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吃相(校对)第5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4/1072

  诸生的变化陈旭自然还是有所了解,但也无可奈何,李斯策划的这起阴谋虽然并没有得逞,彻底将百家论坛和报馆封闭,但也还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他专门抽空去报馆和文学院专门召开了两次谈心大会,要求报馆保持安静,多安排记者赴全国各地体察民情,尽量把报纸的宣传目标对准最底层的民众,报道民间疾苦,同时大量报道水泥厂和东方道的修建工程,把民间的关注目光尽量分散下沉,通过报纸来了解民间的动向和商业的发展。
  而在文学院,陈旭要求所有的编辑书吏都尽量不要发表太过激进的言论,尽量温和的讨论一些切实可行的治国策略,并且还专门以法术十弊论为题目,针对这篇策论提出的一些论点要求有志之士相出礼法相依的解决办法,而不是愤怒和声讨,而且要求所有人尽可能的完成手上的工作,把史书整理完备,把先贤典籍和民间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尽快把这些书籍都整理校对出来。
  因此陈旭还专门通过华夏钱庄贷款二十万钱成立商务印书局,下属出版社管理,专门将校对完毕的书籍尽快大量刊印上市,以此转移民间诸生的目光。
  而在此期间,安鱼粱专门上门向陈旭赔罪道歉,数次提请辞去文学院副院长和百家论坛期刊的主编职务,但陈旭并没有接受。
  可以说在这件事中,安鱼粱受到的压力最大。
  他本想用这篇法术十弊论产生的巨大影响来提升百家论坛的名声地位,但却适得其反,一下将百家论坛弄的有些偃旗息鼓了,最近一段时间投稿者越来越少,以前偶尔还有一些名声很大的名士投稿,但眼下也都开始变得小心翼翼。
  因为据说那个发表法术十弊论的孙丕在朝堂之上差点儿就被李斯要求捉拿下狱,一个民间闲士,如何会是当朝上卿的对手,一旦真的被捉拿下狱,后果必然凄惨无比。
  虽然因为清河侯的阻止此事没有发生,但带来的后果却很严重,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这件事便已经随着南来北往的商旅传播到几乎天下皆知,使得六国之地有志于发表治国策论的百家名士也都隐匿消沉下来。
  虽然陈旭明知道孙丕是李斯推出来的一颗棋子,是一颗老鼠屎,但却还是不得不出面保护。
  毕竟百家论坛是他主办的,如果以乱国之罪抓捕孙丕,可以说百家论坛不用封禁也会一蹶不振,成为一本废刊彻底失去作用。
  而这也是李斯洞悉了陈旭主办百家论坛的目的之后才发动的袭击,即便是陈旭知道孙丕的身份,也断然不会去抓捕孙丕,反而要保护起来,以维持百家论坛的声誉。
  总之来说,李斯成功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陈旭不得不吞下这口苦水。
  高手争斗,一招立现胜负。
  大战三百回合那是民间江湖的方式,站在大秦帝国朝堂之上的最高一群执政者,没有必然的把握绝不会轻易出手。
  最近法家门徒的气焰比较嚣张。
  但陈旭却再次沉寂下来。
  对于陈旭来说这也是一件好事,让他对李斯的了解多了很多,同时也看出了皇帝对李斯的依赖依旧非常重,远远还没有达到可以将其搬倒的时机。
  东方道的建设依旧如火如荼,全国各地的水泥厂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不断出现。
  甚至在三川郡最大的一家水泥厂,已经在一条小河之上修建了拦水坝,准备建造大型的水车磨坊,胡宽带着史禄和科学院附属工厂的一大群匠工匠吏负责监督建造,从开春算起到眼下已经过去了三个月,如今基本上已经完工,大铁磨和水轮都已经安装到位,而这次的水车齿轮设计的更加精密,转动过程更加平稳,没有了那种一顿一顿的卡顿感觉。
  “很好!”正在自己农庄之中观察胡椒苗的陈旭接过送来的通报,看过之后心情非常高兴。
  和李斯掰手腕抖机灵不是他的长项,但开荒种地和发展科技李斯拍马也赶不上他。
  到了眼下这个地步,皇帝不可能不支持他把东方道修建完成,这是一条大秦繁荣的大动脉,朝堂之上早有共识,没有人可以阻挡,包括李斯在内。
  因此李斯才不得不暗中给陈旭下绊子。
  而只要东方道修建成功,压制商业的律法必然会松动,陈旭对于大秦律法的改革可以说往前跨出了一大步,盘活商业,以商业促进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大秦的改革之势必然不可阻挡。
  而这场千古赌约早已传遍大秦天下,皇帝亲口许诺,文武百官作为见证者,冯去疾和蒙毅两个习惯看热闹的上卿也热情掺和,到时候李斯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阻挡翻盘。
  以前的步伐太快太急躁,但只要这样稳扎稳打的继续下去,李斯和陈旭之间的地位就会慢慢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
  三川郡水车磨坊的修建成功,一下将三川郡的水泥生产能力提升近十倍,不光可以满足三川郡内的水泥供给,加上其他几家小型的水泥厂,水泥的产量甚至可以开始往两边的郡县运输,将大大缓解目前水泥紧张的局面。
  而这个变化也会让东方道的修建进度再次加快。
  如果东方道上再出现两三家水车磨坊,那么说不定等不到年底,东方道就会提前完工,陈旭的赌约就会提前胜利。
  “回去告诉主管杨堃,让他通知东方道沿途所有的水泥厂,有条件的地方都可以开始筹备修建水车磨坊,到时候水车磨坊的投资可以折价一半抵扣贷款!”
  “是,侯爷!”送信的管事行礼之后带着两个属下骑马很快离开,把清河侯的命令通传回东方道筹备总署和工程指挥部。
  东方道对于水泥的需求目前就像一个无底洞,无论沿途的水泥厂烧制出来多少都不够分配,大量的工程队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马车驮队聚集在各地的水泥厂,挥舞着大把大把的兑票要求购买水泥,但即便是所有大大小小的水泥厂日夜不停连轴转,凭借原始的牲畜和人力使用石臼和石磨,磨制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工地的需求,因此许多工程队经常在水泥厂争斗打架。
  几乎所有的工程队都对负责购买运送水泥的队伍提出了巨大的奖励措施,每次多运送十石回来奖励五十钱,每次早运送到一天额外再奖励一百钱,在金钱的刺激下,购买水泥的队伍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工奴和帮工手持棍棒在水泥厂抢夺水泥,经常几个不同的队伍会因此打的头破血流但还是无法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工程标段早完成一天,便可以节省数千甚至数万钱,大量的民工需要花钱养活,砂石木材齐备,唯独缺水泥,水泥不够工程就只能歇工,但民夫和工人还得花钱养着,每日开销就是一大笔钱,这些钱每日哗哗啦啦的往外流,承包工程的商贾自然一个个心疼的吃不下睡不着,只能使劲儿催促和用钱来刺激,但效果并不明显。
  因此要加快东方道的修建,水泥就是最大的瓶颈,这个问题不解决,工程便无法得到快速的提升。
  但要解决这个难题,唯独只有加快水泥厂的建设和增加水泥的制作速度,但眼下沿途的水泥厂几乎已经开始饱和,根据东方道筹备署的大致统计,整个东方道沿线的水泥厂购买的工奴和招募的民夫数量已经突破十万大关,加上东方道所有工程队招募的人数,参与整个东方道修建的人数早已突破五十万,而其中动用的牛马超过五万头,牛车马车也有近万辆,这是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实不亚于一场灭国之战,但这些和朝堂没有任何关系,全部都是商贾用钱来完成的。
  在水泥厂已经无法增加的前提下,唯独提高水泥厂的生产效率才是唯一的方法。
  而修建水车磨坊就是最好的途径。
  东方道沿途大大小小数十条河流,大河建造水坝比较困难,但还有许多小河可以利用,而且难度并不大,大秦修筑水坝和沟渠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加上有了水泥这种建筑利器,一两个月就可以完成,而且有胡宽和史禄这两个建造大匠配合,快速修建一批水车磨坊加快水泥的磨制速度完全不成问题,唯独要考虑的就是夏季来临之后河水上涨的问题,但这些都只能让工程队自己去克服困难。
  陈旭没有办法去解决。
  何况许多事都是被逼出来的。
  耸立在崇山峻岭之上的长城都能完成,两千年之后依旧巍然不倒,可见大秦的基建水平已经不能用常理来度之,非常的霸道。
  而在更早的时候,公元前两千九百多年,埃及人已经开始在尼罗河上修建大型水坝向首都供水和灌溉农田,而尼罗河的水量可比长江还要大。
  由此可见水坝这种东西修建和涨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因势利导加上科学的设计,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住人类征服自然的信心和能力。
第770章
越来越过分
  陈旭规划的农庄如今有了几分模样。
  果园、蜂棚、家禽、水产还有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养殖如今都有了一些规模,但都还是属于实验性质,除开家畜比较多之外,其他的都还是小规模状态,只为陈旭未来发展农业做的试验,同时也给农学院的一群教习和学生足够多的施展空间,继续发展几年,这些成果就会慢慢凸显出来开始慢慢往大秦其他地方推广。
  眼前的这片胡椒园足足有七八亩的面积,一个多月过去,移栽的胡椒苗长势良好,充足的肥料和合理的垄沟栽培加上棚架,这片胡椒都根根粗壮,藤蔓已经长到一米多高,密密麻麻缠绕在棚架之上,整整齐齐一垅垅犹若绿色屏障一般,碧绿的枝叶已经有一串串淡黄色的花朵盛开,整个胡椒园中飘荡着一股奇异的花香,看起来和后世的蔬菜种植园没有太大区别。
  几个农学院的学生和农夫在棚架之间来回仔细检查胡椒的生长情况,时而还会摘下一截枝条和叶片仔细观察,偶尔也会蹲下来挖开土壤观看,然后在一个小本子上用石墨笔进行记录。
  胡椒,是陈旭试验栽培的第一种外来农作物,对以后引进西域和印度的各种蔬菜瓜果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仔细观察生长情况也为以后的栽培积累一些经验。
  而陈旭最关心的还是农作物和瓜果的育种、扦插、嫁接以及牲畜的疾病防治,同时特别注重对于猪的培育,阉割小猪是农学院兽医科的必修课程,而为了更好的研究牲畜和发展兽医学,封地上的牲畜养殖基地还有开展动物解剖试验。
  如今大秦肉食十分缺乏。
  王侯公卿可以食用牛羊狗肉,鸡鸭鹅也偶尔吃,甚至还有各种猎获的野兽作为肉食补充,但也不是每天能够吃得起或者吃得到,可以说整个大秦两千多万人口,每年能够吃到一顿肉食的家庭不足三成,大部分贫民一年一顿荤腥都吃不上,能每天有两顿杂粮野菜混合的饭食果腹就已经算是勤劳和老天开恩,至于油水充足吃饱吃好不敢想象,最多弄点儿蛇蛙鱼龟等根本就没有油脂的野生动物打打牙祭,而这种牙祭吃起来也很难受,没有合适的调料和烹制技术,甚至盐都没有,胡乱煮熟之后的味道可以想象。
  至于其他能跑会跳的小型野生动物,普通人更加无法捕获。
  有一个守株待兔的故事,可以看出老百姓对于这种不劳而获就能得到美味的机会是多么的期待。
  华夏人养猪的历史很久,因为没有阉割和配种技术,因此猪肉味道和口感都不好,和野猪肉差不多,因此虽然猪也位列六畜之一,但排在最末,有钱人家是不屑于吃猪肉的,而普通老百姓吃不起,一斤肉的价格抵得上数十斤粮食,因此吃肉是极其奢侈的行为。
  而猪恰恰又是最容易养殖的家畜之一,生长快产肉量很高,而且食物广杂,几乎大部分无毒的植物根茎叶果都能喂养,是最适合改善百姓生活的一种家畜。
  而阉割之后的猪去除了野性,脾性温和生长快,放养或者圈养都可以,因此只要把猪的阉割技术推广开来,然后加强猪的配种繁殖,猪肉可以很快成为百姓的主要肉食来源。
  而有了油荤的补充,百姓对于粮食的需求会降低很多。
  三碗野菜杂粮不解饿,加上两大块油腻的肥肉,绝对会吃的心满意足。
  一家三五口人,每年杀一头猪,把猪肉熏腊储存起来,偶尔开一顿荤腥,可以大大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
  特别是对于华夏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来说尤为突出。
  而这种生活习惯在华夏一直延续了数千年之久,农村人养猪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和习惯。
  而杀年猪也是农村人一项重大的家庭活动。
  陈旭记得小时候一到腊月,家家户户都杀年猪准备过年,大人互相攀比哪家的猪杀的大杀的肥,而小孩子则最喜欢杀猪之后的几顿美餐,杀猪饭可以吃到翻白眼儿。
  而且杀猪还有一个很重大的娱乐活动,那就是玩猪尿泡(注一下:猪的膀胱),把猪尿泡吹足气扎好,就是一个天然的足球,因此一到腊月间,村子里到处都可以看到猪尿泡被一群孩子踢的满天飞。
  农庄的一个养猪场内,农学院的兽医教习正在和一群学生解剖一头小猪。
  案板上的小猪已经被解剖的七零八落,腹腔剖开内脏扒出来摆放的整整齐齐,地上到处都是血水,几条狗在周围窜来窜去在血水之中争抢散落的杂碎。
  陈旭带着几个侍卫骑马进来的时候,兽医教习正在指导一群学生分辨内脏,指出阉割小猪的位置和要阉割掉的器官。
  其实公猪的阉割很简单,割掉蛋蛋就行了,当初在小河村熊猫大侠虞无涯就干过。但若是母猪崽儿,就必须把卵巢割掉,这是一个很考究外科技术的手术,因为需要用小刀在猪的腹部位置划开一条口,然后把手伸进去摸到卵巢扯出体外割掉,还要止血和敷上药粉防止感染。
  而这个阉割技术农学院已经开展了很多次的试验,但结果依旧不理想,因为解剖学对于大秦的农学家来说实在是太陌生而且太高端了,许多次试验下来,养猪场的几窝小猪都快被祸祸光了,大部分都被阉割死掉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割错了器官,有些是被活生生把肠子扯出来一截割断了。
  不过对于这种事陈旭也没有丝毫的办法。
  他知道母猪崽儿可以阉割,也知道是割掉卵巢,但至于怎么割也是个双眼瞎,只能把原理讲出来让这些野蛮人自己去慢慢试验。
  割死了不打紧,最多吃一顿乳猪肉。
  而今天这头小猪,明显也是试验的牺牲品,割死了,然后剖开成为了上课的标本,等待它的最后归宿就是这群兽医系的教习和学生的五脏庙。
  “侯爷来了!”
  看见陈旭,兽医教习和一群学生还有养猪场的管事帮工都一起跑过来迎接打招呼。
  看着教习和学生满手的鲜血和案板上的小猪,陈旭知道今天的结局依旧惨烈,小猪壮烈牺牲在了这群畜牧科学发展探索中的刽子手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4/107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