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大司马(校对)第1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1/638

  刚说到这,他的声音戛然而止,脸上的笑容也收了起来。
  顺着他的目光,蒙仲转头看了一眼,便看到奉阳君李兑正朝着这边走来。
  “肥相。”
  “奉阳君。”
  在二人相互见礼后,奉阳君李兑瞧了一眼蒙仲,似笑非笑地说道:“这不是以五百破数万齐军的少年吗?”
  蒙仲刚想见礼,却听肥义淡然地说道:“奉阳君有什么要事吗?”
  奉阳君李兑瞥了一眼蒙仲,旋即笑着对肥义说道:“肥相,请借一步说话。”
  肥义点点头,在对蒙仲说了一句后,便与奉阳君李兑走远的几步,来到了宫殿走廊转角的另外一侧。
  此时,就见李兑对肥义说道:“肥相看过赵主父命人拟写的战功薄了么?”
  肥义点了点头。
  见此,李兑便说道:“我收到了赵袑、赵希二人的书信,据他们在信中所说,齐国原本就准备将高唐、平原两邑割让给我赵国,因此在那两座城邑并无驻扎多少军队,是故,公子章率数万赵军攻打平原,才能一举攻陷。随后的祝柯县,首功也是在于方才那小子夜袭齐营,然而事后,赵主父却故意叫公子章去攻陷祝柯县……”
  “奉阳君究竟想说什么?”肥义淡然问道。
  “我只是想说,赵主父有意让公子章建立功勋,怕是还未放弃当日那「一国二王」的想法……”李兑正色说道。
  听闻此言,肥义沉默了片刻,旋即正色说道:“倘若赵主父仍然有这想法,我肥义必然竭力阻止。”
  李兑闻言称赞道:“肥相不愧是国之忠臣……恕我直言,赵主父与公子章若有什么行动,您身为国相,必定首当其难。我觉得,您不如推说有疾,将国政交付于安平君(赵成),如此一来,您就能避免一场灾厄。至于安平君,他乃赵主父的叔父,纵使是赵主父,想来也要给他几分面子。”
  “奉阳君的好意我心领了。”肥义面带几分微笑,态度坚决地说道:“当初在那日宫筵时,我就曾经说过,当年赵主父将君上托付给我,叮嘱我莫要改变宗旨,莫要改变心意……我知道田不禋一心想除掉我,但我岂能因为贪生怕死而罔顾曾经的承诺呢?”
  李兑目视着肥义许久,点点头说道:“那您就勉力而为吧。”
  此时,蒙仲就在不远处偷听,旋即见奉阳君李兑走远,这才缓缓走到肥义身边。
  “你听到了?”
  肥义目视着奉阳君李兑的背影问道。
  “呃……”蒙仲犹豫了一下,但最后还是点了点头。
  “听到了也无妨。”
  肥义并没有动怒,只是朝着奉阳君李兑的背影努了努嘴,说道:“自胡服骑射改制起,这些人就陆续失去了许多权力……”
  说到这里,他转头看了一眼蒙仲,低声说道:“现在你也知道了,公子章,并非是我赵国唯一的隐患。”
  “……”
  看着奉阳君李兑离去的背影,蒙仲又看了看肥义。
  他忽然感觉,肥义这位赵相,或许当得挺艰难的。
第131章
聊谈(二)
  ……
  当日傍晚,蒙仲跟着赵相肥义来到了后者的府上。
  事实上,在此之前蒙仲也曾受邀来到肥义的府上赴宴,只不过当时还有其他赵国的臣子或邯郸的名流在场,人数多也不多,少也不少,大概每次十几二十人。
  虽然那些人也曾尝试拉拢蒙仲,但蒙仲总感觉跟这些人格格不入,因此去了两回后,蒙仲索性就婉言拒绝了。
  然而今日,肥义却是单独宴请蒙仲。
  说是宴请,实际上只能算是小聚,二人对坐在一张案几旁,弄几个寻常可见的菜肴,用炉火烫一壶酒,边喝边聊——就像在阳文君赵豹府上时那样。
  相比较宾客众多的大宴,蒙仲其实更喜欢人少的聚会,尤其是不喜欢有些八竿子打不着的家伙在场。
  赵相肥义府上的情况,跟阳文君赵豹差不多,肥义的儿子、孙子,都居住封邑「肥邑」,也就是隶属于信卫军的那座军营南边,是一片邑民不多、也不繁华,但却很安静的封邑。
  这次来到肥义府上时,蒙仲见到了肥义的妻室,一位上了年纪但却很慈祥的老妇人,据说也是赵国本土的女子,虽然如今头发也都花白了,但从面容的轮廓,蒙仲还是愿意相信这位老妇人年轻时一定是一位美丽的女子。
  这位老妇人亲自做了一些菜肴,一些就连蒙仲也感到熟悉的小菜,比如炖豆菜、豆羹等等。
  据肥义解释,他当年未曾发迹时,家中也很清贫,吃来吃去也就是一些豆子,或者晾在外面风干的鱼干、肉干等等,当时他也觉得很腻,可如今位高权重了,习惯了每次宴请宾朋时的大鱼大肉,他反而有些怀念当年家中的小菜。
  听到这话,蒙仲略有些感慨,因为他想到了阳文君赵豹,阳文君赵豹也是赵国执掌大权的臣子,但他最喜爱的酒,仍然是自己家酿制的酒,并称其“味道最为醇厚”——而在蒙仲喝来,跟别的酒水其实也差不多。
  想来阳文君赵豹喝到的滋味,也不全然都是酒的滋味。
  在为肥义与蒙仲奉上酒菜时,那位老妇人叨叨地向蒙仲介绍,介绍这些菜肴的材料都来自自家:菜是肥义与她亲自种的,而肉,也是来源于她在府里饲养的家禽。
  说到最后,肥义都有些不耐烦了,催促老妇人道:“我与这小子有要事相谈,你在这叨叨絮絮做什么?”
  老妇人也不气恼,只是嗔怪般看了一眼自己的丈夫,旋即在嘱咐过蒙仲多吃些酒后便离开了。
  然而待老妇人离开之后,肥义却又将她方才说过的,或者还来不及说的那些话又说了遍,总之就是告诉蒙仲,这些菜肴的材料都是自家的。
  见此,蒙仲忍不住笑道:“肥相,您与尊夫人的感情真好啊……”
  肥义愣了愣,旋即他自己亦捋着髯须笑了起来。
  很快,火炉上的酒壶,就冒出了些酒香,见肥义有亲自倒酒的迹象,蒙仲抢先坐起,为肥义与自己都倒了一碗,看得肥义暗暗点头,眼眸中的欣赏之色更显浓重。
  在喝了一口酒后,蒙仲问肥义道:“肥相,安平君赵成、奉阳君李兑,他们一直在伺机重掌大权么?”
  肥义亦抿了一口酒,用袖子擦了擦髯须上的酒水,沉声说道:“对于赵主父胡服骑射改制,小兄弟了解多少?”
  “我只知道是效仿胡人的服饰……”
  “还有编制。”肥义沉声说道:“我赵国的国制,有很多都是延续晋国的,晋国的军队,最早都是氏族制,是故才有「晋国六卿」,即指晋国国内势力最庞大的六个卿大夫家族,而实际上并不仅限于六家……曾经晋国的君主要派兵攻打什么地方,都是让这些卿大夫率族兵出征,打了胜仗后,晋君亦是赏赐这些卿大夫家族,长此以往,就导致卿大夫家族势力越发庞大,而公室则日渐衰弱……故而后来才会有三家分晋,魏、韩、赵三家击败智氏,驱逐晋国公室,朝见周天子成为诸侯。”
  “……”蒙仲点了点头。
  “在这方面,魏国曾经的国相「李悝」就尝试摆脱这种局面,他编订了法典,主张废止卿大夫家族的世袭,提倡‘食有劳而禄有功’,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主张‘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在魏文侯的支持下,魏国率先展开改制,从那些无功食禄的卿大夫家族后人中收拢了许多土地,用这些土地奉养魏武卒……”
  “原来如此。”
  蒙仲恍然大悟。
  他早前与乐毅聊过这方面的事,他二人都知道,魏武卒之所以强大的根基其实并不全然都是吴起,而是魏国给予魏武卒的待遇,比如赏赐田地、屋宅,免除税收等等。
  而从魏文侯至今,已过百余年,魏国最起码陆陆续续训练了五、六十万的魏武卒,试问,魏国哪来那么多的土地赏赐给这些魏武卒?
  如今听肥义这么一说,蒙仲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魏国曾经的国相李悝施行改革时,就已经收回了许多无功食禄的卿大夫家族的爵位与土地,使魏王室有一部分宽裕的土地用来赏赐魏武卒。
  “但我赵国……”
  说到这里时,肥义摇了摇头。
  原来,与李悝变法后的魏国不同,赵国仍然还是延续晋国的那套制度,这就导致卿大夫家族的权利日渐扩大,而赵国王室很难有效地制约前者。
  更要紧的是,随着卿大夫家族的日渐强大,几乎每次王权交替时,赵国国内都要爆发一次内乱。
  比如赵主父的曾祖父「赵敬侯」,他的堂兄「赵朝(或赵朔)」叛乱。
  再到赵主父的祖父「赵成侯」,又有他的兄弟「公子赵胜」争夺君位,发动叛乱。
  再到赵主父的父亲「赵肃侯」继位时,赵肃侯的「公子赵緤」、「公子赵范」前后造反叛乱。
  明明赵敬侯、赵成侯、赵肃侯皆是名正言顺继位的新君,并且也得到很大一部分人的支持而皆击败了叛乱者,可为何赵国还是有人叛乱?
  而说到底,这其实就是赵国的新贵族与旧贵族的对抗——旧贵族不甘心失去土地与权力,试图通过支持新君的兄弟起兵叛乱,使自己家族避免被新的政权肃清。
  而这,就是国家法制的不完善所导致的结果——卿大夫家族想世袭掌权,而赵王室则要集中权力,在这种情况下,两者当然在发生冲突。
  唯独赵主父这一代,情况有点特殊,因为赵肃侯太强势,导致魏、秦、齐、楚、燕五国联合起来,企图瓜分赵国,在这种情况下,以赵主父为首的新晋势力,与赵国卿大夫家族旧势力不得不联合起来,对抗中原各国的瓜分。
  因此,赵主父这一代倒是并没有什么赵氏子弟叛乱,原因是赵国王室向旧贵族势力妥协了。
  这一点,在赵主父主张“胡服骑射”改革时就能得到充分的证明。
  胡服骑射改制,始于赵王雍十九年正月,也就是说,当时赵主父继位赵国君主已经整整十九年,可是让赵主父决定施行胡服骑射改革时,却仍然遭到了以安平君赵成、赵文、赵俊、赵造等赵国宗室贵族为首的臣子的强烈反对,并且险些让赵主父放弃了这项改革,幸亏肥义力谏支持,赵主父这才坚持下来,说服了他的叔父安平君赵成,使得这项改革得以实施。
  “当时反对,不是因为国人抗拒改穿胡服吗?”
  蒙仲不解地问道。
  听闻此言,肥义似笑非笑地说道:“那赵主父说服安平君赵成后,为何胡服骑射改革就顺利实施了呢?”
  “呃……”蒙仲被问住了。
  肥义说得没错,赵国本身就是一个混民族的国家,国内有着许许多多的非中原民族,纵使一部分国人对胡服存在异议,也绝对不足以影响君王的地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1/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