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吃相(校对)第3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4/1072

  七月初一一大早,陈旭乘车来到嫪毐别院。
  如今的嫪毐别院再不是往日那种破烂的样子,已经被休憩一新,高墙大院在四周参天古树的掩映下看起来幽静而古朴。
  气势磅礴的大门两边蹲着两头丈余高的大熊猫雕像,黑白分明抱着竹子的样子憨态可掬,两根直径足有五尺的原木构成的门柱上篆刻着一副对联。
  左联:为往圣继绝学。
  右联:为万世开太平。
  高耸的门楣上挂着一块黑色大匾,高五尺宽一丈,上面用朱砂填写着‘大秦文学院’五个古篆大字,见之仿佛有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马车停在大门口,陈旭端坐在马车上看着幽静肃然而又气势磅礴的大门,情不自禁的微微点头。
  上次印刷厂开业的时候文学院还在进行最后的装修,牌匾和对联都还没有刻上去。
  这幅对联和牌匾都是陈旭请安鱼粱题的字,字虽然不如李斯的看起来秀气工整,但却带着一股更加飘逸和潇洒的痕迹,少了许多篆书的圆润,多了几分后世的行书风格。
  而且当时题字的时候,安鱼粱明说是受到了紫云仙茶上面那些字的影响,在平日的书写中慢慢形成的一种独特字体。
  不过题字之后安鱼粱拒绝留下自己的名字。
  他说自己的身份配不上这副对联和这块匾额。
  陈旭再三劝说无效也只好作罢,最后让人在书院旁边的一块记载书院历史的碑刻上还是注明了安鱼粱的名字,留待后人观摩以作纪念。
  今日是书局和撰史馆正式开业的日子,也是陈旭约好要来给撰史馆和书局讲课的日子。
  因此此时的文学院外,已经汇集了一大群文学院的头头脑脑,包括安鱼粱、陈平、付安等所有参与筹备的人员,其中甚至还有审核小组的所有博士和大夫,加起来足有上百人,全都站在门前空地上恭迎陈旭的到来。
  “我等拜见清河侯!”
  所有人都一起恭恭敬敬的作揖行礼,眼光落在这才不过十六七岁的锦袍少年身上,没有人会有任何轻视和小觑,反而是一种压制不住的崇敬和热烈。
  大秦文学院院长陈旭,副院长安鱼粱。
  这二人其中任何一个都让文化圈的人不由自主的心生敬畏,何况眼下是两个一起。
  本来陈旭想的是让安鱼粱当院长的,不过被安鱼粱严词拒绝了,陈旭只好退而求其次,自己当仁不让的当了院长,让安鱼粱当副院长。
  至于让另外的人来当院长的事陈旭从来没有考虑过,文学院就是他将来掌控天下文士和舆论的锋利武器,除开皇帝之外没有人能够抢走。
  要想彻底压倒李斯这批死硬的法家门徒,舆论的力量至关重要,他绝对不会像后世的赵高一样用阴谋诡计害死李斯而落下一个千古骂名,何况李斯这个人对中国的统一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即便是如何不喜欢他,还是要尊重这个历史名人的功绩,必须堂堂正正的击败他,最好让他心服口服。
  “诸位免礼!”陈旭下车之后对着一群人恭恭敬敬的一躬到底还礼。
  礼不下庶人,着眼前站的就没一个是庶人,大部分都是以前皇帝和满朝文武都不敢小觑和大意的文化界流氓,何况礼多人不怪,这些人控制好了,以后就会是他手中的投枪匕首,看谁不满意就可以祭出去几个,实在不行就群殴战术,各路大V都要跪下喊爸爸。
  “鱼粱公今日能来,这大秦文学院真的实至名归,等会儿讲课的时候,鱼粱公可不要笑话本侯学识浅薄!”陈旭专门对着安鱼粱再行一礼说。
  “清河侯学究天人,若不是侯爷,焉能有大秦文学院,焉能有站在此处的诸多名士?所以侯爷就勿用谦虚了,里面请!”
  “哈哈,好,鱼梁公里面请,诸位里面请!”陈旭畅快的大笑着在陈平、安鱼梁和一群博士大夫的簇拥下一步一步踏上宽阔厚实的青石台阶走进文学院的大门。
  文学院内设置有两套署衙,一是撰史馆,一是书局。
  进门之后就是一大块空地,由原来的演武场改建而成,空地中央一面宽十丈高两丈的巨大玄武石照壁,左边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篆刻着撰史馆三个大字;右边同样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篆刻着书局两个大字。
  照壁上从右至左篆刻着一篇道德真经。
  洋洋洒洒五千言,每个字都有一尺大小,用清晰的小篆篆刻并且填入朱砂,整个照壁犹若一堵石墙般大气磅礴,站在照壁之前,仿佛有道祖降临正在诵读真经一般,令人不由自主的产生一丝渺小卑微的感觉。
  自春秋以来,百家逐渐繁盛,而百家起始皆以黄帝为尊,读易经而明悟大道,而其中成就最大者莫过于道家鼻祖老子,而后的诸子百家基本上都受到了老子的影响,对其明悟的天地至理推崇备至。
  因此百家门徒可能互相不服气,但唯独对于老子,没有人敢不服气。
  就算是儒家开派祖师孔子也是老子的学生,而儒家却是当今最为显赫的学派,百家之首,面对老子的道德经,也只能恭恭敬敬的行礼。
  一群人在这块超过一百五十平米的巨大照壁前行礼,表示对于道祖的尊敬。
  尊敬道祖,实际上也算是尊崇华夏文明的传承。
  因此这篇道德真经,就是一件镇院神器,让文学院的所有人都明悟自己的渺小,也是告诉所有人勿要忘记自己的传承,天道自然,传承一体,都是来自黄帝一脉。
  “侯爷,先去哪边?”等陈旭驻足把这篇规模宏大的道德真经大致欣赏完之后,陈平笑着拱手问。
  “先去撰史馆吧!”陈旭大袖一摆就往左边走去。
  “耶嚯~~”站在院中迎接等待的一大群撰史馆的人顿时兴高采烈的嚷嚷起来,然后对着对面一群人数要多好几倍的书局同仁开始挥拳头挑衅,明显对于清河侯先宠幸撰史馆感觉到了极大的兴奋,简直就和后宫的嫔妃争宠得势一般兴奋激动。
  而对面书局七八百人也很不客气的开始吹胡子瞪眼睛,许多人还开始撸袖子握剑柄,如果不是陈旭在的话,这些人估计会瞬间打起来。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没有那个读书人愿意承认自己的学问不如对方,何况是一群撰史馆的渣渣。
  不过既然同属文学院,无论陈旭先去哪边,所有人都会跟着一起去听着第一堂课。
第604章
授课
  巨大的照壁后面是一个池塘,将撰史馆和书局分开。
  撰史馆大门宽约两丈,可以并行两辆马车,除开门楣中央挂着一块长一丈宽三尺的撰史馆匾额之外,两侧的三尺粗细的门柱上照样篆刻着一副对联。
  左联:记三皇五帝,为华夏正统。
  右联:数千秋万载,著青史留名。
  穿过这道大门,后面除开一个院子之外就是层层叠叠的房间,以前都是嫪毐别院的下人和奴仆的其居住房,只不过修葺之后去除了多余不用的附属设施,全都改造成为了办公用的房间,而且所有房间里面都是仿照科学院和报馆的格局,房间用木板隔成小间给书吏和校吏办公,而后院也是如此,不过主编责编等领导职位每个人都是单独一间。
  院子里面此时已经摆放了数十排座椅,最前面单独放着一套座椅,是为陈旭准备的,在这套座椅后面还架起来一块大黑板,上面写着欢迎清河侯莅临撰史馆授课的大字。
  看着这块大黑板上的字,陈旭脸皮微微抽抽了几下,然后大步走到自己专属的位置坐下,然后跟随而来的安鱼粱和陈平等一群文学院领导和撰史馆的主编责编都在位置上坐好,其他人就只能站着听课了。
  对于给撰史馆授课的原因还是因为如今流传下来的史料太过繁杂和无序,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进行约束的话,恐怕整理出来之后还是乱七八糟,导致阅读的人混乱不堪,非常有必要先把史料整理的方法确定出来。
  而这个方法当仁不让肯定是编年体。
  编年体史书起源很早,从春秋时期就开始了,鲁国的儒家史官最先采用,编写了《春秋》一书,记录的是从周平王迁都之后一直到三家分晋七国称雄之前发生的事,时间是以鲁国的年号进行整理,因此有一条完整的时间线,使得春秋记载的历史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时间表,看起来也不会造成混乱,而这种编年体得到后世史官的极大推崇,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的时候用的就是这种编年体。
  因为《春秋》一书是儒家史官编写,后来被儒家弟子整理之后形成了儒家的经义,位列儒家弟子四书五经必读书籍之列。
  编年体的好处是时间脉络清晰,可以以时间为主轴详细的记录发生的事件,但整个大周八百诸侯国,只用时间线来连接恐怕会非常复杂,同事间发生的事情太多,诸侯国的历史和名人传记都无法来表达清楚,因此陈旭还准备引入另一个史学大家司马迁的《史记》体裁作为补充。
  史记采用了年表、本纪、世家、列传等不同的结构来记载历史,这样综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一整套完整而详尽的历史记录。
  等所有人都找位置坐好站好之后,现场开始慢慢安静下来,陈旭吩咐随从:“把我的手稿拿来!”
  “是,侯爷!”一个随从赶紧把身上的一个牛皮挎包取下来放在陈旭面前的桌子上。
  陈旭慢条斯理的打开搭扣,从挎包里面掏出来一叠写好的麻浆纸,此时下面已经鸦雀无声。
  “把黑板擦干净!”陈旭再次吩咐一声,一个负责授课安排的书吏赶紧把黑板上的欢迎词擦掉。
  “筹备撰史馆的意义非常重大,就像门口的那副对联所说,这是我们后人纪念先辈和传承华夏文明的必要的重要的手段,从上古神话到三皇五帝再到如今大秦,期间发生过无数令人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发生过无数跌宕起伏的烟云风波,但其中许多都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湮没于时间的长河之中无法寻觅,这逝去的不仅仅是历史,同样还是我们的传承……”
  陈旭一边说,一边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段话。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看着陈旭写在黑板上的这段话,包括安鱼粱在内尽皆动容。
  在座在站的上千人,皆都是当世真正的学者,自然很快都体味出其中的意义,许多人还情不自禁拈着胡须念出来。
  “我们编撰史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记载和传承,还要用这些史志来鞭策自己警醒后人,为何夏桀会亡国,为何商纣会乱了朝纲,为何大周会没落……不能传承历史,就是在否定我们祖辈功绩,不能正视历史,就无法让我们走的更远,因此诸位编撰史书,就要不偏不倚,无喜无悲,公正无私的将历史完整的还原和记录下来,在你们的心目中,应该无有归宿和立场,你们就是站在圣人的角度,不分对错善恶的去俯视历史,俯视那些英雄人物,俯视那些诸侯君王,用你们手中的笔,将发生的事情完整的记录下来,这样所有看到这些史书的人,才能真正把它当做一面镜子,明悟自己的得失,体味兴衰和成败,而这些史书也将千年万年传承下去,而后人也同样会用他们的史笔来记录我们当代人的成败得失,是青史留名流芳千古,还是罄竹难书遗臭万年,皆都在诸位和君王的一念之间……”
  “关于史书的编写实际上已经前有体例,前鲁国史官曾编著过《春秋》,左丘明也为此做过详细的注解,因此我们的史书也是以《左氏春秋》、《公羊传》、《谷梁传》为体裁,以时间线为中轴,从而将远古神话、三皇五帝、夏、商、周等朝代完整的序列下来,这样才不会显得混乱……”
  陈旭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划出一个时序表格将这些历史朝代写下来。
  “当然,光有时间还不够,因为其中还有诸侯分封和争霸导致的事件交汇融合在一起,许多事发生的时间集中在一起,而且各国因为立场不同对同样一件事的记录也不尽相同,因此就需要我们将这件事整理出来,将诸侯各国和人物罗列清晰,因此本侯引入了另外几个体裁,那就是本纪、世家、列传和表格……”
  “本纪,即为正统朝代的君王,三皇、五帝,夏商周三朝君王位列本纪之中。”
  “世家,即为王侯,夏商周三朝分封诸侯以及传承子嗣尽列其中。”
  “列传,即为各朝代重要人物,字祖仓颉,酒祖杜康,乐祖伶伦,太公望,管仲、伊尹、伍子胥、扁鹊、伯牙诸多先古人物皆都列于其中。”
  “表格,这是最为重要的部分,表格就是按照时序罗列以上诸多分类,按照朝代纪年的方式贯通整套史书,以此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犹若一根树藤一般让观者清晰无误……”
  陈旭讲述的时候,以竖表为主干,往两边不断开枝散叶罗列出分封的诸侯,然后又以诸侯为枝干,往四周散列出诸侯国各自的发展过程。
  下面听讲的人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被陈旭这种新颖的图例式的讲解深深吸引进去,同时也对本纪、世家、列传等分类感到无与伦比的兴奋。
  如果按照陈旭的这个方法编著下来,这一套史无前例的史书绝对会成为开天辟地一般的完美典籍,而所有参与编撰的所有人也将列名其上流芳千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4/107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