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吃相(校对)第8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0/1072

  陈旭刚穿越过来的时候,在战争结束较早的地方,新生儿的数量已经开始大规模增长,但同时农村的极度贫困和恶劣环境也使得孩童的夭折率非常高,还有大量失去家庭的孤儿等流落成为工奴,那个时候全国对于用工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需求,各地都是按照朝廷命令服役进行修路戍边。
  而这些年随着商业工业的快速发展,人口瞬间便成为了最大的瓶颈,各行各业人口都不够用,只要是稍微强壮一些的成年人都会被招募去做工,由此许多县城乡镇都诞生了大量的人口掮客,到处游说平民出门去做工,不光工钱高,还有包吃包住等福利,各地厂矿工程队也各地宣传高价招募民夫,但总体来说是杯水车薪,不说应者寥寥,而是需求太大供求不足,导致所有的行业都吃不饱。
  并非是平民不想出门务工,而是田律限制平民撂荒农田,陈旭改了无数不合时宜的法令,但唯独田律没怎么松动,工商业固然可以强国富国,但在这个原始而荒蛮的时代,粮食才是国家稳定的最坚实基础,因此陈旭推动法令允许农民在农闲时节可以出门务工或者平日做一些买卖经营,采摘山货种植经济作物以及养殖来补贴家用,但对于农民种田的要求依旧很严格,粮税虽然一直在不断降低,但夏秋两季税收至少要缴纳一半的粮食,剩下的才能用钱财补足,这样既保证了各地粮仓能够收入足够的粮食,同时也能让农民保留下足够多的粮食来维持生计。
  而大秦的田律一直是鼓励开荒的,以前田律规定新开的荒田前五年粮税减半征收,而陈旭修改成了前三年不收税,三年后减半征收三年,六年之后才全额纳税,这也大大刺激了民间开荒种粮的积极性。
  因此在严格的田律约束下,大量的农民并不能长期离家务工,一般活动范围也就在当地郡县四周,这使得各地对于人口的需求极度渴望,而要解决这种用工荒的最好方法,那就是奴隶。
  奴籍属于贱籍,属于人类生活的最底层,以前甚至都不能称之为人,是和牲畜处于同等的地位,族人打杀官府都可以不管,属于绝对的私人物品,因此在大秦只要符合条件的勋贵都会买一些奴仆当牛当马使唤。
  而奴籍的来源有两种。
  一种是战俘,这就是以前诸侯混战的最大原因,就是为抢夺足够多的人口,人口多才能种更多的田,才会有更多的战士。
  另一种是没(mo没收)籍的罪犯,包括罪臣、叛党、匪徒等等。
  凡是打成奴籍的人基本上一辈子就不得翻身。
  对待奴籍的处理朝廷一般也有两种方式,第一是有一技之长的可以归入隶臣,俗称官奴,比如工部有大量的匠奴,少府还有大量的歌姬伶人和织娘等,而没有技能的就是工奴,一般都是发配到边关屯田戍边或者矿山盐场铜铁作坊等进行日如一日的艰苦劳作,直到累死病死,然后拉到荒山野岭一丢就完事。
  当初陈旭在南阳救活公输胜就是工奴最真实的写照。
  当然,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实际上内里的阴暗令人发指十倍百倍不止。
  还是当初在宛城,脚舍店主吕冬一家便是被马腾和高尧伙同一些官员剥脱户籍当工奴卖给了冉顙这些铜铁工坊的坊主。
  而更还有一些奴商到处欺骗诱拐甚至是强行掳掠一些孤儿和乞童进行培养之后从官府弄到奴籍证明发卖。
  所以奴籍的来源成分很复杂,但大部分还是战俘和罪犯。
  而这些奴籍才是所有厂矿工坊最喜欢的群体。
  就像喂牲口一样,每天半斤发霉的粗粮保证不断气,然后死命的鞭挞压榨。
  因此在如今的大秦极度缺人的情况下,突然官府要发售这么多的奴隶,一下就点燃了整个咸阳商界的热情,无数财大气粗的商贾和奴隶贩子都汹涌去户部署衙询问,托关系走后门的都想多弄几个人。
  就像胡宽和张苍等人的预料,手快有手慢无,半天时间不到,这一万多月氏战俘无分男女就被商贾奴商瓜分完毕,然后就是用大船顺水而下运送去各地修路开矿或者修建码头海港,完全一个水花儿都没来得及冒起来便在大秦汹涌发展的工业商业浪潮之中消失的无影无踪,至此开始为大秦的发展添砖加瓦做贡献。
  至于他们的死活没有人会去管。
  始皇帝和满朝文武不会管,因为这是亘古以来的规矩,战败则为奴。
  天下百姓也觉得这是最正常的规矩,没有人会有丝毫的怜悯。
  至于陈旭,他想管也管不了,而且眼下也同样不会去管。
  大秦发展缺人这是赤裸裸的现实,他为了推动大秦往前快速发展,连自己的同胞都要压榨,那些刑徒、工奴、民夫都在为大秦的发展拼命工作,科学院工学院农学院还有实验工厂的官员匠吏匠工同样都被他驱赶着在大秦全国来回奔波,这些异族俘虏自然也逃不脱这个被压榨命运。
  每一个伟大的时代,都是无数人用生命和献血堆砌出来的,那耸立边关的万里长城之下,不知道埋葬了多少华夏儿郎,但依旧无法磨灭长城在华夏人心中万古长存的地位。
  陈旭相信,如若他错了,那么秦皇汉武都错了,在国家大义面前,一切怜悯和仁慈都是妇人之仁,只有等待这个阵痛过去,才会引来一个崭新而伟大的时代。
  热热闹闹的奴隶交易很快落下帷幕,而平静的咸阳朝堂却很快再次掀起一股巨大波澜。
  在靖武侯回京师三天之后,在早朝之上,靖武侯上书始皇帝,除开为西军盗卖大量搪瓷装备请罪之外,同时还直陈当前积弊日甚的军制,提请始皇帝改革军制,并且还拿出了一份详尽的改革计划。
  蒙恬的奏书引起举朝哗然,就连始皇帝都震惊失神。
  而在听完蒙恬陈述的军制积弊之后十数位三省六部的官员都站起来为蒙恬开脱,直言西军将士倒卖搪瓷装备之事的确是因为军制积弊所致,而且靖武侯驻扎陇西军营,虽有军法和监吏,但毕竟和两路大军遥隔数千里,消息闭塞通传不便,为前线将士蒙蔽也情有可原。
  而在蒙恬陈述完之后,狄道侯李信伏地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详细解说西域将士的凄惨情况,把驻扎敦煌这路大军的罪责都揽在自己头上,请求夺爵罢官接受惩罚。
  而听李信哭诉的过程中,满朝文武无不唏嘘,有人还忍不住拭泪,就连始皇帝都忍不住神情悸动,明显感觉自己这次冷落李信似乎有些过意不去。
  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李信一番哭诉之后,一些与李信交好或者这几天有过私底下PY交易的官员此刻也都站出来,希望始皇帝能够从轻发落,而在西军将士这种不畏艰难困苦守护西域,并且还大胜大月氏的气氛的感召下,大量平日上朝无所事事的大夫博士感觉又到了自己发光发热的时候了,纷纷跳起来为李信等西军将士开脱。
  “臣不求陛下宽恕,但西军两万将士倒卖搪瓷装备的确是有苦衷,此事也与靖武侯无关,因此臣愿意接受陛下任何惩处,但还请陛下饶恕西军将士,没有他们的坚守,西域终不得安宁也!”李信哽咽着伏地恳求。
  “陛下,臣身为执掌西军之统帅,但却对此事无所察觉,犯下失察之罪,愿意接受陛下惩罚,但如若军制不改,日后这种事还会更多,而若是将来征讨西方,距离远隔大秦数万里之遥,这种积弊只会造成军心更加动荡,陛下……”
第1283章
该如何补救
  蒙恬解开长缨取下武冠,披头散发跪地伏拜。
  “恬得陛下器重,先守西北却匈胡,再守陇西镇西域,十年并无任何建树,平匈胡征月氏西域诸国,皆都是狄道侯与阴山侯还有诸多儿郎血肉拼杀而来,而我大秦也最重律法,有功当赏,有过当罚,此次倒卖装备罪责难逃,但臣还是请求陛下对西军从轻发落以宽慰诸将士为国浴血之功劳,臣愿意以彻侯之爵抵罪,散家财奴仆以为平民,还请陛下宽宥成全!”
  “陛下,军制之积弊,并非西军独有,北军同样如此,当初武城侯雁门关纵容兵卒捣毁靖边寺,就是因为戍边将卒平日无所事事心中愤懑才有如此举动,由此差点儿酿成大祸,而通武侯也因此殒命归途,臣虽不在前线军营,但对军营之中军纪散乱之事早有耳闻,还请陛下明察,从轻发落靖武侯狄道侯阴山侯等西军将士之罪过……”
  兵部令尉缭站起来,慢慢走到大堂中央挨着蒙恬单膝跪下去,“老臣身为兵部令,对于拨付打造装备以及将士功考都有监管职责,此次西军倒卖搪瓷装备之事老臣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甘受陛下惩处,但就如靖武侯所言,军制积弊日益凸显,陛下还需尽早决断改制,以免日后将士更难约束!”
  “臣等附议,还请陛下早做决断!”兵部和其他署衙又有许多官员站起来顶帖。
  “陛下,臣弟江琥替陛下执掌西军一支镇守疏勒,那里比之敦煌环境更加恶劣艰苦,三年来每次与臣家书中说起西域之事,总要反复提到西军将士之疾苦,唯恐将士因为无法忍受那种恶劣环境而闹事哗变,但让他庆幸的是三年来将士却都还恪守军纪,臣弟还说西军将士皆都感谢陛下恩隆体贴,发下搪瓷装备和压缩军粮等物资解决将士水土不服之苦,正是这些才让诸多将士能够坚持下来,但毕竟西军远离故土数千里,风沙苦寒加上思念家乡亲人,而且三年坚守却无法得到任何军功赏爵,此中辛苦还望陛下明察,体量前线将士之苦!”
  江珩作为吏部三品主管署丞,说话的分量和方才一大群顶帖的人又各自不同,因此江琥说完之后,三省六部几个实权部门的三品官员站起来附和顶帖,甚至连带户部令高腾、工部令宰纮、刑部令阴戊都跟着站起来为西军将士开脱。
  看着朝堂近乎于站起来了一大半的官员,还有跪在地上的蒙恬和李信尉缭三人,始皇帝的情绪也慢慢平静下来,翻开御案上蒙恬呈上来的改革军制的奏书慢慢看了几页之后合上,然后眼神慢慢扫过整个朝堂,最后在旁边空荡荡的太师椅上停留了一秒钟之后收回眼神开口:“西域环境险恶,西军将士也的确困苦不堪,此次倒卖搪瓷装备之事朕可以不再追究,但需约束将卒不得再出现此类情形,我大秦以法立国,赏功罚过,靖武侯驭下不严犯失察之罪,罚没俸禄半年,狄道侯阴山侯身为两路大军主将,明知将士倒卖装备却包庇掩饰,而且伪造军函请调拨军备造成极大浪费,因此两位主将皆都罚没俸禄一年,其余将领皆都如此惩戒,诸位可曾听清!”
  “谢陛下宽宥!”蒙恬李信还有江琥以及许多文武官员都跟着松了一口气,朝堂之上极度压抑的气氛瞬间就轻松了许多。
  “律法森严,赏功罚过,然军制积弊却由来已久,靖武侯方才进言军制改革之事诸位有何看法?”轻描淡写的惩罚了蒙恬和李信等人之后,秦始皇开始关注到引发这件事的核心问题。
  蒙恬李信等人虽有为自己开脱之意,但说出来的理由却十分充分,如今更役的确已经到了无法支撑这种超远距离的兵力投送和长期维持战斗力的程度了。
  如若不改迟早要出问题。
  但究竟该如何改,蒙恬虽然列出了一些方法,但在始皇帝看来还是不够好,而满朝文武对于军制改革大部分都是两眼一抹黑,何况军队就是天子家事,该怎么改轮不到其他人指手画脚,大家要做的就是等皇帝改制的谕令下发之后遵照执行就行了。
  看着朝堂之上的官员都默然不语,秦始皇郁闷的长叹一口气站起来说:“今日朝议就此作罢,冯相、尉兵部、蒙大夫、狄道侯、靖武侯与朕去紫宸殿商议,其余爱卿散了吧!”
  “臣等恭送陛下!”
  在文武百官的齐声恭送声中,始皇帝拿着几本奏书拂袖而去,冯去疾、蒙毅、蒙恬、尉缭、李信则跟着两个宫人去紫宸殿。
  朝议一般是解决已经提出来有了解决方法的奏书,而遇到一些皇帝无法拿定主意的事,私下找一些倚重的大臣讨论就是必然之事。
  军制改革涉及的层面太多,涉及的东西太复杂,按照蒙恬的奏书所请,是要将目前的全民兵役制改成一种选拔似的兵役制度,贵精而不贵多。
  对于真正精通兵法的将领来说,一支训练有素的精兵远比一群数量巨大的乌合之众强得多。
  不过在目前的兵役制度下,精兵难得,因为服役的人员年龄参差不齐,身体素质也强弱明显,以前大秦的军队之中,下到十五岁的少年,上到六十岁的老者都有,而在战争之前还要再次大规模征召平民,这就是商鞅当初规定的三军,既壮男为一军,壮妇为一军,男女老弱一军。
  壮男一军负责战斗,壮妇一军负责战场护送和救治,男女老弱一军负责后勤粮草运送等。
  这是商鞅针对秦国意图征服六国一统中原的欲望特地弄出来的,为了获得足够的兵员,已经把女人都算在其中,正是在大秦这种穷兵黩武加军功赏爵的刺激下,大秦最终接连横扫六国,虽然代价巨大,还是让秦始皇满嘴喷血的笑到最后。
  大秦不过区区五百万人口,等统一六国之后秦国老巢关中人口已经下降到三百万人,完全是用命熬出来的胜利。
  统一六国之后,壮妇一军已经废止,但兵役制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十五岁到六十岁的男子轮流服役,整个大秦依旧处于相当动荡的情形之中,而每年一月的劳役和每人两年的兵役也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产生活,也严重阻碍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而这种军制由来已久,从未有人提起过积弊。
  如今北军西军接连出事之后,在蒙恬和李信等人诉说下,秦始皇终于意识到这个为题的严重性了。
  眼下大秦如果要算精兵的话,西北两路马卒都算精锐,因为是从当初三十万大军之中精选出来的,数年的训练战斗之后,战斗力自然相当强大,但在这种超期服役的情况下军心相当不稳。
  另外最精锐的要算是卫尉禁军和中尉禁军。
  但这两支禁军同样是每年都在更换,只不过是从拱卫京师的四座军营遴选出来的年轻壮实的军卒罢了,无论是战斗力还是武器装备都要比普通的军队强大,但强大的基础并非是因为专业训练,而是因为精选和严苛的法令。
  春秋至战国,中国诸侯在不断的战斗中不断壮大,诞生了一大批军事大牛,孙膑、孙武、管仲、吴起、尉缭、乐毅等等等等,华夏文明也在这种烽火不断的战争之中逐渐交融在一起不分彼此,留下了无数灿烂辉煌的战争案例和丰富的兵法知识,一直影响华夏两千余年甚至影响整个世界的战争历史。
  虽然如此,但毕竟这些都是原始的战争,动辄倾国之战,因此所有兵法家都主张上兵伐谋,因此产生了战争的最高艺术,那便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这种兵法的引领下,各种谋士开始穿行于诸侯之间,推销自己的各种屈兵之术,合纵连横被一群纵横家演绎的淋漓尽致。
  而一旦伐谋失败,则就会进入伐交甚至攻城阶段,在具体的战争中则就是依靠武力和国力来支撑,兵精粮足撑得久就能获胜,而武力并非指的就一定是精锐的军队,而是指悍不畏死和令行禁止。
  在春秋至秦汉时期,军训做的昨早的就是管仲,创有五教之法,后来这个方法很快扩展到所有诸侯国之中,由此诞生了各国不同的主力部队。
  荀子曾言: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而被天下闻之色变视若虎狼的大秦锐士,真正算起来也不过是更加不怕死而已,都是一群为了军功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家伙,每一个敌人在他们眼中都是田产房产奴仆美女,一刀下去就能飘起来一个大大的+号,而且同时还有系统提示,“奴仆+1”,“田产+1”,“勋爵+1”。
  只要足够勇敢加上运气足够好,一场战争胜利,无数人会因此得到丰厚的军功封赏,不分高低贵贱直至变成贵族,特别是那些戍边的刑徒和奴隶为了自由会更加卖力。
  因此在改革头子商鞅的鼓动下,大秦强势崛起,普通平民忍受严苛的法令过的苦不堪言,但国力却强大无比。
  但时移世易,支撑大秦崛起的各种严苛法令和兵役制度到如今已经慢慢走入了死胡同。
  在大秦各种改革都不断推进,国力蒸蒸日上,平民幸福指数日趋走高,华夏在始皇帝的统治下即将迎来一个史无前例的繁华盛世的时候,让始皇帝最为骄傲最为放心的军队却接二连三的出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0/107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