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开国风云(校对)第1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1/232

  “你这话极在理的。”徒小三道,“可见出这主意的人与阿靖你比,还是略逊一筹的。”
  “那不一定。”林靖道,“别看陈柒宝一向小家子气,能想出这样主意的人,绝不是陈柒宝这样的狭隘性子。我都能看到这其间的不足,三哥你略想一想也能想出来的,何况是想出这主意的人呢,思虑只会比我们更清楚的。若我所思不错,这人必然是想到了三地联合抗倭之事,只是,或是他提了这意见,陈柒宝未曾采纳,或是为了避嫌,他没提三地联合之事,只是先提了浙闽两地联合抗倭。”
  联合搞倭之事,在徒小三看来,没什么难理解的。而且,徒小三认为,这是个绝好主意。但是,如今林靖这话,徒小三可是真有些不明白了,徒小三道,“你这话叫人不解,如何想到却不能提了,还避嫌,避什么嫌?”
  “你这怎么都不明白,苏浙闽三地,这是多大的地盘儿,三地设一位大总督,这又是何等的权柄。就陈柒宝那小心眼儿,他能放心把三地军权交付一人?避嫌也就是避这个嫌!”林靖道,“别看你觉着联合抗倭是个好主意,可这浙闽总督之位,不是那么好接的。”
  徒小三皱眉思量半晌,道,“这个我明白,浙闽总督权限虽大,责任也是巨大的。倘是能将倭匪收拾了,章总督自然是大功一见,倘是见不到成效,章总督怕要难辞其咎。”
  “知其一,不知其二也。”林靖道,“你慢慢看吧。”
  徒小三十分想问一问,林靖却是不肯再说了。
  不过,章总督高升,浙地官员自然要过去请安祝贺。林靖又开始给徒小三准备贺礼,此次,他是要随徒小三一并去杭城的,毕竟,只要章总督诚心想抗倭,断然不会放着徒小三这两次对倭皆能全胜的军中之星不用的。
  这样要紧的时候,林靖自然是要跟着一道去的。
  还有,林靖想去打听一下,京城到底是个什么情形,章总督如何贪上了这么个大机遇大麻烦。林靖好奇的是,浙闽总督的事,是如何产生的。
  有福和王大郎在县里收丝绸,林靖便随徒小三带着贺礼去了杭城。
  总督府门庭若市。
  徒小三的官阶,能送份礼进去就是不错的了,至于总督大人有没有时间见他,得看天意了。不过,据林靖推测,机会很大。果然,徒小三递了帖子进去,门房很快出来回话说,“总督大人说,今儿个是不得闲了,林副将不妨明儿下午再过来,总督大人那时得闲。”
  徒小三笑,“有劳。”令侍从赏了门房银子,便与林靖一道去了徐将军那里,徐将领升了协领,待徒小三林靖二人极好,见他二人一并过来,竟亲自相迎,二人连忙一施礼,徒小三道,“这如何使得,将军折煞下官了。”
  “这就外道了,咱们战场上的情分不比别的,过命交情,岂在意那些个俗理。”徐将军一面笑着,携二人到了书房,待侍从上了茶汤,徐将军方道,“我算着你们必要来杭城一趟的,如何,可去总督府请过安了?”
  徒小三笑,“去了,只是总督大人事务忙,不得见。”
  徐将军道,“这几天,总督大人极是繁忙,你大致也听说了,如今大人身兼浙闽二地军务,有不少闽地官员过来请安哪。”
  “闽地也常闹倭患,如今总督大人正管这个,他们定也是急的。”徒小三道,“下官这次过来,也是想着,朝廷怕是要对倭匪动真格的了。”
  “是啊,可算是等到这一日了。”徐将军道,“这些年,倭匪横行,江南百姓被他们祸祸的不轻啊。咱们算是赶上了。”
  徒小三连忙起身表达志向,“愿听总督与将军差谴!”
  徐将军摆摆手,笑,“坐吧,咱们自己人说话,何需这般客套。”又问徒小三,“你可有什么打算?”
  徒小三当然有自己的打算,不过,他这人哪,天生一幅可靠面相,徒小三很实在地表示,“见着朝廷的邸报,我就想着,这抗倭可不正是咱们武人的行当么,就赶紧过来了。打算什么的,还真没想。”说着,他还搔了下头。
  徐将军是个坦荡人,却也不傻,不由笑睨了林靖一眼,林靖道,“没来得及打算,这消息太突然了。原本我想着,总督大人三年任期已满,又有前番剿倭之功,应是会高升的。实未料到,总督大人如今竟成了浙闽总督,还要主持抗倭事宜。将军,咱们不是外人,当年以腹背相托。我们这回过来,也是想跟将军商量着,咱们并不是嫉贤妒能之人,想来总督大人对于抗倭之事亦有所打算。咱们都是浙地的将领,以后有什么事,我们远在海盐,不甚灵通,就得将军你多关照我们才好。”林靖明明白白的是想与徐将军结成同盟的。
  徐将军一向认为徒小三林靖都是人中之雄,听得林靖这番话,哪里有不愿的。官场上,多个朋友总比多个敌人好。何况,是徒小三林靖这样的朋友。徐将军道,“你这话说的,咱们都是朝廷的臣子,自然是听从总督大人的吩咐。咱们的交情,不比寻常,这话,你就是不说,倘杭城有什么事,我能不知会你们?”
  林靖弯唇一笑,“我这人不会说话。不过,有将军这话,我算是把心搁肚子里去了。”
  徐将军提点了二人一句,“明日若去总督大人那里,总督大人必然会问抗倭之事的,你们心里有个章程才好。”
  徒小三道,“打仗无非就是兵将,上下齐心,这仗便好打。”
  “是啊。”徐将军一叹,“只是,这话,说来容易,做来难哪。”
  徐将军这话只说了一半,难在何处,却是未提。而是又打发人去了自己岳父纪将军的府上,中午徐将军设宴摆酒,待得晚上,徐将军带着徒林二人去了纪府,纪将军待徒小三亦很是亲近。朝廷都能让章总督掌浙闽军权,就为了抗倭,可见,朝廷这次抗倭的决心是极大的。如徒小三这样自抗倭之功中迅速升迁的武将,自然多的是人拉拢。徒小三与林靖商议过,他们根基浅,必然要投靠一位大员的。他们现下身在浙地,且,徐将军为人不错,不若便与徐将军结盟,如此起码能在浙地武官中有一席之地。
  故而,这两场宴会皆是宾主尽欢。
  待得第二日,徒小三过去总督府请安时,徒小三自然去见章总督,至于林靖,他这低到没品阶的文书,只有在待客的小厅里等着的份儿里。该待客小厅坐着的,一水儿都似林靖这样的,各官员的幕僚心腹之人。不过,林靖没坐多久,就有章总督的心腹何先生请了林靖过去说话。
  何先生温言和煦,“原想昨儿就跟你说说话的,偏生事情太多,一时走不开,就拖到了今日。”
  林靖笑道,“此次来杭城,能见先生,真是青之幸事。想是先生有事吩咐青。”
  何先生就喜欢林靖这份知情识趣,何先生道,“并不是有事吩咐你,你是个聪明人,与外头那些个人不同。你当知晓,这浙闽总督之位,真真是个烫手山芋啊。阿青,你是辅助林副将(徒小三)两胜倭寇之人。我听说,就是徐协领手下将士们现下练的那个小三才阵,都是自你那里学来的。我看过此战阵后,当真是有眼无珠,竟险些误了你这样的大才。”说着起身竟对林靖行一礼,林靖连忙去扶何先生,连声道,“先生这样,实是折煞我了。”
  “你虽年少,才干却远胜于我,达者为师,何来折煞之理。”何先生这几句话说的颇为郑重。
  林靖摇头苦笑,“我这样的年纪,如何就能想出这样的战阵来。不怕先生笑话,这里头,有我一位师长之功。原是我少时看兵书,觉着三才阵乃大阵,用起来未免不便,虽有我的主意,亦有师长的指点,才有如今的小三才阵。”
  何先生心下一动,不由问道,“不知阿青你那位师长在何处?我愿意亲自过去请教。”
  林靖自然不能说出舒先生之名,他便道,“他并无妻儿亲眷,原是个云游四海之人,只是我少时得些机缘,他教了我几年书,如今,我也有许多年不曾见过他了。”
  这样的鬼话一出,何先生信不信的,便不好再追问了。
  何先生令人请林靖过来,主要是想问一问林靖在抗倭之事上有何打算。林靖一笑道,“倭国不过一蕞尔小国,在青看来,并无可惧之处。但以往,倭人数十,便可袭村,劫掠一县,何故?难道仅仅是百姓胆怯之故吗?何况,打仗难的,从来不是刀戈相对之时。决定战事胜负的,往往在战前。”
  “这话有些意思,不过你还得细说说。”
  林靖道,“要说浙闽大势,我说不好。不过,海盐两次抗倭之战,我倒是有些感触。第一次与倭寇交战,城中留有守兵三百,而且,城墙坚固,前来的倭寇只得百人,兵卒们还是吓得战战兢兢。但,这种怯意在守城的第二日就轻了许多,待到第三日,非但将士们憋足了心气打倭寇,就是城中百姓,也纷纷帮忙助战。待到出城迎战倭寇时,初时还只是官兵参战,到最后,全城百姓都奔了出来,把那百十个倭寇踩成了烂泥。可见,百姓们的胆怯不是不能战胜。第二次剿倭之战,之所以能胜,是因为我提前得来了消息,知道倭寇要来,所以,有所准备。有备而无患,就这样简单。”
  何先生却是不好糊弄,道,“你如何得知消息的?还得知的那般确切?”
  林靖一笑,“这也是跟倭寇学的,我到海盐后,打听了倭寇们惯用的伎俩。说来,许多战事,不是败给倭寇,而是坏在城里给倭寇送信的内鬼身上。倭寇可以用间,我一样可以用间。”
  林靖说的简单,何先生却明白,林靖能打听出倭寇来犯的消息,这其间还不知用了多少心机手段。何先生感慨道,“当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林靖谦道,“我不过后生晚辈,可若无总督大人庇护,何能有后来那一场大胜呢。”
  何先生心下一动,道,“如今正需阿青你这样的人才,总督大人听说你的才干,也极是喜欢。不知你可愿意来总督府任职?”何先生这就替章总督挖人才了。
  林靖是真的服了何先生的心胸,同行是冤家,若是章总督拉拢他不足为奇,难得的是,这话是何先生主动提出来的。林靖想都未想,直接道,“总督与先生抬爱,青并非不识好歹之人,只是,主君与臣属,当如手足如夫妻,生死荣辱,皆当相随相伴。倘青来总督府任职,一则负林大哥之义,二则也有负先生的眼光了。”
  要说林靖才干出众,这个何先生早便知晓,只是不晓得他这般出众罢了。如今听林靖这一席话,何先生就不只是看好林靖的才干了,连同林靖这个人的品性,何先生都是有几分认可了的。
  何先生看林靖愈发顺眼,林靖却是有些遗憾,倒不是遗憾没留在总督府做官,笑话,林靖以前在关外称王称霸的人,他也看不上总督府的小官儿。林靖就是遗憾,白白了来了总督府一趟,关于浙闽总督到底是谁提议,完全没打听出来啊!
第220章
  以往何先生只觉着林靖应该出身不错,毕竟,礼仪虽是可以训练的,但从林靖的年纪,到他举手投足间的一些细微的习惯,必是自小如此,多年来形成习惯。
  但,如今一席相谈,何先生对林靖的看法大为改观。
  倒不是以往觉着林靖哪里不好,事实上,就是以往,何先生也认为林靖办事稳妥,把官场中那一套人情往来玩儿的炉火纯青,别个不说,就说徒小三几番往总督府走礼,那礼备的,便较其他官员高出一截来。并不是价值高,而是,合主人心意。
  不过,能有这种手段的,机伶一些的就能办到。如各府大管事、内当家,都是个中好手。
  但是,能对战阵做出化繁为简的变化,然后,辅佐一位就职未久的将领两次抗倭大胜,这可不是小机伶能做到的事。
  何先生对林靖评价,直接从年轻机伶的秀才,一跃成为了国士之才。
  何先生对林靖出身的猜测,也由寻常官宦人家的公子,一跃成为了,必然出身显贵。
  只是,何先生又有些想不通,倘林靖出身显贵,能叫他辅佐的,又是什么样的人物呢?可那林副将(徒小三),怎么看都是底层摸爬滚打起来的人物。
  要说林靖出身只是中下品官宦门第,不,从林靖的一些细微举止,到林靖这样年纪就对军略有这样的见识,这绝不是寻常门第能养出来的人物。
  何先生原只想自己见一见林靖的,结果,一番相谈下来,直接把林靖带到了章总督跟前。章总督不晓得何先生的用意,不过,何先生这样把人带来,自然有何先生的意思。章总督待林靖亦是温煦,主要是,刚刚与徒小三相谈,章总督认为,徒小三做事,一步一个脚印,是个踏实人。自练兵,到治兵,都很有自己一套,难得的是,话语间透出实在,是个可用之人。
  对于既踏实又可用的下属,章总督总是很和煦的。
  见到林靖,章总督笑道,“以往就听阿忧说起过李秀才,果然是斯文俊雅的出众人物。”想着林副将(徒小三)三十几岁,是个稳重人。这个李秀才有弱冠之年么,这细皮嫩肉的,这也忒小了些吧。会给章总督这种错觉,主要是,徒小三是个苦命娃,自小就要为一家子吃饱穿暖操心劳力,还杀过人,做过逃犯,干过黑社会,当过土匪,当然,也做过高官……这些年的经历,把徒小三历练的,一张脸格外老成、稳重、可靠。林靖就不同了,林靖自小娇养长大,虽然也杀过今上亲爹,逃出京城,但后来,林靖一到关外,很快占住脚,还在寒州城做了土皇帝……而且,人家天生面嫩……所以,徒小三与林靖这明明差不了几岁的人,在面相上就形成了比较大的年龄差距。
  总督大人有赞,林靖不免谦虚了几句。
  章总督还请林靖吃梨,指了指果碟的青梨道,“这是自西域过来的梨,别看瞧着好,比咱们这里的梨更甜些,刚叫你们林副将(徒小三)吃,他怪拘谨的,李秀才尝尝。”
  林靖先道谢,就拿了个梨,咬了一口赞道,“果然好吃。西域那里别个不说,他们那里的水果,多是比咱们中土这里甜。”
  章总督看他喜欢,心下高兴,笑道,“是啊,他们那里的葡萄、蜜瓜,味儿都极好。”
  “对对。”林靖一幅得遇知音的模样,主要是,这大冬天的,当然,冬天也有水果吃,瓜果梨桃的,好生存着,总能存一部分到冬天的。不过,当地的瓜果梨桃林靖吃的多了,这西域的梨不常见,何况,这梨的确是入口清甜,又不会过分的甜,总的来说,甜度适中,很合林靖的口味儿。林靖就把这西域的水果统统赞了一通,还很遗憾地道,“现下,咱们这里人往西域去的也少,西域人来的也少,不然,他们那里的水果做的蜜饯、干果,也都好吃。如今不要说西域的水果,就是南边儿一些稀罕果子,也不多见了。”
  章总督笑,“阿青你对吃食颇有心得啊。”
  “不敢不敢,民以食为天嘛。”
  章总督哈哈大笑,道,“我家里厨子也不错,只是,没做过关外的饮食,听说你们是从关外过来的。想吃什么,只管与我说,让他们试着做一做。”
  林靖连忙道,“关外那地方,可远不比杭城,杭城可是天堂之地。以往在关外讨生活,那是没法子。后来觉着生计尚可,我就跟着大哥来杭城了。我倒喜欢杭城的菜色,上回大哥来杭城,回去时带了好几根笋子,就特鲜嫩好吃。”
  章总督不过客气一句,还真没见过这在他跟前敢点菜的,章总督自己的亲孙子也没这胆量啊。章总督一笑,“好,叫他们添一道鲜笋。林副将爱吃什么?”又问徒小三。
  徒小三道,“下官没什么挑食的。”
  “我大哥爱吃肉,只要是肉,没有不喜欢的。”林靖补充一句。
  章总督大概没见过林靖这样不客气的,难得不客气还不讨人厌,不禁又是一乐。其实,主要也是章总督六十岁的人了,他家长孙比林靖都要大上几岁,故而,见着年轻有为的青年,总是多两分喜欢的。而且,林靖虽则官小无品,但林靖这浑身的气派,还真是合章总督的眼缘儿。章总督笑道,“我看你二人,皆是一身的本领,不要说关外那样的荒僻之地,就是在江南繁华之所,也不多见的。况,你们又不是关外人,如何会去关外讨生活?”
  林靖吃完一个梨,又拿了一个,咬一口道,“大人不是外人,不瞒大人,我是离家出走的。现在已是与家里一刀两断,再不来往的。”
  徒小三感觉林靖要胡扯,不由看他一眼。章总督很想八卦一回,于是便道,“你们年轻人哪,年轻则气盛。等到了我这个年纪,想一想,人这一辈子,也就这一个家,这一双父母罢了。像阿青你,你这样出来,家里能不记挂?”对于林靖说与家中一刀两断之语,文官出身的章总督是不大赞同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1/2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