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吃相(校对)第9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8/1072

  武城侯受伤留在京师养病,李左車任新军主帅,李雄李戴任副将,因为皆都没有军功,皆领虚衔。
  这六千军卒全都是马军,无论大秦将卒还是辽代凉三国的诸侯仆从军,皆都配发大秦统一制式的盔甲、马刀和轻弩,所有将士在编制和管理上一视同仁,除此之外秦军三千马卒还都装备最新研发的军用单兵装备:搪瓷茶缸、军用水壶、钢制头盔、折叠防身匕首、行军毛毯、睡袋以及每人至少五十斤混合压缩干粮,所有将士都要求一人双马配置。
  除此之外,随行的还有兵部派遣的监吏、长史、护军都尉和医生护士共计百余人。
  散朝之后谕令随即从中书省发出到三省六部各衙门,很快大量信使从咸阳四门而出通传各地,谕令要求二月底之前所有将卒在陇西大营集结完毕,装备和粮草后勤全部安排到位,三月初出发,然后急行军在五月初到达大宛,到达之后这支军队暂时受阴山侯江琥节制,一切粮草暂时都由宁王筹措。
  朝堂的消息和谕令很快就刊登在大秦都市报上随着南来北往的商旅和报商送往全国各地,随即天下震动,而最为激动的就是赵地百姓。
  这次出兵征讨安息,可以说是雷声大雨点小,去年十月得知李顺使团失踪,始皇帝大怒之下谕令全国打造军械筹集粮草训练精兵,按照谕令的规模,至少会动用十万大军征讨万里之外的安息,由此也弄的天下惶恐不安,上到冯去疾尉缭这种重卿下到普通百姓,都感觉又要勒紧裤带过日子了。
  但没想到最终结局却是仅仅只派遣了六千大军,而其中大秦军队只有三千,另有三千是辽代凉的仆从军,瞬间这场倾国之战的规模感觉变成了过家家,中原诸侯之战,这种小规模的战斗从来就没出现过,于是民间和朝堂的情绪瞬间便轻松的不像话,尤其是冯去疾,听说最近走路都是蹦蹦跳跳的。
  而最令人不解的是,这支军队的将领,竟然是曾经的前赵大将李牧一家子,其中主帅是才十九岁的李牧嫡孙,名字更是为所未闻,另外两个副将还是雁门关事件的死刑囚犯。
  戴罪立功,这便是始皇帝在朝堂之上对李氏三人的要求,并且让户部将李氏三族百余口全部移居京师,划拨粮田房宅,每月按照三人军职拨付钱粮代为照看。
  皇帝的意思天下人都明白,但谁都不会拿这件事来攻讦朝廷,只会感叹李氏三人运气好,遇到了清河侯这样举荐人才不拘一格的人物。
  而李氏叔侄三人在朝堂之上除开跪拜明誓表示将会戴罪立功感谢皇帝的宽厚仁德之外,李雄李戴更是断指明志,表示李氏从此彻底归服朝廷去西方杀敌立功。
  不管是逢场作戏也好,还是临时起意也好,终归是这一次的朝廷任命和破天荒的军事行动,一下将六国之地的民众情绪彻底搅乱,许多本来对朝廷心有抵触的人却开始改变态度,特别是赵地民众,大量豪绅名士上书各地郡县官员,表达对于始皇帝仁德的肯定,各种赞美之词溢于言表,而当这些奏书内容慢慢在报纸上登载出来之后,赵地百姓对大秦统治的敌视情绪如同这初春的冰雪一般飞快的消融下去,西北诸郡的民众渐渐的公开讨论和推崇始皇帝的仁德,大量百姓开始主动表达对朝廷和官员的好感,官民对立的情绪得到巨大的缓解。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有的事都需慢慢改变,但这终归来说,是一个绝好的开端。
  天下一统,华夏归一,除开血与火的洗礼与交融之外,朝廷的态度也决定着民间的态度和情绪,大秦若想要长治久安和盛世繁华,总归要将七国民心宁聚在一起才行。
  既然要逃过历史上那一场堪称华夏文明断崖式的崩溃与劫难,那就更需要帝王和朝廷莫大的勇气。
  而这个勇气陈旭不缺,始皇帝同样不缺。
  虽然始皇帝对于陈旭这样做的意义并不十分在意,但他却了解陈旭不会害他,更不会害大秦,在当初陈旭要在大礼堂前面的广场上立下中华神碑,为他立下那尊统帅华夏帝王的雕像的时候,他深刻的感受到了陈旭对这个国家深深的爱护和眷恋。
  相对于始皇帝自己,似乎陈旭更加热爱大秦,所推动的一切改革和创新,包括从陈旭的各种话语之中,始皇帝清晰的体味到,陈旭这样做的目的很清晰,就是想让中华文明不断壮大,从此不再遭受动荡和战乱之苦。
  而在征讨安息谕令出来的同时,始皇帝还在朝堂发布了一条令人难以捉摸的特殊谕令,贬公子嬴吉于云南,夺赢姓赵氏之皇族身份,后辈永为庶民不得回归咸阳。
  这条消息奇怪之极,但百姓并不是十分感兴趣,民间有喜欢探究皇室小道消息的群体有过私下讨论,但因为无根无由,最终只能猜测是嬴吉做错了事被始皇帝贬黜,而且嬴吉不过是长安君成蟜的后人,而成蟜当初叛变秦国已经被斩,身份地位不值一提,嬴吉空有一个皇族的身份,但其实地位还不如普通平民,于是这件事很快也便不了了之。
  而只有陈旭和赵亥以及蒙毅等少量的公卿王侯才知道这件事背后真正的秘密。
  嬴吉,不过是拿出来顶锅的倒霉蛋而已。
  几天前在皇宫后花园那个皇族少年一句话,几乎彻底撕裂了皇族与清河侯府之间的矛盾,无论是有人心怀不轨故意挑拨也好,还是真的有皇族对陈旭奢华生活的羡慕嫉妒随口说的也罢,都体现出皇族对陈旭有了一种敌视,陈旭的身份地位以及平日的行事,已经让皇族感受到了威胁,开始有人对他不满。
  而赵亥等人将嬴吉丢出来,皇帝也将他废为庶民,这件也算是画上了一个句号,没有人会再去追究。
  ……
  忙忙碌碌,转眼便是二月。
  仲春时节春色更浓。
  整个大秦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山川田野繁花似锦,百花争艳草长莺飞。
  全国各地的桑田农田都变成了一片翠绿,无数的港口码头公路水利工程都修建的更加如火如荼。
  本来预备为征讨安息筹集的大量粮草资金开始投入到国家和民生建设之中,由此更加刺激了工业农业商业的发展,而随着京师大学逐渐筹建完毕,各地郡县也受到刺激开始了一轮大规模的学校建设,在清河侯推行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开春时节,国家教育终于得到重视变得如火如荼起来。
  任何郡治,若是错过让自己治下的学子进入京师大学深造的机会,那么最后自己郡治委派来的官吏将全部都被外地人占据,这是所有地方豪绅和名士都不愿看到的结果。
  这是一个地域歧视非常浓厚的时代。
  外地人占本地人的坑,不光会没面子,当地百姓也会戳当地官绅的脊梁骨,会持续不断的掉人品和掉官声。
  而在全国都热火朝天的大搞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同时,京师咸阳,南门附近的渭河之上,一座新颖别致的拉索大桥经过近三个月的筹备之后,短短数日之间便完成架设,成为了河水奔流的渭河之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随着渭河二桥的竣工,一下就让拥堵不堪的一桥通畅起来,大量的重车货车走水泥大桥,行人和轻便车马走二桥,分流之下两岸交通来往顺畅许多。
  而这座新颖别致的拉索吊桥,不仅很快成为了咸阳百姓津津乐道之物,更是成为了外地游客来京师必须参观的最新景点。
第1490章
朝堂内幕
  一座大桥,由两根小腿粗细的钢索凭空就吊在湍急的河流之上,桥长近五十丈,下面有手臂粗细的钢索挂着钢梁作为支撑,钢梁再用木梁铆接,上面再铺设尺余厚的木板,虽然看起来有些担心,但其实坚若磐石,车马行走在上面竟然没有丝毫的摇晃。
  这是一个奇迹般的工程,从开工到通行不到三个月时间,而这三个月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在等两端的混凝土底座凝固达到施工标准,而在安装拉索的那一天,工程队动用了整整四千人才将两条主钢索安装成功,当时热闹的场景震撼整个咸阳,始皇帝都亲自到南门城楼观看。
  除开二桥之外,京师大学彻底竣工,已经开始筹划开学典礼的安排。
  图书馆内部装修也已经完成,每天都有数十辆大车不断将各种书籍运送到图书馆,文学院组织数百人开始对藏书进行清点入场,然后分门别类摆放。
  出版社和报馆分别早早定下了图书馆进门两侧的两间图书室,而且也早已装修结束,大量崭新图书摆上书架提供售卖,古往今来无所不有,天文地理无所不包,人文艺术琳琅满目,而报馆的书架上,除开最新和往期的各种报刊合订本之外,据说在开业当天,组建的几个杂志编辑部的最新版杂志将同时上市,涉及美食、服装、军事、商业、地理、科学、医学、美术、音乐、小说故事等不同领域,共计有十多种,对于理念和研究领域不同的百家门徒来说,这些杂志将极大丰富他们的生活,成为比报纸和百家论坛更好的精神粮食。
  大礼堂也已经封顶装修完毕,不过中华神碑和帝王群雕像仍旧还在制作当中,被围起来什么都看不见,据说至少还要半年时间才能彻底完工。
  而更加让百家门徒激动的是,图书馆门前的圣贤大道上的百家圣贤雕像已经开始安装,不过所有安装好的全部都用布幔遮盖,暂时还看不见诸子真容,同样只能等到圣贤大道正式完工才能一睹风采。
  除这些外,被整个咸阳百姓寄予厚望的清河园改造工程也同样如火如荼,听闻清河侯筹备的各种新奇娱乐项目也都有了苗头,特别是皮影戏传闻更加神奇,用牛皮制作的各种形象还有故事和唱段都有消息灵通者在四处传播,据说清河侯已经邀请一些名士体验过了,评价非常高,这也惹得整个咸阳文化界更加躁动不安。
  对于咸阳的各种建设,陈旭其实并不怎么关心,这些东西只要砸钱都能搞定,因此在陈旭看来,凡是能用钱能搞定的都是渣渣。
  因此相对于每天花钱如流水的各种建设工程,陈旭最关心的还是棉花的种植。
  清河别院附近十多亩棉田早已翻耕完毕,李顺等人带回来的棉籽也已经播种发芽,眼下已经有三五寸高,感觉到了可以移栽的时间,于是陈旭这几天除开上朝之外,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对棉花的栽培管理上,每天都带着几个身毒国的使者和一大群农学院的教习学生在棉田里面忙活,平整起垅移栽棉苗,希望通过这种精细的栽培让棉花能够快速的在大秦帝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到秋天能够收获第一批雪白的棉花。
  而为了让棉花到时候收获更多的种子,陈旭甚至还让人专门在棉花田附近修建了一座蜂棚,移过来两箱蜜蜂,到时候就近采蜜授粉。
  这天。
  陈旭正带着水轻柔和嬴诗嫚蒙婉等妻妾在棉田忙活,各自穿着简单的粗麻布衣裙,递棉苗的递棉苗,挖坑的挖坑,培土的培土,还有人帮忙浇水,几个侍女照顾着刚回走路的烟霞和芳菲在田沟里面来回玩耍,虽然浑身都是泥,但却没人刻意去管。
  而在陈旭一家人旁边,还有数十个农学院的学生教习和农户也在一起忙碌栽种。
  一大群人一起劳动,自然场面热闹,欢声笑语不断,而附近的田埂和大路上也站满了前来游玩看热闹的平民甚至是一些对农耕感兴趣的百家门徒。
  棉花还是新鲜事物,鉴于清河侯作为美食鼻祖的特性,最开始许多人都以为棉花种出来之后会是一道美食,不过眼下已经都渐渐明白,这是清河侯从西方身毒国专门引进的一种用来纺纱织布用的作物,听闻丝绒绵柔,状若浮云,制作成的衣服温柔绵软,既有丝绸的体贴,又有麻布的经济,更重要的是棉花经过简单处理就直接能够纺线,相对于苎麻处理起来的繁琐来说,棉花简直就是天然的纺线材料。
  而且身毒人带来的棉花和棉布满朝文武官员和科学院的许多工匠都眼见为实,也更加实锤了棉花的确是非常难得的好东西。
  而最主要是,清河侯说棉花还可以用来制作棉袄和棉被,非常的轻便保暖,而且还便宜耐用,相对于昂贵但不保暖的丝绸、保暖但昂贵的裘皮和毛衣来说,棉花就像一种无所不能的作物,会极大改善普通百姓的生活。
  于是乎,整个咸阳的百姓也对清河侯府上正在移栽的这十多亩棉花感到新奇,也充满了期待,都想尽早一睹棉花的真容。
  于是这几天,就在棉苗开始移栽之后,每天都有许多人骑马坐车甚至走路从咸阳城跑过来观看。
  于是清河侯的棉田,也成了最近几天咸阳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再加上每天还有好事的记者跑过来采访,昨天的报纸上还登载了一条左相带着妻妾儿女亲自参加劳作移栽棉苗的豆腐块新闻,更是惹得今天围观者多了不少。
  嘻嘻哈哈的喧闹忙碌之中,只见一匹骏马踢踢踏踏沿着田间的小路疾驰而来,一个侯府管事在棉田外跳下来嚷嚷:“侯爷,有商队从琅琊带回来两个货柜,听说是从吴中托运回来的!”
  “一定是师兄和虞姬寄回来的物品!”正埋头移栽棉苗的水轻柔兴奋的站起来。
  “走,回去看看!”陈旭一听也没兴趣栽棉花了,把农学院的几个教习叫过来叮嘱一番之后,带着一群妻妾女儿回别院,围观者看见清河侯走了,大部分人也都跟着一哄而散,偌大的棉田瞬间便安静不少。
  “嘁,这些人也太势利了!”看着散去的人群,一个农学院的学生撇嘴。
  “熙熙而来攘攘而去,皆都为了功名利禄,前来围观也不过是想沾些侯爷的仙气罢了,我等身为五大学院的学子,自然不能如同他们一般浅薄!”另一个学生不屑的说。
  “对了,今年我们便要毕业,杨师兄有没有想好准备去何处谋职?有没有提前找学院的教授通融?”
  “还不曾考虑,至少也要等到入秋之后棉花收获才会结业吧,这片棉田便是我们的结业成绩单,若想有个好成绩,将来教习和学院的教授帮忙推荐一个好去处,我等还是要仔细照看这片棉田才行……”
  “此言不差,不过我们的去处怕是已经安排好了,勿用太过担心,人人都有好身份!”旁边一个略胖的学子满头汗水的说。
  “林师兄何出此言,我等尚未毕业如何就能安排好去处?”旁边有人疑惑询问。
  “嘿嘿,这你们便不知道了吧,我舅舅就在户部上差,自然知晓一些内幕……”胖子说到这里竟然吊胃口一般继续移栽棉苗不说话了。
  “卧槽,林胖子,拉屎拉半截,莫非你想挨揍!”
  瞬息之间,四周围上来一群学生开始撸袖子。
  “诶诶,有话好说,别动手啊,我警告你们,我舅舅可是朝廷大官……”
  “大你妹的腿官,你舅舅不过是户部一个八品差官,芝麻绿豆大小的官职也敢称大乎,不然你把侯爷摆那儿……”
  “快说内幕,不然某把你去曲园找小娘子才……”
  “嗷,别乱说话……”胖子跳起来一把泥土按在说话人的嘴上,脸皮涨红的说,“别嚷嚷,我说便是,但记住别到处传播,此事在户部尚且还是秘密!”
  “好好,林兄快说,我等保证不传播出去!”
  “呸呸,林……林狗屎,某今日必不与你善罢甘休……”旁边一个家伙吐着满嘴的泥沙嚷嚷。
  “嘘,莫嚷,小心我等揍你!”一群正聚精会神的学子立刻集体转头怒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8/107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