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吃相(校对)第7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0/1072


第1158章
万事不决问清河侯
  ……
  一月底的大秦,京师咸阳已经春意渐浓。
  前几日才刚刚下过一场小雨,因此碧空如洗山川锦绣,渭河两岸的麦苗早已葱茏翠绿,田野之中的野草也都萌芽,河滩上成片成片的野花竞相在略带清寒的春风中盛开,大地已经显露出初春的勃勃生机。
  这几天咸阳很热闹。
  除开依旧如火如荼修建的图书馆和京师大学之外,民间评选百家先贤的活动也已经进入尾声,随着全国各地的选票归拢汇集到报馆,目前收到的选票已经超过六万张,随着开春逐渐暖和,冰雪解冻道路逐渐畅通,选票的归集很快就会完成,所有的选票全部收回那是不可能的,但超过百分之五十就已经超出了陈旭的预料,因此最近报馆正在发布请帖邀请各界名士组成一个选票评审小组进行票务清点和登记,尽快把百家先贤的名次排序完成。
  而除开选票之外,各地捐款的高峰期也已经过去,目前华夏钱庄归集的捐款数量已经超过了一千万,陈旭已经让报馆在最近的一期报纸上打出停止捐款的倡议,对于全国民众的捐款义举表示了最衷心的感谢,并且已经把各地捐款者的名字和雕像制作的任务交给了一个商业团体去操作。
  一百尊诸子雕像和十块巨大的功德碑全部都要用巨石打造而成,光是采石就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工程,再加上雕琢运输吊装到位,从前到后没有两年时间估计无法完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雕像雕琢,相貌衣饰动作形象都是很大的问题,在这个没有相片和视频的年代,一切都全靠设计者的想象,由此陈旭还专门召集皇宫和民间优秀的画工组建了一个设计工作室,将创作出来的诸子形象画出来之后到时候张贴在工地外的宣传栏中供诸生观摩和提出意见。
  因此最近民间讨论最多的就是诸子先贤的评选和形象设计,至于到底这百家先贤排名如何,只能等到选票统计结束之后才知道结果,于是整个咸阳在这个春天熙熙攘攘骚动无比,都在热烈盼望自己的门派老祖能够跻身前百甚至是站在图书馆的最高处。
  与诸生的喧闹相比,普通百姓更加关心的是另一件事,那就是左相清河侯又又又出生了第三个女儿。
  一月二十六日,一个消息在咸阳传开,华玉公主为清河侯生下了第二个嫡女,在家排行老三。
  虽然清河侯一如既往表现的很高兴,整个侯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广邀亲朋好友进行庆贺,但隐隐有消息传出来,五公主伤心的哭了整整一宿,连带着整个侯府的气氛都很压抑,虽然在清河侯的努力劝说下五公主还是接受了再次生下一个女儿的事实,但五公主却依旧情绪低落。
  而在得到五公主再次生下一个女儿之后,始皇帝也在皇宫长叹一口气,这次都没有亲自前去清河侯府探望,只让云妃前去看望了一下这个多余的外孙女,然后不疼不痒的赏赐了几车礼物然后就再没有过问,明显是对女儿不满意,这刺激的五公主更加悲伤,情绪悲切无比。
  为了宽解嬴诗嫚,陈旭也不得不经常抽出时间来陪自己的老婆聊天解闷,不然落下一个产后抑郁症就麻烦大了。
  “侯爷,陛下宣召您入宫!”
  二月初,风和日丽,这天乃是旬休之日,陈旭正陪着心情略微好转的嬴诗嫚和一群妻妾侍女在后花园赏春玩耍,这时门卫管事带着一个传旨的宫人匆匆而来。
  “今天会有什么事?”
  陈旭虽然莫名其妙,但还是赶紧洗漱换衣收拾整齐坐车去皇宫,结果到了皇宫才知道是一件让他满头雾水的事。
  执掌西军大营的大将军蒙毅送来一封奏书,信中要求搪瓷厂再次增加一万套的搪瓷茶缸和军用水壶,言说是镇守西域的两路大军搪瓷装备失落损毁严重,需要紧急补充,因为害怕皇帝不相信,蒙毅还附上了厚厚一叠江琥李信两路大军各级军官请求增加装备的申请书。
  “朕去年让财政署拨付了整整五百万钱用于搪瓷茶缸和军用水壶的制造,在去年入夏才不容易将西军三万大军装备完成,但这已经是蒙将军第三次请求增加搪瓷装备的申请,朕知道搪瓷制品结实耐用,轻易不会损坏,但为何损毁丢失会如此严重……”
  紫宸殿,秦始皇坐在大椅上揪着微微有些花白的胡须脸色迷茫不解的开口。
  陈旭同样是一头雾水,前两次蒙恬上书增加西军搪瓷装备的事陈旭根本就不知道,因为这种小事三省六部都有对应的府衙官员进行审核和批复,根本就不需要他操心,但没想到这次蒙恬的奏书竟然没有经过中书省就直接跑到了皇帝的御案上,明显是尚书省直接报上来的。
  这种事以前也有,但很少,三省六部改制之后,各处公文都有固定的处理过程,很少会有这种越过中书省直接上奏皇帝的情况发生。
  但事情总有例外,一是蒙恬的身份不一样,二是这件事在尚书省的处置意见分歧比较大。
  一份奏书到达尚书省之后送去六部不同的署衙进行处置,各级分管的官员写出处置意见,然后交给六部主管审阅,审阅之后还要根据公文的轻重缓急甄选之后交给冯去疾再次审阅。
  这封奏书跳过陈旭掌管的中书省送到皇帝面前,最大的可能就是冯去疾和兵部的处置意见出现了极大的分歧,然后冯去疾不得不将奏书直接送给秦始皇来拿主意。
  “陛下,冯相和尉兵部以为该如何处置?”陈旭想了一下问。
  “尉兵部认为既然是军备缺乏,就需要立即补充,让搪瓷厂加快制作运送去军营发放,冯相以为此事背后还有其他原因,眼下财政署府库紧张,不能贸然拨款打造,希望朕安排御史前去军营进行调查,看看为何短短一年时间竟然损失了上万套的搪瓷装备,此于情于理不符,靖武侯的奏书在此,爱卿看看……”秦始皇把手中的奏书让宫人送到陈旭的面前。
  奏书内容和始皇帝说的差不多,就是蒙恬得到李信和江琥两路镇守西域的大军的不断请求,要求增加搪瓷装备的数量补充损失,附带还有江琥李信两路军营随军长史和各级军官的申请书,签字画押具在,看起来和往常军备损耗和需求没有任何区别。
  奏书的后面兵部令尉缭的批复是同意打造一万套搪瓷装备,请求财政署拨款两百万钱。
  但这条批复直接就被冯去疾否决了,认为蒙恬的请求和兵部的处置意见不合理,要求重新审查此事。
  对于尉缭来说,他就是负责全国军队的装备、军籍、军令通传和军爵军职的审核调动等事务,兵部是不负责打仗的,他们就是保证军队稳定和后勤,而且也不管钱,因此对于军队要求增加装备的奏书根本就不去管,一般都是有求必应,如果只是铠甲兵器军服被褥甚至马镫马鞍马蹄铁这些寻常装备,大秦各地的仓库都有储备,一般冯去疾也不会去太过仔细的调查,会直接把奏书交给中书省审查之后就会命令各地仓库拨付装备补充军队,审查这种事是中书省的事,尚书省只是执行部门。
  但这次不一样,这次一万套的搪瓷装备已经让冯去疾起了疑心,蒙恬去年入秋之后要求增加两千套搪瓷装备,冯去疾并没有多想就让财政署拨付钱款照准执行,但入冬之后蒙恬又上书要求增加三千套搪瓷装备,冯去疾虽然略微有些起疑,但想到西域距离咸阳七八千里而且那里情况复杂,因此还是命令财政署照准拨付钱款打造,但没想到这次蒙恬竟然狮子大开口要求补充一万套,而且还要求打造五千口搪瓷小锅,这一下就让冯去疾毛了,尼玛还有完没完,西域加上陇西军营,一共才三万马卒,但先后打造补充的搪瓷装备已经超过三万五千套,加上这次的一万套,也就是说西军的搪瓷装备损耗量高达五成。
  事出反常即为妖,冯去疾这次不干了,直接把奏书丢给皇帝自己拿主意,反正军队是皇帝的,府库的钱也是皇帝的,您说怎么办臣就怎么办。
  对于这封奏书皇帝迷茫许久之后发挥了万事不决问清河侯的传统,让人把陈旭找来商量对策。
  但陈旭此时也是懵逼的,他也搞不清楚为何西军搪瓷装备的额损耗会如此巨大,他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家里的搪瓷茶缸和搪瓷洗脸盆,据说都是用了几十年的老物件儿,上面磕磕巴巴有些地方都磕掉了搪瓷,但仍旧还能使用,西军自从征服西域诸国之后这两年都没有打仗,按道理说衣服都应该很干净完整才对。
  “陛下,臣以为冯相的判断不会错,搪瓷装备损耗如此巨大的确不符合常理,靖武侯坐镇陇西军营运筹帷幄掌控两路大军,但毕竟相隔数千里之遥,来去一趟就是数月时间,肯定没办法去打探清楚内中因由,臣以为眼下已经开春,可以安排御史前去军营巡查,等弄清楚之后再做安排!”陈旭思来想去觉得还是该顶一下冯去疾,毕竟两人一直配合的比较好,何况这种事的确太令人匪夷所思了。
  尼玛就算是衣服鞋子也不会损坏的这么快,难道军营的那些傻逼都用来互相敲着玩儿?
  而自始至终,陈旭都没把这件事往商业上去想,毕竟这是军需装备,按陈旭对军人的了解,那就是军营内务被子必须豆腐块,牙缸必须一条线,站如松坐如钟,偷偷的买装备这种事那是乌克兰人才干的事。
第1159章
西方使团
  “报~~”
  就在陈旭和始皇帝两人讨论蒙恬奏书的时候,一个禁军急匆匆来到紫宸殿外单膝跪下禀报。
  “何事?”秦始皇微微转头开口。
  “陛下,方才中尉府来报,城西门外来了一支商队,言称来自西域之西的大宛(yuan)国,随商队前来的还有大宛国的使臣,希望进城拜见陛下!”
  “大宛!?”秦始皇愣了一下眼神落在了案桌上的地球仪上,轻轻用手拨了一下停在西域的位置。
  “陛下,大宛就在这里!”陈旭站起来用手指着帕米尔高原西边的一个区域,“大宛地处葱岭以西,刚好处在西域通往西方的通道之上,但这条通道狭窄崎岖,加之雪山高原形成的恶劣天气,实际上来往通行依旧非常困难,这里……”
  陈旭的手往下指在葱岭以东的位置,“陛下,这里便是疏勒,目前江琥将军率领的一万精骑就驻扎在此处……”
  “大宛和疏勒虽然相距不远,但中间隔着高原荒漠大军通行极为不便,粮草辎重基本无法通过,而且风雪期很长,只有三月到七八月之间才是最好的通行时段,这支大宛商队和使臣前来,根据时间判断,他们应该是去年夏秋时节出发,然后用了足足半年时间才慢慢到达咸阳……”
  陈旭说到这里拱手对秦始皇说:“陛下,大宛使臣既来,则表示李顺的使团肯定已经去过大宛,陛下接见的时候刚好可以顺便打听一下李顺使团的事情!”
  “爱卿说的不错,李爱卿率队出使西方诸国,这一去就是两年时间音讯全无,朕的确担心,而且也想知道西方诸国的具体情形……”
  秦始皇站起来大袖一摆吩咐:“来人,通传典客署仔细接待大宛使臣和商队,此消息一并通传三省六部三品以上主官,午后朕在朝议大殿接见大宛使臣!”
  “喏~~”禁军领命而退,守候在门外的一群宫人也都各自而去,把皇帝的命令通传到三省六部的官员府上。
  因为大宛使臣和商队的突然到来,陈旭和皇帝唠嗑没法继续了,陈旭告辞出宫,结果发现大街上吵吵嚷嚷喧哗无比,无数人都往城西涌去,沿途的公交车都快被挤爆了。
  陈旭心里略有些奇怪,大宛人虽然他没见过,但根据人种分布来说,大宛人应该和新疆哈萨克斯坦等地的人长的差不多,也不是三头六臂等奇形怪状,何况这几年西域胡商几乎常年不断往咸阳跑,那些高鼻深眼黄头发红头发的蛮夷也见过不少,按道理说咸阳人的见识应该很高了,但为何这次这么踊跃去凑热闹?
  陈旭不解嘀咕几句之后吩咐去报馆。
  大宛使臣和商队来咸阳,这是自从两年前征服西域之后第一个主动安排使臣和商队前来的西方国家,值得报纸好好宣扬一下。
  而且大宛的位置很特殊,地处西域、中亚和南亚次大陆的交界处,刚好处在大秦通往西方的咽喉要道之上,因此将来大秦和西方的往来必须经过大宛,弄清楚大宛国对大秦的态度非常重要。
  翻越葱岭去征服大宛不容易,即便是胜利了也必然损失不小,汉武帝时期,为了打破匈奴和大宛对东西方贸易道路的钳制,汉武帝派遣大将李广利数次进攻大宛,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才攻破大宛都城,不过也正是这次胜利让大汉在西域和中亚的声威大振,彻底奠定了强汉之名,而匈奴失去了大宛这个风水宝地之后,国势越来越弱,后来干脆一分为二,一部分投降大汉,一部分夹着尾巴跑到中东和欧洲祸祸西方去了。
  而大汉征服大宛国,几乎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远的一次对外战争的胜利。
  当然,要去往西方并非只有葱岭一条路,还能绕天山北麓走草原戈壁,但道路更远同样困难,因此在两路对比之下,穿越葱岭是最方便最直接的方法。
  眼下江琥驻军疏勒,李信驻军敦煌,这也是陈旭做的两手准备,一旦西方诸国不怎么服帖,则两路大军会一起出动,只要搞定大宛抢夺下这个同样靠耕种为主要农业生产的地方,不光会获得一个在中亚的稳定粮食补给点,最重要的还能获得一个非常好的马源和马场,要知道大宛马几乎就是最好的战马,不仅威武雄壮而且体力超强,天生适应了高原缺氧的极端恶劣的环境,比匈奴东胡和月氏的战马更加优良。
  实际上在陈旭看来,华夏要突破封锁彻底打通到西方的陆路,河西走廊和大宛这两个要点就必须完全掌控在手中,缺一不可。
  因此陈旭对大宛使臣的到来也充满了期望,如果能够兵不血刃的让大宛臣服,允许大秦派遣驻军的话,殖民中亚西亚的步伐一下就大了许多。
  葱岭虽然难以翻越,但蚂蚁搬家也是一种方法,只要把军需物资运送到西域,然后安排驮队一点儿一点儿长年累月的翻山越岭搬运,几年下来必然成果斐然,同时还可以安排工匠去开矿开厂直接就地打造兵器和装备,过上三年五年鸠占鹊巢就是水到渠成之势,到时候在强大的武力压迫下,大宛除开投降之外就只有被灭国一条路。
  不过这个安排肯定不能被人知晓,特别是不能说出来被大宛的使者知道,要偷偷的进行,而为了遮人耳目,眼下还得通过报纸大力宣传大秦对待西方诸国的友好态度,通商通使互不干涉内政,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在报馆呆了个把小时,让陈平等人密切关注大宛使臣和商队的情况,而且尽快把这个消息采编成为新闻稿件刊登出来,让全国百姓都知道西方万里之外有国名大宛者派遣使臣和商队来朝拜大秦帝国了,这是一个提升朝堂声誉和提振百姓对大秦拥护度的良好手段。
  虽然这几年国内矛盾逐渐消退平息,但实际上六国的遗老遗少照样在民间不停活动,因此通过舆论宣传大力传播国外的消息,也能转移国内的矛盾和注意力,打开观察世界这扇窗户之后,让许多有野心的人把目光投到国外,假以时日,陈旭相信会有许多探险者组队去西方刷钱刷地盘,等到机会合适,陈旭还能建言皇帝开一个封赏诸侯的口子,让那些在西方和海外混的好的团体得到大秦皇帝的册封,最后成为一个被中原王朝承认的海外诸侯,以此刺激民间海外探险的积极性,加快华夏文明在全球的扩张速度。
  实际上眼下是全球扩展最好的时间。
  亚历山大大帝建立的马其顿帝国分崩离析,这一百多年来,中亚、西亚、中东、欧洲、北非等地全都处在一个极其动荡的时期,这期间先后崛起又崩塌的帝国不计其数。
  在阿育王的带领下印度摆脱马其顿的统治,成就印度历史上最辉煌的孔雀王朝时期,但眼下阿育王已经挂了,然后孔雀王朝实际上也开始分裂,身毒只不过是其中最大的一个邦国而已。
  同时期的埃及托勒密王国,西亚和中东的塞琉古王国,地中海的迦太基王国,小亚细亚的罗马共和国都还在彼此不断的厮杀争斗,而在上百年的混战之后,罗马和安息逐渐崛起,其他一些大的帝国都在不断分崩离析。
  而大秦崛起的时间刚刚好,而且在陈旭的推动下已经提前上百年替中原搞定了匈奴的威胁,同时也已经将西域收入囊中。
  所谓一步快步步快。
  陈旭相信只要大秦保持稳定,保持华夏蒸蒸日上的这种快速发展和扩张势头,十年二十年之后统御全球丝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只是交通和人口而已。
  要彻底征服地球,坚船利炮必不可少,而这一切已经都在逐步的推动,一旦定装火药的子弹炮弹和步枪大炮研发成功,则可以开始装备一批火铳和火炮部队,从陆路和水路两线出发开始漫长的征服之旅。
  而人口随着粮食的不断增产和国内环境的改善,二十年之后必然会翻倍,按照陈旭的推测至少会达到五千至六千万之间,这从当前大秦的人口结构就看得出来,统一六国之后大秦鼓励生育的成果早已显现出来,走在咸阳的大街上,到处是成堆的孩童在嬉戏打闹,十年之后这些孩童都会陆续成为青壮年,成为建设和推动大秦全球攻略的主力阶层。
  而在大秦成长起来的这些青少年,也必然会对大秦拥有更大的忠诚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0/107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