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吃相(校对)第8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3/1072

  太师突然返乡探亲,整个南阳为之震动,因此陈旭带着家眷虽然一路低调而行,但等到达南阳的时候,迎接的官吏名流商贾平民早已在宛城外三十里等了好几天,其中还有许多专门从各县城乡镇甚至是清河镇跑去的百姓,接到陈旭之后一路敲锣打鼓将其迎接进入宛城。
  面对父老乡亲的热情,陈旭没办法,只好下榻宛城的清河酒店停留了两天,轮番接受了南阳官绅商贾和百家名士的拜见之后才带着大车大车的礼物离开宛城回清河镇,在路过雉县之时,数万民众充塞于路迎接叩拜,走走停停顺便视察了雉县附近开设的几个工厂,又接见了当地的官员士绅和商界代表,观摩指导一番之后回到清河镇已经距离端午节只剩两天了。
  为了庆贺陈太师的回归,清河镇在端午节当天举行了盛大的节日庆典,开设大集,燃放烟花,在小清河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划船抢鸭子比赛,陈旭还为比赛获得前三名的选手派发了五百钱的奖金和一个搪瓷脸盆,一块百花香皂。
  这场盛大而热闹的欢庆活动不光让整个清河镇的民众兴奋异常,就连整个雉县十余乡镇甚至包括附近县城的民众也都闻讯而来,参加这场规模浩大而且热闹非凡的庆典活动。
  而在端午节当天,陈旭和一群妻妾亲自包了数百个粽子,去看望了镇上的孤寡老弱和为清河镇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匠工和小学的几位教学的老夫子。
  清河小学的校长陈老夫子去年去世了,木匠刘二娃也在今年开春去世,陈旭伤感不已,亲自带着妻儿去坟上祭拜一番,给两位的家里也送上了一些钱财和礼物表达哀思。
第1303章
目标还很远
  人生在世,终逃不过生老病死,有年迈体弱者去世,也有无数新的生命诞生。
  伴随着大秦经济的蓬勃发展,作为陈旭发家之地的清河镇,在全国乡镇的发展中独领鳌头,如今有大秦地一镇的美誉,天下咸知如雷贯耳。
  清河镇的名声不光是因为陈旭,还因为这里蓬勃兴盛的工商业。
  除开粮食之外,清河镇的瓷器、茶叶、造纸、酿酒、木器加工、糖果等工坊每年的产值达到六百余万钱,比整个雉县每年的税收还要多。
  眼下整个镇上已经聚集了两千户居民万余人口,规模堪比雉县县城,大量原来居住在大山里面的贫民也都陆陆续续响应里镇上乡吏的号召搬出大山到清河镇居住,许多秦楚大战之后出生的婴儿这两年也都陆陆续续达到成婚年龄,加上清河镇几乎不收粮税,大部分家庭都还有人在几个工厂上班或者有其余挣钱的营生,生活富足之下夫妻之间造人的兴趣也都很强烈,因此这两三年清河镇新生儿的数量比去世的多了七八倍。
  陈旭此次回来,看到的满大街都是抱着背着推着婴儿的年轻小妇人,还有一些三四五六岁的泥巴娃子满大街的奔跑。
  面对清河镇如此多的新婚夫妻和新生婴幼儿,陈旭安排从镇上的财政收入之中拿出一部分钱财扩大了卫生院的规模之外还开设了两所幼儿园,以缓解家庭带孩子的压力,让年轻夫妻能够有足够的精力用于耕种和务工,入托费用每个孩童每年三石粮食,这笔费用对清河镇百姓来说完全就不值一提,因此陈旭的这个安排获得了整个清河镇民众的热烈拥护。
  经济发展一直是清河镇的主要目标,但要支撑经济继续发展,除开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之外,还需要大量精通书写和计算的知识分子,因此陈旭命令清河镇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将小学再次扩大规模的同时,还开设了一所中学和一所女子学校。
  女子学校是杏儿的要求,她回到清河镇生活,想要把自己在咸阳女子学院学到的歌舞美术裁剪刺绣等教会更多的人,杏儿的这个想法不仅牛大石支持,陈旭更加的支持。
  清河镇的几样支柱产业,比如陶瓷、酿酒、茶叶、造纸等已经发展了到了瓶颈阶段,陶瓷和酿酒主要提供给清河商店,造纸眼下也主要是造白纸和新的特种纸张,供应对象并非普通民众,随着全各国地的陶瓷酿酒造纸等行业越来多,市场上对于高端奢侈品的消费需求远不如平民级别的增长快速,而为了保证清河镇的山清水秀的环境,陈旭并没有发展钢铁水泥这些能耗高污染大的企业,没有重工业的支持,那么清河镇未来的发展必然要向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因此就需要培养更多有知识文化和一技之长的人才。
  女子学校的筹建,可以看做是清河镇转型的前兆。
  未来的大秦,对于服装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裁剪刺绣等技艺的传播在未来具有非常大的市场需求,先行一步,清河镇在未来将会走的更早更远。
  因此在开设女子学校的同时,陈旭还要求牛大石尽快筹备开设一家服装厂和一家刺绣厂,还可以在附近城乡投资兴建织布厂,开始往高端制衣行业发展。
  至于缺少教习的事不用陈旭操心,因为杏儿已经写信去给咸阳的一些女同学,并且已经有好几个回复打算前来帮忙,有了这些志同道合的同学帮忙,清河镇女子中学很快就会走上正轨,裁剪、缝纫、针织、刺绣等技艺很快就会应用到实践之中,几年之后,清河镇的制衣很快就能得到极大的发展,成为推动清河镇经济继续往前快速发展的巨大动力。
  热热闹闹之中,杏儿和牛大石的婚礼很快举行,两人的新家就在清河镇,是一栋占据三十余亩的豪华宅院。
  为了妹妹的出嫁,陈旭不惜钱财,从科学院抽调了匠工匠吏,加上雉县县令刘通的大力支持,这栋宅院耗时半年完工,不光房舍马厩游泳池等设计齐全,还在修建了水塔和自来水,让妹妹哪怕是生活在乡镇,仍旧能够过的舒心和安逸。
  而且因为陈旭太师兼左相的高贵身份,始皇帝这次也还安排礼部官员随同前来清河镇,不光封牛大石一个五大夫爵位,而且还送上了一双玉璧和两车礼物作为贺礼。
  这个举动不光让陈旭为之感动,更是让清河镇和整个雉县甚至是南阳郡都跟着震动,因此在杏儿和牛大石成婚的当天,南阳郡守和附近的几个县令都亲自前来拜会祝贺,同时还送了无数贺礼并且与牛大石称兄道弟,一个个喝的脸皮涨红拍着胸脯纷纷表示以后清河镇的事就是他们的事,一切困难都无需劳动太师云云。
  婚礼宾宴一直持续了三天,看着新婚之后恩爱有加的妹妹和牛大石,陈旭非常的感慨,想当初刚刚穿越过来的时候,那家徒四壁的穷苦和营养不良一副风一吹就会飘走的瘦巴巴的小女孩儿,眼下的生活可以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而这个变化,归根结底来说是由他一手推动的。
  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在陈旭看来,眼下的大秦距离他设想的目标还很远。
  整个大秦也只有一个清河镇如此繁华,其他许多地方的发展才刚刚开始。
  甚至在许多偏远郡县,无数平民百姓仍旧还无法享受到大秦这番改革发展的红利。
  而阻碍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阻隔和消息蔽塞。
  因此这次推行的坦途计划必须成功。
  于是杏儿出嫁后的第四天,陈旭便打断了牛大石的幸福婚后生活,把清河镇所有的后续安排做了一个详细而长远的规划。
  除此之外,就是陈旭以前来信的安排。
  挑选两百名火枪队的队员跟着从咸阳回来的韩信前去琅琊,并且随同押送去了大量的火铳火药手雷,甚至还有八门最新款式的神威火炮。
  这些年陈虎和刘坡一直在不断训练火枪队,几乎每年都会招收一百多名十来岁少年加入训练,而且招收的对象不仅仅是雉县和南阳境内,而是通过来往于全国各地的清河镇商队在全国收罗,主要的对象还是那些无家可归的乞童或者是购买一些奴生子。
  这些孩童经过队列、武术、越野、火枪以及陈旭当初制定的一些特种训练,在徐山陈夏等第一批少年火枪队作为武官的训练下,这些少年很快就能达到严格遵守命令的状态,具有了一些后世军队的影子,也基本达到了陈旭的要求。
  这些年清河镇陆陆续续训练出来大约有一千人的火枪队成员,而常年的训练开销也非常大,陈旭先后投入也有上千万钱,除开基本的食宿和衣物之外,消耗最大的还是火枪和弹药,这前后六年多下来,火枪队训练一共用坏了两千多支火铳,用掉的弹药更是用吨计,但所有的投入都是值得的,无论是先后派去东海跟着虞无涯和曹参的两百多少年,还是他陆陆续续安排去咸阳两百多少年,如今再次选派两百队员去琅琊,目的就是要跟着去台湾训练那两千士兵,这些能够遵照严格军令的火枪队员就是将来大秦新军事革新的种子,未来的大航海时代,他们将都会成为护卫海上安全的强大力量。
  为了补充损坏的枪械和积存足够多的弹药,陈旭在数年前就已经安排清河镇加大火硝的开采和硫磺的囤积,这次虞无涯从日本带回来的硫磺就有两千余斤被秘密送回来清河镇,而等台湾的训练场搞定之后,大量的硝石硫磺等弹药制造都会迁移到台湾就地制造补充。
  如今的野狼谷早已不是训练场,而是一个秘密兵工厂。
  里面开挖了几个山洞和搭建了无数厂房,不光有弹药加工厂,还有枪炮制造工厂,制造枪炮的工匠都是从咸阳的南山别院和科学院工厂秘密安排回来的,各种加工设备也是让麻杆和公输胜打造之后通过商队秘密运送回来的。
  因此眼下的野狼谷不光能够制造普通的长短火铳和散装弹药,还能制造新式的步枪手枪和定装子弹和新式火炮,而且还在进一步的研发更新的枪械和弹药。
  所谓有备无患,在陈旭还无法掌控大秦和自己未来命运的时候,所有的准备都要求越周密越完备越好。
  等一切安排好之后,已经到了五月底,当陈旭正准备带着家眷去南方旅游的时候,始皇帝安排官员从咸阳快马加急送来了蒙恬提请军改的奏书。
  面对这封迟来的军改奏书,陈旭看完奏书和始皇帝的书信之后拿出从咸阳带回来的军制改革计划,用了两天时间再次斟酌一遍之后发现没有太大问题,就写下一封书信连同所有奏书一起密封在一口木箱之中出发往南,一直等到六月中旬才将箱子安排侍卫送往咸阳交给始皇帝。
第1304章
视察江陵
  接下来的时间,陈旭带着水轻柔、嬴诗嫚、蒙婉以及春夏秋冬四妾还有三个嫡出的女儿在家仆护卫的保护下前往荆楚,沿途除开游山玩水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视察各地的江河码头物流仓储的设施建设。
  五月底到达南郡郡城江陵。
  江陵就是后世的荆州,后世的诗仙李白曾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千古绝句,而江陵在征服楚国之前称之为郢都,因为地处纪山之南,所以又称纪南,曾经是中国南方最大的一座城池,也是楚国最长久的都城,建都长达四百余年,最繁华之时人口超过四十万,后来在秦楚之战中被白起攻破,杀神白起不仅打仗厉害,搞破坏也很厉害,直接将郢都完全毁成了平地,史称白起拔郢。
  郢都被毁之后,楚王北逃城阳建都,至此郢都彻底被废,后来虽又慢慢修建,但却没有了当初楚国都城的繁华和热闹。
  不过楚国的重心本就在荆襄和南阳一带,依托汉江和大江沟通南阳巴蜀和江东江西等地,使得江汉平原和荆襄一带人口充足农业发达,而且伴随着大秦一统华夏之后国势逐渐平稳,民心安定下来之后这些年商业也快速繁荣兴盛,后世素有七省通衢之称的江陵也再次繁华热闹起来,作为南郡郡城,目前常住人口超过二十万,作为南通长沙,北接南阳,西通巴蜀,东临九江和江西的水陆交通要道,如今的江陵比之南阳宛城还要热闹繁华的多。
  而江陵作为南方最大的郡城,地势平坦粮食充足,而且紧靠长江,作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冲,这里如今不光汇聚了大量工部和科学院的匠工匠吏,还聚集了南来北往的无数商贾富豪,重点规划的江陵港长达三里,停靠的码头达到一百个,临时码头更多,按照陈旭的规划,江陵要被打造成为一个南方最大的水陆交通节点,辐射周围南阳、巴、蜀、黔中、长沙、江西、九江诸郡,而且顺江而下直通东海,至此就将江汉平原和东南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江陵港首期工程计划三年完工,投资达到五千万钱,是坦途计划中长江流域最大的投资项目,而且为了方便渡江,还要在大江南岸同样构建码头和仓储设施,龙门吊、能够直接运送车马的滚装渡轮、集装箱货柜,专门为运送集装箱的马车等等配套的设施都要同时开始设计和打造,因此当陈旭带着家眷来到江陵的时候,在江水滔滔奔流的长江边上,看到的就是一个数万人顶着烈日热火朝天的繁忙场景。
  河港、码头、仓库、货柜、龙门吊、造船厂到处都在紧锣密鼓的修建当中,砂石、水泥、钢铁、木料堆积如山,脚手架和吊臂到处都是,这个场景不光刺激着所有的民众,同样也刺激着所有参与这个工程开发的官吏、商人和施工队。
  而在这个巨大的朝廷投资刺激下,附近郡县的大量商贾开始往江陵城汇聚,买地置业准备一起享受这难得的发展机遇,各种食舍商舍驿站曲园等都跟着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的开始蓬勃出现,由此带动了大量的平民就业,而商业的发展也刺激着商业税收的大幅度增加,连带着江陵附近的粮食布匹蔬菜等供应不断走高,大量的农民也开始跟着受惠。
  对于陈旭的突然到来,南郡上下官员和民众都欢欣鼓舞激动异常,陈旭在江陵停留了足足十日,不仅仔细巡查了江陵河港码头等设施的建设情况,同时还召集官员、钢铁厂、水泥厂、承包商、施工队以及商贾代表进行了两次深入的交谈和指导,鼓励他们大胆投入到这场史无前例的工程建设之中,只要不违法,一切都已经济建设为目标,保障农业生产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挖掘民间力量,让广大民众参与到这场基础设施的建设之中来,争取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江陵港的建设,为推动江汉平原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巡视完江陵之后,陈旭启程去荆山磷化厂做了短暂的视察。
  一年前成立的荆山磷化厂的主要任务就是制造红磷,不过磷的提炼转化已经涉及到比较复杂的化学工艺,而且这个工艺非常危险,置备复杂不说极其容易出事,因此陈旭也并没有强行要求磷化厂提高产量,除开要求制定了比较严格的工厂制度之外,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正规工厂的形式来不断提高磷的工业制备能力,为将来的化学工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虽然荆山磷化厂成立已经一年多时间,但提炼制造的红磷并不多,总共只有不到两千斤,而且期间还发生过两次白磷燃烧和一次蒸馏釜爆炸的事故,共计导致十余人死亡,大多数都是刑徒和工奴,但其中也有一个主管方士。
  而这个厂总共才不到一百个人,可见化工厂的危险并不是耸人听闻。
  这三次事件的消息都被送往咸阳,陈旭知道之后也只能吩咐制定更加严格的工厂制度来规避风险,但小的事故仍旧层出不穷,最常见的就是磷中毒,提炼的白磷必须用冷水保存,一旦裸露出来,在南方这种夏天潮湿炎热的空气中极易燃烧,释放的有毒气体很容易让人中毒。
  磷在眼下的作用并不大,不过有了红磷就能制造比较安全的火柴,自从在咸阳的实验室制造出红磷之后,陈旭让科学院的匠吏和一群方士制造出来了一种易燃安全的火柴,因此眼下依托荆山磷化厂的产能,今年开春之后就在磷化厂附近又筹备了一家火柴厂。
  火柴厂的修建带动了当地一些简单工业的发展,也给当地的平民带来了一些挣钱的机会,比如制作火柴盒,制作火柴棍,制作包装箱等等。
  这个被命名和荆山牌的火柴采用小木盒包装,侧面有涂满了红磷和硫铁石英等矿石粉末混合的摩擦剂,能够和火柴头上的火药在摩擦下发生燃烧,使用起来比较安全,而且火柴棍都是用易燃的松木制成,比较容易点燃,不像以前那样在划燃之前需要祈祷太乙仙尊保佑才行,在陈旭看来完全达到了可以大规模制造推广取代非常难用的燧石的时机,唯一的瓶颈就是红磷的制造产量不太跟得上。
  不过好在火柴对红磷的需求量并不大,目前还能满足火柴厂的制造规模,火柴厂招募了十多个工人,都是女工,眼下每天能够制作大概三百盒火柴,这些火柴虽然对外销售,但主要还是供应咸阳和洛阳等一些大城市,而且供不应求,对于民间的供应完全不足,除开一些消息灵通的人士之外,大部分人都对火柴这种东西完全不了解。
  不过这次视察之后,陈旭决定加大磷化厂和火柴厂的投资规模,争取将火柴的日常量提高到一千盒左右,这样就能大大增加市场的供应。
  一年之后,陈旭希望火柴厂的日产量能够达到三千盒,而为了达到设想的目标产能,陈旭安排人回咸阳科学院召集几个熟悉机械制造的匠工匠吏设计一种可以自动切削火柴棍和快速涂沾火柴药头的机器。
  这种成规模的制造最方便的还是机器,不光速度快而且还安全,最主要的是火柴的利润低,一盒的售价不到五钱,用人工成本太高了,不用机器铁定要亏本,但即便是亏本也无法大规模推广,因为五钱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太贵了,消费不起,一盒就算省着用,差不多一两个月就用完了,一年下来就需要开支数十钱的火柴钱,普通家庭完全无法承担,因此陈旭的想法是将一盒火柴的零售价降低到两钱,只要成本够底,这个价格就有了大规模推广的可能。
  六月中旬,陈旭启程顺着大江乘船而下,去洞庭湖游玩数日,带着妻妾女儿登湖心君山岛。炎炎夏日就住在岛上的民居之中,白日观八百里洞庭波澜,夜晚卧观星月听湖水浩瀚,遇到暴雨便在岛上沐风听雨,风和日丽则泛舟碧波,摘莲藕捕鱼虾制作各种美味,生活过的好不奇松惬意。
  洞庭四周县城听闻清河侯莅临,当地渔民争先恐后来君山拜见,一时间洞庭湖中游船如织人声喧嚣,八百里洞庭热闹非凡,大量的鱼虾蟹螺被热心的渔民送上君山,还有无数长沙当地的官员名士乡绅商贾也纷纷登岛拜见从,陈旭也不拒绝,与这些人热情交谈,并且还在湖滩上举行盛大的烧烤晚宴,一时间整个君山日夜喧哗热闹,彻夜灯火通明。
  陈旭离去之后不久,洞庭附近的民众自发捐献财物在君山上修建太乙神庙以此纪念清河侯游览洞庭的豪迈与热情,而这君山夜宴也一时成为佳话至此流传下去,每年六月便会举行一次,不过这已经是后话了。
第1305章
广陵丝绸厂
  六月底,陈旭到达江西,游览鄱阳湖之后视察了附近的江西瓷器厂,并且亲自将生产优质瓷土的地方命名为景德镇,由此景德镇之名随着报纸和南来北往的商旅不断传播名满天下,仅次于清河镇成为大秦最为风光耀眼的两个乡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3/107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