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吃相(校对)第8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7/1072

  “咸阳越发热闹了!”看着城下渭河两岸欢腾热闹的场景,冯去疾捻须赞叹。
  “冯相说的是,咸阳热闹日甚一日,某从未见过如此繁华盛世也!”有官员赶紧附和。
  “本以为这次的春季展销会少了许多参与的货商会冷落一些,但没想到却更加热闹!”
  “然,还是左相看得深远,参展的商人虽然少了,但却更加井井有条,而交易量更是比去年翻了不知多少倍!”
  “那是自然,去岁春市大集,所有人不过是卖货而已,但今年却都是大额的订单,每一笔订单至少都是数万钱,听闻最大的一单竟然高达二百八十万之巨……”
  一群王侯公卿在观赏盛会讨论之时,始皇帝也放下望远镜询问旁边的户部令高腾:“高户部,这次展销会的数据可否统计完毕?”
  “尚还没有,臣会催促尽快统计完毕呈报陛下御览!”高腾赶紧拱手回答。
  “嗯,此事尽快,如此繁华热闹,朕很想知道最终的交易到底有多少?”始皇帝点头。
  “陛下,准确数据尚还需要两三日才能出来,但根据每天的成交额还是可以大致推测出来,这次交易会共计签下不少于一亿五千万的订单!”
  “哗~”城楼之上一阵骚动,即便是一群见惯风浪和大额钱财秉持朝堂中枢的王侯公卿,也全都被这数字吓了一跳。
  “仅仅十日,交易超过一亿五千万,简直骇人听闻!”一个官员抹着额头的虚汗开口。
  “少府去岁全年税收不过五千余万,财政署全国的夏秋两季粮税加上工商税收,也不过才十亿,即便是再把全国郡县税款全部加起来,全国税收一年也不过三十亿的规模,这些商贾个个都是百万巨贾,实在不可小觑……”
  “的确如此,自从商律松解之后,商贾越发活跃,一个个都有敌国之资,我等徒羡慕耳!”
  面对着巨大的交易数量,一群王侯公卿在赞叹感慨之余,有些话说出来似乎别有他意。
  冯去疾捻须远眺仿若不闻。
  蒙毅仰头看着腾空而起的烟花脸色平静。
  陈旭似乎充耳不闻,还在与旁边的一把雪白胡子的昌武侯赵成眉飞色舞的讨论城下一群小娘子哪个前凸后翘身材妖娆。
  始皇帝更是没有丝毫的情绪波动,眼神从热闹的蹴鞠广场顺着来回如同潮水一般流动的人群慢慢定格在为最为拥堵的渭河大桥上。
  数十万人来往于渭河两岸,主要的可以算是唯一的交通枢纽就是五年前修建的渭河水泥大桥。
  五年过去,这座水泥桥天天人踩马踏风吹雨淋,虽然依旧坚固如昔,但却已经开始变的陈旧,尤其是在蹴鞠广场和沿河两岸的十里河堤修好之后,渭河大桥在咸阳人的心目中高大上的形象也很快就跌落到普通河桥的地步,再加上这一年多咸阳城外的到处都在大兴土木修建五层七层的混凝土高层建筑,以科学院新基地和实验工厂宿舍、文学院和都市报办公大楼、清河医院、还有城内的图书馆和京师大学等等,这些项目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密密麻麻的脚手架和吊车在城外城内到处都看得见,运送砂石、水泥、钢铁、木材等建筑材料的民夫刑徒和奴隶成群结队,整个咸阳区域有若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一般闹腾。
  特别是有了钢铁水泥这些高层建筑利器之后,始皇帝已经命令少府慢慢减少一些规划的宫殿修建和老旧宫殿的翻新,因为继续下去除开花钱已经没有太大显摆的意义了,甚至于他都不想再修了,因为陈旭主持推动的这些宏伟的高层建筑将都会成为咸阳最为显著的风景和地标。
  以前外地人来咸阳,首先看到的就是咸阳城内外那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的豪华宫殿群,但现在外地人来咸阳,都是冲着蹴鞠商业广场而来,为商厦之中琳琅满目的商品流连忘返,为看一场数万人集体狂欢的蹴鞠比赛挤破脑袋,而以后来咸阳,也不会冲着他修建的这些宫殿来,目标就是这些高层建筑和正在修建的图书馆与中华神碑。
  脑补一下高高耸立的图书馆和门前长长的台阶上那罗列两旁的百尊诸子雕像和自己与三皇五帝的帝王群雕像,始皇帝瞬间有些失神,甚至还微微有些憧憬那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宏伟壮观的景象。
  他曾经还打算等自己的地宫陵寝修完之后,调用修建陵寝的数十万刑徒以龙首原为中心,修建一座庞大的天下朝宫,以并且修建回廊和长桥,勾连长安宫、乐游苑、章台宫、咸阳宫、甘泉宫等渭河两岸的数百座宫殿,以此打造一座辉煌壮丽无比的宫殿群落,而这座宫殿的名字他都已经想好了,叫做阿房宫。
  阿者,大也,秦始皇本想修建一个规模极具庞大的宫殿群镇守自己的陵寝,为自己的子孙提供庇佑,好让大秦传承万世。
  不过自从蹴鞠广场修好之后,他突然发现无论他如何去展望规划,最终都不够大气磅礴,而这两年随着更多的高层建筑被科学院和工部提出规划开始修建,修建阿房宫的想法也慢慢从秦始皇脑海里消退下去。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快。
  他发现自从陈旭来到咸阳之后,咸阳甚至整个大秦日新月异的变化已经让他的思维快跟不上节奏了,一样还没接受消化完毕,立马会有接二连三的新事物蹦出来。
  而所有的变化,都和此时站在自己身边,正与自己的皇叔赵成聊小娘子聊的兴高采烈的年轻人有关。
  此时的渭河大桥堵的一塌糊涂,桥两边黑压压都是拥挤的人群,若不是有中尉府的禁军维持治安,估计早已混乱拥挤到不能控制的地步。
  东门大桥和南门之间的渭河两岸,密密麻麻停靠的都是河船,大部分都是新式的帆船,因此入眼看到的都是林立的桅杆和船帆,其中也有许多旧式的桨船,但比例不到两成。
  夕阳西下,迎着金色的夕阳,渭河波光粼粼金光闪耀,两岸可以看到一面面彩色的旗帜在晚风中猎猎飘扬,用望远镜还能看到有身穿官袍和吏服的人员在码头上指挥扛着标杆和测量设备的人员跑来跑去。
  始皇帝咦了一声之后放下望远镜,转头看着身边的内史府令齐宕问:“爱卿可知道码头上那些人在作甚?”
  齐宕赶紧举起望远镜观看一下始皇帝指的方向,片刻之后放下望远镜茫然的摇头:“陛下恕罪,这些人似乎在测量码头,但臣最近并未得到任何署衙奏报,臣这就安排人去询问一下!”
  “齐府令,此事你问左相便知……”站在齐宕身边一个官员轻轻扯了一下齐宕的衣服低声提醒。
  “问我何事?”陈旭笑着转头过来问。
  “陛下方才问为何现在还有官吏匠工在测量码头,不知左相可否知晓?”齐宕赶紧问。
  “哦,陛下恕罪,此事的确是臣安排的!”陈旭赶紧对着皇帝拱手解释,“两天前臣与中原一群商界领袖饮宴,闲聊中得知今春一月底东郡境内刚刚修好的一处码头突然坍塌数十丈,不光有七八艘货船倾覆受损,还有许多人货落入大河之中被河水卷走,臣仔细询问了一下,得知这种事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并且咸阳城外渭河这段码头也时有听闻货船倾覆之事,因此臣便让工学院安排人对这段河岸进行测量,打算修建一种新式码头,以此提高来往商船和人员财货的安全……”
  “唔,码头情形复杂,来往船舶货物太多,碰撞拥挤不可避免,朕也时有听闻,不知爱卿有何方法解决这种混乱拥挤的情形?”始皇帝听完之后捻须询问。
  “完全解决恐怕很难,但若是有了好的基础设施加上更加合理严格的管控引导,这种事必然就会减少许多,臣的打算是在东门和南门之间这片河流宽阔平坦之处重新用混凝土扩建码头,采用港口式管理,并且将客船和货船分开,货船只能停靠在东门附近,而客船必须到南门,眼下因为客运货运夹杂在一起,而且沿河岸的码头也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导致船舶随意停靠,因此才混乱无比,臣前两日仔细问过一些船商,全国各地的河运码头也差不多都是如此……”
  “扩建码头,采用人货分流,码头上安装龙门吊装卸货物,这样就不用像现在这般装货卸货全靠民夫和船工上下舷梯搬运……”
  “采用登记注册的方式组建专业的客运公司,朝廷出面组建一个码头管理衙门来调度指挥和管理所有的船舶按顺序进港出港,所有船舶到达港口之后不能随意停靠,必须按照管理衙门分配的停靠码头靠岸上下旅客和装货卸货,没有登记的船舶只能在临时码头停靠排队等候,为了应急还需要专门预留一两个紧急码头备用,这样就不至于无序的拥挤造成混乱发生碰撞落水等事故……”
  “如果臣在咸阳的试点成功,则明年这种管理方法和制度可以推广至全国河岸码头,而这其实也是为即将筹备修建的海港码头提供一些经验,海港风高浪急,若是没有好的调度和管理到时候更加容易出事,而一旦发生船舶碰撞倾覆,在大海上施救更加困难,人员伤亡和货物损失也更加巨大……”
第1232章
迁都
  反正闲着无聊,陈旭便把自己的打算非常仔细的说了一遍。
  这些东西若是放在六七年前他刚来咸阳的时候,必然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基本上完全听不懂,但这些年在陈旭的熏陶和各种工作变化影响下,这些东西几乎所有人都听懂了。
  “左相是说要把这些船舶和停车场一样规划有致?”一个官员惊异的问。
  “不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船舶来往频繁而且混乱无比,但我们可以制定一个制度让所有船舶进出都循规蹈矩!”陈旭点头。
  “左相言之有理,想数年之前每日上朝,朝议大殿门前的广场之上车马混乱,如今按照品级画了停车区域之后一切都井井有条,每日上朝再也不用挤作一团!”许多官员不由点头认可陈旭的想法。
  “客货分流的确是个好方法,爱卿考虑的非常周全!”秦始皇同样表示认同。
  “陛下过誉了,渭河和大河相连,贯通中原数郡辐射数百县城,和东方道一水一陆构成了华夏腹地的交通大动脉,从咸阳乘坐舟船出发,最多三日便能抵达齐郡入海口,到达洛阳大梁等地更是只需一日,如此快捷的出行比之陆路便利十倍不止,眼下大河流域和渭河之上客运货运日趋繁忙,船舶一日多过一日,此次齐郡码头坍塌造成重大伤亡事故,主要还是基础设施跟不上货运发展的要求,还有就是管理调度不合理,臣心有感触才策划此事,等科学院规划完毕之后,臣会奏书提请陛下过目,希望能够改变眼前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陈旭笑着回答。
  “爱卿为了大秦发展殚精竭虑,吃酒饮宴都能体察国情关心国事,实在让朕欣慰,此事就劳烦爱卿安排,规划之后朕会让三省六部以及内史府配合完成……”
  始皇帝说到这里眼神四周微微瞥了几眼,脸色变得略微有些严肃起来说,“解禁商律虽是左相推行,但却是朕也同意支持的,而诸位爱卿也应该已经看到,若是没有这些商贾经营交通货物,我大秦焉能有如今之繁华富庶?商人投机趋利本是天性,但只要有严格的律法和宽严相济的合理引导,商贾必然循规蹈矩,昨日工部上奏,范氏水氏等众多商贾筹资五百余万钱支持图书馆修建,此乃仁义之举也,前有畜商乌倮氏助我大秦数万牛马征讨赵国,后有巴清氏资助巨财修建边关城墙,数年前还有船商齐茂赈灾,今又有诸多商人捐献巨款修建图书馆,我大秦从未禁绝商业,往后也绝对不会禁绝商业,商贾所行之事只要尊重大秦律法,任何人不得横加指责和干涉,这些在新商律之中皆都罗列清楚,诸位爱卿都是我大秦世袭的勋贵,也是朕之肱骨重臣,切不能因为眼前之钱财动了私心,去阻拦破坏眼前这番繁华盛况,诸位爱卿可曾听清楚……”
  “臣等谨记陛下之言!”迎着始皇帝威而不怒的眼神,一群王侯公卿皆都心中凛然,全都能收起小心思起身行礼。
  而方才言有所指的几个官员更是如同鹌鹑一般把头揣在怀里不敢抬头多看皇帝和陈旭一眼。
  陈旭刚刚被皇帝尊为太师,暗中映射攻击太师这个罪过说起来也不算小,如果皇帝真的要较真,瞬间丢官夺爵也就是片刻之间的事。
  而由此事也让所有对陈旭还有其他想法的人瞬间把更多的心思掐死在脑海之中,以后只怕是始皇帝在一天,没有任何人可以撼动陈旭的地位。
  站在始皇帝背后的赵亥脸皮使劲儿抽搐了一下偷偷往后退了一步,而和他同列的蒙毅脸皮也轻轻抖了一下,甚至还轻轻撇了一下嘴角,似乎在嘲笑这些不自量力的挑衅。
  “陛下,似乎我们该准备修建第二条混凝土大桥了!”作为在场年龄最大的上卿,而且作为执掌六部的主管,冯去疾习惯性喜欢和稀泥,用手指着渭河大桥笑着转移了话题。
  方才几个言有所指的人皆都是六部的官员,他自然心知肚明,但朝堂复杂无比,这些二三四品的主官家族关系交错复杂,他其实也不能在尚书省做到一手遮天,因此只能赶紧把这件事撇过去,免得引起皇帝的误会。
  “冯相说的是,每日来往于渭河两岸的人流车马的确太多,络绎不绝从未停过,每到节日和盛会更是拥挤不堪,的确是要赶紧筹建一座新的大桥了!”有官员赶紧附和冯去疾的话。
  “唔,朕也以为如此,渭河大桥虽然坚固,但长年累月如此下去,不堪重负之下恐会垮塌!”始皇帝脸上瞬间也有些忧色,方才他举着望远镜观看之时就已经有了这个想法。
  “左相以为如何?”冯去疾笑着转头问陈旭。
  “冯相所言极是,如今只有一座大桥,实在太过繁忙,的确要筹备修建第二座渭河大桥!”陈旭笑着点头。
  听见两位丞相达成了统一的观点,一群站在旁边的王侯公卿和文武官员皆都开始纷纷讨论起来这座桥应该修在哪儿比较合适。
  按照眼下的建筑水平,修桥已经不是能或者不能的问题,只是看修在哪儿比较好比较方便,投资多少都可以暂时不用顾忌太多,当年一座渭河大桥耗资五十万石粮食,折算下来近两千万钱,相当于内史府半年的收入,但如今,这笔钱只相当于内史府半年收入的三分之一,完全能够支撑,何况随着水泥厂和钢铁厂的产量逐渐扩大,也能在很短时间内筹集到足够的建筑材料,若是马上立项开工,最多到入秋就能建成,年底就能通车。
  “陛下,修桥是紧迫之事,但臣以为最好的方法是迁都!”一群王侯公卿都站在城楼上,三五成群的指着渭河的不同方向讨论,而陈旭却抛出一个石破天惊的提议。
  瞬间城楼之上一阵无比的寂静,所有人都带着各种惊疑的神情转头看着陈旭或者是始皇帝。
  “咸阳为我大秦都城已经百年有余,左相焉何突然说要迁都?”半晌之后颤巍巍的高阳侯赵病不解的问。
  “是啊,修桥可比迁都方便多了,即便是多修几座桥也代价更小……”有官员忍不住嘀咕。
  “的确如此,我大秦王侯公卿文武百官皆都居于咸阳城内,食邑封地田产房屋皆都在咸阳附近,若是迁都这些该如何安置……”
  “这些尚可讨论,但迁都必然要重修皇宫和诸多殿堂,耗资太甚……”
  “迁都也并无不可,眼下咸阳早已人满为患许多房屋老旧残破不说,许多街巷也肮脏不堪,一到夏日暴雨便污水四溢……”作为最熟悉咸阳城的陆嚣犹豫许久之后开口。
  “陆中尉说的不错,咸阳城的确人太多了,而且隔着渭河与东南诸郡来往不便,不过要把都城迁往何处还需要斟酌……”
  “若是迁都,某以为最好的去处自然是东都洛阳……”
  “某以为大梁亦可!”
  “临淄也不错……”
  一群王侯公卿慢慢清醒过来之后都开始讨论起来,有人反对有人支持,很富有朝堂一贯的派系风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7/107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