵位是板上钉钉了,唐老太太深深出了一口气,喜上眉梢,“这都是太上皇和陛下隆恩,那个,晚上叫厨下烧两桌好菜,咱们自家先热闹热闹,把你存的好酒拿出来,咱们多喝几杯!”
  唐盛笑,“好,都听母亲的。”身为一个父亲,再没有比见到儿子出息更令人开怀的事了,便是老太太不说,唐盛也想醉上一醉。他委实没料到长子有这样的运道,不是说唐惜春没本事,唐惜春在观星上数一数二,可是,这不是做官的本事。如今儿子已赐爵,便是到了孙辈,哪怕平庸些,有了爵位在,总有一席之地。
  想到孙子的事,唐盛心下微凛,就是为了爵位,唐惜春怎么着也得给他生个孙子才好。只是,此事尚不能急,得慢慢筹划,先说与唐惜时,勿必得宰了黎雪方好。
  一旁,罗氏已甜言蜜语的奉承起老太太来,满嘴的口是心非,“我就说惜春有出息,那孩子,自小就是个有本事的。”天哪,罗氏这一天,肠子都悔青了,早知道学观星能出海能封爵,当初也叫惜夏去学观星啦,不知现在改行还来不来得及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8/1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