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吃相(校对)第4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5/1072

  “多谢侯爷和侯妃昨日的盛情款待,采盈告辞!”范采盈在车上福身行礼之后马车在几个钱庄护卫的保护下嘚嘚离去。
  昨晚留范采盈在清河别院吃晚饭,水轻柔又邀约范采盈去后院的游泳池戏水,天色太晚就留宿在清河别院。
  陈姜氏以前也见过范采盈数次,知道他是南阳范氏钱庄的管事,作为一个普通的山村农妇,除开公主外,对于公卿和商贾家的女儿没有任何概念,以前这两种人都不是她一个从不出门的农家妇女所能接触到的,都是高高在上的人群,和她那种吃不饱穿不暖的人不是同一个阶层,但眼下儿子也成了侯爷,家里粮田几百顷,牛马几百头,家仆数百个,出入皆都是前呼后拥,因此对于儿子娶媳妇这种事非常热切,这个范家娘子长的漂亮嘴巴又甜,自然可以娶进门来做媳妇,而且胸大屁股翘,应该是个能生养的品种,因此昨晚陈姜氏特别热情,亲自张罗安排客房,铺上崭新的被褥,又在房间陪着范采盈聊天许久才依依不舍的回房间休息,不知道两人聊了些啥,反正今天早上起来范采盈看见他就双眼放光脸颊绯红,很有想抱着他啃几口的冲动。
  这件事弄的陈旭哭笑不得,同时也对水轻柔更添几分歉意。
  既然范氏家主和一群商贾同来咸阳,陈旭需要把推动解除压制商贾法律的事情再努力推动一把,力求这次能够成功。
  朝堂因为他上次的提议争吵了许久,皇帝也召集许多王侯公卿商议了几次,最近这件事又慢慢平息下来。
  而上次惩罚苏越女儿的事情在咸阳贵族中的也没闹起太大的波澜,被李斯以退为进轻而易举的化解掉了,而自从那件事后,女子学院的中那些贵族家的女儿最近乖多了,学院的气氛也和谐平静了许多,加上统一了漂亮的校服,在没有了穿着上的攀比之后,学生之间也的确相处的融洽了许多。
  陈旭送水轻柔和杏儿虞姬到学院的时候,正好是学生上学的时间,随着一辆一辆校车驶入学院大门,穿着三款不同校服的少女叽叽喳喳从车上下来,看不出往日那种各个阶层泾渭分明的小团体,同路上学的学生都相处的很好。
  就连几位公主也是坐校车来的。
  公主的校车是专门定制的,车体更加宽敞结实,车内的装饰也更加豪华,车身上照样写着咸阳女子学院的几个大字,但车头和车尾还清晰的挂着公主号的专用车牌,每位公主上学可以带两个宫女伺候,车夫也是几个公主的车夫轮流担任,并且安排有整整一屯的卫尉禁军护送,安全性没有任何问题,而且公主号也不对外营运,是几位公主的专车。
  公主号到达,陈旭亲自上前迎接,一群同样穿着细麻布校服的公主从车上下来,看见陈旭都很高兴,有叫清河侯的,有叫侯爷的,还有叫姐夫的,叽叽喳喳弄了陈旭一脑门子汗。
  根据水轻柔设计的校服样式制作出来的校服非常新颖别致,融合了诸多后世服装的元素,看起来非常的漂亮醒目。
  最近这些学生三五成群走在大街上,背着统一的背包,胸口挂着统一的女子学院的铭牌,回头率非常高,而这套校服也让那些不能上学的少女羡慕不已,许多人回家央求父母帮着制作一套,因此最近大街上也陆续有一些少女开始穿着和校服差不多款式的衣裙,为秋日的咸阳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风景。
  而有些精明的商家也开始制作一些同款的衣服挂在成衣店销售,听说销售还非常火爆,在这种风气的带动下,一些贵族和富豪家的成年女人也开始穿着清河商店制作的改良款襦裙出门,大街上于是渐渐出现有一种和大秦眼下单调的服饰决然不同的清新流行风潮,甚至这个风潮开始影响皇宫后院。
  从工业农业到饮食服装,陈旭都用自己的方式在不断改变大秦,不断的影响着华夏第一个统一帝国的方方面面。
  ……
  卯时未到,但咸阳宫朝议大殿门口的广场上数百辆双辔四辔的马车正络绎不绝的汇聚而来。
  早朝即将开始,文武大臣皆都吃饱喝足互相拱手打招呼,然后三五成群的交流着顺着台阶走向朝议大殿。
  而随着一辆豪华的四辔马车在一群虎背熊腰的护卫护送下嘚嘚而来,许多眼尖的大臣都忍不住愣了一下,其中大部分都停下脚步站在台阶两边等待。
  “清河候早安!”
  “拜见清河侯!”
  “清河侯好~”
  “诸位大人好~”
  陈旭一身锦袍顺着台阶大步而来,左右拱手和行礼的官员微笑打招呼,虽然整个朝堂之上他年岁最小,只是十七岁一个脸色稚嫩的少年,但这大半年的侯爷当下来,修身养气已经颇有风度,神态看起来非常有气势。
  入朝堂,找到自己的位置站好,许多官员都对又是半个月没来上朝的陈旭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和兴趣,甚至连蒙毅都特意用眼神和他交流了一下,似乎对于陈旭终于决定要娶她的小女儿回去糟蹋感到非常的满意。
  陈旭也只能露出一个人畜无害的笑容向这个流氓老丈人点头致意。
  李斯站在陈旭身后,眼观鼻鼻观心,脸色平静淡然,看不出来喜怒哀乐,身后一群中书省的官员也都几乎相同的神态,脸色严肃认真看不出来旦夕祸福。
  不过今天这满朝文武,就是李斯和他身后这一群法家门徒才是陈旭最大的敌人。
  卯时一刻,随着谒者一声悠长的通传,秦始皇在一群宫人和内卫的护送下从后殿大步而出,在一阵山呼海啸般的恭迎陛下的呼声中,秦始皇龙行虎步走到龙椅前面,眼神扫过整个大殿之后,专门对着陈旭微微点头之后大袖一摆坐下:“诸位爱卿请坐!”
  “谢陛下~”
  稀里哗啦一阵椅子玉佩碰撞的声音之后,满朝文武坐好,秦始皇先是转头看着陈旭微笑着说:“今日爱卿上朝,是否有要事要奏?”
  对于陈旭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上朝模式,皇帝和满朝文武大臣都非常熟悉了。
  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陈旭一般不来上朝,但每次来必然就是有事情要奏报。
  而且很多时候的奏报都很新鲜,他从不关心民生社稷和其他朝堂政务,只在科学院和工厂这一亩三分地上打转,身为工部左中侯,但从来没提议过一件和工部有关的奏折。
  前些天因为苏越女儿在学院打人的事情发生之后咸阳还沸沸扬扬的热闹过两天,但这个话题很快就消沉下去,因为无论是苏越还是陈旭都没有再对此事有任何表态。
  加上咸阳民众最近讨论的话题太多了,渭河大桥每天都在以不一样的速度建造,公交公司的公交车也越来越多,水坝那个神奇的巨大水车带动的大磨坊,依旧是这三件大事在左右咸阳民众的话题,见面都讨论,乐此不疲,即便是皇帝都无法免俗,最近三天两头往城外跑,亲自去看过磨坊两次,渭河大桥已经看过三次了,每次看完都非常兴奋,甚至还专门去乘坐过一次公交车体验了一次普通民众的感受,然后对公交车赞不绝口。
  而这一切都是清河侯一手推动出现的。
  这是一个神奇的少年,不负仙家弟子的称号。
  因此最近满朝文武谈论起陈旭的时候,越多越多的是尊重和谨慎,怀疑的声音越来越小。
  “陛下,臣今日上朝,还是提请松解商律,给予商贾以平民待遇,让农民匠工皆都自由经营,降低商税刺激商贾的投资热情,以此带动我大秦百业发展,如今我大秦天下安定,万民皆都有了稳定的生活环境,正是大力发展工业农业商业和修养生息增长人口的最好时机,时不我待,臣不想大秦错过这个大好机遇!”
  “陛下,臣反对!”李斯身后中书丞站起来拱手行礼,“商律乃是国策,历经百年来,我大秦皆都以农业为重,商贾不事生产投机渔利,若是松解商律,而且还允许匠农各自经营,必然会导致大量农田抛荒,一旦农夫不事耕种,必然导致粮食减产,没有足够的粮食,我大秦如何支撑如此大规模的驰道修建和兵卒役夫的口粮!”
  “陛下,自从咸阳城延迟宵禁,并且允许平民自由售卖所得以来,咸阳城中商业逐渐繁荣,曲园杂舍和饮食商品皆都丰富了许多,但城外粮田也都耕作有序,就算是关中入秋之后连续干旱,但从得到的各县通报的文书来看,今年关中并不会减产太多,因此臣认为清河侯的提议很有道理,松解商律有助于百业发展,并不会造成粮食减产。”工部右中丞站出来为同属工部的陈旭打气助威。
  “陛下,金布律有规定物价之令,如若废止,岂非物价混乱?而且废止律令,商贾所售必然布不盈匹,粮不盈斗,以次充好货损不一,必然乱市而行,臣恐会引起民间恶乱,非良策也!”这次李斯身后站出来一个更加重量级的中书令,官阶二品。
  果然中书令这句话一出,朝堂之上一阵安静,就连准备继续站出来为陈旭顶贴的工部令宰纮都犹豫了一下之后没有动作。
第636章
开弓没有回头箭
  许多大臣都转头看着陈旭。
  金布律是最重要的商律之一,详细的规定了商贾和官仓售卖货物必须恪守的法令,比如粮食多少钱一石,盐多少钱一斗,布多少钱一匹,钱多少个一畚,而且对钱粮布匹盐巴的质量都做了要求,短斤缺两和缺尺少寸都不得在世面通行,而且还规定所有人不得区分钱币质量的好坏统一流通。
  可以说金布律实际上就是货币法、质量法和价格法的统一综合体,是维护世面物价和商品质量的最重要的法律。
  一旦废止金布律,根据商贾投机取巧的秉性,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必然会出现,因此即便是有人赞同陈旭松解商律,必然也要为粮食布匹这些对民生影响最大的物价和商品质量问题担忧。
  陈旭摇摇头脸色平静的说:“陛下,臣提请松解商律,废止金布律等压制商贾的律令,非是要彻底废除,而是觉得眼下的商律已经不适合我大秦发展的国情,眼下货币改革已经开始,新式钱币已经在铸造之中,等到明年就可能大面积废止粮食和布匹的货币属性,世面交易将全部采用钱币,而金布律将粮食、钱币和布匹强行等价折算,这样货币改革的优势将无法凸显出来,废止金布律当中一些不适合商业发展的律法,重新编制质量法、价格法、经营法,朝廷官吏以新法为绳,加强监督,凡是以次充好者,短斤缺两者,哄抬物价者,囤积居奇者都严格依法处置,只要商贾遵纪守法合法经营,又何来乱市之说?”
  “何况商品一旦允许自由经营买卖,匠工制作的物品和商贾售卖的物品都将各自自由选择,价格和质量虽有波动,但购买者必然也会有自己的辨别和选择权力,物美价廉自然成了首选,以次充好者,以旧充新者,短斤缺两者必然会被摒弃而不顾,只有那些质量好价格公道的商品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
  陈旭转头看着中书令:“姚大人,您如果作为一个平民去市场购物,眼下有三个商人都在卖陶器,一个质量好价格贵,一个质量中等价格合适,还有一个质量差价格便宜,请问您买哪一个?”
  “自然是质量中等价格合适的!”中书令拱手说。
  “这就对了,只要购买者不是大富大贵者,基本上都会选择质量还行价格合适的,而质量差的物品虽然价格便宜,但并非人们的首选,而且买过一次发现不好之后自然不会光顾第二次,商人为了挣钱必然还是会尽量提高自己售卖商品的质量,如果他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就会慢慢被排挤出市场,何况有质量法令的约束,一旦所售物品质量太差导致购买者不满,还可以到署衙进行投诉,则商人要退赔钱财,若是因为所售商品造成他人财物损失,还可以加重处罚缉捕入狱服刑,这些条令我大秦并不缺,自由商业的最大好处就是市场竞争,商人为了挣钱会尽量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而松解商律也并不是放任不管,朝廷和官吏要更加注重对于商品质量的监督和市场价格波动的控制,加强对于商贾经营的管理和引导,重处那些以次充好短斤缺两的行为,因此松解商律绝对不会造成给市场恶乱,反而只会激发商贾的不断竞争而提高所售货物的质量,而且还会尽量降低价格占领更大的市场……”
  “既比如一匹布,眼下金布律规定,一匹粗麻布,长八尺宽二尺五寸,用麻三斤,制作质量不好不得流通,但何为质量不好?这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全凭验收布匹的官吏自我判断好恶,而且这匹布上市流通,购买者也无从选择,可能同样花十钱买到的布质量差别很大,但如果把收售布匹的事情交给商人自行购买销售,则好坏美恶无所遁行,质量好的布大家抢着购买,质量差的布自然卖不掉,市场上自然会慢慢分化成为几种不同的档次的价格,家境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档次的布料,这就是自由买卖商业的优势,远比用法令和官吏去事无巨细的监督要灵活的多,也方便的多……”
  “所以,我所说的废止商律,并非是彻底废止,而是要大范围的修改,现在所行之商律,从商君制定开始到眼下,已经过去了足足百余年,时移世易,许多法令早已不适合我大秦的需要,甚至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大秦的发展,当年我大秦还是偏居一隅的诸侯,如今却已经取周而代秉持九鼎,陛下之功绩,诸位辅佐之功绩,必将传承万世,但诸位为何眼光不能与时俱进耶,大秦要繁荣昌盛,必要让万民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天道自然,万事万物时刻不在发生变化,诸位为何非要抱残守缺死守前律而不变,若是百年前没有商君推动我大秦变法,我大秦焉能有今日之强盛,但为法者也必然要与时俱进,废旧法推新法,不断完善法令以符合天道规律,这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为了推动商业的繁荣发展,首先必须就是要废除压制商贾和匠工农民的法令,不能自由经营就说不上商业自由竞争,因此对于推动商业改革的事陈旭可以说在心里早已盘算过无数遍,也仔细研究过大秦的各种律法,今日这些长篇大论的话,皆都是经过深思熟虑。
  但大秦眼下国家一统,以眼下站在朝堂之上的这些文武百官为核心,大秦已经开始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新兴贵族阶层,如果不是陈旭出现,皇帝的心思也根本就没有放在治国之上,而是放在南北两场战争和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之上。
  也就是说,整个大秦眼下都是处在一种非常守旧而且迷茫的状态。
  秦始皇和李斯为首的法家门徒,坚信法术就是最好的治国策略,这是大秦的老祖宗终结出来的经验。
  民意广泛的墨家已经分崩离析,儒家也与秦始皇的治国理念有巨大冲突,百家门徒熙熙攘攘无法抗衡法家,更拿不出一个能够比法术更好的治国方略,因此大秦这辆马车便只能束缚在法术这条车辙上往前跑。至于能跑到哪儿……估计李斯都是两眼一抹黑,其他的文武百官更加眼前漆黑,只能闭着眼睛坐在马车上,被李斯为首的一群法家门徒推着往前使劲儿跑。
  然后哪天翻车了都不知道!
  因此眼下大秦唯独有一个看清方向的人,那就是陈旭,但陈旭想用自己一己之力彻底扭转整个局势,必然是困难重重。
  眼下的大秦秦始皇固然是皇帝,九五之尊睥睨天下傲视苍穹,即便是他知道陈旭的提议非常好,但辅佐他一起定鼎江山的李斯和文武公卿的想法他不可能弃置不顾,对于李斯和冯去疾蒙毅这些人,他即便是想改革也要三思而后行,不能闹到君臣离心,秦始皇知人善用,要治理这么大一个国家,没有李斯和王侯公卿的辅佐是绝对不可能的。
  他三番五次召集三省六部的主要官员和一些王侯公卿入宫讨论陈旭的提议,但始终却没有拿出主意,不是他不想,而是阻力很大,这不是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也不是三省六部改制。
  当初的三省六部改制,实际上算不上改革,只是朝堂改制,重新进行了一下权利分配而已,将以前各府署衙模糊不清的职责进行了厘清,受益最大的是冯去疾,李斯也分担了部分皇权,蒙毅依旧保持独立,权力的分配让三人各得其所相互制衡,皇帝也因此轻松了许多,因此改制非常顺利,皇帝想改,三位上卿也并未因此削弱相权,反而是处理政务更加得心应手,少了许多乱七八糟的掣肘,因此当时秦始皇召集三位上卿入宫讨论,冯去疾立刻举双手赞成,并且在心里狠狠感激了陈旭一通,至于蒙毅无所谓,两位上卿同意,皇帝也想改,李斯即便是有所不满也还是非常配合,何况他也是受益者。
  但眼下这种废止商律彻底改变国策的改革,从本质上已经触动了所有贵族的底线,动了他们的炊饼。
  而且严苛的商律在大秦官吏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
  要想改变阻力太大了,几次皇宫议政就连蒙毅都没有发表意见。
  他和陈旭合办的瓷器厂如今正在大把搂钱,一旦允许商贾和匠工自由经营和买卖,这种垄断式的生意很快就做不成了,只要商贾大把的资金砸进来,瓷器利润很快就会一落千丈。
  朝堂之上其他官员府中都有不同的商业,和许多商贾都有勾结,当没有了法令的压制和约束,这些商贾必然不会再大量依靠官员的庇护,做生意,这些官员哪里是那些精明商贾的对手。
  因此陈旭的话虽然听起来的确理由充足,但响应者寥寥无几。
  皇帝沉默,官员皆都沉思不语。
  陈旭不由苦笑。
  纵然是披着一个仙家弟子的光环,很多时候也不太好使。
  当然,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已经发誓要推动商业法令的改革,陈旭也不会就这样放弃,于是再次拱手说:“陛下,废止商律臣以为势在必行,诸位大人只是担忧松解法令之后商贾会投机取利扰乱市场,也担心农民抛荒农田导致粮食减产,臣眼下也不敢保证不会出现这些情形,孔子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即便是站在朝堂之上的官员,也曾有心怀不轨之人,何况是商贾和不识字不懂礼仪的平民,眼下工厂研制出水泥,实乃修路架桥的良物,城东门外的渭河大桥已经初见雏形,等到秋末就会完成,但这座桥足足要耗费五十万石钱粮,而陛下还准备要修建咸阳至齐郡的东方道,花费接近千万石,这笔开销恐怕举全国之力一两年也承担不起,但修路之事却又迫在眉睫越快越好……”
  “陛下,臣愿意和诸位同僚打一个赌!”陈旭转头看着满朝文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5/107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