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吃相(校对)第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1072

  磨坊有一个巨大的石碾和几幅石磨,石碾承包给了一户有骡子的农户,收入一人一半,加工一石粮食收四钱,也可以用十二斤粮食代替,而一石粮食是一百二十斤(注:秦朝时候的斤,不是后世的斤,只有后世一半),算下来就是十分之一的加工费,这个费用挺高,但还是有很多镇上的居民来加工,不光是因为石碾碾出来的粮食比较细,而且蜕皮也干净,吃起来口感好多了。
  至于加工费最近镇上的乡民都通过采挖药材也都赚到了一些,何况镇上的居民也比下面的乡村富裕一些,七八钱一斤的肉都吃得起,区区加工费自然不会太过吝啬,毕竟一石粮食要自己在家用石臼慢慢舂好,起码得两三天时间,而两天时间出去挖药材早就赚回来了,运气好挖到点儿茯苓或者找到一窝蜜蜂啥的,几百钱都能够弄到。
  还有就是复合石磨,这东西是个新鲜玩意儿,麦子进去出来就是细细的面粉,过筛之后就像雪一样白,做成的面条饺子简直堪称美味,没牙的老头儿和婴儿也能吃一大碗,不过因为全靠人力推磨,加工费略贵,五斤麦子换三斤面粉,虽然加工费贵的离谱,但这种新的食物还是引起了镇上所有居民的兴趣,今年夏粮收获不错,都想磨点儿面粉尝一下新鲜。
  因此这几天磨坊就是最忙的,来来去去都是挑着背着麦子的人进出,磨坊的一群人也忙的连轴转,不过每个人都是喜笑颜开,即便是和陈旭对半开,一天也能收入三五十钱,日积月累下来绝对会积累一大笔财富。
  而磨坊也是陈旭投资最大的地方,石磨要三百多钱一副,三副就是接近一千钱,而那副石碾就足足花了两千钱,这些加起来就是三千多钱,这个投资清河镇还没有人花的起,普通家庭想和后世一样每家每户置办一副石磨自己用是不可能的,代价太大了,在工业还没发展起来之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无法支撑这种投资,老百姓的主要目标还是放在吃饭上。
  然后就是制药坊,相对便宜,凉棚和土灶都基本没怎么花钱,钱主要是花在收集药材上,但药材便宜啊,一钱就能买好几斤,拢共花了一千多钱收了不少板蓝根和甘草等治疗暑疫的药材,然后让两个亭长带着几个镇上的役卒押送到县城卖给了江北亭。
  收集药材是上次从宛城回来之后江北亭告诉他的,为了预防和治疗修路的民夫跌打损伤和腹泻拉稀这些病症,郡守大人通知各县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用钱粮税款来抵扣一批药材,药材名录和治疗方法已经下发各县,而发生暑疫的可并不止是雉县一处的民夫,其他各县承包的工地都有多多少少的暑疫发生,严重的可比雉县的情况要混乱的多。
  雉县因为发现的早,陈旭也救治的及时,只死了十多个民夫,而陈旭从江北亭的口中可听说,隔壁舞阳县的民夫死了七十多个,还有上百个民夫惊恐逃走不知去向,按照江北亭略有些惊恐又有些幸灾乐祸的表情看来,那个县令估计已经当到头了。
  而因为在雉县只有陈旭提前知道了要采挖药材,因此动手比较快,差不多一个星期就弄了两三千斤运到县城抵了一百石税粮,价值四千多钱,而这些粮食就归他所有了,存留在镇上的仓库中,到时候遇到青黄不接的时候还能暂时借给农户度过饥荒时节。
  而这段时间陈旭并没有放慢收购药材的速度,因为据押运药材回来的游缴报告,其他县的药材收集明显速度偏慢,因为药材供应不上,还有民夫在不断生病死亡,而且监督修建商洛至南阳驰道的监察吏也传来命令,要求南阳大量提供治疗暑疫和创伤的药材,因此江北亭让陈旭赶紧大量上缴药材。
  除开这些要上缴的急用药材之外,陈旭也大量收购高端药材,比如甘草,山药,茯苓,蜂蜜等,这些他要用来开制药坊做成药丸,到时候运去宛城让水轻柔安排和茶叶商队一起销售到全国各地。
  因此这段时间制药坊也很忙碌,每天都有乡民络绎不绝前来卖药材,而蜂蜜药丸也在大规模的制造,小学的学生下午放学之后都统一到药坊当帮工搓药丸,但没工钱。
  距离药坊往下两百米外还有一个新修的小院子,还未完全修好,几个民夫正在加紧施工。
  院子临河搭建,里面摆了好几个石臼和几口陶缸。
  缸里面用水泡着一些破麻布旧麻绳,还有一些树皮、笋壳、麻丝和一些韧性比较好的野草。
  因为已经泡了好几天了,加上太阳大温度高,一进院子便能闻到一股腐水酸臭的味道。
  牛大石正领着两个十三四岁的半大小子正脸上蒙着一块麻布用木棍不断的在陶缸中搅动,气泡翻腾中泛起的气味更加难闻。
  看见陈旭骑着马走进来,牛大石满头大汗的丢下木棍揭开口罩,使劲喘了几口气嚷嚷:“旭哥儿,这些东西到底要泡多久才能泡好?”
第133章
造纸
  陈旭下马捂着鼻子走到一口陶缸前面,用木棍挑起一些麻线破布看了一下,发现这些东西已经发酵比价厉害,轻轻一挑就已经开始散开。
  “差不多了,弄一些出来舂碎,越碎越好!”陈旭感觉浸泡的已经差不多了。
  造纸是一个很复杂的技术,不仅需要大量的水而且还会污染环境,在后世只要有个造纸厂,附近几公里的水源都会被污染。
  虽然眼下他要试着制造的纸还是最原始的麻草纸,没有添加任何除臭增白杀菌的化学药剂,但对水源的污染还是无法避免,因此这个造纸厂建在小清河的下游,距离最近的小学都已经两百米了,对镇上的生活取水没有任何影响。
  他要造纸自然是为了书写方便,还有就是要送给自己的未来老婆水轻柔大美女,免得她每天对着又重有不方便的竹简写字。
  不过造纸术陈旭也是两眼一抹黑,只知道东汉蔡伦改进之后能够实用的造纸术就是用破布、麻线、烂渔网、树皮和乱七八糟的草混在一起浸泡捣碎后摊开晾干后得到的。
  而他这次用几口陶缸分别放置了不同成分的比例,看看试着能不能把能够书写的纸张做出来,一旦成功,将把中国的造纸术提前好几百年,如果够光滑柔软,熏蒸一下杀杀菌之后擦屁股也是不错,总比用一根竹片和木棍强多了,穿越过来快两个月了,他感觉自己的菊花已经被摧残的快没快感了。
  在牛大石的指挥下,两个半大小子将陶缸里面的烂麻绳麻布挑出来一大团稍微清洗一下之后放进一个石臼当中,然后踩着木杵使劲儿舂起来。
  “灶上的陶盆加上清水开始煮!”
  十多分钟过去,看着舂的差不多了,陈旭吩咐开始下一步。
  这些舂烂的纸浆要放到清水里面使劲儿煮一遍杀死虫卵,同时也可以去除一些酸臭味,不然纸即便是做出来,翻开一股恶心的酸臭,他也不好意思拿去给水轻柔用,太丢人了,丢太乙天尊的人。
  看着纸浆被一个赤胳膊晒的黢黑的少年一瓢一瓢的舀到土灶上的陶盆里面,陈旭反复用竹棍在里面不断搅动,感觉浓度已经够高了,于是吩咐牛大石把纸筛和瓦板都拿出来准备好。
  纸筛是让镇上的一个竹活儿还算好的篾匠在他的指导下制作的。
  以前的篾匠没有后世那种刮篾洗蔑的篾刀,平日制作的竹器也很简单粗糙,就是竹杯竹筒竹碗筷子这些,然后就是编织一些粗糙的篾器,因为工具不行,篾青和篾黄都无法分离的很好,因此竹器虽然在中国应用的很早,但却一直应用的很粗浅。
  但陈旭打造出了后世篾匠常用的双月型篾刀,就能将竹篾洗刮成极细的篾丝,而且粗细厚薄都一模一样,最细可以达到零点几个毫米,跟细麻线差不多粗细,但明显要结实多了,因为竹子的结构和特性决定了它的纹理非常直,而且韧性极高。
  把这些洗刮出来的篾丝像织布一样细细编织成网眼非常细密的网筛,让水能够透过就行了,这样留在竹筛上的就只有纸浆。
  而在后世,好的篾匠编织出来的竹器刷上桐油晾干之后甚至能够直接盛水而不漏,当然陈旭不需要做到这么变态,而且不漏水也不行。
  这一招陈旭还是在电视上播放的手工制作宣纸中学到的,而且东汉时期蔡伦肯定没有用到这么高密度的竹筛,因此陈旭相信,只要纸浆没问题,那么做出来的纸张应该比所谓的蔡候纸还要精细平整许多。
  竹筛不大,长宽都只有一尺,主要是因为煮纸浆的陶盆太小,而且这也是实验性质,只需要验证造纸的工艺就行了,用这个竹筛把纸张晾制出来,也就不过后世十六开的纸张大小,但如果成功了,用来写字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纸浆完全煮透之后,等水温稍稍放凉,陈旭略有些忐忑和激动的拿起一个竹筛沉入瓦盆之中,让纸浆进入竹筛中后反复轻轻摇晃,然后慢慢把竹筛平平的端起来,随着水哗哗啦啦的落下去,一层麻灰色的纸浆便均匀的附着在了竹筛上面,里面还夹杂着很多没有完全舂碎的麻线草茎,但已经完全看不到那些破抹布和麻绳的样子。
  等纸筛中的水大部分沥干,陈旭这才小心翼翼的把筛子放到旁边一个木架上晾晒,只要等这层纸浆半干之后,就可以试着将纸揭下来摊到专门定制的瓦板上晾到干透,最后仿照宣纸的做法,将许多纸张堆叠在一起,用石板压住,过几天就能够得到平整的纸张了。
  不过这些都是陈旭最美好的愿望。
  很快陈旭亲自动手又用几个竹筛舀出来一些纸浆,都放到木架之上晾晒。
  “过程看清楚了吧!”陈旭洗完手问牛大石和两个少年。
  “清楚了清楚了!”牛大石连连点头,两个少年也赶紧点头。
  “那就好,你们把剩下几缸都照此处理,纸浆还可以在舂的细一些,每个缸的纸浆凉出来之后都要分别做好标记,免得到时候弄混了,等到竹筛的纸浆大半干之后试着揭一下,如果能够揭起来,就小心点儿取出来放到瓦板上,放进房间里慢慢阴干……”
  一番吩咐之后,陈旭就再次骑马离开造纸作坊。
  反正一切他想的很美,至于结果要看运气,但陈旭相信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自己总会在秦朝把纸做出来,因为这种纸的难度的确不算太高。
  而且只要造纸成功,以后还可以寻找一些硫磺熏蒸漂白,甚至也可以烧一些石灰放在纸浆之中之中进行杀菌,甚至还能加入一些带颜色的植物汁液或者防虫的植物汁液在纸浆之中改变颜色或者增加芳香气味,那样纸张的就有了更好的使用前景。
  其实除开这种混杂的麻浆之外,最好的造纸材料是竹子和不含油脂的轻质树木,后世的卫生纸都是用竹浆和木浆制造成的,从原理上来说并不比麻浆纸复杂,只不过需要更加复杂和精密的设备,比如粉碎机现在就无法解决。
  但陈旭相信,只要能够制造出钢铁,然后借用水力也能做到,不过这都是后话了,一切都得一步一步来。
第134章
物理课
  “里典大人,今年的夏粮税已经提前收齐了,您看是不是可以把粮税交到县城去?”陈旭骑着马来到粮仓,管理粮仓的牛全立刻迎上来问。
  这些粮食足有四千多石,换算成后世的重量就有接近十三吨,一辆卡车就轻松拉走了,不过放在这个时代,那完全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用人工挑着去县城的话,算一人挑五十公斤,足足需要两百五六十人才能搞定,而整个清河镇上的青壮年还没这么多。
  因此挑是不可能了,不过这个时代已经有了车,虽然还很粗糙,木质的轮毂也不太抗压,但好歹也是车,一车拉上两三百公斤还是没什么大问题。
  而且不管怎么说,夏粮税收齐没有闹出什么幺蛾子算是一个很好的消息,于是陈旭便召集几个人开始去镇上搜集牛马骡车。
  在这个工业异常落后的时代,造车也是一个技术难度相当高的工作,镇上的木匠会打造,不过造价太高,车轴和套接的磨合部位都是用精铜打造,光车轴这一块儿都得接近五百钱,还有轮毂也必须用最好的干透成型的老木,自然风干好几年才行,制作好之后还要用桐油反复浸泡,要完整做出来一辆车得好几年,不是有钱人根本就卖不起。
  因此整个清河镇上三百多户人,最后收集下来也不过找到二十三辆车。
  这就像后世九十年代能够在乡镇上卖的起汽车一样,这些人绝逼都是当代的有钱人。
  不过有钱人遇上有权人也不顶用,陈旭一声令下,这二十三辆车就乖乖的被主人栓好牛马骡子拉到了粮食仓库。
  不过陈旭也不白用车,说好了,用坏了包修,把所有的税粮都交完之后每家补偿一石粮食。
  除开车外,还有接近六十匹牛马骡驴,全镇只要是能够驼东西的牲口全部都被他临时征用了,如果猪羊鸡狗也能驼东西的话,估计他也会毫不客气的征用。
  数十人在牛全的指挥下开始清点装车,忙忙碌碌了近一个时辰,装完后反复核对无误之后陈旭签字画押,共计将近四百石税粮在游缴和三个亭长以及镇上征召的五十个役卒押送下,浩浩荡荡往县城而去。
  此去县城不过五十里,虽然大部分是山路,但路况还比较好,如果不出意外,应该在两个时辰之内可以到达,以前每年都是如此,并未出现过任何差池,因此陈旭也没太过放在心上。
  不过就是这个效率太尼玛低了,照这个样子,四千多石粮食足足要弄十多天才能弄完。
  看着牛马骡驴和车队吱吱呀呀的离开,陈旭松口气的同时也头痛不已。
  好在缴税的期限足足有一个多月,而且也不是太远,一天一趟慢慢弄就是了。
  时间一晃四天过去。
  税粮上缴的过程果然没有丝毫岔子,虽然慢,但仓库的粮食也在不断减少,这让牛全的心情放松了很多,要知道粮食在粮仓之中,那么丢了失火了都是他的责任,几千石粮食没了,把他磨成粉他也赔不起,因此只能每天不断催促。
  而陈旭的心情这两天也非常放松和高兴。
  上交税粮只是其中一个,主要是造纸作坊传来好消息,竹筛上晾的半干的纸有些已经可以完整的揭下来,因此这两天加紧制作出来上百张,已经全部铺在陶板上晾干,如今堆叠在一起用石板压住,估计过几天就能使用了。
  因此他骑着马哼着小曲悠然自得的来到小学。
  今天上午他要给学生上一节简单的物理课。
  而一群十岁左右的半大小子在教室里早就已经等的望眼欲穿了。
  识字课有人打瞌睡,数学课打瞌睡的更多,至于珠算课,每次都有人被牛全用一根尺子打的手背肿起老高,陈旭抽空来听过两次课,发现和后世的学生老师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教室面积差不多三十平米,因为修建的很仓促,夯土的地面不光潮湿,而且还坑坑洼洼不太平整,因为都是跪坐,所以没有凳子和椅子,都是用一块破棕垫或者蒲草垫铺在地上,课桌也是两块石头架一块木头,竹简和毛笔都很粗糙,墨水也是用碳灰加水磨成的,基本上一切都处于最简陋的原始状态。
  而一群学生最喜欢的就是陈旭来讲课,虽然只上过两节,但却轻松有趣,因此陈旭讲课的时候,不光学生喜欢,连陈老夫子也会蛮有兴趣的坐在后面听课,牛全自然也在,而虞无涯直接也和其他学生一样,恭恭敬敬坐在一张课桌后面,态度严肃神情恭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107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