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吃相(校对)第4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5/1072

  “赵威,此事你怎么看?”许久之后,秦始皇合上书册。
  “陛下,臣以为清河侯此次赌约必胜无疑!”赵威赶紧拱手说。
  “清河侯胜,本在情理之中,他所作所为桩桩件件皆都匪夷所思令人拍案叫绝,今日这招商集资计划和抵押贷款的方法,完全就是天马行空的策略,任谁都完全想不到……”
  “一千万石的钱粮,四万万钱的巨款,竟然就被他如此轻而易举的化解,朕真的是好奇,他作为仙家弟子,擅长的不是修真练气,也不是长生之术,反而是美食和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难道……难道神仙追求的和我们凡俗之人会有如此大的差异?神仙……神仙到底天天在干什么……”
  赵威低头不敢接话。
  这些问题太过敏感,作为臣子不能去胡乱猜测。
  紫宸殿内安静异常,许久之后秦始皇才从自己一团乱麻的思绪中清醒过来,手指轻轻的叩击着书册说:“关于松解商律的事情,朕并非不想,但朝堂和民间争议太甚,特别是李相,三番五次奏请朕不要同意清河侯的提议,但清河侯并非常人,他如此坚持肯定有他的想法,同为朕的肱股,朕其实左右为难,我大秦统一天下李相功不可没,若是没有他的操劳和坚持,当初伐赵之战便败了,驳李相,朕不忍,但驳清河侯,朕更加踌躇……”
  “陛下,臣多一句嘴,臣以为清河侯之策更加适合我大秦以后的发展,眼下我大秦天下已定百废待兴,如果长期压制商业的发展,真的会对百姓生活不利,就只看清河侯研究水泥修建渭河大桥就看的出来,清河侯不参与朝堂政务,只想专心做一些实事,而不像满朝文武一般争权夺利……”
  “眼下臣正在推行货币改革,也需要清河侯的大力支持,而且以前咸阳城内犹若一潭死水,商贾走卒皆都战战兢兢,整日只能看到诸生喧闹不已,但清河侯一来咸阳,创办报馆,创办文学院,一下就将这些百家门徒熙攘之声化解的干干净净,现在大街上就看不到几个闲暇之士,而且今日臣特意与清河侯攀谈,清河侯还高兴的对臣说,商业发展,就会带动大量闲人就业,比如清河园,比如文学院,比如报馆,比如科学院和工厂,还有公交公司,这些署衙的开设,足足吸纳了数千平日无所事事的方士,这些人也并非想到处喧嚣,而只是学无所用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已,但如果商业不发展,这些人便无处安置,光靠朝堂署衙无法吸纳……”
  “东方道的修建,大量商贾参与其中,必定需要大量能写会算的文士帮忙筹备,而且一旦修建好之后,这些水泥厂、服务站和物流市场还需要更多读书识字的人参与其中管理经营,清河侯推算至少可以安置文士数千,普通帮工数万,而这些人大部分都是闲汉,平日衣食窘迫困顿,只能到处惹是生非……”
  “大秦强盛繁荣,也是诸位先王的遗愿,臣与陛下乃是血脉族亲,秦强,则我嬴姓赵氏一脉强,秦弱,则我等赵氏子孙也脸上无关,陛下委任臣为少府令,臣一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钱财用度皆都开支谨慎,皆是因为府库窘困而已,这条东方道耗资四万万钱,如若不是清河侯,莫说一年,即便是五年恐怕也无法修建成功,今日清河侯在剧院演讲,句句皆都发自肺腑,引的所有商贾热血沸腾,才有如此踊跃参加抢夺意向合同的场面,臣也感同身受,感觉从未有过如此兴奋之激情,清河侯如此殚精竭虑,非是为一己之私,松解商律,也的确会让我大秦变得更加繁荣富强,如此良策,臣不知道还有何可以斟酌的必要……”
  赵威这一句多嘴的话足足说了几分钟,说完之后忐忑不安的看着秦始皇。
  抬出皇室族亲的面子来劝说秦始皇,这是赵威有史以来第一次。
  说完之后他才感觉后背冷汗直冒,不知道自己为何会如此冲动。
  但陈旭在清河剧院拿着喇叭筒冲着台下数百位商贾挥舞着手臂声嘶力竭的嘶吼的样子就像一个魔鬼一般浮现在他脑海之中,又让他有一种压制不住的冲动,要把自己心里的话毫无顾忌的说出来。
  “你说清河侯这次能不能成功?”秦始皇对赵威的话并没有丝毫的介意。
  “难!即便是筹备到充足的钱粮,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支持,一年之内恐怕很难完成!”赵威叹口气摇摇头说。
  “嗯,这条路必须修好,也必须按时完成,通传下去,沿途郡县和三省六部必须完全配合科学院的调度计划,你去吧!”
  “是,臣告退!”
  “来人,通传监察省御史大夫入宫商讨国事!”
  “喏~!”门外有宫人迅速远去。
第651章
提前筹备
  ……
  清河园内,围聚的商贾已经离去。
  陈旭和陈平一起乘车离开清河园准备去报馆。
  “侯爷,您今天的演讲太令人热血沸腾了!”
  陈平仍旧还没有从陈旭方才激情澎湃的一番演讲之中摆脱出来,仿佛耳边还有陈旭的声音在澎湃激荡,还有那些商贾被刺激的面红耳赤挥舞着手臂怒吼的样子。
  陈旭微微点头没有说话。
  今日这番演讲,可以说是他两世为人来第一次这么不要脸。
  但如果今天自己不在这里吼,再过十年,就会跳出另外一个衣衫褴褛的家伙在大雨中挥拳大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实际上,那个农民才是真正的大演说家。
  而正是那一句话,大秦就倒了!
  所以有些事情必须趁早,必须在秦始皇还活着改革一切能够阻碍经济发展的弊端。
  虽然不能推行罗马共和国的方式采用议会制度,但先改变一些士农工商这种完全不平等的地位,将大量的生产力解放出来,发展经济修生养息是当前的第一要务。
  ……
  一日之后,大秦都市版新一期发行,附带的还有一张东方道修建专刊。
  专刊之上,详细的介绍了这条路对于大秦帝国的重要性,从历史、经济、文化、地域以及未来发展等各个方面阐述了修建的必要性。
  同时专刊也刊发了数篇报馆记者对于数位商界领袖的专访,所有商界领袖都对东方道的修建表达了全力支持的态度,同时也众口一词表达了对清河侯的感谢以及对于大秦经济未来发展的幸福期望。
  除此之外,专刊还用大量篇幅详细的介绍了东方道招商集资的方法以及抵押贷款的政策,号召全国的商贾都参与到水泥厂的建设和东方道修建当中来。
  虽然咸阳商贾把所有的意向合同都哄抢一空,但想在其他郡县修建水泥厂,如果没有当地富商的支持,很多时候以后会闹出矛盾来,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法律对许多当地人来说并没有太大用处,尤其是在这个蛮荒的时代,因此通过报纸的宣传,这些拿到合同的商贾去了当地,就可以将授权共享一下,各得所需,有钱大家赚才是最好的,吃独食会死的很难看。
  而且报纸宣扬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把这种商业模式快速的传播出去,让天下商贾更快的认同和接受这种金融信用手段带来的巨大好处。
  咸阳城就如同一锅开水,在东方道筹备大会之后,彻底的被燃烧的沸腾起来。
  当普通民众还依旧沉浸在渭河大桥这种投资五十万石钱粮的史无前例工程之中的时候,所有的商贾和上层人士的目光,已经全部转移到了一个投资千万石,真的是史无前例的巨大工程当中。
  前一段时间还被人津津乐道投资四百万的公交公司在所有人眼中已经不值钱了。
  因为这条路,整整投资四万万钱。
  许多人一提起这个数字,就感觉灵魂都轻飘飘的站不住脚,有浑身发软的漂浮感。
  三天后,所有拿到了意向合同的商贾全部都按照要求缴纳了十万钱的保证金,这些保证金都存入了以杨堃作为主管的东方道建设总署在华夏钱庄的户头上,这笔资金总数五百八十万钱。
  除开东方道上所属的服务站和物流市场之外,全国总数三十六郡的水泥厂授权全都意向认购完毕。
  如今咸阳聚集了前六国共计十多万户富豪商贾,这些人大多数也前六国王孙贵族有牵连,但他们的族人照样还在前六国之地,许多照样还是在经商,并且彼此之间还有紧密的联系和往来。
  因此拿下这些水泥厂的授权资格,将来家族必然会以此获得极大的财富。
  有了水泥这种建筑利器,上山采石头打造石砖这种事基本上就可以画上休止符了。
  这次的意向合同虽然一共只有五十八份,但参与的商贾人数却超过一千五百余人,除开寥寥几个项目是单独一个家族拿下来的之外,几乎所有的项目都是一种股份合同制,是由许多人合伙集资完成的,其中最多的一个水泥厂的集资人数达到了三十人。
  但陈旭却并不管这些,他只管卖项目收钱。
  所有签署意向合同的人都有两个月的筹款期限,逾期无法凑足款项的将被取消签订正式合同的资格,而且保证金不退。
  而凡是凑足钱款的随时都可以签订正式合同,一旦签订完毕抵押贷款便会发放出来,就可以开始招兵买马开始修建水泥厂和筹备工具粮食水泥砂石等修建道路桥梁的物资,只等科学院和工部将整条路规划分段完毕,开春之后就可以正式开始修建这条水泥大道。
  动工的当日,便是陈旭和李斯赌约生效之始,一年结束的时候,双方的胜负便会天下皆知。
  到时候谁笑到最后,谁就将得到皇帝的最大支持,从此掌控朝堂的话语权,法家治国和陈旭的融合百家的治国之法,将会以这条路为分界岭开始走向不同的方向。
  皇帝已经发下谕令,三省六部必须严格配合东方道的修建,任何胆敢破坏者以谋逆论处。
  有了皇帝的支持,陈旭自然拿着鸡毛当令箭,一道道命令从科学院发出去,三省六部皆都严格遵照执行。
  首先就是东方道筹备署主管杨堃汇集科学院、工部和少府成立了工程指挥部,派出大量的匠吏和匠工组成近三十个测量小组沿着已有的东方道沿途测量路段,划出沿途的路线地图,哪里有小河,哪里有大河,哪里有山区,哪里有悬崖陡坡等,分析情况制定不同的修建计划,哪里需要改道,哪里需要架桥,哪里需要改弯取直等,同时就是还要根据沿途郡县的分布情况规划服务站和物流市场位置,其中许多要占用民田甚至迁徙民房,这些都需要和当地官员沟通处置。
  其次,为了便于快速修建道路,沿途必须就近修建一些水泥厂以及取砂石木材等,这些也需要提前规划好。
  最后就是为了配合这条路的修建,当地郡县官员要配合参与修建的工程队征调刑徒和工奴以及招募民夫。
  当然,这些征调的刑徒工奴和民夫都不需要朝廷和当地郡县官仓提供任何钱粮,所有的开销都由参与修建当地标段的商贾自行筹备,根据大秦律令,工奴每日半斤粗粮,刑徒和民夫每日一斤粗粮,而要尽快把路修好,人手当然越多越好,但消耗要越少越好,但不管怎么克扣,律令规定的钱粮必不可少,不然工奴和刑徒闹事最后受惩罚的还是商贾,然后就是民夫,民夫不是役夫,不属于强令征调的徭役,因此为了征集到足够的人手,可能还要付钱,因为大部分民夫会自备干粮,只为打工挣点儿钱补贴家用。
  而且如此大的工程,沿途郡县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的刑徒和工奴调用,大部分参与者只能是民夫,而雇佣大量的民夫必然要花费更多的钱,因此大量的钱币会流向修路沿线的民夫和平民手中,因此修路投入的许多资金便会流向大秦最底层,也会刺激当地的消费。
  道路的测量和规划和标段分割,陈旭规定杨堃必须在三个月内完成。
  因此就在工程指挥部筹备完成的第三天,由科学院和工部牵头的三十支测量考察队便全部统一挂着东方道工程指挥部的吊牌出发,有骑马的有乘车的,但大部分都是乘船顺河而下,两三日便可到达沿线的郡县,带队的都是工部官吏,携带有尚书省的命令书信,到达之后就会有当地的官吏帮忙召集人手帮忙。
  总体来说,在赌注正式生效之前,陈旭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把一切准备工作提前安排好,让参与的商贾烧制足够多的水泥,准备足够多的砂石和木板,召集到充足的人手。
  眼下已经是八月,要在明年一月之前把所有的都安排好,这个时间非常的仓促,特别是水泥厂,除开建造水泥窑之外,还要浇筑大铁磨,准备足够的煤石铁矿石灰石黏土,这些都还要仔细磨制成生料,别处可来不及建造大水车和磨坊了,只能全靠牛马和人力来处理……
  而就在陈旭在咸阳绞尽脑汁忽悠商贾修路的时候,西北军营四万全副新式装备的马卒也已经在七月底就兵分八路,从八座大关口杀出长城如同虎狼一般扑向匈奴和东胡。
  这场秋收之战策划许久,而且所有新式马卒都由参加了第一次突袭匈奴的兵将训练,因此各种马具和兵器早已操练的异常娴熟,再加上有熟知突袭进攻的兵卒作为基层军官,而且皆都是一人双马,匈奴马负责骑乘作战,以前的战马负责驮运粮草和装备,后面蒙恬还安排有近十万兵卒和无数商队专门负责随后的善后和俘虏战利品的处置,因此这次的突袭根本就无需警惕被匈胡大军包围等后顾之忧。
  在如此周密的准备和策划之下,这场战争一开始便注定了会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第652章
秋季战争
  始皇帝二十九年秋,七月中旬。
  江琥和李信各自率领一万大军,兵分四路分别从北地、九原、云中、雁门四郡出关攻击匈奴。
  王离和苏角各自率领一万大军,同样兵分四路分别从上谷、渔阳、右北平和辽西四郡出关攻击东胡。
  因为准备充足,加上消息封锁严密,匈奴和东胡皆都不曾有太大的准备和防御,加上正是秋季,本来春夏逐水而居的匈胡牧民也正在收割草料和采集野生的青稞燕麦以备寒冬的到来,因此基本上都处于半定居状态,正是最利于寻找和攻击的时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5/107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