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吃相(校对)第7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7/1072

  秦始皇低沉的声音带着一股萧杀之意,整个朝议大殿之上文武百官都情不自禁的微微打了一个哆嗦,杨真更是不堪,双腿一软差点儿就坐地上去了。
  “杨真,陛下问你,无需害怕,将你昨日告诉本侯之事原原本本讲出来便好,杨公乃是大秦三朝老臣,让你来京师通报此事,无论结果如何陛下都不会怪罪!”陈旭转身看着杨重安慰说。
  “少师说的不错,杨真,你把杨令公所说之事一五一十细细道来,朕要看看是何人胆敢谋反乱我大秦江山社稷,项氏下场近在眼前,朕会让他们知道,犯上作乱只有死路一条……”秦始皇脸色冷峻的开口。
  “是,陛下,事情是如此这般,去岁三月上巳节之后,赵地数千民众聚集在雁门关附近踏青扫墓,祭拜李牧将军……”
  杨真把昨日陈旭对他仔细叮咛的一番话慢慢讲述出来,从雁门关之事开始,一直讲到目前雁门关附近民众因怒生怨开始暗中纠集准备起兵反抗,而随着杨真的讲述,整个朝堂之上越来越安静,文武百官几乎都屏声静气不敢发出任何声音,安静之中除开杨真说话的声音,似乎就只能听见无数噗通噗通心脏乱跳的声音。
  雁门关之事已经过去大半年,朝堂之上知道此事的人大有人在,这些朝堂官员又彼此联姻关系复杂,其实在文武公卿这个高层圈子,这件事已经不是新闻,甚至旧闻都算不上,只是其中牵扯到王氏,所有人主动忽略了它的危害,抱有这种心思的其实还包括皇帝在内。
  也就说,此时朝堂上在座的文武百官,不知道这件事的很少,可能只有那些并没有实权的大夫博士等散官不知道,当然,以前还包括陈旭,他也被蒙在鼓里,没人告诉过他。
  但这件本来几乎就要被人遗忘或者主动过滤掉的事情,没想到今日竟然会被清河侯拿到朝堂之上来堂而皇之的讨论,而且还牵扯到前九卿之一的郎中令杨桐。
  三省六部没有改制之前,按照地位等级来说,除开三位上卿之外,郎中令就是最重要的九卿职位,可以排在前两位,真的是标准的大BOSS级别,下辖大夫、郎官、谒者和仆射四署,负责整个朝堂议政、群臣奏事、宫廷宿卫,皇宫禁军等所有重大事务,实际上当时的郎中令比起右相冯去疾的权利来说,还要牛逼许多,不过正是郎中令管的太多太杂乱,而且皇宫和朝廷诸多事情纠缠不清,陈旭改制三省六部之时,直接就将郎中令的职务拆分的七零八落,划归到不同的部门去了,这样郎中令就只掌管吏部下属的朗将署。
  但即便只是一个朗将署,杨桐照样权利大的吓人,因为所有王侯公卿家族后辈想要当官出仕,必须先在朗将署挂职,跟随皇帝身边学习处理政务,然后等什么地方有了实职空缺,通过郎中令的推荐去当官,虽然别的官员推荐也可以去当官,但最后还得要郎中令同意,不然在考评上写一个不堪任用,皇帝照样不会启用。
  因此眼下满朝文武官员,其中有许多都曾经得到过杨桐的照顾,这也是方才在大殿之外许多官员听说杨真是杨桐的族孙之后态度大为改变的原因。
  足足两刻时间,杨重按照陈旭的叮嘱一五一十将来龙去脉讲得一清二楚,其中没有任何人出声打断,包括皇帝都没有开口,只是越听脸色越是阴沉,到了最后,已经几乎看不清楚眼珠子了。
  虽然皇帝知道雁门关之事,后来陆续也有一些消息通传,但都是一种官方视角,无论是军营中的监军还是密探和玄武卫,对于赵地民间的情绪和暗中的动作都不太清楚,他们只是呈报自己看得见的东西,因此秦始皇得到的也就是赵地民众围堵官衙,三五成群的匪徒袭击巡逻兵卒,马夫毒毙战马等事件,王离指挥当地官员和兵卒抓捕闹事者,斩杀数十人等在皇帝看来也是理所当然之事,李牧这个曾经的赵国大将始皇帝同样恨之入骨。
  如果不是李牧,赵国早就被他捏死了,就是因为有了李牧,征服六国的第一场灭国之战就是刚赵国,反复拉锯数年,在廉颇和李牧两位大将的守护下,秦军虽然凶猛但终究无法大胜,数年战争下来损失惨重。
  始皇帝征服六国的顺序虽然第一个正式灭国的是韩国,但始皇帝第一个最想捏死的却是赵国,从他登基正式称王之后,第一年搞定嫪毐,第二年搞定吕不韦,将军政大权抓在手上之后,第三年就发动了对赵国的战争,而且一直打了足足七年,而韩国第一个灭亡是因为它占据的位置太好了,当时韩国夹在秦赵魏之间,魏国已经割让大片国土给秦国,但秦国想要攻击赵国只能走北地,不仅要超远距离的投送兵力,而且后勤保障也非常麻烦,于是始皇帝为了彻底刚翻赵国,一怒之下先一jio就把韩国踩死了,然后让大将王翦出井陉,大将杨端和出河内,双方夹击之下让赵国也不得不分兵拒守,这才让秦国在后勤上轻松了许多,但即便如此,在李牧的抵抗下,王翦率领的秦军主力在井陉也没讨到好,又反复拉锯一年多时间,秦国直接就吐血三升差点儿没缓过来。
  所以,皇帝对李牧的恨也是强烈无比,一个李牧让大秦起码多死了十余万将士,损失简直无法计数,因此对于王离捣毁李牧祠庙的事当时竟然还有些浑身舒爽的感觉,感觉这口气憋了一二十年终于舒畅多了,并且也从未打算追究王离的责任。
  但今天,杨真带来的消息让他的舒爽一下又堵塞起来。
  李牧在赵地影响力太大,继续发展下去,赵地数郡可能会爆发一场史无前例的暴乱甚至演变成为叛乱。
  而这次和当初项氏还不一样,皇帝很容易就能从其中看出不同,那就是赵地民众的愤怒已经变成了一种同仇敌忾,从杨真的诉说中,参与其中的不光有平民,还有豪强侠士、商贾甚至是当地的官吏。
第1120章
幕后主使
  “陛下,杨真所说之事臣还没有去核实,但臣在八月中旬见到过一封刑部呈上来的广武县令的奏书,诉说的就是此事,不过内容语焉不详,臣就暂时压了下来,但此后就再无任何消息传来,臣也以为此事就此平息下去,直到昨日杨真来找臣诉说此事,臣才感觉到事情已经非常危急,因此今日带杨真来面见陛下陈述此事……”
  陈旭说话之时从衣袋之中掏出一封奏书说:“当初广武县令的奏书在此,请陛下过目!”
  “呈上来!”始皇帝脸色难看的微微点头,苏越赶紧走下台阶将奏书呈给皇帝。
  “陛下,此事本不该广武县令管辖,也不该刑部通报,戍边的将卒本意是保境安民,但竟然不遵军纪私自出营,无事生非挑衅民众,毁坏寺庙伤及无辜,此事若武城侯或者雁门关守早做通报,陛下和朝堂也能早做安排安抚,但发展到如今地步,和当地官员懈怠散漫有很大关系,臣建议将雁门关守和广武县令押解回京师,以渎职之罪惩处,对于毁坏靖边寺和出手伤人的兵卒也缉拿审讯问罪,所有牵扯其中之人皆都治罪,以此平息赵地百姓的情绪……”
  陈旭的话让朝堂之上微微一震骚动。
  许多人都开始窃窃私语,就连冯去疾和蒙毅都互相对视了一眼,各自从对方眼里看到了一丝微微的轻松。
  清河侯临到最后一步,还是没打算把战火烧到王离身上。
  “陛下,臣以为左相言之有理,军卒私自出营本就是大罪,捣毁寺庙伤人性命罪加一等,雁门关守身为朝廷命官却纵兵为乱不加阻止,实属渎职,而广武县令明知此事却不积极呈报,而是拖了数月才上奏朝廷,而且奏书也说的不清不楚,同样犯有渎职之罪,臣建议一同治罪!”陈旭身后,中书令站起来为自己的顶头上司顶帖。
  “左相和中书令言之有理,臣等附议!”中书省一群陈旭的大小跟班都呼呼啦啦站起来顶帖。
  如今陈旭再也不是往日三品的左中侯和无权无势的光杆侯爷,而是有了一大票小弟,老大发话,如果小弟都不好好顶帖,回去之后恐怕后果有些不好预测,即便是左相可能会陷入和王氏的争斗之中,但眼下三省六部其他官员都还可以观望站队,唯独中书省的官员不能,因为他们身上都已经打上了清河侯的标签,从内裤到灵魂都是左相大人的,无论他们想不想参与,眼下都只能硬着头皮站出来。
  中书省一动,其他文武官员也都开始犹豫摇晃,陆陆续续又有一些大夫博士和一些平日与陈旭相熟的官员站起来附议,要求惩办雁门关守和广武县令以及闹事的兵卒。
  始皇帝把奏书放在御案上,沉默片刻之后开口:“少师与诸位爱卿言之有理,但朕也不能光听杨真一面之词,此事由蒙卿负责,速速派出御史赴雁门打探详细情形,若事情属实,立刻将雁门关守、广武县令和闹事的兵卒押送回京师受审……”
  “陛下,此事勿用派遣御史调查,纵兵作乱之事和雁门关守无关,而是另有他人?”
  就在蒙毅准备站起来的时候,吏部属丞江璞却提前站起来开口。
  “哗~~”朝堂之上又是一阵无比的骚动,而且许多人都不由咯噔一下,仿佛吃饭咬在了一颗小石子上,浑身都酸麻无比,感觉今日这件事有些要失控了。
  首先江璞是尚书省官员,但此时在冯去疾还没任何表态的时候先站起来为陈旭助阵,这个本身就不太正常。其二就是江璞口中的另有他人许多人瞬间就联系到了武城侯王离身上。
  也就是说,这把火终于还是烧到了王离身上。
  冯去疾和蒙毅再次互相对瞅了一眼,彼此看到了对方脸上的严肃和无奈。
  杨真的来历到底如何谁也不知道,是杨桐吩咐来找陈旭的也好,还是陈旭找出来的一个撬开此事的钉子也好,眼下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件本来应该是隐藏在暗中的事被撕开了幕布,今日散朝之后雁门关事件必然要传播开来,咸阳和天下民众都会慢慢知晓。
  杨真方才诉说的内容从未提到过王离半个字,因为他是从民间的角度诉说的经过和结果,皇帝还有转圜的余地,把这件事最终压在雁门关守、广武县令和一群兵卒的身上,那么这件事最终可以让王离脱身,但江璞突然毫无征兆的站起来,一下子就会彻底撕破这层面纱,将战火引到王离身上。
  “陛下,臣有切实证据证明,雁门关事件就是武城侯王离故意为之,捣毁靖边寺和杀死杀伤当地平民的兵卒就是武城侯纵容指使,而武城侯在此后不仅毫无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拘拿到官衙伸冤的平民,最终导致赵地诸多名士豪绅联名上书广武县令要求释放被拘押的民众,而武城侯指使广武县令和雁门关守大肆搜捕这些名士豪绅,更加激起当地民众的愤怒,这才让这件事愈演愈恶劣,最终成为了眼下的情形,武城侯身为镇守西北军营的大将军,却不顾军令纵兵为祸,激起民众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怒,按我大秦《军爵律》、《戍律》、《将营律》等军律,将私纵兵,为大罪,夺爵三级,军卒私斗,夺爵一级。无故伤人性命者,依法皆斩,虽有军功相抵,但不得逃脱罪责,可黥面为奴……”
  整个朝堂之上陷入了死寂一般。
  江璞这一席话,直接毫无避让的将所有罪责都按在了王离头上。
  “陛下,此并非臣胡言乱语,而是臣的侄儿江楚天就是武城侯将营校尉,当日雁门关之事发生之时,其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武城侯亲自指使兵卒冲入靖边寺,而后和祭祀的民众发生冲突,最终酿成数十人死伤的惨剧,臣有侄儿江楚天寄还的书信一封,里面将此事叙述详尽,书信在此,请陛下一观……”
  江璞从袖口之中掏出一封揉的有些皱皱巴巴的书信,缓步走到朝堂中央,双手呈给下来的苏越。
  这封信,他已经随身携带许久了,等的就是这一刻。
  书信很快交到秦始皇手中,秦始皇脸色阴沉的打开,越看脸色越是难看,甚至胡须眉毛都在微微颤抖,最后突然身体一晃差点儿从龙椅上跌落下来。
  “陛下~~”距离皇帝最近的苏越吓的一个哆嗦,但却又不敢上前搀扶。
  “朕头痛,今日朝议就此作罢,散朝!”皇帝捂着额头摇摇晃晃站起来,随即被一群宫人上前扶着走进后殿。
  寂静的朝堂之上文武百官皆都不知所措,一个个互相大眼儿瞪小眼儿。
  冯去疾和陈旭蒙毅三人互相也看了几眼,然后蒙毅站起来说:“陛下身体不适,早朝就此作罢,诸位回署衙办公!”
  整个朝堂的气氛忽然一下松懈下来,文武大臣几乎都松了一口气站起来,三三两两交流着走出朝议大殿,陈旭也和冯去疾蒙毅拱手之后带着杨真走出朝堂,在门口遇到江璞,两人并没有说话,江璞也只是微微拱手之后便沿着台阶大步而去,沿途的官员都象看到蛇蝎一般纷纷避让开来,招呼都不敢和他打。
  不久之后,一个宛若惊雷的消息很快便随着散朝的文武百官传遍整个咸阳。
  前郎中令杨桐委托族孙来咸阳拜见清河侯,今日上朝爆出去年发生在雁门关的一桩惨案,言戍边兵卒捣毁供奉前赵大将李牧的寺庙,并且造成数十人伤亡,雁门关守和当地官员隐瞒此事,抓捕赵地民众上百人,由此引发赵地民众和戍边兵卒的冲突,数月下来已经导致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而且情形越演越烈,当地官员和兵将不仅大肆搜捕议论声讨之人,还强行阻拦当地商旅来往于咸阳之间传递信息,导致如今雁门诸郡民间激愤高涨,隐隐有暴乱反叛之势,清河侯提请皇帝将参与此事的官员和将卒全都捉拿回京师受审,以平息赵地百姓的愤怒。
  吏部署丞江璞为证实此事,还献上一封侄儿江楚天亲笔写下的书信为证,里面详细叙述了雁门关事件的前因后果,而且特别指证破坏靖边寺的就是武城侯王离指使,参与者还有他的贴身侍卫。
  江璞的指证让此事板上钉钉。
  王氏一门三头老虎,皆都深得陛下器重和信任,王氏父子扫平六国为大秦一统华夏立下泼天大功,而后王离征服东胡,王贲又刚刚征服百越,也就是说如今大秦偌大的江山几乎就是王氏三代人打下来的。
  但如今因为一件小事,身兼左相的清河侯在没有提前通报皇帝的情况下当朝挑明此事,似乎剑有所指。
  此时距离上将军王翦刚刚辞世还不过百日。
  几乎所有人都想不通陈旭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样做的后果不光会得罪王氏,还会让皇帝下不来台。
  而江氏的举动也让人惊讶,在蒙氏和冯氏两个上卿家族都不掺合的情况下,他们为何要站出来支持清河侯,这明显是将江氏搅入泥潭之中,因为这件事并不难看出结局,即便是皇帝答应惩治王离,让人将他捉回咸阳来,最终的结果必然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能就是几句不疼不痒的批评教育之后换个地方继续领兵,而江氏此后只能跟在清河侯的身后摇旗呐喊,再无保持中立甚至旁观的机会。
  这个举动不符合官僚家族的政治观。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皇帝突然头疾发作退朝,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皇帝的一个借口而已。
  皇帝需要仔细判断严查此事的利弊。
第1121章
不得不敬畏
  散朝之后不久,数十匹快马先后离开咸阳城直奔频阳县而去。
  一个时辰之后,先到的几匹骏马手持令牌冲入美原镇直奔王府,不久之后,就听见侯府里面传来几声怒吼和咆哮,很快就看到通武侯王贲脸色极度愤怒的骑着一匹通体漆黑的高头大马疾驰而出,外套和披风都没有穿直接就挥鞭直奔咸阳城而去,片刻之后,才有一大群家将骑着骏马呼喊追逐而去。
  天气寒冷阴沉,寒风携裹着漫天的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将天地都笼罩其中,十余丈外几乎都看不清人影,但这一群快马却如同蛟龙一般在风雪之中狂奔,马鞭抽的啪啪作响。
  “报,陛下,通武侯宫外求见!”紫宸殿外有禁军禀报。
  此时正呆坐在案桌前面发呆的始皇帝似乎已经早有预料,抬手吩咐:“速速请通武侯入宫!”
  “喏~”禁军退去,秦始皇站起来,用手拨动地球仪,看着不断旋转的球体许久之后长叹了一口气。
  雁门关之事他的确早已知晓,但一直保持着纵容之态,甚至都没有安排人去斥责王离几句,而且玄武卫带回来的消息并不十分详细,只是简单的陈述了戍边兵卒捣毁靖边寺和赵地民众起了冲突,死伤了一些人,但远不如陈旭和江璞了解的清楚,但今天根据杨真的说法和江璞的证词来看,这件事的确闹的有些大,但他也很郁闷,不知道陈旭为何要在这件事上大张旗鼓的调查和治罪。
  眼下这件事让他有些进退两难。
  如今北方虽然平静,但数万精锐的马卒还必须要有值得信任的大将去掌控,而且随着一批征服六国的老将逐渐年迈,王离这种年轻将领就需要慢慢培养起来,一旦惩罚,则就需要更换将领,那样数万人的北军大营将没有太过值得信赖的大将去镇守,何况彻查此事必然会让王氏心有芥蒂,始皇帝有些犹豫。
  但如果不彻查此事,清河侯也不好安抚,在始皇帝眼中,陈旭始终是一个看不透的人物,神秘而又天然无法掌控,一旦陈旭的请求得不到有效的回应,以后君臣之间也会出现裂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7/107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